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擴軍
何雲拿著牒文簡直頭疼的要死。
「去催一下,杜參軍為何還沒有回來。」何雲也是著急對侍衛說道。
何雲也只能催一下杜崇文了,趕緊過來了吧。
「唉~」
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想的,這牒文吧,幹嘛非要用生僻字,這就算了,關鍵是說不到重點,往往要看到後面才知曉是什麼事情。
一份牒文中,一大半是恭維的話,一部分又是華麗的修飾詞,剩下只有少部分才能說到重點。
本來看處理政務就沒多少經驗,畢竟古代和後世情況不一,他總要思考一下。
就這還給他添加難度,他氣的都不想去看了,嚴重耽誤他的時間。
可他又不能不處理,而總結各縣的情況。
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戰爭錯過了春耕。
這確實是一件大事情,可戰爭是避免不了的。
唯一的好事就是,他們在四月份把契丹趕走了。
之前瀛州、滄州兩地因為戰爭的原因,不少百姓逃離,四處躲散。
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了,不少人開始陸陸續續回來,可滿片的大地只有少數幾個縣城沒遭遇戰爭之外,像束城、河間縣、舊州城附近方圓百里,基本上看不到穀物的景象。
此時何雲把這件事看得相當重要,作為這個時代的農耕社會,糧食都是頭等大事。
要是今年兩州歉收,怕是軍隊的日子不好過,而百姓也更難過。
而現今時間也將近來到四月下旬了,此時像栗、麥之類的穀物怕是已經錯過了時間。
現在這個時間也只能種植黍、豆類、蘿蔔之類。
於是何雲也只能下令各縣開始恢復春耕。
雖然時間上晚了不少,但還是能種植不少穀物,反正是能種多少,就種多少。
其實就算是何雲不說,那些個縣令,或者百姓也都知道恢復春耕的重要性。
但是何雲還是必須下令,以表他對此事的重視。
而何雲終於等待了杜崇文了,早知道不把他留在束城了。
「杜先生,來來來,某可是期盼已久啊!」
何雲十分熱情的說道。
而杜崇文當然知道是何事了,那些個文官,送來的牒文,顯然是難倒了何雲。
「恭喜何節度使,官職高升啊。」
杜崇文恭賀的說道。
「杜先生別說笑了,你現在就是某的行軍司馬,快快快,幫我處理寫這些牒文。」
「某可是頭疼死了。」
杜崇文也不推辭,接過了牒文。
何雲也是鬆了口氣,便接著說道,「如今要緊的事情,便是快速恢復春耕,要不然就錯過了,最後的時機了。」
「如此要是就麻煩杜先生了。」
杜崇文也是說道:「那某就卻之不恭了。」
有了杜崇文的接手,何雲總算是鬆了口,現在他便是回到軍隊進行整軍。
軍營中間的營帳之中,何雲召集了所有的大將。
對著兩州地圖進行要點駐軍。
總結下兩點,青縣、束城縣。
至於博野防務,有著隔壁的成德軍節度使,他也倒不必擔心。
如此,他只要防守兩城就可以了。
為此,大軍直接擴軍兩萬。大軍分為左右兩軍,分別領軍五千人馬,白岩任職靜安軍左都指揮使進駐束城,江留任職為靜安軍右都指揮使進駐青縣。
江留原先叫江六,何雲覺得如此名字不符合大將身份,便自作主張給改了,當然其本人還是很樂意的。
而何雲直轄三千騎兵,中軍由王彥任職都指揮使帶領五千人馬,進駐景城、舊州城,以及張合任職水兵都指揮使領兵兩千駐地長蘆。
長蘆作為南運河、漳水要道,非常適合水兵練習。
別人不知道水軍的厲害,他可是知道的。
可惜的他手下這群指揮使中,也就只有張合有點水戰經驗了,其他的不是旱鴨子就是旱鴨子。
何雲也是知曉,畢竟地處中原,會水的人確實不多,對此他也不強求。
