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 何處就學
運河楚州段,入夜了,一支低調的商船隊靜靜的停泊在官辦碼頭,每艘船的首尾都點了一盞燈籠以防水賊。
「小姐,夜深了,入了秋,夜裡寒氣重,您可得保重身體啊」已經晉升為劉媽媽的女使給徐大小姐裹上狐皮大氅。二十九歲的徐大小姐已經不再年輕,這些年的夫妻折騰,喪子的痛苦讓她的氣質變化巨大。即使是汴京的故人見了面也很難直接相認。
「十四年前,你陪在我身邊嫁入盛家,十四年後,我的身邊又只剩下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聽著窗外陣陣的水聲,徐大姑娘的思緒如水一般從眼前划過。
曾經,婚姻如同想像的那般美好,丈夫疼愛,兄嫂和睦,公公和祖父對徐大小姐都很尊重,婆婆也寬容,略微侍奉一下就可以,不需要徐大小姐站規距。仕途上官人又和晏殊交好,首任官職就是陳州通判,三年後升入戶部郎中,郎中任上幹了三年,又在晏殊的推薦下轉任集英殿修撰,在汴京的四年可謂是春風得意,混入到晏殊那一幫文人圈子裡,學得個浪跡形骸不知所為。
漸漸的,盛懷德與徐大小姐生分了,宴席上的那些小妹妹比徐大小姐更可人,說話更好聽,很快,晏殊送給盛懷德第一個妾,好像打開了什麼閥門,盛懷德此後接二連三納了六個妾,妾侍裡面也有興風作浪的,徐大小姐管得嚴了,盛懷德便回家吵鬧。
幾次吵架磨掉了夫妻情分,徐大小姐何等傲氣,盛懷德,你跟你的狐狸群們過去吧,自己帶著幼子閉門過日子。天有不測風雲,祖父和公公一前一後過世,集英殿修撰的屁股還沒坐熱,盛懷德不得不上述請求丁憂,他這個級別的小官可不值得朝廷奪情,乖乖收拾東西回老家。眼看著前途輝煌,父親卻在這個節骨眼去世,盛懷德的心中難免苦悶。
等到父喪丁憂結束,盛懷德迫不及待的帶著銀錢進京疏通關係,連徐大小姐都沒來得及帶上同行。也是他運氣好,碼頭扛把子晏殊此時正是以禮部侍郎知審官院,正好管著中低級官員的人事工作。小老弟盛懷德也是難得的人才,晏殊此刻已經有了成為宰相的覺悟,對這個有經濟之能的小老弟還是願意伸出手拉一把的。
其他候缺官員需要等好幾年,盛懷德三個月不到就有了新任命,以戶部郎官知河渠司事。這個位置風險大,上一任因為黃河出事被免官。只要盛懷德任內河渠疏浚上出現的進展,都可以算作盛懷德的業績,履歷上也會加一筆通水利,在這個農業大周,一個官員的履歷里有了通水利三個字,升官的終南捷徑就綁在身上了。
很尷尬,終南捷徑還沒看到,在河渠司剛剛乾了不到半年,老家又來了消息,那位在盛家歷史上功勳卓著的前南唐官員家小姐,盛懷德的親媽,去世了。晏殊都無語了,但他還算個厚道人,只能另尋他人頂替河渠司的位置,親自上門安慰盛懷德賢弟,官位事小,節操事大。
只是這一次,竟成了晏殊與盛探花的永別。盛懷德回鄉守孝期間,竟然還耐不住寂寞與小妾們嬉戲。為了保全家族名聲,徐大小姐不得不出手處置掉在這期間懷孕的妾侍。徐大小姐本以為這已經很難堪了,可惜,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盛懷德操勞過度,暗中用上了虎狼之藥,劑量越搞越大。等到丁憂三年期滿,他已經躺在家裡出不了門了。
恨那冤家,怨那冤家,冤家死了,徐大小姐還要把那冤家入土為安。這時候勇毅侯不顧年老體衰,親自跑到宥陽希望也好,逼迫也罷,就是要女兒改嫁。宥陽盛家剩下的都是小貓三兩隻,再沒有出挑的人物,老勇毅侯說服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只是最後給了他一棒子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兒。徐大小姐對婚姻已經失去了信心,也不想再受二茬罪,直截了當的決定不改嫁,親兒子雖然沒了,盛懷德還有一個兒子盛紘,她要親自把盛紘撫養長大,一輩子就這麼過吧。勇毅侯吵了好幾天,見真的拗不過徐大小姐,大袖一甩離開了宥陽。
