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王燭的請求
楊守中在工作檯前坐下,同時示意王燭坐下:
「說說看,這棵青銅樹,你是怎麼想的?」
王燭略作沉思,緩緩開口:
「它的製作工藝與已知的青銅器完全不同。主幹是整體澆鑄,但枝條卻是焊接上去的。這種焊接技術在七千年前不應該存在。」
楊守中點點頭:
「這也是我們一直困惑的地方。你有什麼想法?」
「《山海經》中有一段記載,」王燭略微想了想,說道:
「提到過『金樹』的說法,描述與這棵青銅樹很相似。而且,在最近發表的幾篇考古論文中,西部高原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痕跡。」
江雨涵手上收拾儀器的動作不知不覺停了下來,轉身認真地聽著。
「你是說,這種青銅器的起源可能在西部?」楊守中若有所思。
「只是猜測,」王燭語氣平緩:
「去年《考古學報》第三期第78頁,王明德教授的論文中提到,他們在青西高原的一處遺址,地下六米處發現了一些金屬殘片,經過分析,成分與這棵青銅樹極其相似。」
楊守中想了想,道:
「這樣的發現太少了,不足以支撐你的推測。」
「還有更多證據,」王燭繼續說道:
「《西域傳》卷七十八中記載,崑崙山脈深處曾有一座金殿,四周環繞著光樹。而在天山北麓的考古發掘中,第三區域B4號探方的第四層,也發現了類似的青銅器殘片。」
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數據,都清晰地從他口中說出。
仿佛那些厚重的考古報告和古籍就擺在眼前。
「這些發現點連起來,」王燭用手在空中虛畫:
「會形成一條從西向東的路線。而且,年代越往西越早。最西端的遺址年代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
江雨涵完全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不由自主地走近了幾步,她還從未聽說過這樣的觀點,但王燭的分析卻讓一切都顯得那麼順理成章。
「小燭,」楊守中突然問道:
「你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方向?」
「是因為銅的成分,」王燭目光平靜:
「青銅樹使用的銅礦,與中原地區常見的礦藏完全不同。主要元素的比例更接近於崑崙山脈的礦床特徵,特別是錫含量偏低,而鉛的含量卻異常穩定,保持在3.2%左右。」
「這個你也知道?」楊守中有些驚訝。
王燭笑了一下:
「前年《地質學報》第四期有篇關於古代礦藏分布的研究,作者是華科院的李江教授團隊,他們對全國各地的古代銅礦做了系統分析。其中專門提到了崑崙山脈獨特的礦床構造……」
江雨涵聽得入迷,不知不覺已經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
「小燭,我總覺得你不是單純在談論一件文物。」楊守中目光灼灼地盯著王燭,他早就習慣了這個年輕人出人意料的見解。
王燭聲音平穩,手指輕輕在桌面上點了點:
「青銅樹只是一個切入點。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它背後代表的文明形態。」
楊守中身體微微前傾:
「說說看。」
王燭安靜地坐在那裡,思考合適的話語:
「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棵青銅樹的枝杈是焊接上去的,而不是整體澆鑄?」
以古代的冶金工藝,整體澆鑄要比焊接簡單得多,選擇更複雜的焊接工藝,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
「按照常理,整體澆鑄更容易些。」江雨涵輕聲說道。
王燭點點頭:
「除非這些枝杈不僅僅是裝飾,而是要實現某種特殊的功能。」