他也就是招兩千水兵練練手,先積累下經驗,這也是為以後做準備。
接下來便是其他任職,董藩被何雲任職為游奕使,掌軍五百。
劉鶴任職為糧料使兼軍器使,呂青任職為支度使,掌管軍中財務支出。
如今跟隨在何雲身邊的人,都一一進行了升職。甚至有些都獨領一軍了。
而鄭澎自從斷了一臂之後,便有些心灰意冷了。
何云為此特意去看望了他,還想讓他繼續領兵。
可是鄭澎搖搖頭,便拒絕了,他覺得自己已經斷臂了,不可再領兵。
無論何雲怎麼勸說都勸不動。最後何雲說道:「如今靜安軍正在擴兵,但是新兵較多,不如鄭指揮幫我練兵吧。」
在何雲期盼的眼神中,鄭澎答應了。
等待何雲走後,他也是淚流滿面,他是真沒想到,何雲如此重情重義。
他暗自發誓,一定好好訓練新兵,以報何雲大恩。
鄭澎心中感慨萬千,他原本以為自己斷臂之後便再無用處,卻沒想到何雲依舊對他如此信任。
至於軍隊其他人的提拔,就顯得不重要了,直接按照劉海提供的戰事記錄為主。
如此一來,中低層的軍官也算是補齊了。
至於鋪兵何雲都沒算進去,況且這也是兩州的極限了。
得虧於契丹留下的不少糧草,不然何雲也不敢如此闊綽地揮霍。
但擴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人員良莠不齊。
好在如今契丹沒顧到自己,倒也能悶聲練兵。
而何雲駐守景城除了處理軍務,還有便是等待中書令馮道。
畢竟這樣一個有著幾十年經驗的政務能手,何雲怎麼能放過?
官家讓馮道任職滄州刺史,其實就是讓馮道回老家,落葉歸根。
誰都知道馮道老家是景城人士,如今景城被何雲收復。
說起來馮道還要感謝一下何雲,不然何時才能落葉歸根。
為此,何雲還特地收拾了一個大宅子。
或許是年紀大了,馮道一路上走走停停,從下發旨意到景城,足足走了快一個月了,才抵達景城。
何雲帶著城內的官員,出城迎接。
眾人站在城門外,翹首以盼,當看到馮道的隊伍緩緩出現時,何雲臉上露出恭敬的笑容,快步迎上前去。
「去催一下,杜參軍為何還沒有回來。」何雲也是著急對侍衛說道。
何雲也只能催一下杜崇文了,趕緊過來了吧。
「唉~」
也不知道古人是怎麼想的,這牒文吧,幹嘛非要用生僻字,這就算了,關鍵是說不到重點,往往要看到後面才知曉是什麼事情。
一份牒文中,一大半是恭維的話,一部分又是華麗的修飾詞,剩下只有少部分才能說到重點。
本來看處理政務就沒多少經驗,畢竟古代和後世情況不一,他總要思考一下。
就這還給他添加難度,他氣的都不想去看了,嚴重耽誤他的時間。
可他又不能不處理,而總結各縣的情況。
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因為戰爭錯過了春耕。
這確實是一件大事情,可戰爭是避免不了的。
唯一的好事就是,他們在四月份把契丹趕走了。
之前瀛州、滄州兩地因為戰爭的原因,不少百姓逃離,四處躲散。
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了,不少人開始陸陸續續回來,可滿片的大地只有少數幾個縣城沒遭遇戰爭之外,像束城、河間縣、舊州城附近方圓百里,基本上看不到穀物的景象。
此時何雲把這件事看得相當重要,作為這個時代的農耕社會,糧食都是頭等大事。
要是今年兩州歉收,怕是軍隊的日子不好過,而百姓也更難過。
而現今時間也將近來到四月下旬了,此時像栗、麥之類的穀物怕是已經錯過了時間。
現在這個時間也只能種植黍、豆類、蘿蔔之類。
於是何雲也只能下令各縣開始恢復春耕。
雖然時間上晚了不少,但還是能種植不少穀物,反正是能種多少,就種多少。
其實就算是何雲不說,那些個縣令,或者百姓也都知道恢復春耕的重要性。
但是何雲還是必須下令,以表他對此事的重視。