此番徐大小姐料理完宥陽的家事,帶著盛紘和大房的侄子盛維一起回汴京。說起來盛家到了這一代真的是盛極而衰,在盛功去世後,盛家三兄弟不約而同的都放飛自我,大房和二房一起寵妾滅妻,大房和三房一起敗家散財。萬貫的家業短短三四年就虧得一塌糊塗。
在這即將破產的危急關頭,大概是祖宗顯靈,也可能是一起分享了二房老爺的虎狼之藥,盛家三位老爺前後不到一年全沒了。徐大小姐看在同病相憐的份上,出手拉了大房一把,大房的大娘子眼見家業揮霍殆盡,官面上的香火情也被糟蹋完了,為了大房的未來,將嫡子盛維託付給了徐大小姐,請她帶到汴京去找一家好的書院。
「小姐,汴京之中書院眾多,兩位公子去哪家書院為好?」劉媽媽見小姐睡不著,怕憂思傷人,主動挑起話題。
徐大小姐果然回過了神「我與令國公府的大娘子交好,已經得了她的信,紘兒和維兒就到令國公府的家塾先讀書,令國公府為了辦好家塾費了不少心思,請來的先生都有進士功名,有致仕老臣,也有待選官員。書院要選就選最好的,前幾年范仲淹整頓應天書院,治學突出,名聲大噪,維兒和紘兒底子還薄,當前還進不得那邊。先在令國公府由先生們調教幾年,再托關係去應天書院,也能跟得上那邊的進度。還能與晏殊和范仲淹結一段香火情,以後官場上也有些作用」
劉媽媽擔憂道「小姐,晏侍郎和范司諫都已入京為官,三四年後公子哥才進應天書院,怕是借不到多少光呀」
徐大小姐輕笑道「倒也不需憂慮,范仲淹也不是一個人振興應天書院,諸多同道之人,門生學生都受他相召進入書院之中任教,教出來的學子源源不斷補入朝堂,這是何等的謀劃,我看他們是捨不得放手的。」
「小姐說得是,我蠢笨了。小姐為何不考慮廣陵侯府的家塾?說起來令國公府只是請進士來教,廣陵侯府的家塾萬卷樓可是出了十幾個進士及第。」
「廣陵侯府的萬卷樓自然是好,不過李家這一代的進士都是走鎖廳試上去,課程設置並不適合維兒和紘兒。其他的進士也是各地考舉進京的族人,在萬卷樓只是做最後的學習,主要是增廣眼界和見聞,並不是萬卷樓一手教出來的。自從公公去後,盛家這三個老爺再沒有同廣陵侯府走過關係。現在我們求上門,難免不好看。」
劉媽媽聽完也不再多言,她心中也明白,廣陵侯府怎麼會為難一個寡婦呢?小姐只是放不下面子,當年與江都侯府廣陵侯府的小姐們斗得有多開心,現在求上門去就有多尷尬,也要顧及老侯爺的面子。小姐已經讓老侯爺傷心兩次了,小姐求到廣陵侯府就是老侯爺向廣陵侯低頭。小姐萬萬做不出這樣的事。
十日後,徐大小姐帶著盛維和盛紘前去令國公府。令國公府作為老牌公爵府,坐落的大街就叫公侯街,年僅十一歲的盛維和九歲的盛紘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高門大戶,街道之上還有禁軍巡邏,整個公侯街被清理的乾乾淨淨,與汴京,與宥陽的其它街道都大不一樣。每經過一家府邸,徐大小姐就給兩個孩子介紹這是誰家,公爺還是侯爺,門口是十六根鐵戟還是十二根,八根,六根,朝廷禮制絲毫不能馬虎,這其中還很尷尬的路過了勇毅侯府。勇毅侯府的門房瞪大眼睛,發現眼前車隊裡竟然有許多跟著大小姐出去的熟人,趕緊溜回府內給老侯爺報信。
-----------------
