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林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年人靠在展櫃旁,不知不覺已經聽了半個多小時,他本想著隨便聽聽就走,卻被王燭的講解徹地吸引住了,久久不願離開。

  「這個弧度的設計其實很巧妙,」王燭指著青銅鼎的一處紋飾:

  「從力學角度來看,這樣的結構能讓鼎身承受更大的重量。古人可能是通過反覆試驗,找到了這個最佳角度。」

  江雨涵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

  「就像現代建築中的拱形結構?」

  「對,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王燭說著,手指沿著紋飾的輪廓輕輕滑動:

  「而且你注意看這些花紋的間距,是不是覺得很舒服?這其實是遵循了黃金分割比。這個比例在自然界中很常見,從向日葵的花瓣到銀河系的旋臂,都能找到這個數字。」

  中年人安靜地聽著,不時點頭。

  他已經不知不覺放棄了提問,因為每當他想到一個問題,王燭往往會在後面的講解中自然而然地回答。

  「再看這裡,」王燭繼續道:

  「鼎耳的設計也很有意思。它的傾角正好是23.5度,和藍星自轉軸的傾角一樣。這個角度在古代天文觀測中很重要,能幫助確定二十四節氣。」

  「等等,」江雨涵停下筆:

  「你是說這些看似裝飾性的設計,其實都有實際用途?」

  「很可能。古人的智慧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王燭繼續道:

  「比如這些環形紋飾的排列,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的間距符合某種數列規律,在聲學中很常見,敲擊不同位置會發出和諧的聲音。」

  中年人不自覺地挺直了腰。

  他收藏了二十多年的古董,卻從未想過要從這些角度去理解文物,這個年輕人舉手投足間展現出來的知識儲備,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

  「其實我一直在想,」王燭的聲音依然平靜:

  「古人在設計這些器物時,一定是把他們對自然的理解融入其中。就像現代人設計產品會運用各種科學原理一樣。只是我們現在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裝飾,而忽略了背後的智慧。」

  江雨涵的筆記本已經寫滿了好幾頁:

  「與其說這是一件禮器,不如說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可以這麼理解。」王燭點點頭:

  「每一個紋飾可能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既要符合實用功能,又要體現美學原理,還要契合天文曆法……」

  中年人聽得入神,不知不覺掏出手機,悄悄記錄了幾個關鍵詞,他發現自己對青銅器的認識正在被重塑,原本以為那些紋飾不過是古人的藝術創作,現在看來,裡面竟然蘊含著這麼多學問。

  物理、數學、天文、地理、聲學……這個看上去還是學生的年輕人,是怎麼把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的?

  而且說起來如此自然,仿佛這些本就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說到數學時,他能隨口道出黃金分割的具體數值。

  談到物理時,又能深入淺出地解釋力學原理。

  論及天文曆法,更是對古代觀測方法了如指掌。

  最稱奇的是,這些知識並非零散陳列,而是被他巧妙地聯繫在一起,編織成一張細密的知識網絡。

  作為一個資深的文物愛好者,中年人捐贈過不少珍貴文物給博物館,因此經常有機會聽專家教授們親自講解。

  那些專家們學識淵博,見解獨到,可現在聽著這個年輕人的講解,中年人卻覺得以前那些講解似乎少了點什麼。

  專家們往往會說一堆專業術語,聽起來很有水平,但讓人似懂非懂。

  而王燭會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比如用現代建築來解釋鼎耳的受力原理,用向日葵的花瓣排列來說明黃金分割。

  生動的比喻讓深奧的知識變得觸手可及。

  更難得的是,他不是在炫耀自己懂得多少,而是真心希望別人能理解這些知識,每當看到那個女研究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他總會停下來確認對方是否理解,必要時還會換個角度重新解釋。

  這種誠懇的態度,讓他的講解顯得格外珍貴。

  女研究生每提出一個問題,他也總是從容不迫地回答,並順勢引出更深層的內容,思路清晰得讓人驚嘆,說話時也總是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覺得過於學究氣,又能準確傳達專業內容。


  如此遊刃有餘的從容,絕非臨時準備所能達到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年人發現用手機備忘錄記錄實在太慢,生怕遺漏了重要內容,索性直接打開了錄音功能。

  他小心翼翼地調整著手機的位置,確保能清晰地錄下王燭的每一句話。

  「這些紋飾的排列,」王燭的聲音清晰地傳入錄音設備:

  「如果從數學角度來看,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幾何序列……」

  中年人不時查看手機屏幕,確認錄音在繼續。

  這些內容太珍貴了,他打算回去後反覆聽幾遍,好好消化理解。

  江雨涵的筆記本已經寫得密密麻麻,字跡因為快速記錄而顯得有些潦草,但每一頁都寫滿了關鍵詞和重點內容。

  她時不時停下來甩甩有些酸痛的手腕,生怕錯過任何重要的信息。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直到王燭看了看手機:

  「時間差不多了,今天就到這裡吧。」

  江雨涵這才注意到,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個小時,她翻翻筆記本,上面記滿了各種專業術語和圖解:

  「今天真的學到了很多,謝謝你。」

  「希望對你的研究有幫助。」王燭笑著說道。

  中年人趕緊按下錄音的停止鍵,看了看錄音時長,差不多有一個半小時。

  他想說點什麼,但又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這種感覺很奇妙,明明是個比自己小很多的年輕人,卻給了他如此深刻的啟發。

  王燭轉向中年人,禮貌地點了點頭。

  江雨涵也向中年人微微頷首,算是道別。

  中年人下意識地回了個點頭,看著兩人轉身走向展廳出口。

  陽光從玻璃幕牆斜斜地灑進來,在地上投下長長的影子。

  王燭走在前面,背影顯得很挺拔,江雨涵跟在旁邊,還在翻看著筆記本,似乎在回顧剛才記錄的內容。

  中年人站在原地,目送他們離開。

  直到兩人的身影消失在展廳拐角,他才低頭看手機上的錄音文件,這個下午的收穫,遠遠超出了預期。

  他又看了一眼展櫃裡的青銅鼎,突然覺得這件在他眼中再熟悉不過的文物,似乎變得不一樣了。

  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是突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透過這扇窗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中年人收斂了一下思緒,走出博物館大門,夕陽的餘暉灑在台階上,他看見江雨涵還站在門口,目光遠遠地望著某個方向,似乎在出神。

  一輛黑色轎車緩緩駛近,一個穿著筆挺西裝的年輕人下車,正要上前。中年人抬手做了個輕微的手勢,年輕人會意地停下腳步,退回到車邊等候。

  中年人整了整衣領,走到江雨涵身邊:

  「同學,不好意思打擾一下。」

  江雨涵這才回過神來,有些抱歉地笑了笑:

  「啊,您還沒走。」

  「剛才一直顧著聽講解,都忘了自我介紹,」中年人溫和地笑道:

  「我叫林鈞,平時也喜歡研究一些文物。」

  他說著,從內袋裡掏出一張名片,雙手遞了過去:

  「冒昧問一下,怎麼稱呼?」

  「我叫江雨涵,」她接過名片:

  「是考古系的研究生。」

  看到名片上「遠海集團」董事長的頭銜,江雨涵微微怔了一下。

  這可是市值超過百億的上市公司,在文娛、商業地產等領域都有巨大影響力,沒想到眼前這位儒雅的中年人就是經常出現在財經新聞上的那位林董。

  更讓她意外的是,這樣一位商界大佬,能在博物館裡靜靜聽講解兩個小時,看來對文物是真的有著深厚的興趣。

  林鈞看著遠處的街道:

  「你們經常討論這些問題嗎?」

  「也不是,」江雨涵說道:

  「他今天是特意過來處理一些事的,順便指導我一些疑問。」

  林鈞輕輕點頭,像是在回味什麼:

  「我在文物圈子裡混了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聽到這麼獨特的見解。」


  江雨涵低頭撫了撫筆記本的封面,嘴角微微上揚。

  「不知道能不能……」林鈞略作停頓,像是在斟酌用詞:

  「冒昧問問這位小兄弟的名字?」

  江雨涵抬頭看了他一眼,似乎在評估這個請求的用意。

  林鈞察覺到她的猶豫,連忙補充道:

  「我就是單純地想和他探討一下文物方面的問題。像他這樣博學多才的年輕人實在不多見。」

  江雨涵想了想,這位林董確實給人一種儒雅隨和的感覺,而且能靜靜聽王燭講解兩個小時,顯然對文物是真心感興趣。

  「他叫王燭,」江雨涵終於開口:

  「剛剛參加完高考。」

  「高考?」林鈞表情頓時僵住了,愣了幾秒後,又確認似地問道:

  「你是說,他還是個高中生?」

  「是的。」江雨涵輕輕點頭,嘴角帶著一絲若有似無的笑意,她已經習慣了別人聽到王燭身份信息時的反應。

  林鈞眼中閃過一絲不可思議:

  「我還以為他至少是個博士生……」

  他停頓了一下,又問:

  「不知道能不能要一下他的聯繫方式?」

  「這個……」江雨涵猶豫了一下:

  「可能要先徵求他的意見。」

  「當然,當然,」林鈞連忙表示理解:

  「是我考慮不周了。這樣吧,能不能加你一個薇信?等你問過他的意思再說。」

  江雨涵想了想,覺得這個要求很合理,於是拿出手機,打開了二維碼。

  「太感謝了,」林鈞一邊掃碼一邊說:

  「今天真是收穫很大。」

  江雨涵看著手機上新添加的好友頭像,那是一件青銅器的圖片:

  「其實應該是我們感謝您,能這麼耐心地聽完整個講解。」

  「哪裡話,」林鈞笑著搖頭:

  「能聽到這樣精彩的講解,是我的榮幸。」

  說完,他看了看時間:

  「時間不早了,就不打擾你了。有消息隨時聯繫。」

  江雨涵點點頭。

  林鈞轉身走向等候已久的黑色轎車,走到一半又回頭,微微頷首示意,這才上車離開。

  夕陽已經快要落盡,博物館的玻璃幕牆映著最後一抹金色。

  江雨涵低頭看了看厚厚的筆記本,今天的收穫確實不小,她抿嘴笑了笑,轉身走向地鐵站的方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