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博物館教授們的寶貝
江雨涵快步走到王燭面前,見他正在專注地凝視著青銅樹,不由放慢腳步,輕聲說道:
「王燭,好久不見。」
「是啊,」王燭收回目光,微笑著點點頭:
「大概有兩個月了吧。」
兩人的聲音都刻意壓得很低,展廳里還有其他遊客,不便大聲交談。
「我們先去修復中心吧,」江雨涵說道:
「楊老師在那邊等你。」
王燭應了一聲,跟著江雨涵向修復中心走去。
通往修復中心的長廊很寬敞,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來,照得地面一片明亮。兩人走在一起,氣氛顯得格外自然。
「最近在忙什麼?」走在通往修復中心的長廊上,江雨涵隨口問道。
「高考剛結束,」王燭說道:
「正在準備一些其他的事情。」
「對了,你高考考得怎麼樣?」江雨涵突然想起這茬。
「還行吧,」王燭笑了笑:
「成績夠用了。」
江雨涵知道王燭一貫謙虛,這個「還行」大概率是考得非常好,但她也沒有追問具體分數。
這個人卻從不炫耀,明明懂那麼多,卻總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態與人交流。
「打算報考哪個學校?」江雨涵問道。
「還沒定,等成績出來再說吧。」
江雨涵「哦」了一聲,沉默了片刻,突然說道:
「王燭,我最近在寫一篇關於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論文,遇到些問題,不知道能不能請教你?」
江雨涵雖然是楊守中的關門弟子,但有些問題她不好意思總是去問導師,畢竟作為研究生,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和思考。
而王燭就不同了,兩人年齡相仿,又都對古文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時交流起來毫無隔閡。
更重要的是,王燭雖然年輕,但知識面卻異常廣博,而且為人隨和,從不會因為自己懂得多就顯得傲慢,所以江雨涵在遇到很多細節性的難題時,就會很自然地就想向他請教。
「什麼問題?」王燭側頭看向江雨涵。
「是這樣的,」江雨涵的語氣認真起來:
「我在研究不同地區青銅器的紋飾特徵,發現同一時期的青銅器,在不同地區會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紋飾的風格上,連製作工藝都有很大不同。」
王燭耐心地聽著她的問題,不時點點頭。
他總是這樣,無論對方說什麼,都會認真傾聽,然後給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態度讓人覺得很舒服,也更容易敞開心扉。
「這很正常,」王燭語氣平和:
「不同地區的工匠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工藝傳承。」
「但問題是,」江雨涵繼續說道:
「有些地區的青銅器工藝水平明顯超出了當時的技術條件。比如在偏遠地區,居然能發現與中原地區工藝水平相當的精美器物。按理說,青銅冶煉技術應該是從中原地區向外擴散的,那些偏遠地區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如此高超的技藝。」
王燭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你是在疑惑技術傳播的路徑?」
「對,」江雨涵連忙點頭,王燭總能秒懂她的意思。
「按照目前的考古發現,青銅器的傳播路線應該是從中原向四周輻射。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地方似乎在沒有經過技術積累的情況下,就突然出現了非常成熟的青銅器製作工藝。這完全不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江雨涵道。
「你有沒有想過,也許青銅器的起源並不是單一的?」王燭道。
江雨涵一愣:
「你是說不同地區可能各自發展出了青銅冶煉技術?」
「這只是一種可能,歷史的發展往往不是線性的。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技術是從一個中心向外擴散,但實際情況可能更複雜。就像剛才那棵青銅樹,它的存在就打破了我們對青銅文明發展史的認知。」
