第75章 兩個小時的指導
王燭剛走出實驗室的門,身後就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王燭,等等!」
他轉過身,看見江雨涵快步追了上來,手裡還抱著筆記本。
「怎麼出來了?」王燭停下腳步,有些意外。
江雨涵整理了一下因為跑動有些凌亂的頭髮:
「老師說他要專心看你的資料,讓我先休息一下。」
「抱歉,」王燭歉意地笑了笑:
「是不是耽誤你的學習和研究了?」
「哪有!」江雨涵連忙擺手:
「我還要謝謝你呢。你知道嗎,之前那個青銅器紋飾的問題困擾我好久了,要不是你提醒,我可能還在死胡同里轉圈。」
她說這話時很認真,語氣中帶著真誠的感激。
王燭低頭看了眼手機:
「我還有兩個小時的時間。」
他抬起頭:
「如果你有什麼問題,現在都可以問。」
江雨涵眼睛一亮,下意識地抓緊了手中的筆記本。
雖然王燭比她還小几歲,但那種對文物獨特的見解,那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都讓她佩服不已,能得到他兩個小時的指導,簡直是意外之喜。
「那、那我們去展覽廳吧!」江雨涵一邊說,一邊已經轉身朝展廳的方向走去:
「我有好多想請教的地方。」
王燭跟上她的腳步:
「具體想問什麼?」
「太多了,」江雨涵一邊走一邊翻開筆記本:
「關於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還有不同地區的文化特徵,還有……」
她說著說著,突然意識到自己有點著急了,聲音漸漸低了下來:
「啊,抱歉,我是不是說得太快了?」
「沒事,」王燭笑著搖搖頭:
「時間雖然不多,但問題可以一個一個解決。」
江雨涵點點頭,調整了一下情緒,難得有這樣的機會,更要好好把握,不能因為太急切反而顧此失彼。
兩人穿過長長的走廊,陽光從玻璃窗照進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走廊上偶爾有工作人員經過,都會跟他們打個招呼。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大多認識江雨涵這個勤奮的研究生,但看到王燭時,還是會露出幾分好奇的目光。
「對了,」江雨涵突然想起什麼:
「你剛才說的那個能量場映射圖,能不能給我詳細講講?我覺得這個角度特別新穎。」
「可以,」王燭說著,推開了展覽廳的大門:
「不過在那之前,我們得先理清楚一些基礎概念……」
……
青銅展廳里人不多,午後的陽光透過防紫外線的玻璃灑在展柜上,給青銅器鍍上一層柔和的光暈。
「能量場的基本概念你已經明白了?」王燭停在一個展櫃前,指著裡面的一座青銅鼎。
江雨涵點點頭,翻開筆記本看了看剛記下的內容:
「能量場的分布往往會形成某種固定的幾何圖案,這種圖案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對,」王燭輕輕指著展櫃裡的青銅鼎:
「比如這個鼎的紋飾,你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江雨涵湊近展櫃,仔細觀察:
「這是商代晚期的作品,紋飾以雷紋為主,還有一些變體的夔龍紋……」
「先不要看具體的紋飾內容,」王燭說道:
「試著找找這些紋飾的排列規律。」
江雨涵愣了一下,隨即調整視角,開始關注紋飾的整體布局。
「你看,」王燭用手在空中輕輕比劃:
「這些雷紋的排列,如果用線條連接起來,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
江雨涵眯起眼睛,按照王燭指出的方向去觀察,漸漸地,她發現這些看似繁複的紋飾中,確實隱藏著某種規律。
「這個……」她拿出筆,在筆記本上快速畫了幾筆:
「好像是一個螺旋狀的圖案?」
「不止是螺旋,」王燭說道:
「這是一個完整的對數螺線。還記得剛才我說的能量場分布圖嗎?自然界中最常見的能量流動路徑,就是對數螺線。」
江雨涵的眼睛亮了起來:
「就像海螺的殼?」
「對,」王燭點頭:
「包括銀河系的旋臂、颱風的雲系,都是這種結構。而這個鼎的紋飾,完美地呈現出了這種螺線。」
他頓了頓:
「這就涉及到你研究的問題了。為什麼不同地區的青銅器會出現相似的紋飾結構?也許不是簡單的文化傳播,而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共同認知。」
江雨涵忙不迭地記錄著:
「所以你認為,不同地區的工匠,可能都觀察到了自然界中的這種規律?」
「很有可能,」王燭說:
「你之前提到的那些區域性特徵,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比如沿海地區的青銅器,螺旋紋往往更加明顯,可能是因為當地匠人更容易觀察到海浪和貝殼的形態。」
江雨涵恍然大悟:
「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地理位置相距遙遠的地區,會出現相似的紋飾結構!」
「工藝水平的問題也是一樣,」王燭繼續道:
「不同地區的冶煉技術可能不同,但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就能做出類似的紋飾。就像現代人,不需要懂太多物理知識,也能畫出螺旋線一樣。」
江雨涵的筆幾乎要跟不上思路了:
「所以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可能有問題,與其去找工藝傳播的證據,不如先研究這些紋飾背後的自然規律?」
「這只是一種思路,」王燭提醒道:
「具體怎麼做,還是要你自己判斷。畢竟論文是你的,我只是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江雨涵認真地點點頭。
研究要有自己的見解,別人的建議再好,也只能作為參考。
「咦,」她突然注意到展櫃裡的說明牌:
「這件鼎是在陝省出土的,但紋飾風格和我們上個月修復的那件豫省出土的很像……」
「要不要比較一下?」王燭問道:
「看看是不是也能找到類似的規律。」
江雨涵立刻來了精神,拉著王燭就往另一個展區走去。
「就是這件,」江雨涵帶著王燭來到一個展櫃前:
「上個月剛完成修復,紋飾保存得特別完整。」
展廳里陸續有遊客進來,大多是像往常一樣,隨意看看就走,一個穿著灰色休閒裝的中年人正站在不遠處的展櫃前,認真地閱讀著文物說明。
「你看這裡,」江雨涵指著青銅鼎的腹部:
「這組紋飾的布局,是不是和剛才那件很像?」
王燭微微點頭:
「不只是像,連細節的處理手法都很接近。你看這個轉角的銜接……」
中年人聽到這番對話,目光不經意地掃過來。
「對!」江雨涵有些興奮:
「但是據說這兩件青銅鼎的出土地點相距超過六百公里,按理說不應該有這麼多相似之處。」
「試著用剛才的方法分析一下,」王燭說著,指向鼎身上的一處紋飾:
「如果把這些線條延伸……」
中年人裝作對隔壁展櫃感興趣的樣子,悄悄往這邊靠近了幾步。
「我明白了,」江雨涵快速在本子上畫著:
「這件鼎的螺旋結構和剛才那件是一樣的,而且轉角的弧度都是黃金分割!」
「還有這裡,」王燭指著另一處:
「注意看夔龍紋的排列,整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六邊形。這種構圖在自然界中很常見,比如蜂巢……」
中年人已經完全不掩飾自己的好奇了,乾脆站到了旁邊的展櫃前,認真聽著他們的交談,這種解讀文物的方式,他還是第一次聽說。
「所以,」江雨涵若有所思:
「這些工匠雖然相距很遠,但他們觀察自然的方式是相同的?他們都發現了這些基礎的幾何規律?」
「很可能,」王燭說:
「就像現在的建築師,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會運用相似的結構力學原理。這些自然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古人通過觀察和實踐,也能發現這些規律。」
中年人聽得入神,不自覺地點了點頭。
「那這樣的話,」江雨涵繼續推演:
「我是不是可以根據紋飾中的幾何規律,來判斷不同青銅器之間的關聯性?比如說……」
她的話還沒說完,突然注意到旁邊站著個人,聲音不自覺地低了下來。
中年人意識到自己的舉動有些唐突,略顯尷尬地咳嗽了一聲:
「抱歉,我不是有意偷聽,只是覺得你們的討論很有意思。」
「沒關係,」王燭禮貌地笑了笑:
「這裡是公共展廳。」
「我一直以為古人製作青銅器,主要是憑經驗和傳承,」中年人坦誠地說:
「沒想到還能從自然規律的角度去理解。你們是這裡的工作人員嗎?」
「我是這裡的研究生,」江雨涵解釋道:
「他是……」
她看了看王燭,一時不知道該怎麼介紹。
「我是來參觀的學生,」王燭說道:
「對文物比較感興趣。」
「學生?」中年人的目光在王燭臉上停留了幾秒,看上去如此年輕,卻能說出這樣深入的見解。
「你對文物的理解倒是很獨特。」
他說著,又看了看展櫃裡的青銅鼎:
「你剛才說的那個黃金分割,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當然,」王燭走近展櫃:
「您看這個位置……」
江雨涵站在一旁,看著王燭耐心地為這位陌生人講解。
雖然是臨時起意的解說,但王燭的語言依然清晰有條理,既不會讓人覺得太過專業難懂,又能準確傳達核心的內容。
「江學姐,」王燭時不時會轉頭看向江雨涵:
「這些紋飾的特點,和你論文裡提到的區域性特徵很像。你可以把它們記錄下來,對比一下異同。」
他一邊為中年人解釋黃金分割的概念,一邊不忘提醒江雨涵注意觀察的細節,這種照顧到兩個聽眾的講解方式顯得自然而不做作,既沒有讓中年人覺得被忽視,也沒有耽誤江雨涵的學習。
