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仁宗登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天禧三年二月官家欲封禪泰山,舉朝譁然,幾位大相公帶領百官與官家進行了二十天的鬥爭,最終結果是大相公中王旦和呂夷簡反水,寇準與向敏中丟掉了位置出外,相公以下被罷黜的朝官一百多號人。著實是給後進官員升職的好機會。

  天禧三年三月二十,以太子監國,皇后攝政,呂夷簡留守。四月初二,官家攜宰相王旦封禪泰山,自覺人生圓滿,風光無限,乃作詩七首,並命隨行文臣作詩留念,預備刊印《御製泰山文華集》。四月初八泰山腳下的行宮之中,官家又提出巡視江南,再度激起大臣們的反對。四月十二,汴京來報,京畿京東京西淮南路春旱不可遏制,地方不穩,請官家火速回朝,撥糧賑災。

  官家接報大驚,這去江南的路咋全都不穩了呢?難道是老天爺對我的匯報工作不滿意?心虛的官家立刻下令回京,眾官員方才鬆了一口氣。宰相王旦驚聞旱情,以為是自己逆天而行,未能堅持原則阻止封禪,竟然憂心成疾,官家不斷遣內侍問候,並親賜粥飯、御藥。九月初十,王旦病逝。王旦認為官家搞封禪觸怒上天,自己沒有勸阻成功,死前,王旦跟子弟們說,死後要剃髮穿袈裟,打扮成和尚來贖罪,後來楊億勸阻王家,才沒有讓王旦「死後出家」。官家悲痛不已,下詔廢朝三日,親臨致祭,詔令京城內十日不舉樂。追贈王旦為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配享太廟廷祀。

  其實旱災早就蔓延一個多月,只是之前為封禪之爭所耽誤,又罷黜了那麼多中央官員,朝廷的運轉一度陷入癱瘓,到了四月前後官家封禪已成定局,各路官員就更不敢上報災情給皇帝觸霉頭,寧肯坐視城外的百姓在旱災中掙扎。好不容易熬到了封禪結束,呂夷簡立刻拿出了派往各地使者的奏報,旱情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擴散到了淮南這樣的魚米之鄉,稅賦重地,已經是半點也脫不得了。

  皇后看過奏疏後大驚失色,本想訓斥呂夷簡誤國,話到嘴邊又明白了呂夷簡之前為什麼不敢說,嘆了口氣在呂夷簡請求官家回京的奏疏上蓋章。「呂相公,予可以體諒你的難處,不追究你知情不報,只是旱情不等人,中書省有何應對,你呂相公憋了這麼多天,總是有招的。」

  「回娘娘,當務之急是開倉放糧,以工代賑,修繕水利緩解旱情,若有絕收田畝也當早日復耕補種,盡力減輕損失。同時派出朝廷重臣坐鎮各方,以御史巡查各地不法,等各地災情詳細奏上來,中書省再斟酌是否寬免賦稅,如此方可萬全。」

  天禧三年四月十四,以寇準知大名府,向敏中知洛陽,派出六十多位御史巡查京東京西淮南不法亂象。大周的官府終於開始運作抗旱。

  十八歲的李勤被宰相呂夷簡特意抽調,掛上巡查淮南路的差遣。對於李勤來說這是送上門的功勞,不得不說論做人還得看呂夷簡。

  臨行前李定有話交代李勤「呂相公如此栽培,我兒心中作何想?」

  李勤想了想回道「呂相公精明強幹,處置災情井井有條,總領國政不出差錯,不失為良相之選。只是借著災情嚴重時刻還不忘施恩拉攏低品官員,心思太多,手段稱不上光彩,日後很難成為姚崇張說那樣的賢相名留史冊。」

  李定有所欣慰,進一步教導「其一,呂相公在中書省年紀最輕,資歷最淺,朝中勢力薄弱。只有借這場大旱才能越次使用人才,立下功勞的人才也能迅速提拔,填充朝堂。今年先有朝堂減員百餘人,又有大旱助呂相公簡拔門人,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呂相公現在唯恐旱情不夠大,可以派出的人手不夠多。

  其二,你是皇帝的外甥,呂相公要提拔你,不是拉攏你,也不是拉攏我們侯府,而是借你向帝後表忠心。

  其三,你也是淮南百姓最好的選擇,為了讓你出功勞,我們家這麼多年的人脈,錢糧還能有保留嗎?你到了淮南路低調抓人,高調賑災,家裡會全力配合你。我已經修書到海州,命我家的船隊南下兩浙廣南購糧。顧家也會在荊湖轉運糧草到淮南,不要怕損耗,咱家擔得起。

  其四,帝後明晰一切洞察秋毫,帝後不反對就是在鼓勵。一個任命面面俱到,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大相公,相比之下寇老西就生硬太多了,我看未來二十年,中書省都是他呂某人的地盤。」

  天禧三年四月至七月,李勤在淮南協助淮南轉運使籌集糧食五十萬石,查出不法奸商數十家,罷黜昏庸暴貪官員二十餘位,中書論功為六十餘巡查使第一,右遷崇政殿說書。

  天禧四年十九歲的李勤和妻子迎來了長子李建業。

  天禧六年李勤二十一歲,封三娘為她誕下了次子李建功。

  天禧六年官家吃了仙丹駕崩,十二歲的太子登基,改名趙禎,以太后大娘娘劉氏攝政。消息傳出舉國縞素,周邊藩國使節紛紛奔赴汴梁,這其中就混雜了李繼遷之子李德明的使節。同年李勤超拔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