自從李定稱病後,興國大長公主一氣之下帶著全家都住到城外莊子。李勤也無官一身輕,每天都去講武堂訓練新一代發揮餘熱,把李建業,李建功,李建晟三兄弟折磨的苦不堪言。外界都以為官家不喜李勤,與廣陵侯府的交際有所疏遠,只有柳十七娘經常帶著孩子來看望封三娘,看這兩個女人熱絡的架勢,定下一樁兒女親事也不為過。
此時的廣陵侯府城外莊園,稱病回京的令國公楊昭帶著一群家族子侄拜訪同樣稱病的廣陵侯李定。
「雲輝兄,稀客,稀客啊,哪陣風把你吹來了?」老戰友見面,李定上來就是一個熊抱
「子廉,細算算,我們有二十三年未見過了,若不趁著現在還能動,以後可來不及了,人生能有幾個二十三年?」楊昭雖然是稱病,身體也確實不健康,他比李定還大幾歲,今年快六十了,在雲州鎮守二十幾年,遼人為之如虎,皆稱呼他「楊王」,比初代令國公的「楊無敵」還要霸氣。現在「楊王」還能走,還能跳,還能披甲上馬。只是身體機能已經大不如從前了,身體消瘦,面色如雪,有嚴重的消渴症和痛風。
兩位並代戰場上的老戰友互敘離別之情,時值秋收秋種結束,抓住這入冬前的農閒時間,廣陵侯府會在各地的莊田舉辦秋操,訓練莊丁。除了正常的打穀場操練。有條件的莊子還要組織秋獵,既鍛鍊隊伍,又獲取營養。楊昭對廣陵侯府的秋獵興致勃勃,毫不見外的帶著楊家子弟加入進來。只是這些楊家子弟,弓馬嫻熟的僅有了了幾個,其他人甚至不能適應丘陵地帶的戰馬奔馳,更不用說射獵了。廣陵侯府這邊,李勤這一輩,繼字輩加起來二十個晚輩,人人都是馬上左右開弓的好手,只是受限於狩獵場合,用的弓從六斗到九斗弓不等。
「老弟啊,哥哥我是羨慕呀,戰場上哥哥沒服過誰,你老弟教出這些孩子,老哥是真的服了。我家這些不成器的,平日裡寄信過來都吹的能文能武,這一動真格,就上不了台面了,以後令國公府要沒落了啊」楊昭射獵了一下午,收穫野雞野鴨兔子等小動物二十幾隻,可以說寶刀不老,比楊家所有小輩的收穫加起來還多。再看看李定,只射到了十隻獵物,不多也不少,李家的子孫們獻上來一百多隻,讓李定笑得合不攏嘴。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哥哥還有時間操練小輩,這些戰陣手藝,也沒甚玄奧,就是多練,練熟嘛。我看你家也有幾個孩子基礎不錯,好生培養一下,不難支撐門戶」
「這弓馬本事,哥哥也算精通,教人卻坐蠟得很,在家裡說要入禁軍的子侄都是這般混樣,我家還有幾十號喊著要科舉入仕的子侄呢,那花了大錢的族學是什麼樣我心裡真沒底啊。今天老哥出這麼大醜,老弟可要給個辦法。」
「哥哥在這等著我呢?這治學如治軍,你家族學有錢有人,要想激勵子弟上進,分班就是,甲乙兩班互相比拼,輸者吃軍棍,誰還敢不上進?」
「老弟這辦法...粗鄙,粗鄙,我很喜歡。聽我娘子說,勇毅侯府大小姐最近要回京,託了關係把她家的孩子送到我家族學讀書。這事老弟你知道麼?」
李定一怔「這倒是不知,我那盛叔父和盛哥哥走的時候,我都派人去宥陽隨了禮,後來他們家小輩似乎沒了消息。唉,那姑娘一個人也不容易,老哥不必有什麼顧忌,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實在不行了,我再來想辦法。」
楊昭確認道「還是老弟看得開。」
「這有何妨,想來是徐大姑娘不想令老徐為難,這才沒有求到我府上。我可不是那等小肚雞腸之人,會沒氣量到跟幾個晚輩過不去。好了,不說了,趕緊把獵獲都拾掇拾掇,今天我們哥倆一醉方休」
-----------------
從令國公處得知了盛家的消息,李定念及這麼多年的情誼,給勇毅侯寫了封信,信中勸說勇毅侯不要顧忌顏面,如果盛家孩子在令國公府讀的不開心,李家家塾永遠為他們開放。不是同情,也不是施恩,是為了初代廣陵侯許下的諾言「百年之內,盛家可有二十位子孫入讀廣陵李氏書院」。