「你認為這些枝杈是可以更換的?」楊守中不自覺地坐直了身子。
王燭的目光落在工作檯上的一份檢測報告上:
「不止如此。枝杈的排列遵循某種特定的數學規律。從正上方俯視,會發現它們構成了一個極其精密的幾何圖案。這種圖案,在現代物理學中有個專門的名詞——能量場分布圖。」
實驗室里一時安靜下來。
楊守中和江雨涵都明白了王燭的暗示,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那就意味著七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掌握了某種高度發達的能量應用體系。
楊守中揉了揉眉心,語氣謹慎:
「你認為在已知的文明之前,可能存在過一個掌握了高度科技的文明?」
「只是一種假設。」王燭拿起桌上的一支鉛筆,隨手轉動著:
「但從很多跡象來看,假設並非空穴來風。比如,為什麼這棵青銅樹能在地下埋藏七千年而幾乎沒有任何鏽蝕?就算是現代最先進的防鏽技術,也很難做到這一點。」
江雨涵正在記錄的筆尖突然頓住:
「所以你之前說的那條從西向東的傳播路線……」
「對。」王燭放下鉛筆:
「那可能不僅僅是工藝的傳播,而是一個古老文明的遷徙路線。他們帶著自己的技術,從西部逐漸向東遷移。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技術逐漸失傳了,留下的只有一些無法複製的器物。」
楊守中下意識地摩挲下巴,這是他思考時的標誌性動作:
「如果真的存在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為什麼會消失得如此徹底?連一點明確的記載都沒有留下?」
王燭看著窗外的陽光,語氣依然平靜:
「也許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某種超越時代的力量,最終才會消失。就像現代人類,在掌握了核能之後,也面臨著毀滅的風險。」
實驗室再次陷入沉默。
楊守中搖了搖頭,放下搭在桌沿的手:
「這種推測太空乏了。沒有確切的證據支撐,終究只是空想。」
王燭臉上看不出任何情緒波動,只是輕輕點了點頭:
「楊教授說得對,光靠推測確實不夠嚴謹。能不能借用一下實驗室的電腦?我想看看青銅樹的平面圖。」
「當然可以。」楊守中轉向江雨涵:
「把上個月做的三維掃描調出來。」
江雨涵快步走到工作檯前,熟練地操作著電腦,很快,青銅樹的平面投影圖出現在屏幕上,每一根枝杈的位置都清晰可見。
王燭走到電腦前,目光在屏幕上掃視了幾秒:
「能借用一下繪圖工具嗎?」
「給。」江雨涵把操作權限讓出來。
王燭坐下來,手指在觸控板上輕輕移動,他沒有立即在圖上標註什麼,而是先把圖像放大了幾倍,仔細查看每個枝杈的連接點。
江雨涵疑惑地看著這一幕。
王燭的操作方式有些特別,沒有按照常規的考古測繪方式去描畫文物的結構,而是在某些看似毫無關聯的點之間,畫出了一些簡單的線條。
這些線條漸漸連接成形,呈現出某種幾何圖案。
楊守中盯著屏幕,眉頭越皺越緊,他還沒見過這樣的分析方法。
「這是……」江雨涵歪著頭,試圖理解屏幕上那些奇怪的圖案。
王燭沒有解釋,繼續專注地畫著,他的動作很輕,卻異常準確,每一筆都落在特定的位置上,像是早就計算好了一般。
漸漸地,一個完整的幾何圖形在屏幕上成型。
那些原本雜亂的枝杈連接點,竟然完美地吻合了這個圖形的各個頂點。
「等等,」楊守中突然伸手指著屏幕:
「這個形狀,我好像在哪裡見過。」
王燭停下手中的動作:
「物理學界最近很流行的一個概念,叫『能量場映射圖』。」
他說這話時語氣平淡,就像在說今天的天氣一樣自然。
但這個概念卻讓楊守中猛地站直了身子:
「怎麼會……」
「您看,」王燭用光標指著圖上的某個點:
「如果把這些枝杈看作能量傳導的通道,它們的排列方式,和現代物理學中的某些能量場分布規律,幾乎完全吻合。」