江雨涵若有所思:
「這倒是個新思路。如果把青銅器的製作看作是多源頭發展,而不是單一傳播,很多現象就能解釋得通了。」
「但這只是一個假設,」王燭提醒道:
「要證實這個觀點,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據支持。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梳理材料,重點關注各地區青銅器的獨特性,而不是一味地尋找共性。」
江雨涵恍然大悟:
「我一直在試圖找出不同地區紋飾的聯繫,反而忽略了它們的差異性。如果把每個地區都看作一個獨立的發展體系……」
她說著,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快速記錄下這個想法,一邊寫一邊說:
「我問過好幾個老師這個問題,他們都建議我從傳統的文化傳播角度去解釋。但總覺得很多現象解釋不通,現在聽你這麼一說,豁然開朗。」
「每個人的思維角度不同,」王燭笑著說道:
「有時候換個視角,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明白,」江雨涵認真地點點頭:
「我會重新整理一下資料,從這個角度去論證。」
兩人說著話,已經走到了修復中心的入口,正準備進入實驗室,突然一個洪亮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小燭?真是你啊!」
轉身一看,是考古系的陳遠教授,同樣是一位頭髮花白但精神矍鑠的老人,他大步流星地走過來,臉上的笑容格外燦爛。
「陳教授好。」王燭禮貌地問好。
「好好好,」陳遠笑呵呵地說:
「怎麼有空來博物館了?」
「來找楊教授請教點問題。」王燭道。
「哦?找老楊啊……」陳遠的眼睛亮了起來:
「既然來了,要不要先去我那邊坐坐?我最近剛收到一批新出土的文物,都是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他說著就要拉王燭的胳膊,一副恨不得立刻把人帶走的架勢。
江雨涵在一旁看著,忍不住想笑。
她太熟悉這種場景了,但凡王燭來博物館,總會遇到這種情況,很多老教授們,見到王燭就像是看到了寶貝一樣。
就在陳遠準備強行「劫持」王燭的時候,修復中心的門突然被推開,楊守中板著臉走了出來。
「老陳,你這是幹什麼?」楊守中的聲音不高,但語氣中帶著明顯的不悅。
陳遠立刻鬆開手,表情正經起來:
「老楊,我這不是看到小燭來了,想讓他幫我看看新到的幾件瓷器。」
「小燭今天是來找我的。」楊守中強調道。
「我知道我知道,」陳遠一點都不覺得尷尬,反而笑呵呵地說:
「也不急在這一時嘛。先去我那裡看看,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你少來這套,」楊守中瞪了他一眼:
「別在這裡胡攪蠻纏,上次你也說就一會兒,結果硬是把人留了一整天。」
陳遠摸了摸鼻子:
「那能一樣嗎?上次是因為小燭對那批古窯很感興趣……」
「行了行了,」楊守中擺擺手,打斷他的話:
「你先忙你的去。小燭,進來吧。」
王燭朝陳遠歉意地笑笑:
「陳教授,有空我再去你那裡看看。」
「那說好了啊,「陳遠不死心地道:
「等你和老楊聊完,順便……」
話還沒說完,楊守中就「嘭」的一聲關上了門。
「老楊真是越來越小氣了……」陳遠搖搖頭。
實驗室里,楊守中輕輕嘆了口氣:
「這個老陳越來越過分了,一看到你就走不動道。」
「陳教授也是一片好意。」王燭笑道。
「好意?」楊守中撇撇嘴:
「他就是看上你的本事了。你隨口一句話,就幫他解開了那麼多文物的年代疑問,他一直惦記著你。」
江雨涵忍不住輕笑出聲。
「笑什麼笑,」楊守中瞪了徒弟一眼:
「去把紫外分析儀和三維成像設備準備好,把上午配的那瓶特製清洗劑也拿過來。」
「好的,老師。」江雨涵應了一聲,快步走向工作檯。
「坐吧,」楊守中指了指一旁的椅子:
「我知道你今天來是為了什麼。那棵青銅樹,你看出什麼門道了嗎?」
王燭正要開口,突然聽到門外又傳來一陣腳步聲,似乎是有人在徘徊。
楊守中臉色一沉,走到門口打開一條縫:
「你要是再在外面轉悠,小心我告訴館長,說你整天不務正業!」
門外頓時安靜下來,只聽見漸行漸遠的腳步聲。
「真是的,」楊守中關上門,無奈地搖搖頭:
「這幫老傢伙,一個個的……」