老勇毅侯沒吭聲,轉手將信送到積英巷,徐大小姐接到信,沉默良久,嘆了一口氣,婉言謝絕了。
「小姐,夜深了,入了秋,夜裡寒氣重,您可得保重身體啊」已經晉升為劉媽媽的女使給徐大小姐裹上狐皮大氅。二十九歲的徐大小姐已經不再年輕,這些年的夫妻折騰,喪子的痛苦讓她的氣質變化巨大。即使是汴京的故人見了面也很難直接相認。
「十四年前,你陪在我身邊嫁入盛家,十四年後,我的身邊又只剩下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聽著窗外陣陣的水聲,徐大姑娘的思緒如水一般從眼前划過。
曾經,婚姻如同想像的那般美好,丈夫疼愛,兄嫂和睦,公公和祖父對徐大小姐都很尊重,婆婆也寬容,略微侍奉一下就可以,不需要徐大小姐站規距。仕途上官人又和晏殊交好,首任官職就是陳州通判,三年後升入戶部郎中,郎中任上幹了三年,又在晏殊的推薦下轉任集英殿修撰,在汴京的四年可謂是春風得意,混入到晏殊那一幫文人圈子裡,學得個浪跡形骸不知所為。
漸漸的,盛懷德與徐大小姐生分了,宴席上的那些小妹妹比徐大小姐更可人,說話更好聽,很快,晏殊送給盛懷德第一個妾,好像打開了什麼閥門,盛懷德此後接二連三納了六個妾,妾侍裡面也有興風作浪的,徐大小姐管得嚴了,盛懷德便回家吵鬧。
幾次吵架磨掉了夫妻情分,徐大小姐何等傲氣,盛懷德,你跟你的狐狸群們過去吧,自己帶著幼子閉門過日子。天有不測風雲,祖父和公公一前一後過世,集英殿修撰的屁股還沒坐熱,盛懷德不得不上述請求丁憂,他這個級別的小官可不值得朝廷奪情,乖乖收拾東西回老家。眼看著前途輝煌,父親卻在這個節骨眼去世,盛懷德的心中難免苦悶。
等到父喪丁憂結束,盛懷德迫不及待的帶著銀錢進京疏通關係,連徐大小姐都沒來得及帶上同行。也是他運氣好,碼頭扛把子晏殊此時正是以禮部侍郎知審官院,正好管著中低級官員的人事工作。小老弟盛懷德也是難得的人才,晏殊此刻已經有了成為宰相的覺悟,對這個有經濟之能的小老弟還是願意伸出手拉一把的。
其他候缺官員需要等好幾年,盛懷德三個月不到就有了新任命,以戶部郎官知河渠司事。這個位置風險大,上一任因為黃河出事被免官。只要盛懷德任內河渠疏浚上出現的進展,都可以算作盛懷德的業績,履歷上也會加一筆通水利,在這個農業大周,一個官員的履歷里有了通水利三個字,升官的終南捷徑就綁在身上了。
很尷尬,終南捷徑還沒看到,在河渠司剛剛乾了不到半年,老家又來了消息,那位在盛家歷史上功勳卓著的前南唐官員家小姐,盛懷德的親媽,去世了。晏殊都無語了,但他還算個厚道人,只能另尋他人頂替河渠司的位置,親自上門安慰盛懷德賢弟,官位事小,節操事大。
只是這一次,竟成了晏殊與盛探花的永別。盛懷德回鄉守孝期間,竟然還耐不住寂寞與小妾們嬉戲。為了保全家族名聲,徐大小姐不得不出手處置掉在這期間懷孕的妾侍。徐大小姐本以為這已經很難堪了,可惜,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盛懷德操勞過度,暗中用上了虎狼之藥,劑量越搞越大。等到丁憂三年期滿,他已經躺在家裡出不了門了。
恨那冤家,怨那冤家,冤家死了,徐大小姐還要把那冤家入土為安。這時候勇毅侯不顧年老體衰,親自跑到宥陽希望也好,逼迫也罷,就是要女兒改嫁。宥陽盛家剩下的都是小貓三兩隻,再沒有出挑的人物,老勇毅侯說服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只是最後給了他一棒子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兒。徐大小姐對婚姻已經失去了信心,也不想再受二茬罪,直截了當的決定不改嫁,親兒子雖然沒了,盛懷德還有一個兒子盛紘,她要親自把盛紘撫養長大,一輩子就這麼過吧。勇毅侯吵了好幾天,見真的拗不過徐大小姐,大袖一甩離開了宥陽。