而何雲終於等待了杜崇文了,早知道不把他留在束城了。
「杜先生,來來來,某可是期盼已久啊!」
何雲十分熱情的說道。
而杜崇文當然知道是何事了,那些個文官,送來的牒文,顯然是難倒了何雲。
「恭喜何節度使,官職高升啊。」
杜崇文恭賀的說道。
「杜先生別說笑了,你現在就是某的行軍司馬,快快快,幫我處理寫這些牒文。」
「某可是頭疼死了。」
杜崇文也不推辭,接過了牒文。
何雲也是鬆了口氣,便接著說道,「如今要緊的事情,便是快速恢復春耕,要不然就錯過了,最後的時機了。」
「如此要是就麻煩杜先生了。」
杜崇文也是說道:「那某就卻之不恭了。」
有了杜崇文的接手,何雲總算是鬆了口,現在他便是回到軍隊進行整軍。
軍營中間的營帳之中,何雲召集了所有的大將。
對著兩州地圖進行要點駐軍。
總結下兩點,青縣、束城縣。
至於博野防務,有著隔壁的成德軍節度使,他也倒不必擔心。
如此,他只要防守兩城就可以了。
為此,大軍直接擴軍兩萬。大軍分為左右兩軍,分別領軍五千人馬,白岩任職靜安軍左都指揮使進駐束城,江留任職為靜安軍右都指揮使進駐青縣。
江留原先叫江六,何雲覺得如此名字不符合大將身份,便自作主張給改了,當然其本人還是很樂意的。
而何雲直轄三千騎兵,中軍由王彥任職都指揮使帶領五千人馬,進駐景城、舊州城,以及張合任職水兵都指揮使領兵兩千駐地長蘆。
長蘆作為南運河、漳水要道,非常適合水兵練習。
別人不知道水軍的厲害,他可是知道的。
可惜的他手下這群指揮使中,也就只有張合有點水戰經驗了,其他的不是旱鴨子就是旱鴨子。
何雲也是知曉,畢竟地處中原,會水的人確實不多,對此他也不強求。
他也就是招兩千水兵練練手,先積累下經驗,這也是為以後做準備。
接下來便是其他任職,董藩被何雲任職為游奕使,掌軍五百。
劉鶴任職為糧料使兼軍器使,呂青任職為支度使,掌管軍中財務支出。
如今跟隨在何雲身邊的人,都一一進行了升職。甚至有些都獨領一軍了。
而鄭澎自從斷了一臂之後,便有些心灰意冷了。
何云為此特意去看望了他,還想讓他繼續領兵。
可是鄭澎搖搖頭,便拒絕了,他覺得自己已經斷臂了,不可再領兵。
無論何雲怎麼勸說都勸不動。最後何雲說道:「如今靜安軍正在擴兵,但是新兵較多,不如鄭指揮幫我練兵吧。」
在何雲期盼的眼神中,鄭澎答應了。
等待何雲走後,他也是淚流滿面,他是真沒想到,何雲如此重情重義。
他暗自發誓,一定好好訓練新兵,以報何雲大恩。
鄭澎心中感慨萬千,他原本以為自己斷臂之後便再無用處,卻沒想到何雲依舊對他如此信任。
至於軍隊其他人的提拔,就顯得不重要了,直接按照劉海提供的戰事記錄為主。
如此一來,中低層的軍官也算是補齊了。
至於鋪兵何雲都沒算進去,況且這也是兩州的極限了。
得虧於契丹留下的不少糧草,不然何雲也不敢如此闊綽地揮霍。
但擴軍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人員良莠不齊。
好在如今契丹沒顧到自己,倒也能悶聲練兵。
而何雲駐守景城除了處理軍務,還有便是等待中書令馮道。
畢竟這樣一個有著幾十年經驗的政務能手,何雲怎麼能放過?
官家讓馮道任職滄州刺史,其實就是讓馮道回老家,落葉歸根。
誰都知道馮道老家是景城人士,如今景城被何雲收復。
說起來馮道還要感謝一下何雲,不然何時才能落葉歸根。
為此,何雲還特地收拾了一個大宅子。
或許是年紀大了,馮道一路上走走停停,從下發旨意到景城,足足走了快一個月了,才抵達景城。
何雲帶著城內的官員,出城迎接。
眾人站在城門外,翹首以盼,當看到馮道的隊伍緩緩出現時,何雲臉上露出恭敬的笑容,快步迎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