江雨涵不自覺地捏緊了手中的筆記本,她不太懂物理,但也明白這個發現意味著什麼。
楊守中深吸一口氣,緩緩在椅子上坐下。
他以為王燭只是在憑空想像,現在看來,這個年輕人是真的發現了什麼。
「你是怎麼注意到這一點的?」楊守中問道。
王燭關掉繪圖工具,轉過身來:
「其實是個巧合。前幾天在看物理學雜誌,剛好看到一篇關於能量場結構的文章,裡面的示意圖讓我想起了這棵青銅樹的形態。」
楊守中靠在椅背上,目光在王燭身上停留了片刻:
「除了這些幾何結構,你還發現了什麼?」
王燭將屏幕上的圖形又調整了一下,才開口道:
「這棵青銅樹,可能需要某種特殊的能量來激活。」
「激活?」楊守中下意識地坐直了身體:
「什麼意思?」
「具體是什麼能量,我現在還不能確定。」王燭的手指在鍵盤上輕輕敲擊:
「所以,想請楊教授幫個忙。」
「什麼忙?」
「能不能借用青銅樹做個能量測試?」
實驗室里再次安靜下來。
江雨涵的筆尖停在紙面上,墨水暈開一片小小的黑點。
楊守中沒有立即回答,只是站起身在實驗室里緩緩踱步,他是青銅樹修復工作的首席專家,確實有權限申請使用文物進行研究。
但這件事並不簡單。
青銅樹太珍貴了。
七千年前的文物,全世界僅此一件,任何細微的損傷都無法修復。
如果在實驗過程中出了差錯……
楊守中不敢往下想。
但王燭的推測又讓他心動。
如果不進行實際測試,這些發現永遠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楊守中太明白驗證的重要性。
江雨涵看看王燭,又看看自己的導師,不知道該說什麼。
「你有多大把握?」楊守中終於停下腳步,語氣前所未有的嚴肅。
王燭似乎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問:
「六成。」
「只有六成?」楊守中眉頭微皺。
「能量測試本身沒有風險,」王燭解釋道:
「但具體能不能激活青銅樹,還要看它的保存狀況。畢竟埋藏了這麼多年,內部結構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這個回答很專業,也很謹慎。
任何涉及文物的實驗,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連最基礎的清洗保護,也常常會遇到意外情況。
楊守中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道:
「測試具體怎麼做?需要什麼設備?」
「很簡單,」王燭說著,打開一個新的文檔:
「主要是用能量檢測儀進行表面掃描,不會對文物造成任何接觸性傷害。如果發現異常的能量反應,再考慮下一步。」
他快速在鍵盤上敲打,列出了詳細的測試流程和所需設備清單,每一步都寫得很清楚,考慮也很周全,完全符合文物保護的規範要求。
楊守中湊近屏幕,仔細閱讀著這份計劃書,很專業。
「這事……」楊守中直起身:
「我得跟館長商量一下。」
「我理解。」王燭點點頭。
「把你剛才的發現整理一下,」楊守中說道:
「特別是那些幾何圖形的分析,越詳細越好。我需要這些資料去說服館長。」
「好。」王燭應著,手指再次落在鍵盤上。
江雨涵在一旁看著王燭飛快地整理資料,心想這個傢伙還是那麼厲害,不僅對古文物有獨到見解,連實驗方案都能寫得這麼專業。
「大概還需要多長時間?」楊守中問道。
「很快,」王燭說著,已經把文檔整理得差不多了:
「主要是一些數據分析和實驗流程,都是現成的。」
「好,」楊守中看了看表:
「我明天就去找館長,明晚之前給你答覆。」
王燭把整理好的文檔發送到楊守中的郵箱,然後站起身:
「那就麻煩楊教授了。」
「你先回去吧,」楊守中說道:
「我今晚好好看看這些資料,明天才好跟館長詳細說明。」
王燭點點頭,準備離開。
「小燭,」楊守中突然叫住他:
「如果真能測出什麼……我是說,如果你的猜測是對的......」
「那將會改寫我們對遠古文明的認知。」王燭接過話,語氣依然平淡:
「不過在那之前,還是先做好眼前的測試吧。」
楊守中笑了:
「行,你先回去。明天我給你電話。」
目送王燭離開實驗室,楊守中重新坐回電腦前,開始仔細閱讀那份文檔。
「說說看,這棵青銅樹,你是怎麼想的?」
王燭略作沉思,緩緩開口:
「它的製作工藝與已知的青銅器完全不同。主幹是整體澆鑄,但枝條卻是焊接上去的。這種焊接技術在七千年前不應該存在。」
楊守中點點頭:
「這也是我們一直困惑的地方。你有什麼想法?」
「《山海經》中有一段記載,」王燭略微想了想,說道:
「提到過『金樹』的說法,描述與這棵青銅樹很相似。而且,在最近發表的幾篇考古論文中,西部高原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痕跡。」
江雨涵手上收拾儀器的動作不知不覺停了下來,轉身認真地聽著。
「你是說,這種青銅器的起源可能在西部?」楊守中若有所思。
「只是猜測,」王燭語氣平緩:
「去年《考古學報》第三期第78頁,王明德教授的論文中提到,他們在青西高原的一處遺址,地下六米處發現了一些金屬殘片,經過分析,成分與這棵青銅樹極其相似。」
楊守中想了想,道:
「這樣的發現太少了,不足以支撐你的推測。」
「還有更多證據,」王燭繼續說道:
「《西域傳》卷七十八中記載,崑崙山脈深處曾有一座金殿,四周環繞著光樹。而在天山北麓的考古發掘中,第三區域B4號探方的第四層,也發現了類似的青銅器殘片。」
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數據,都清晰地從他口中說出。
仿佛那些厚重的考古報告和古籍就擺在眼前。
「這些發現點連起來,」王燭用手在空中虛畫:
「會形成一條從西向東的路線。而且,年代越往西越早。最西端的遺址年代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
江雨涵完全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不由自主地走近了幾步,她還從未聽說過這樣的觀點,但王燭的分析卻讓一切都顯得那麼順理成章。
「小燭,」楊守中突然問道:
「你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方向?」
「是因為銅的成分,」王燭目光平靜:
「青銅樹使用的銅礦,與中原地區常見的礦藏完全不同。主要元素的比例更接近於崑崙山脈的礦床特徵,特別是錫含量偏低,而鉛的含量卻異常穩定,保持在3.2%左右。」
「這個你也知道?」楊守中有些驚訝。
王燭笑了一下:
「前年《地質學報》第四期有篇關於古代礦藏分布的研究,作者是華科院的李江教授團隊,他們對全國各地的古代銅礦做了系統分析。其中專門提到了崑崙山脈獨特的礦床構造……」
江雨涵聽得入迷,不知不覺已經拿出筆記本開始記錄。
「小燭,我總覺得你不是單純在談論一件文物。」楊守中目光灼灼地盯著王燭,他早就習慣了這個年輕人出人意料的見解。
王燭聲音平穩,手指輕輕在桌面上點了點:
「青銅樹只是一個切入點。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它背後代表的文明形態。」
楊守中身體微微前傾:
「說說看。」
王燭安靜地坐在那裡,思考合適的話語:
「您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棵青銅樹的枝杈是焊接上去的,而不是整體澆鑄?」
以古代的冶金工藝,整體澆鑄要比焊接簡單得多,選擇更複雜的焊接工藝,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
「按照常理,整體澆鑄更容易些。」江雨涵輕聲說道。
王燭點點頭:
「除非這些枝杈不僅僅是裝飾,而是要實現某種特殊的功能。」
「你認為這些枝杈是可以更換的?」楊守中不自覺地坐直了身子。