王燭笑而不語,這種場景他已經習以為常了,每次來博物館,總會遇到各個領域的專家想要「借用」他一下,問問意見,討教問題。
不過今天的重點是那棵青銅樹,其他事情都得往後放放。
「王燭,好久不見。」
「是啊,」王燭收回目光,微笑著點點頭:
「大概有兩個月了吧。」
兩人的聲音都刻意壓得很低,展廳里還有其他遊客,不便大聲交談。
「我們先去修復中心吧,」江雨涵說道:
「楊老師在那邊等你。」
王燭應了一聲,跟著江雨涵向修復中心走去。
通往修復中心的長廊很寬敞,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來,照得地面一片明亮。兩人走在一起,氣氛顯得格外自然。
「最近在忙什麼?」走在通往修復中心的長廊上,江雨涵隨口問道。
「高考剛結束,」王燭說道:
「正在準備一些其他的事情。」
「對了,你高考考得怎麼樣?」江雨涵突然想起這茬。
「還行吧,」王燭笑了笑:
「成績夠用了。」
江雨涵知道王燭一貫謙虛,這個「還行」大概率是考得非常好,但她也沒有追問具體分數。
這個人卻從不炫耀,明明懂那麼多,卻總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態與人交流。
「打算報考哪個學校?」江雨涵問道。
「還沒定,等成績出來再說吧。」
江雨涵「哦」了一聲,沉默了片刻,突然說道:
「王燭,我最近在寫一篇關於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論文,遇到些問題,不知道能不能請教你?」
江雨涵雖然是楊守中的關門弟子,但有些問題她不好意思總是去問導師,畢竟作為研究生,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和思考。
而王燭就不同了,兩人年齡相仿,又都對古文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時交流起來毫無隔閡。
更重要的是,王燭雖然年輕,但知識面卻異常廣博,而且為人隨和,從不會因為自己懂得多就顯得傲慢,所以江雨涵在遇到很多細節性的難題時,就會很自然地就想向他請教。
「什麼問題?」王燭側頭看向江雨涵。
「是這樣的,」江雨涵的語氣認真起來:
「我在研究不同地區青銅器的紋飾特徵,發現同一時期的青銅器,在不同地區會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紋飾的風格上,連製作工藝都有很大不同。」
王燭耐心地聽著她的問題,不時點點頭。
他總是這樣,無論對方說什麼,都會認真傾聽,然後給出自己的見解。這種態度讓人覺得很舒服,也更容易敞開心扉。
「這很正常,」王燭語氣平和:
「不同地區的工匠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工藝傳承。」
「但問題是,」江雨涵繼續說道:
「有些地區的青銅器工藝水平明顯超出了當時的技術條件。比如在偏遠地區,居然能發現與中原地區工藝水平相當的精美器物。按理說,青銅冶煉技術應該是從中原地區向外擴散的,那些偏遠地區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如此高超的技藝。」
王燭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你是在疑惑技術傳播的路徑?」
「對,」江雨涵連忙點頭,王燭總能秒懂她的意思。
「按照目前的考古發現,青銅器的傳播路線應該是從中原向四周輻射。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地方似乎在沒有經過技術積累的情況下,就突然出現了非常成熟的青銅器製作工藝。這完全不符合技術發展的規律。」江雨涵道。
「你有沒有想過,也許青銅器的起源並不是單一的?」王燭道。
江雨涵一愣:
「你是說不同地區可能各自發展出了青銅冶煉技術?」
「這只是一種可能,歷史的發展往往不是線性的。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技術是從一個中心向外擴散,但實際情況可能更複雜。就像剛才那棵青銅樹,它的存在就打破了我們對青銅文明發展史的認知。」
江雨涵若有所思:
「這倒是個新思路。如果把青銅器的製作看作是多源頭發展,而不是單一傳播,很多現象就能解釋得通了。」
