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填埋了黃橋古河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生幾回傷往事,台隍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瀟瀟蘆荻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總是有一些耳聞目睹之事讓我們感嘆淪海桑田,世事變遷,物是人非。

  現今走在黃橋繁華的十橋路,作為古鎮主要商業街,樓房林立,商店鱗次櫛比,省文保單位明清民居建築群、百年老校黃橋小學、原JS省黃橋中學均坐落在這條路上,但是有誰知道,在半個多世紀前,這條路腳下還是一條河道,叫運糧河。

  那麼是誰填埋了黃橋古運糧河的呢?聽上年紀的老人們說,是國民黨的一個姓歐陽的旅長。這引發了我的疑問:歐陽旅長貫籍是哪裡的,他為什麼要填這條河?

  查閱典籍,我們知道在明代初年,黃橋何氏已是泰興縣的名門望族,何氏住宅後是一排十多間屋的糧倉,糧倉後是一條小河,為便於送租糧船和官船的行駛,遂將小河拓寬加深,使它與兩端大河貫通,各地的糧船可以直駛宅後糧庫下。這條河便被叫做「運糧河」。

  運糧河橫貫鎮中心,兩側廣布街巷,有橋樑相通,自南至北按次有南壩橋、大石橋、珠巷橋、米巷橋、紅橋、永豐橋、直來橋、東嶽橋、大關橋、小關橋十座橋。橋下河水清清,兩岸楊柳依依,景色宜人,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舊時黃橋橋樑最多時達17座,其中石橋12座,木橋5座,T型橋、拱型橋、實心矩型橋和梁型橋均有,遍布集鎮東西南北中。

  所以老人們都說,如果此條運糧河不填,我們就宛如崑山周莊現在的模樣。不說有這麼多的紅色革命故事,單單靠顏值,也是頂呱呱的秀美古鎮。但歷史沒有假如,只是偶爾會一聲嘆息。

  時間來到1946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整編102旅,由九江調赴蘇北作戰,旅部就駐紮在黃橋。這個102旅前身是抗戰時的黔軍102師,在抗日戰爭中作戰十分英勇。旅長梁勃採用部隊臨時出發、臨時賦予作戰任務的辦法,使泰州、泰興兩地的游擊隊人民武裝造成很大破壞。

  歐陽書是102旅的副旅長,對他的軍功,幾乎沒有什麼記載,但是對他的市政建設,卻是處處濃墨重彩。

  清代後期,何氏家族漸趨衰落,河道也漸漸堵塞,至解放前數年,運糧河已成了人們傾倒垃圾雜物的場所,成了蚊蠅的孽生地。曾經的風景線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漸失卻她的光輝。1947年,歐陽書決心填埋運糧河,他抓了上百名民工和監獄裡的犯人,肩挑車推,花了幾個月時間便將運糧河填平,然後鋪上碎磚,這條河便變成了路。因路寬可以跑馬,取名「馬路」。當時從客觀上看他此舉是順應了民意的,至少解決了群眾過河交通問題以及臭水溝污染問題。

  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馬路」更名為「人民路」,鋪上了石子,以後又鋪上了瀝青,1982年拓寬時考慮到這條路上原來有十座橋,便更名為「十橋路」。

  其實歐陽書不僅僅在黃橋搞了工程,他在鄰縣靖江城搞的工程更大,他當時擔任靖江城防司令。認為北門偏在西北角,不利於和季市、黃橋溝通,決心重開新北門,南北修一條公路。為此他親自開會動員,在正北方向開了新北門,城內部分居民限期拆遷,一律不給補貼,他軍權在握,誰又敢反抗?所以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任務。拆遷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當然,修的路只能走一輛汽車,而且是砂石路,因為那年10月是蔣介石60歲壽辰,就稱之為「介壽路」(即今人民路)。新北門定名為「歐陽門」,還請本邑書法家盛逸白題了字,這就多多少少有點個人英雄主義了。從此靖江城內就形成與東西路形成十字交叉,成為城內中心地段。同時他將位于靖城中心、縣署東側的南接縣署前的南市河、北接縣署後的北市河的一條縱向河道填平,築成公路。看來是填河填出癮來了。

  1948年秋國民黨整編102旅恢復原來的102師番號後被支解。102師番號授予在南京新成立的45軍,原102師部分官兵也被調至新成立的102師。而在45軍序列下新建的102師最後也在解放軍發起的渡江戰役中於安徽廣德被殲滅。乘隙逃脫的部分黔籍官兵逃往貴州,最後參加了貴州部隊的起義。但副旅長歐陽書不知所終。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人來人往,嘆世事無常,雄姿英發壯懷激烈登高極目,看江山如畫。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