王燭的目光落在工作檯上的一份檢測報告上:
「不止如此。枝杈的排列遵循某種特定的數學規律。從正上方俯視,會發現它們構成了一個極其精密的幾何圖案。這種圖案,在現代物理學中有個專門的名詞——能量場分布圖。」
實驗室里一時安靜下來。
楊守中和江雨涵都明白了王燭的暗示,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那就意味著七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掌握了某種高度發達的能量應用體系。
楊守中揉了揉眉心,語氣謹慎:
「你認為在已知的文明之前,可能存在過一個掌握了高度科技的文明?」
「只是一種假設。」王燭拿起桌上的一支鉛筆,隨手轉動著:
「但從很多跡象來看,假設並非空穴來風。比如,為什麼這棵青銅樹能在地下埋藏七千年而幾乎沒有任何鏽蝕?就算是現代最先進的防鏽技術,也很難做到這一點。」
江雨涵正在記錄的筆尖突然頓住:
「所以你之前說的那條從西向東的傳播路線……」
「對。」王燭放下鉛筆:
「那可能不僅僅是工藝的傳播,而是一個古老文明的遷徙路線。他們帶著自己的技術,從西部逐漸向東遷移。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最核心的技術逐漸失傳了,留下的只有一些無法複製的器物。」
楊守中下意識地摩挲下巴,這是他思考時的標誌性動作:
「如果真的存在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為什麼會消失得如此徹底?連一點明確的記載都沒有留下?」
王燭看著窗外的陽光,語氣依然平靜:
「也許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某種超越時代的力量,最終才會消失。就像現代人類,在掌握了核能之後,也面臨著毀滅的風險。」
實驗室再次陷入沉默。
楊守中搖了搖頭,放下搭在桌沿的手:
「這種推測太空乏了。沒有確切的證據支撐,終究只是空想。」
王燭臉上看不出任何情緒波動,只是輕輕點了點頭:
「楊教授說得對,光靠推測確實不夠嚴謹。能不能借用一下實驗室的電腦?我想看看青銅樹的平面圖。」
「當然可以。」楊守中轉向江雨涵:
「把上個月做的三維掃描調出來。」
江雨涵快步走到工作檯前,熟練地操作著電腦,很快,青銅樹的平面投影圖出現在屏幕上,每一根枝杈的位置都清晰可見。
王燭走到電腦前,目光在屏幕上掃視了幾秒:
「能借用一下繪圖工具嗎?」
「給。」江雨涵把操作權限讓出來。
王燭坐下來,手指在觸控板上輕輕移動,他沒有立即在圖上標註什麼,而是先把圖像放大了幾倍,仔細查看每個枝杈的連接點。
江雨涵疑惑地看著這一幕。
王燭的操作方式有些特別,沒有按照常規的考古測繪方式去描畫文物的結構,而是在某些看似毫無關聯的點之間,畫出了一些簡單的線條。
這些線條漸漸連接成形,呈現出某種幾何圖案。
楊守中盯著屏幕,眉頭越皺越緊,他還沒見過這樣的分析方法。
「這是……」江雨涵歪著頭,試圖理解屏幕上那些奇怪的圖案。
王燭沒有解釋,繼續專注地畫著,他的動作很輕,卻異常準確,每一筆都落在特定的位置上,像是早就計算好了一般。
漸漸地,一個完整的幾何圖形在屏幕上成型。
那些原本雜亂的枝杈連接點,竟然完美地吻合了這個圖形的各個頂點。
「等等,」楊守中突然伸手指著屏幕:
「這個形狀,我好像在哪裡見過。」
王燭停下手中的動作:
「物理學界最近很流行的一個概念,叫『能量場映射圖』。」
他說這話時語氣平淡,就像在說今天的天氣一樣自然。
但這個概念卻讓楊守中猛地站直了身子:
「怎麼會……」
「您看,」王燭用光標指著圖上的某個點:
「如果把這些枝杈看作能量傳導的通道,它們的排列方式,和現代物理學中的某些能量場分布規律,幾乎完全吻合。」
江雨涵不自覺地捏緊了手中的筆記本,她不太懂物理,但也明白這個發現意味著什麼。
楊守中深吸一口氣,緩緩在椅子上坐下。
