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為有源頭活水來
然後我就聽到了隱隱約約叫我吃晚飯的聲音。我必須立刻行動。
從我的房間到餐廳大概需要五秒,考慮到開門和因此帶來的減速與加速過程,大概需要七秒。而留給我的時間大概是十秒左右。
超過這個時間,就會被判定為對父母的不尊重,繼而引發父親的咆哮。順帶一提,由於我的膽子比較小,這一機制通常由我妹妹觸發。
「楚安,你在幹什麼呢!?」除了父親之外,對暴力罪犯實施抓捕的警方工作人員也可能發出這樣的咆哮,只是未必每次都這樣。
既然是重生,也就見怪不怪了。只是,桌上的這一碗湯很讓我在意。
從分工來看,我的母親是家庭主婦,但從技能和態度來看,卻不是這麼回事。她做菜頗有金庸小說中「獨孤九劍」的韻味。
葷菜式:切片或者切塊,用油炒一下,加鹽加料酒加醬油,然後加水燉。
素菜式:砍幾刀,用水煮,煮完用醬油拌一下。
湯式:主料(通常是素菜)用油炒一炒,加水加鹽燉一下,放進各種配料,盛出來。
「廚房三式」加上米飯,構成了我家亘古不變的菜單。
她更多的心思在對我的「教育」上,希望通過對我的教育彰顯自己的能力。
可惜,從我的視角看,只不過是不好好幹家務,變著法子的罵我而已。
碰巧,我的成績在初高中是班上最頂尖的,小學時,也是班上最頂尖的之一。於是,我的父母以一種在我看來很神奇的、我仍未摸清的邏輯(我甚至不清楚他們二位是否用的同一套邏輯),把這一切歸功於自己。
至於和我類似遭遇的妹妹為何不是頂尖,以及實際取得成績的我怎麼認為,他們從未關心過。
而這一碗湯,可以說包羅萬象——蘿蔔、白菜、芹菜、肉片、魚圓、青菜、西紅柿、荷包蛋、雞蛋花、牡蠣......
看起來真的很像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但我清楚母親不是這樣的人。吃苦耐勞、什麼東西都吃得慣的父親也不像是會提這種要求。
所以我知道,肯定是那招!
用一句詩來概括,就是:「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原本的意思,在小學我就學過了: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持自己「清如許」的精神狀態。
當然,對我的父母而言,他們對詩沒什麼興趣,對中國傳統的心性論和工夫論也沒興趣。他們只對「分」和他們認為的靠著「分」就能換來的「名利」有興趣。
所以,這句詩在我家飯桌上的意思是,用一點剩菜剩飯,不斷往裡加新東西,從而達成頓頓買新菜,頓頓吃剩菜的效果。
「源頭活水」指的是不斷往裡加的新食材,但從根本上來說,是我親愛的母親那顆惰怠又虛榮的心。
讓她真的去做什麼,她是不願意的。但是她又必須頂著個好聽的名字,所以人為製造一些苦難,然後對表示不滿的人大加指責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因為不用真的做什麼,而且比真的做了什麼更有存在感。
總的來說,我認為,眼前的這碗湯不是一次成型的。
儘管從空間上看,這些食材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但是,如果加上時間軸,那麼這碗湯就是像頁岩一樣層層累積、次序分明的——白菜肉片湯+西紅柿蛋花湯+青菜魚圓湯+芹菜牡蠣荷包蛋湯(當然,這個湯本身我就看不懂)+可觀測宇宙內任意的我母親認為不加進去就浪費了的東西。
所以,我就確認一下吧:「媽,這一碗這是第幾頓了?加進去的東西都夠做很多份新湯了吧?」
「那怎麼辦?!好好湯的,又沒壞,只是沒吃完,難道倒掉?!太浪費了,我們那時候......」是我媽無疑了,這種不管你和她說什麼都加重語氣反嗆回來的說話方式,老實說我沒見過第二個人用。
「你有病啊!信不信我打死你啊!?」父親突然對母親吼道。
雖然他似乎也反對我所反對的,雖然我都已經重生了,但是我還是嚇了一跳。
「我每天為了你們,多累啊...沒人能理解......」母親開始抹眼淚。
我又好氣,又好笑,只是,如果沒有重生,這時候我是絕對不敢發話的:「那每天加熱剩飯就不累嗎?還是說你覺得我們吃了剩飯就能理解你了?那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務不是更累?」
前世說出這些時,她總是說「已經過去別再提了」。
重生後,我得以在事情還沒有過去的時候論一論理。當然,現在的我,還不具備動手的資本,話不能說得太到位。
事情當然是不了了之的。雖然這件事在道理上很荒唐,但是這個家是沒有道理的。
與前世不同的是,我在回房前去了趟妹妹房間。
「他們有病,別理他們。長大了想辦法搬走。」我認為我的這句話比其他的安慰更有價值,這是我二十多年人生經驗的升華概括。
在前世,妹妹意識到這一點比我早得多。
只是不知道,這句話會不會被世界線收束掉。
不過,我還記得,第二天要打大仗,一定要先休息好。
也存在著我一覺醒來又過了幾年的可能性,但這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我能做的就是儘量收集信息。
不對!等等!