此番徐大小姐料理完宥陽的家事,帶著盛紘和大房的侄子盛維一起回汴京。說起來盛家到了這一代真的是盛極而衰,在盛功去世後,盛家三兄弟不約而同的都放飛自我,大房和二房一起寵妾滅妻,大房和三房一起敗家散財。萬貫的家業短短三四年就虧得一塌糊塗。
在這即將破產的危急關頭,大概是祖宗顯靈,也可能是一起分享了二房老爺的虎狼之藥,盛家三位老爺前後不到一年全沒了。徐大小姐看在同病相憐的份上,出手拉了大房一把,大房的大娘子眼見家業揮霍殆盡,官面上的香火情也被糟蹋完了,為了大房的未來,將嫡子盛維託付給了徐大小姐,請她帶到汴京去找一家好的書院。
「小姐,汴京之中書院眾多,兩位公子去哪家書院為好?」劉媽媽見小姐睡不著,怕憂思傷人,主動挑起話題。
徐大小姐果然回過了神「我與令國公府的大娘子交好,已經得了她的信,紘兒和維兒就到令國公府的家塾先讀書,令國公府為了辦好家塾費了不少心思,請來的先生都有進士功名,有致仕老臣,也有待選官員。書院要選就選最好的,前幾年范仲淹整頓應天書院,治學突出,名聲大噪,維兒和紘兒底子還薄,當前還進不得那邊。先在令國公府由先生們調教幾年,再托關係去應天書院,也能跟得上那邊的進度。還能與晏殊和范仲淹結一段香火情,以後官場上也有些作用」
劉媽媽擔憂道「小姐,晏侍郎和范司諫都已入京為官,三四年後公子哥才進應天書院,怕是借不到多少光呀」
徐大小姐輕笑道「倒也不需憂慮,范仲淹也不是一個人振興應天書院,諸多同道之人,門生學生都受他相召進入書院之中任教,教出來的學子源源不斷補入朝堂,這是何等的謀劃,我看他們是捨不得放手的。」
「小姐說得是,我蠢笨了。小姐為何不考慮廣陵侯府的家塾?說起來令國公府只是請進士來教,廣陵侯府的家塾萬卷樓可是出了十幾個進士及第。」
「廣陵侯府的萬卷樓自然是好,不過李家這一代的進士都是走鎖廳試上去,課程設置並不適合維兒和紘兒。其他的進士也是各地考舉進京的族人,在萬卷樓只是做最後的學習,主要是增廣眼界和見聞,並不是萬卷樓一手教出來的。自從公公去後,盛家這三個老爺再沒有同廣陵侯府走過關係。現在我們求上門,難免不好看。」
劉媽媽聽完也不再多言,她心中也明白,廣陵侯府怎麼會為難一個寡婦呢?小姐只是放不下面子,當年與江都侯府廣陵侯府的小姐們斗得有多開心,現在求上門去就有多尷尬,也要顧及老侯爺的面子。小姐已經讓老侯爺傷心兩次了,小姐求到廣陵侯府就是老侯爺向廣陵侯低頭。小姐萬萬做不出這樣的事。
十日後,徐大小姐帶著盛維和盛紘前去令國公府。令國公府作為老牌公爵府,坐落的大街就叫公侯街,年僅十一歲的盛維和九歲的盛紘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高門大戶,街道之上還有禁軍巡邏,整個公侯街被清理的乾乾淨淨,與汴京,與宥陽的其它街道都大不一樣。每經過一家府邸,徐大小姐就給兩個孩子介紹這是誰家,公爺還是侯爺,門口是十六根鐵戟還是十二根,八根,六根,朝廷禮制絲毫不能馬虎,這其中還很尷尬的路過了勇毅侯府。勇毅侯府的門房瞪大眼睛,發現眼前車隊裡竟然有許多跟著大小姐出去的熟人,趕緊溜回府內給老侯爺報信。
-----------------
自從李定稱病後,興國大長公主一氣之下帶著全家都住到城外莊子。李勤也無官一身輕,每天都去講武堂訓練新一代發揮餘熱,把李建業,李建功,李建晟三兄弟折磨的苦不堪言。外界都以為官家不喜李勤,與廣陵侯府的交際有所疏遠,只有柳十七娘經常帶著孩子來看望封三娘,看這兩個女人熱絡的架勢,定下一樁兒女親事也不為過。