  「這李德明是怎麼回事?藩國使者里怎麼混進夏州李家的人?」先帝意外殯天,新官家尚且年幼,為了安撫人心,穩定朝綱,大娘娘攝政就成了朝野一致的共識。今天的御書房,官家正在完成作業,大娘娘批閱奏疏,意外發現了前來弔唁和拜見新君的使臣中有夏州李家的人,於是招來兩位平章軍國重事詢問。

  「回大娘娘的話,頑賊李繼遷已死,其子李德明肝膽具喪,去年以來多次遣使請求納貢。夏州羌素重貴種,廆名家統御夏州數百年,聲望卓著,羌人畏服者不在少數,十餘年來大周剿之不盡,開支浩繁。如今繼遷已去,德明屢屢求貢,中書以為此時允之利大於弊。」大相公在階下答話。

  「屢屢求貢?當真有心輸款,何不誠心內附,予何所惜高官厚祿。只入貢不內附,這是還不服啊」大娘娘冷笑一聲。

  「大娘娘明鑑,中書以為其心不誠,其力不足,只是當下宋遼大戰餘波未平,府庫空虛,天禧三年大旱,又是賑災又是豁免稅賦,今年又有先帝喪儀,開支浩大,果能冊封德明,得西陲二十年安寧也是好的。「相公們也不是糊塗人,在相公們看來,現在的形勢,大周已經沒有力量應對外界的風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是啊,主少國疑,予一個女人不過是為先帝看護官家,維持大周的安穩。如何能打仗啊?中書省主張鎮之以靜也是用心良苦」

  「大相公,現在李賊繼遷亡故,其子正是威望不足的時候,何不派廣陵侯等一眾公侯出擊,想來以公侯之家的精騎加之涼靈延諸州的駐軍,剿滅李賊餘孽不難。若德明站穩腳跟,又得遼國援助,恐有不如意之事。」12歲的天子認為這樣不妥,堂堂大周雄兵百萬良將千員。派幾家公侯去走一圈就能拉出上萬鐵騎。這個什麼李德明難道比李繼遷還難捉?

  「啟奏陛下,公侯之家重若千鈞,乃我大周鎮國之寶,不可輕動,動則必有大戰也必有大任。」中書省說的很隱晦,皇帝聽不懂。

  大娘娘發話了「好了,這事就這麼定下了,中書省安排人去探探,要點好處就了結了吧。一切以清淨為要。」

  大相公們點頭稱是,向官家和大娘娘告退。

  等大相公們都出去,大娘娘繼續看奏疏,不經意的問「官家不高興了?」一旁侍候的李姓女官心中一急,卻萬萬不敢吱聲。

  官家孩子心性,自覺自己的看法沒錯,除惡不盡必有餘殃,大娘娘為什麼要接納李德明,大相公們又為什麼聽不進自己的意見「兒子不敢,只是想不通」

  大娘娘笑了,問道「官家怎麼看勛貴?」

  官家奇怪道「當然是國家柱石,軍中砥柱」

  大娘娘斟酌一下說「勛貴自然是國家柱石,軍中砥柱。但他們真正的身份是天子鷹犬。」

  官家更覺得奇怪「既然是天子鷹犬,天子命他們剿滅逆賊有何不可呢?」

  「官家見過訓犬嗎?犬這種畜牲,餵得太飽就懶得出奇,不餵呢,就變成狼。勛貴也是如此,官家不能不依仗,也不能太依仗,他們在軍中勢力廣大,盤根錯節,若是不打仗,勛貴就會懶惰,連帶著軍隊一起懶惰下去。

  若是打仗,勛貴的功要重賞,位置要提高,部下們更是要飛黃騰達以成驕兵悍將之勢。所以大相公才說勛貴是鎮國之寶,不可輕動。陛下派公侯伯剿滅李德明,縱然能剿滅,又該怎麼論功呢?

  李德明現在兵不滿千,卻託庇於千里黃沙瀚海之中。勛貴們涉大河,登祁連,渡瀚海,奔襲三千里,就剿滅一個兵不滿千的李德明,這功勞與苦勞相稱嗎?若是重賞,人心不服,若是薄賞勛貴又不服。此外,陛下也要考慮到大相公們的想法,文臣武將歷來不和睦,官家也需要他們不和睦,大相公作為文臣巔峰,遏制武臣巔峰的勛貴立功對朝局穩定大有好處。既然沿邊的巡檢們剿不滅夏州李家,派禁軍和勛貴去又不划算,不如議和算了。」

  官家心悅誠服「大娘娘說得是,兒子欠考慮了,只是李德明得到喘息之機,日後重新為禍又該如何?」

  大娘娘笑了「那時候官家已經親政,我這個老太婆還不知道在哪,自然是由官家出動精兵強將平定動亂了。我大周只要認真起來,小小夏州何足掛齒。」

  官家笑了,眼中充滿自信的光。李姓女官也偷偷的笑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