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人不唱《扒搶記》
「二月十二百花生,三月十二搶大椿。」民間唱本《扒搶記》誕生於清嘉慶年間,唱詞鄉言土語朗朗上口,非常接近底層生活,內容雖是記錄農民暴動,但是醒世教化勸人向善,主人公又是黃橋街上熟悉的身邊人,故而膾炙人口,前前後後在蘇中地區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時間這麼久,能夠沉澱下來的不一定都是經典,但是一定有其可圈可點之處。
《扒搶記》的產生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晚清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社會動盪不寧,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極大損害,對歷史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有民諺說「道光道光十年九荒」,水災、旱災、風災、蝗災林林總總,交替頻發,饑荒死人,民不聊生。生活無法保障,人們就會想著朝廷救濟,如果官府做的不到位,老百姓就只能起來造反了,與其餓死不如拼一下,說不準還能活命。
據史志載:道光三十年(1850年)知縣張行澍修筑北自廟灣、南至王家港(今天星橋)江堤,長輩8000餘丈,高聚物丈,寬5尺,基寬3丈,人稱張公堤,以志其功。連遭旱澇災害,歲大飢,民相聚,"吃大戶」,時稱「吃麻雀兒會」,實為農民暴動之舉。
史志又載同一年份:道光末年(1850年)農民李大坤在泰興北部與泰州、江都交界處,假借舉辦莊團為名,聯絡若干村的農民,抗交田賦。咸豐二年(1852年)遭知縣衛榮簡鎮壓。
道光二十一年(1850年)春,因連年災荒,民不聊生,雁嶺尹正純率眾"扒搶」黃橋地主丁大椿糧倉,故而才有《扒搶記》唱本的傳世。
《扒搶記》著重描述了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十二至二十日短短九天內,東到分界,西至周橋,南至廣陵,北達蔣垛。方圓五十餘里的貧苦農民,前後三次聚集黃橋米巷自發反抗鬥爭的暴動場面,跌沓起伏,緊張激烈。唱本讚揚農民鬥爭,鞭撻封建剝削,有其進步的一面。所以唱本不僅僅其史料價值不容低估,也具備一定的進步意義。唱本有很大篇幅是對當時黃橋地域民情的描述,對研究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也很有幫助。
泰興民間文化愛好者陳桂生對《扒搶記》的語言特色欣賞有加,他說:「唱本分上下兩篇,全文三萬三千餘字,作者佚名。當未歷代說書藝人在演唱中久唱久磨,不斷修改完善並作了藝術加工所完成。唱本集文學、藝術、記史為一體,以本土方言俗語成文,語言通俗、用詞妥帖、押韻合轍、朗朗上口。配合故事情節,頗多市井田園、人文風情的描繪,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在高唱低吟的表現形式中,爽朗鮮明的節奏感能讓人得到美的享受。」
《扒搶記》描繪的主要人物丁大椿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由於作者帶有明顯嚴重的傾向性,虛構和誇張凸顯了丁大椿盤剝漁利、魚肉百姓的反面形象,無法客觀評價一個人的是非曲直。史書記載:丁大椿做過多年的五品官員,負責漕運,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了解各地的糧食差價,做糧食生意後,大大地賺了一筆,置下大量田產家業,並榮幸地向朝廷申報了百萬家產。用時髦的話說,丁大椿是發的信息不對稱的財,法無所禁並無不可。
丁大椿發家以後,並沒有做守財奴,而是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捐出巨款開設義莊。筆者在直來橋旁邊的亭子裡,看見清嘉慶年代的重修直來橋石碑,捐款名單丁大椿赫然在目,他捐款20千(吊),名列第四位,也是其熱心公益的重要佐證。
也許是唱本與史實出入太大,所以黃橋人對此唱本有心理隔閡,將其排除在外,所以傳言是:「黃橋人不唱《扒搶記》,殷家莊不唱《玉如意》」。
《扒搶記》的產生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晚清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社會動盪不寧,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極大損害,對歷史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有民諺說「道光道光十年九荒」,水災、旱災、風災、蝗災林林總總,交替頻發,饑荒死人,民不聊生。生活無法保障,人們就會想著朝廷救濟,如果官府做的不到位,老百姓就只能起來造反了,與其餓死不如拼一下,說不準還能活命。
據史志載:道光三十年(1850年)知縣張行澍修筑北自廟灣、南至王家港(今天星橋)江堤,長輩8000餘丈,高聚物丈,寬5尺,基寬3丈,人稱張公堤,以志其功。連遭旱澇災害,歲大飢,民相聚,"吃大戶」,時稱「吃麻雀兒會」,實為農民暴動之舉。
史志又載同一年份:道光末年(1850年)農民李大坤在泰興北部與泰州、江都交界處,假借舉辦莊團為名,聯絡若干村的農民,抗交田賦。咸豐二年(1852年)遭知縣衛榮簡鎮壓。
道光二十一年(1850年)春,因連年災荒,民不聊生,雁嶺尹正純率眾"扒搶」黃橋地主丁大椿糧倉,故而才有《扒搶記》唱本的傳世。
《扒搶記》著重描述了道光二十一年三月十二至二十日短短九天內,東到分界,西至周橋,南至廣陵,北達蔣垛。方圓五十餘里的貧苦農民,前後三次聚集黃橋米巷自發反抗鬥爭的暴動場面,跌沓起伏,緊張激烈。唱本讚揚農民鬥爭,鞭撻封建剝削,有其進步的一面。所以唱本不僅僅其史料價值不容低估,也具備一定的進步意義。唱本有很大篇幅是對當時黃橋地域民情的描述,對研究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也很有幫助。
泰興民間文化愛好者陳桂生對《扒搶記》的語言特色欣賞有加,他說:「唱本分上下兩篇,全文三萬三千餘字,作者佚名。當未歷代說書藝人在演唱中久唱久磨,不斷修改完善並作了藝術加工所完成。唱本集文學、藝術、記史為一體,以本土方言俗語成文,語言通俗、用詞妥帖、押韻合轍、朗朗上口。配合故事情節,頗多市井田園、人文風情的描繪,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在高唱低吟的表現形式中,爽朗鮮明的節奏感能讓人得到美的享受。」
《扒搶記》描繪的主要人物丁大椿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由於作者帶有明顯嚴重的傾向性,虛構和誇張凸顯了丁大椿盤剝漁利、魚肉百姓的反面形象,無法客觀評價一個人的是非曲直。史書記載:丁大椿做過多年的五品官員,負責漕運,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了解各地的糧食差價,做糧食生意後,大大地賺了一筆,置下大量田產家業,並榮幸地向朝廷申報了百萬家產。用時髦的話說,丁大椿是發的信息不對稱的財,法無所禁並無不可。
丁大椿發家以後,並沒有做守財奴,而是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捐出巨款開設義莊。筆者在直來橋旁邊的亭子裡,看見清嘉慶年代的重修直來橋石碑,捐款名單丁大椿赫然在目,他捐款20千(吊),名列第四位,也是其熱心公益的重要佐證。
也許是唱本與史實出入太大,所以黃橋人對此唱本有心理隔閡,將其排除在外,所以傳言是:「黃橋人不唱《扒搶記》,殷家莊不唱《玉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