中年人時不時點頭,眼神中的興趣越來越濃,偶爾還會插話問一些細節問題,而王燭總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王燭,等等!」
他轉過身,看見江雨涵快步追了上來,手裡還抱著筆記本。
「怎麼出來了?」王燭停下腳步,有些意外。
江雨涵整理了一下因為跑動有些凌亂的頭髮:
「老師說他要專心看你的資料,讓我先休息一下。」
「抱歉,」王燭歉意地笑了笑:
「是不是耽誤你的學習和研究了?」
「哪有!」江雨涵連忙擺手:
「我還要謝謝你呢。你知道嗎,之前那個青銅器紋飾的問題困擾我好久了,要不是你提醒,我可能還在死胡同里轉圈。」
她說這話時很認真,語氣中帶著真誠的感激。
王燭低頭看了眼手機:
「我還有兩個小時的時間。」
他抬起頭:
「如果你有什麼問題,現在都可以問。」
江雨涵眼睛一亮,下意識地抓緊了手中的筆記本。
雖然王燭比她還小几歲,但那種對文物獨特的見解,那種跨學科的思維方式,都讓她佩服不已,能得到他兩個小時的指導,簡直是意外之喜。
「那、那我們去展覽廳吧!」江雨涵一邊說,一邊已經轉身朝展廳的方向走去:
「我有好多想請教的地方。」
王燭跟上她的腳步:
「具體想問什麼?」
「太多了,」江雨涵一邊走一邊翻開筆記本:
「關於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還有不同地區的文化特徵,還有……」
她說著說著,突然意識到自己有點著急了,聲音漸漸低了下來:
「啊,抱歉,我是不是說得太快了?」
「沒事,」王燭笑著搖搖頭:
「時間雖然不多,但問題可以一個一個解決。」
江雨涵點點頭,調整了一下情緒,難得有這樣的機會,更要好好把握,不能因為太急切反而顧此失彼。
兩人穿過長長的走廊,陽光從玻璃窗照進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影子,走廊上偶爾有工作人員經過,都會跟他們打個招呼。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大多認識江雨涵這個勤奮的研究生,但看到王燭時,還是會露出幾分好奇的目光。
「對了,」江雨涵突然想起什麼:
「你剛才說的那個能量場映射圖,能不能給我詳細講講?我覺得這個角度特別新穎。」
「可以,」王燭說著,推開了展覽廳的大門:
「不過在那之前,我們得先理清楚一些基礎概念……」
……
青銅展廳里人不多,午後的陽光透過防紫外線的玻璃灑在展柜上,給青銅器鍍上一層柔和的光暈。
「能量場的基本概念你已經明白了?」王燭停在一個展櫃前,指著裡面的一座青銅鼎。
江雨涵點點頭,翻開筆記本看了看剛記下的內容:
「能量場的分布往往會形成某種固定的幾何圖案,這種圖案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對,」王燭輕輕指著展櫃裡的青銅鼎:
「比如這個鼎的紋飾,你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江雨涵湊近展櫃,仔細觀察:
「這是商代晚期的作品,紋飾以雷紋為主,還有一些變體的夔龍紋……」
「先不要看具體的紋飾內容,」王燭說道:
「試著找找這些紋飾的排列規律。」
江雨涵愣了一下,隨即調整視角,開始關注紋飾的整體布局。
「你看,」王燭用手在空中輕輕比劃:
「這些雷紋的排列,如果用線條連接起來,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
江雨涵眯起眼睛,按照王燭指出的方向去觀察,漸漸地,她發現這些看似繁複的紋飾中,確實隱藏著某種規律。
「這個……」她拿出筆,在筆記本上快速畫了幾筆:
「好像是一個螺旋狀的圖案?」
「不止是螺旋,」王燭說道:
「這是一個完整的對數螺線。還記得剛才我說的能量場分布圖嗎?自然界中最常見的能量流動路徑,就是對數螺線。」
江雨涵的眼睛亮了起來:
「就像海螺的殼?」
「對,」王燭點頭:
「包括銀河系的旋臂、颱風的雲系,都是這種結構。而這個鼎的紋飾,完美地呈現出了這種螺線。」
他頓了頓:
「這就涉及到你研究的問題了。為什麼不同地區的青銅器會出現相似的紋飾結構?也許不是簡單的文化傳播,而是古人對自然規律的共同認知。」
江雨涵忙不迭地記錄著:
「所以你認為,不同地區的工匠,可能都觀察到了自然界中的這種規律?」
「很有可能,」王燭說:
「你之前提到的那些區域性特徵,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比如沿海地區的青銅器,螺旋紋往往更加明顯,可能是因為當地匠人更容易觀察到海浪和貝殼的形態。」
江雨涵恍然大悟:
「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地理位置相距遙遠的地區,會出現相似的紋飾結構!」
「工藝水平的問題也是一樣,」王燭繼續道:
「不同地區的冶煉技術可能不同,但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就能做出類似的紋飾。就像現代人,不需要懂太多物理知識,也能畫出螺旋線一樣。」
江雨涵的筆幾乎要跟不上思路了:
「所以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可能有問題,與其去找工藝傳播的證據,不如先研究這些紋飾背後的自然規律?」
「這只是一種思路,」王燭提醒道:
「具體怎麼做,還是要你自己判斷。畢竟論文是你的,我只是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江雨涵認真地點點頭。
研究要有自己的見解,別人的建議再好,也只能作為參考。
「咦,」她突然注意到展櫃裡的說明牌:
「這件鼎是在陝省出土的,但紋飾風格和我們上個月修復的那件豫省出土的很像……」
「要不要比較一下?」王燭問道:
「看看是不是也能找到類似的規律。」
江雨涵立刻來了精神,拉著王燭就往另一個展區走去。
「就是這件,」江雨涵帶著王燭來到一個展櫃前:
「上個月剛完成修復,紋飾保存得特別完整。」
展廳里陸續有遊客進來,大多是像往常一樣,隨意看看就走,一個穿著灰色休閒裝的中年人正站在不遠處的展櫃前,認真地閱讀著文物說明。
「你看這裡,」江雨涵指著青銅鼎的腹部:
「這組紋飾的布局,是不是和剛才那件很像?」
王燭微微點頭:
「不只是像,連細節的處理手法都很接近。你看這個轉角的銜接……」
中年人聽到這番對話,目光不經意地掃過來。
「對!」江雨涵有些興奮:
「但是據說這兩件青銅鼎的出土地點相距超過六百公里,按理說不應該有這麼多相似之處。」
「試著用剛才的方法分析一下,」王燭說著,指向鼎身上的一處紋飾:
「如果把這些線條延伸……」
中年人裝作對隔壁展櫃感興趣的樣子,悄悄往這邊靠近了幾步。
「我明白了,」江雨涵快速在本子上畫著:
「這件鼎的螺旋結構和剛才那件是一樣的,而且轉角的弧度都是黃金分割!」
「還有這裡,」王燭指著另一處:
「注意看夔龍紋的排列,整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六邊形。這種構圖在自然界中很常見,比如蜂巢……」
中年人已經完全不掩飾自己的好奇了,乾脆站到了旁邊的展櫃前,認真聽著他們的交談,這種解讀文物的方式,他還是第一次聽說。
「所以,」江雨涵若有所思:
「這些工匠雖然相距很遠,但他們觀察自然的方式是相同的?他們都發現了這些基礎的幾何規律?」
「很可能,」王燭說:
「就像現在的建築師,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會運用相似的結構力學原理。這些自然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古人通過觀察和實踐,也能發現這些規律。」
中年人聽得入神,不自覺地點了點頭。
「那這樣的話,」江雨涵繼續推演:
「我是不是可以根據紋飾中的幾何規律,來判斷不同青銅器之間的關聯性?比如說……」
她的話還沒說完,突然注意到旁邊站著個人,聲音不自覺地低了下來。
中年人意識到自己的舉動有些唐突,略顯尷尬地咳嗽了一聲:
「抱歉,我不是有意偷聽,只是覺得你們的討論很有意思。」
「沒關係,」王燭禮貌地笑了笑:
「這裡是公共展廳。」
「我一直以為古人製作青銅器,主要是憑經驗和傳承,」中年人坦誠地說:
「沒想到還能從自然規律的角度去理解。你們是這裡的工作人員嗎?」
「我是這裡的研究生,」江雨涵解釋道:
「他是……」
她看了看王燭,一時不知道該怎麼介紹。
「我是來參觀的學生,」王燭說道:
「對文物比較感興趣。」
「學生?」中年人的目光在王燭臉上停留了幾秒,看上去如此年輕,卻能說出這樣深入的見解。
「你對文物的理解倒是很獨特。」
他說著,又看了看展櫃裡的青銅鼎:
「你剛才說的那個黃金分割,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當然,」王燭走近展櫃:
「您看這個位置……」
江雨涵站在一旁,看著王燭耐心地為這位陌生人講解。
雖然是臨時起意的解說,但王燭的語言依然清晰有條理,既不會讓人覺得太過專業難懂,又能準確傳達核心的內容。
「江學姐,」王燭時不時會轉頭看向江雨涵:
「這些紋飾的特點,和你論文裡提到的區域性特徵很像。你可以把它們記錄下來,對比一下異同。」
他一邊為中年人解釋黃金分割的概念,一邊不忘提醒江雨涵注意觀察的細節,這種照顧到兩個聽眾的講解方式顯得自然而不做作,既沒有讓中年人覺得被忽視,也沒有耽誤江雨涵的學習。
中年人時不時點頭,眼神中的興趣越來越濃,偶爾還會插話問一些細節問題,而王燭總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