「但這只是一個假設,」王燭提醒道:
「要證實這個觀點,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據支持。你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梳理材料,重點關注各地區青銅器的獨特性,而不是一味地尋找共性。」
江雨涵恍然大悟:
「我一直在試圖找出不同地區紋飾的聯繫,反而忽略了它們的差異性。如果把每個地區都看作一個獨立的發展體系……」
她說著,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快速記錄下這個想法,一邊寫一邊說:
「我問過好幾個老師這個問題,他們都建議我從傳統的文化傳播角度去解釋。但總覺得很多現象解釋不通,現在聽你這麼一說,豁然開朗。」
「每個人的思維角度不同,」王燭笑著說道:
「有時候換個視角,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明白,」江雨涵認真地點點頭:
「我會重新整理一下資料,從這個角度去論證。」
兩人說著話,已經走到了修復中心的入口,正準備進入實驗室,突然一個洪亮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小燭?真是你啊!」
轉身一看,是考古系的陳遠教授,同樣是一位頭髮花白但精神矍鑠的老人,他大步流星地走過來,臉上的笑容格外燦爛。
「陳教授好。」王燭禮貌地問好。
「好好好,」陳遠笑呵呵地說:
「怎麼有空來博物館了?」
「來找楊教授請教點問題。」王燭道。
「哦?找老楊啊……」陳遠的眼睛亮了起來:
「既然來了,要不要先去我那邊坐坐?我最近剛收到一批新出土的文物,都是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他說著就要拉王燭的胳膊,一副恨不得立刻把人帶走的架勢。
江雨涵在一旁看著,忍不住想笑。
她太熟悉這種場景了,但凡王燭來博物館,總會遇到這種情況,很多老教授們,見到王燭就像是看到了寶貝一樣。
就在陳遠準備強行「劫持」王燭的時候,修復中心的門突然被推開,楊守中板著臉走了出來。
「老陳,你這是幹什麼?」楊守中的聲音不高,但語氣中帶著明顯的不悅。
陳遠立刻鬆開手,表情正經起來:
「老楊,我這不是看到小燭來了,想讓他幫我看看新到的幾件瓷器。」
「小燭今天是來找我的。」楊守中強調道。
「我知道我知道,」陳遠一點都不覺得尷尬,反而笑呵呵地說:
「也不急在這一時嘛。先去我那裡看看,耽誤不了多少時間。」
「你少來這套,」楊守中瞪了他一眼:
「別在這裡胡攪蠻纏,上次你也說就一會兒,結果硬是把人留了一整天。」
陳遠摸了摸鼻子:
「那能一樣嗎?上次是因為小燭對那批古窯很感興趣……」
「行了行了,」楊守中擺擺手,打斷他的話:
「你先忙你的去。小燭,進來吧。」
王燭朝陳遠歉意地笑笑:
「陳教授,有空我再去你那裡看看。」
「那說好了啊,「陳遠不死心地道:
「等你和老楊聊完,順便……」
話還沒說完,楊守中就「嘭」的一聲關上了門。
「老楊真是越來越小氣了……」陳遠搖搖頭。
實驗室里,楊守中輕輕嘆了口氣:
「這個老陳越來越過分了,一看到你就走不動道。」
「陳教授也是一片好意。」王燭笑道。
「好意?」楊守中撇撇嘴:
「他就是看上你的本事了。你隨口一句話,就幫他解開了那麼多文物的年代疑問,他一直惦記著你。」
江雨涵忍不住輕笑出聲。
「笑什麼笑,」楊守中瞪了徒弟一眼:
「去把紫外分析儀和三維成像設備準備好,把上午配的那瓶特製清洗劑也拿過來。」
「好的,老師。」江雨涵應了一聲,快步走向工作檯。
「坐吧,」楊守中指了指一旁的椅子:
「我知道你今天來是為了什麼。那棵青銅樹,你看出什麼門道了嗎?」
王燭正要開口,突然聽到門外又傳來一陣腳步聲,似乎是有人在徘徊。
楊守中臉色一沉,走到門口打開一條縫:
「你要是再在外面轉悠,小心我告訴館長,說你整天不務正業!」
門外頓時安靜下來,只聽見漸行漸遠的腳步聲。
「真是的,」楊守中關上門,無奈地搖搖頭:
「這幫老傢伙,一個個的……」
王燭笑而不語,這種場景他已經習以為常了,每次來博物館,總會遇到各個領域的專家想要「借用」他一下,問問意見,討教問題。
不過今天的重點是那棵青銅樹,其他事情都得往後放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