我這時候是三年級,而我要到四年級才開始學著做飯,進而開始留意飯菜,才有可能對飯菜提出異議。
太早了,無論如何太早了。前世的這件事起碼是四年級學做飯之後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是五六年級。
就因為重生過來的我有了對烹飪的意識,所以這件事就提前了?
之前美術課後的嘮叨和捐款事件好歹是同一學期的事情,這次乾脆跨年了?
這次改變的不僅是間隔,甚至是事件的先後順序。如果存在著對原本世界線的某種偏離,那這次毫無疑問地加劇了。
能夠被稱為「記憶錨點」的事件以比重生前更密集的次序發生,相互之間的先後順序也不一樣。
這是否意味著,就算明天我不發難,也會發生某些在前世就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從目前的情況看,對真相的每一步靠近,都似乎在遠離它。
人一旦意識到自己無法掌控什麼,就開始不安。
而我就很不安。
從我的房間到餐廳大概需要五秒,考慮到開門和因此帶來的減速與加速過程,大概需要七秒。而留給我的時間大概是十秒左右。
超過這個時間,就會被判定為對父母的不尊重,繼而引發父親的咆哮。順帶一提,由於我的膽子比較小,這一機制通常由我妹妹觸發。
「楚安,你在幹什麼呢!?」除了父親之外,對暴力罪犯實施抓捕的警方工作人員也可能發出這樣的咆哮,只是未必每次都這樣。
既然是重生,也就見怪不怪了。只是,桌上的這一碗湯很讓我在意。
從分工來看,我的母親是家庭主婦,但從技能和態度來看,卻不是這麼回事。她做菜頗有金庸小說中「獨孤九劍」的韻味。
葷菜式:切片或者切塊,用油炒一下,加鹽加料酒加醬油,然後加水燉。
素菜式:砍幾刀,用水煮,煮完用醬油拌一下。
湯式:主料(通常是素菜)用油炒一炒,加水加鹽燉一下,放進各種配料,盛出來。
「廚房三式」加上米飯,構成了我家亘古不變的菜單。
她更多的心思在對我的「教育」上,希望通過對我的教育彰顯自己的能力。
可惜,從我的視角看,只不過是不好好幹家務,變著法子的罵我而已。
碰巧,我的成績在初高中是班上最頂尖的,小學時,也是班上最頂尖的之一。於是,我的父母以一種在我看來很神奇的、我仍未摸清的邏輯(我甚至不清楚他們二位是否用的同一套邏輯),把這一切歸功於自己。
至於和我類似遭遇的妹妹為何不是頂尖,以及實際取得成績的我怎麼認為,他們從未關心過。
而這一碗湯,可以說包羅萬象——蘿蔔、白菜、芹菜、肉片、魚圓、青菜、西紅柿、荷包蛋、雞蛋花、牡蠣......
