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火」的不同形態和稱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守中看了看牆上的掛鍾,已經快到中午了。

  「雨涵,先到這裡吧,去吃個午飯。」楊守中直起身,輕輕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子。

  「好的,老師。」江雨涵應了一聲,開始收拾工具。

  她把瑪瑙針小心地放回專用的工具箱,又把清洗劑蓋好,確保所有的設備都處於安全狀態。

  楊守中關掉顯微鏡和紫外分析儀,又檢查了一遍實驗室的恆溫系統,昂貴的設備都需要妥善保管,一絲一毫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溫度調回標準值了嗎?」楊守中問道。

  「已經調好了,老師。恆溫系統顯示22度,相對濕度45%。」

  「嗯,那就走吧。」

  師徒兩人走出修復中心,穿過一條長長的走廊,走廊兩側是一間間緊閉的實驗室,每個房間裡都在進行著不同的文物修復工作。

  午後的陽光有些刺眼,但博物館內的溫度依然舒適宜人,走廊里偶爾能看到其他研究人員匆匆走過,都是些熟悉的面孔,彼此打個招呼就各自忙去了。

  博物館的職工食堂在地下一層,規模不大但很整潔,雖然已經是午飯時間,但這裡並不顯得擁擠。

  大多數工作人員都有各自固定的飯點,錯開了用餐高峰。

  食堂的布置很簡單,幾排桌椅整齊劃一,牆上掛著一些古代飲食文化的介紹,雖說是職工食堂,但處處都能感受到博物館特有的文化氣息。

  「今天的青椒肉絲不錯,」楊守中端著餐盤,看著打飯窗口後面熟悉的老師傅:

  「小劉,給我來一份。」

  食堂的劉師傅已經在這裡工作二十多年了,對每位老專家的口味都了如指掌,他熟練地打了一份青椒肉絲,又額外加了些青菜:

  「楊教授,您得多吃點青菜。」

  江雨涵跟在老師後面,也要了一份青椒肉絲。

  兩人打好飯菜,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你的論文寫到哪裡了?」楊守中一邊吃飯一邊問道。

  「開題報告已經完成了,現在在整理文獻資料。」江雨涵說道:

  「主要研究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紋飾演變,特別是地域性特徵的差異。」

  「選題不錯,」楊守中點點頭:

  「現在關於青銅器紋飾的研究還有很多空白,尤其是區域性特徵這塊,值得深入。你多看些出土報告,不同地區的青銅器都有其獨特的特點。」

  「嗯,我已經收集了近五年的考古發掘報告,正在做系統整理。」

  「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楊守中說道:

  「尤其是我們這個領域,很多工作都是枯燥的,要有足夠的耐心。」

  江雨涵剛要說什麼,楊守中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老教授看了一眼來電顯示,眼睛頓時一亮。

  「喂,小燭啊。」楊守中的語氣明顯輕快了許多:

  「你到博物館了?好好好,我這就讓雨涵去接你。你在哪個展區?青銅器展區?行,你在那等著。」

  掛掉電話,楊守中對江雨涵說:

  「小燭來了,你去青銅器展區接他吧。我在修復中心等你們。」

  「王燭來了?」江雨涵眼睛一亮。

  「快去吧,」楊守中笑道:

  「別讓人家等太久。」

  江雨涵連忙把最後幾口飯吃完,起身收拾好餐盤,快步離開了食堂,向青銅器展區走去。

  ……

  青銅展覽區。

  偶爾有零星的遊客走過,大多是匆匆掃一眼,拍幾張照片就離開了。

  青銅器的魅力需要專業的眼光才能真正欣賞。

  精美的紋飾、考究的工藝、獨特的造型,都蘊含深厚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對普通遊客來說,都長得差不多,只不過是些青綠色的古董而已。

  展廳的正中央,是一座與其說是樹,不如說是一座形態奇特的青銅燈架。

  它的主幹筆直向上,枝杈卻以一種不規則的方式向四周延伸,每一根枝條的末端都有一個精心設計的凹槽,像是用來放置某種照明裝置。


  高約三米的青銅樹安靜地佇立在特製的展櫃中。

  青銅樹是展區最神秘的展品,歷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遠遠超出了目前已知的華國青銅文明史,這個時間點是通過最先進的碳十四測年和金屬成分分析得出的,準確性毋庸置疑。

  但問題在於,七千年前的人類,是如何鑄造出如此精密複雜的青銅器的?

  即便是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時期,青銅工藝才剛剛達到鼎盛,而在更早的七千年前,人類應該還處於新石器時代,連最基礎的青銅冶煉技術都沒有掌握。

  這座青銅樹的存在,暗示的是一段被歷史遺忘的文明。

  但除了它的年代,其他一切都是謎。

  學者們無法確定它屬於哪個文明,也不知道當時的工業水平和社會形態是怎樣的,就像是一片拼圖,孤零零地躺在歷史的長河中,找不到與之吻合的背景。

  王燭站在展櫃前,目光專注地凝視著這件不應該存在的文物。

  他的感知能力已經完全展開,將青銅樹的每一個細節都收入眼底,肉眼難以分辨的紋理在他眼中清晰可見。

  樹幹表面的紋路看似隨意,但在特定的角度下會形成某種奇特的圖案,明顯是一種未知的符號或文字。

  而枝條的延伸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遵循著某種特定的規律,如果從正上方俯視,枝條的排列會形成一個極其複雜的幾何圖形。

  更讓王燭感興趣的是金屬本身的構造。

  七千年的歲月並沒有在青銅樹上留下太多氧化的痕跡,表面依然保持著一種獨特光澤,這種防鏽能力,在現代工業中都很難找到對應的技術。

  王燭的目光在青銅樹的每個細節上流連,同時進行獨特的工藝推演。

  推演不是簡單的想像,而是基於對金屬材料、加工工藝、使用場景等多個維度的綜合分析。

  青銅樹的主幹是整體澆鑄而成的,這一點從金屬紋理的走向可以清晰地判斷出來,但那些枝條卻是後期焊接上去的,焊接的工藝異常精湛。

  而用來放置照明裝置的凹槽,形狀都十分規整,邊緣處理得極其圓滑,這種加工精度,即便用現代的數控工具機都不容易達到。

  王燭的眼神愈發深邃。

  在某個瞬間,青銅樹在他腦海中仿佛「活」了過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那不是普通的燈座,而是一種特殊的「燭台」。

  燭台不僅僅是一個裝飾品或照明工具,更像是某種儀式用的器具,那些精心設計的枝條和凹槽,是為了承載某種特殊的「火」。

  這裡的「火」,只是後人的認知。

  但在那個遠古的年代,「火」或許有著完全不同的形態和稱謂。

  就像遠古人類在第一次接觸火時,可能也無法理解這種能量的本質,他們只是本能地被光和熱吸引,慢慢學會利用它,最終將這種現象定義為「火」。

  但火的本質是什麼?

  是氧化反應?

  是能量釋放?

  還是更深層的某種自然規律?

  王燭甚至猜測,那個時代的人們對「火」的理解,可能比現代人更加深刻。

  他們不會用簡單的「火」來定義這種能量,而是創造了一種更完整的能量體系。只是隨著時間推移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消失,只留下了承載它的器具。

  「王燭!」

  一個清脆的聲音打斷了王燭的思緒,他轉過頭,看到江雨涵正快步走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