此時的廣陵侯府城外莊園,稱病回京的令國公楊昭帶著一群家族子侄拜訪同樣稱病的廣陵侯李定。
「雲輝兄,稀客,稀客啊,哪陣風把你吹來了?」老戰友見面,李定上來就是一個熊抱
「子廉,細算算,我們有二十三年未見過了,若不趁著現在還能動,以後可來不及了,人生能有幾個二十三年?」楊昭雖然是稱病,身體也確實不健康,他比李定還大幾歲,今年快六十了,在雲州鎮守二十幾年,遼人為之如虎,皆稱呼他「楊王」,比初代令國公的「楊無敵」還要霸氣。現在「楊王」還能走,還能跳,還能披甲上馬。只是身體機能已經大不如從前了,身體消瘦,面色如雪,有嚴重的消渴症和痛風。
兩位並代戰場上的老戰友互敘離別之情,時值秋收秋種結束,抓住這入冬前的農閒時間,廣陵侯府會在各地的莊田舉辦秋操,訓練莊丁。除了正常的打穀場操練。有條件的莊子還要組織秋獵,既鍛鍊隊伍,又獲取營養。楊昭對廣陵侯府的秋獵興致勃勃,毫不見外的帶著楊家子弟加入進來。只是這些楊家子弟,弓馬嫻熟的僅有了了幾個,其他人甚至不能適應丘陵地帶的戰馬奔馳,更不用說射獵了。廣陵侯府這邊,李勤這一輩,繼字輩加起來二十個晚輩,人人都是馬上左右開弓的好手,只是受限於狩獵場合,用的弓從六斗到九斗弓不等。
「老弟啊,哥哥我是羨慕呀,戰場上哥哥沒服過誰,你老弟教出這些孩子,老哥是真的服了。我家這些不成器的,平日裡寄信過來都吹的能文能武,這一動真格,就上不了台面了,以後令國公府要沒落了啊」楊昭射獵了一下午,收穫野雞野鴨兔子等小動物二十幾隻,可以說寶刀不老,比楊家所有小輩的收穫加起來還多。再看看李定,只射到了十隻獵物,不多也不少,李家的子孫們獻上來一百多隻,讓李定笑得合不攏嘴。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哥哥還有時間操練小輩,這些戰陣手藝,也沒甚玄奧,就是多練,練熟嘛。我看你家也有幾個孩子基礎不錯,好生培養一下,不難支撐門戶」
「這弓馬本事,哥哥也算精通,教人卻坐蠟得很,在家裡說要入禁軍的子侄都是這般混樣,我家還有幾十號喊著要科舉入仕的子侄呢,那花了大錢的族學是什麼樣我心裡真沒底啊。今天老哥出這麼大醜,老弟可要給個辦法。」
「哥哥在這等著我呢?這治學如治軍,你家族學有錢有人,要想激勵子弟上進,分班就是,甲乙兩班互相比拼,輸者吃軍棍,誰還敢不上進?」
「老弟這辦法...粗鄙,粗鄙,我很喜歡。聽我娘子說,勇毅侯府大小姐最近要回京,託了關係把她家的孩子送到我家族學讀書。這事老弟你知道麼?」
李定一怔「這倒是不知,我那盛叔父和盛哥哥走的時候,我都派人去宥陽隨了禮,後來他們家小輩似乎沒了消息。唉,那姑娘一個人也不容易,老哥不必有什麼顧忌,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實在不行了,我再來想辦法。」
楊昭確認道「還是老弟看得開。」
「這有何妨,想來是徐大姑娘不想令老徐為難,這才沒有求到我府上。我可不是那等小肚雞腸之人,會沒氣量到跟幾個晚輩過不去。好了,不說了,趕緊把獵獲都拾掇拾掇,今天我們哥倆一醉方休」
-----------------
從令國公處得知了盛家的消息,李定念及這麼多年的情誼,給勇毅侯寫了封信,信中勸說勇毅侯不要顧忌顏面,如果盛家孩子在令國公府讀的不開心,李家家塾永遠為他們開放。不是同情,也不是施恩,是為了初代廣陵侯許下的諾言「百年之內,盛家可有二十位子孫入讀廣陵李氏書院」。
老勇毅侯沒吭聲,轉手將信送到積英巷,徐大小姐接到信,沉默良久,嘆了一口氣,婉言謝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