他以為王燭只是在憑空想像,現在看來,這個年輕人是真的發現了什麼。
「你是怎麼注意到這一點的?」楊守中問道。
王燭關掉繪圖工具,轉過身來:
「其實是個巧合。前幾天在看物理學雜誌,剛好看到一篇關於能量場結構的文章,裡面的示意圖讓我想起了這棵青銅樹的形態。」
楊守中靠在椅背上,目光在王燭身上停留了片刻:
「除了這些幾何結構,你還發現了什麼?」
王燭將屏幕上的圖形又調整了一下,才開口道:
「這棵青銅樹,可能需要某種特殊的能量來激活。」
「激活?」楊守中下意識地坐直了身體:
「什麼意思?」
「具體是什麼能量,我現在還不能確定。」王燭的手指在鍵盤上輕輕敲擊:
「所以,想請楊教授幫個忙。」
「什麼忙?」
「能不能借用青銅樹做個能量測試?」
實驗室里再次安靜下來。
江雨涵的筆尖停在紙面上,墨水暈開一片小小的黑點。
楊守中沒有立即回答,只是站起身在實驗室里緩緩踱步,他是青銅樹修復工作的首席專家,確實有權限申請使用文物進行研究。
但這件事並不簡單。
青銅樹太珍貴了。
七千年前的文物,全世界僅此一件,任何細微的損傷都無法修復。
如果在實驗過程中出了差錯……
楊守中不敢往下想。
但王燭的推測又讓他心動。
如果不進行實際測試,這些發現永遠只能停留在理論階段,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楊守中太明白驗證的重要性。
江雨涵看看王燭,又看看自己的導師,不知道該說什麼。
「你有多大把握?」楊守中終於停下腳步,語氣前所未有的嚴肅。
王燭似乎早就料到會有這一問:
「六成。」
「只有六成?」楊守中眉頭微皺。
「能量測試本身沒有風險,」王燭解釋道:
「但具體能不能激活青銅樹,還要看它的保存狀況。畢竟埋藏了這麼多年,內部結構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這個回答很專業,也很謹慎。
任何涉及文物的實驗,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連最基礎的清洗保護,也常常會遇到意外情況。
楊守中沉思了一會兒,又問道:
「測試具體怎麼做?需要什麼設備?」
「很簡單,」王燭說著,打開一個新的文檔:
「主要是用能量檢測儀進行表面掃描,不會對文物造成任何接觸性傷害。如果發現異常的能量反應,再考慮下一步。」
他快速在鍵盤上敲打,列出了詳細的測試流程和所需設備清單,每一步都寫得很清楚,考慮也很周全,完全符合文物保護的規範要求。
楊守中湊近屏幕,仔細閱讀著這份計劃書,很專業。
「這事……」楊守中直起身:
「我得跟館長商量一下。」
「我理解。」王燭點點頭。
「把你剛才的發現整理一下,」楊守中說道:
「特別是那些幾何圖形的分析,越詳細越好。我需要這些資料去說服館長。」
「好。」王燭應著,手指再次落在鍵盤上。
江雨涵在一旁看著王燭飛快地整理資料,心想這個傢伙還是那麼厲害,不僅對古文物有獨到見解,連實驗方案都能寫得這麼專業。
「大概還需要多長時間?」楊守中問道。
「很快,」王燭說著,已經把文檔整理得差不多了:
「主要是一些數據分析和實驗流程,都是現成的。」
「好,」楊守中看了看表:
「我明天就去找館長,明晚之前給你答覆。」
王燭把整理好的文檔發送到楊守中的郵箱,然後站起身:
「那就麻煩楊教授了。」
「你先回去吧,」楊守中說道:
「我今晚好好看看這些資料,明天才好跟館長詳細說明。」
王燭點點頭,準備離開。
「小燭,」楊守中突然叫住他:
「如果真能測出什麼……我是說,如果你的猜測是對的......」
「那將會改寫我們對遠古文明的認知。」王燭接過話,語氣依然平淡:
「不過在那之前,還是先做好眼前的測試吧。」
楊守中笑了:
「行,你先回去。明天我給你電話。」
目送王燭離開實驗室,楊守中重新坐回電腦前,開始仔細閱讀那份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