看起來真的很像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但我清楚母親不是這樣的人。吃苦耐勞、什麼東西都吃得慣的父親也不像是會提這種要求。
所以我知道,肯定是那招!
用一句詩來概括,就是:「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原本的意思,在小學我就學過了: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持自己「清如許」的精神狀態。
當然,對我的父母而言,他們對詩沒什麼興趣,對中國傳統的心性論和工夫論也沒興趣。他們只對「分」和他們認為的靠著「分」就能換來的「名利」有興趣。
所以,這句詩在我家飯桌上的意思是,用一點剩菜剩飯,不斷往裡加新東西,從而達成頓頓買新菜,頓頓吃剩菜的效果。
「源頭活水」指的是不斷往裡加的新食材,但從根本上來說,是我親愛的母親那顆惰怠又虛榮的心。
讓她真的去做什麼,她是不願意的。但是她又必須頂著個好聽的名字,所以人為製造一些苦難,然後對表示不滿的人大加指責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因為不用真的做什麼,而且比真的做了什麼更有存在感。
總的來說,我認為,眼前的這碗湯不是一次成型的。
儘管從空間上看,這些食材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但是,如果加上時間軸,那麼這碗湯就是像頁岩一樣層層累積、次序分明的——白菜肉片湯+西紅柿蛋花湯+青菜魚圓湯+芹菜牡蠣荷包蛋湯(當然,這個湯本身我就看不懂)+可觀測宇宙內任意的我母親認為不加進去就浪費了的東西。
所以,我就確認一下吧:「媽,這一碗這是第幾頓了?加進去的東西都夠做很多份新湯了吧?」
「那怎麼辦?!好好湯的,又沒壞,只是沒吃完,難道倒掉?!太浪費了,我們那時候......」是我媽無疑了,這種不管你和她說什麼都加重語氣反嗆回來的說話方式,老實說我沒見過第二個人用。
「你有病啊!信不信我打死你啊!?」父親突然對母親吼道。
雖然他似乎也反對我所反對的,雖然我都已經重生了,但是我還是嚇了一跳。
「我每天為了你們,多累啊...沒人能理解......」母親開始抹眼淚。
我又好氣,又好笑,只是,如果沒有重生,這時候我是絕對不敢發話的:「那每天加熱剩飯就不累嗎?還是說你覺得我們吃了剩飯就能理解你了?那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務不是更累?」
前世說出這些時,她總是說「已經過去別再提了」。
重生後,我得以在事情還沒有過去的時候論一論理。當然,現在的我,還不具備動手的資本,話不能說得太到位。
事情當然是不了了之的。雖然這件事在道理上很荒唐,但是這個家是沒有道理的。
與前世不同的是,我在回房前去了趟妹妹房間。
「他們有病,別理他們。長大了想辦法搬走。」我認為我的這句話比其他的安慰更有價值,這是我二十多年人生經驗的升華概括。
在前世,妹妹意識到這一點比我早得多。
只是不知道,這句話會不會被世界線收束掉。
不過,我還記得,第二天要打大仗,一定要先休息好。
也存在著我一覺醒來又過了幾年的可能性,但這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我能做的就是儘量收集信息。
不對!等等!
我這時候是三年級,而我要到四年級才開始學著做飯,進而開始留意飯菜,才有可能對飯菜提出異議。
太早了,無論如何太早了。前世的這件事起碼是四年級學做飯之後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是五六年級。
就因為重生過來的我有了對烹飪的意識,所以這件事就提前了?
之前美術課後的嘮叨和捐款事件好歹是同一學期的事情,這次乾脆跨年了?
這次改變的不僅是間隔,甚至是事件的先後順序。如果存在著對原本世界線的某種偏離,那這次毫無疑問地加劇了。
能夠被稱為「記憶錨點」的事件以比重生前更密集的次序發生,相互之間的先後順序也不一樣。
這是否意味著,就算明天我不發難,也會發生某些在前世就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從目前的情況看,對真相的每一步靠近,都似乎在遠離它。
人一旦意識到自己無法掌控什麼,就開始不安。
而我就很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