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何雲求問
隨著旨意抵達舊州城,對於何雲的任職已經確認了,為靜安節度使。
甚至包括璽印、官服等都給送來了。
壓根就沒打算讓何雲回去。
而韓通元帥也是回京述職,想來應該是另有安排。
倒是符彥卿被封為魏王。
這讓何雲羨慕不已,異姓王啊!可是又想想如今亂世,封個異姓王倒也正常。
況且對於符彥卿的身份,何雲也是知曉的,朝中有著大女兒當皇后,又聽說二女兒也被接入宮中。
朝中有人,加上又是戰功赫赫,地位上怕是很難動搖了。
何雲在舊州城親自送別,韓通元帥以及魏王符彥卿。
各路的鎮兵也都一一返回,像是徵兆的民夫,早就耐不住了,聽說仗打完了,都急迫的回鄉。
對此何雲也能理解,畢竟民以食為天,現在這個時間點,已經是錯過了春耕了,但是還能回去種植一些其他作物。
不然今年怕是要餓肚子了。
何雲此次前來也是有要事的,他知道韓通元帥是個精通水利的大工程師。
自然要去找他了解下,該如何處理水利設施之類的,取取經。
「韓帥,某如今被官家任職節度使,心中有些恐慌,不知韓帥能否教教某?」
何雲恭敬地對韓通說道,神情格外誠懇,他確實希望韓通能提點的意見。
而韓通對於何雲的請教也是頗為驚訝,他原本以為何雲年紀輕輕,又是在立下如此功勞之下,會是個頗為自傲之人。
屬實沒想到,何雲竟能有如此虛心請教的姿態。
這讓他對何雲頗為好感。
「何節度使,說笑了,談不上指教。如今貴為一方節制,也不在某麾下。某和叔父同齡又是多年好友,若是不在意的話,稱呼某位伯父吧。」
何雲直接順著杆子爬,「韓伯父。」
如今韓通可是經歷此戰之後,回京怕是又是重用,他反正拉攏一切人,為己用。
況且何雲還找他請教一下兩州的水利大事呢。
再說了,如此一來他和韓通便有了交際,以後的話不管成不成事,都好說話。
「嗯~,如此,某就認下你這個侄兒。」韓通摸了摸鬍鬚。
接著何雲便向韓通問起了兩州的水利之事,這讓韓通頗為驚訝。
沒想到,這個剛認識的侄兒居然關注到了這一方面,心中對於官家的任職也再無偏見了。
果然論識人方面,確實不如官家。
兩人談論了一下午,韓通對於何雲的才能更是感嘆不已。
如此年紀居然有如此見識,屬實不易啊。
真乃天才也。
於是韓通還送給了何雲一個大禮,那便是山河水利圖,還給了不少水利修築的建議。
反正何雲聽了之後也是感慨萬分,不光會修築城池,還會梳理河道,不愧是個大工程師。
何雲抱著一些韓通送給的書籍,滿心歡喜地走了。
次日何雲送走了韓通元帥,至於符彥卿因為旗下鎮兵較多,此時還在一一安排撤軍。
於是何雲便帶著一些目的來拜見。
他還是想請教一下符彥卿,希望能得到契丹的一些情況。
畢竟他接下的目的便是對付契丹,自然是多多了解為好。
符彥卿和契丹打了多年,多多少少比自己起碼了解的多。
符彥卿得知何雲來拜訪,心中也是頗為好奇,但還是讓他進來。
說到底人家現在也是貴為節度使。
況且他認為官家對何雲的安排,也是頗有些大膽了。
對於收復的兩州之地,他還是頗有些擔心的,畢竟兩州並無天險,契丹一旦南下,所有的努力一切都是白費。
至於何雲寫的《平邊策》確實有些水平,並不是特別的看好。
在他看來,官家也是急病亂投醫了,可如今令已經下了,他也只能相信何雲了。
因為打仗和治理是兩碼事。
打仗打的好,但不一定會治理地方。
「拜見魏王。」
「何節度使不必客氣,」
「不知何節度找老夫有何要事?」
符彥卿也是直問主題。
「某此次前來,想來請教一下,某對於契丹不甚了解,不知魏王可否教我。」
何雲此次也是謙虛的說道,雖然他坐上節度使,但是也是時運造勢、機緣巧合。
他多多少少也能猜出官家的意圖。
符彥卿對於何雲的請教,愣了一下,但回過頭,又頗為欣賞,也不算是個勇猛漢子。
一說到契丹,這魏王也是感慨萬分,「我們符家鎮守邊界多年,為國家也是忠心耿耿,與契丹大戰小戰不知多少,我們與契丹的血海深仇,不可瓦解。」
「此戰老夫聽說契丹又要南下了,老夫也是睡不著啊,還好如今大周又出現了一位能打契丹的將領,老夫也是頗為欣慰。」
何雲聽後,心中對於符彥卿也是欽佩不已,也怪不得官家如此信任符家。
「魏王為國為民,令在下欽佩不已,如今一代人做一代人事,如今某這些小輩,豈能停滯不前,還請魏王放心,如此要地便交給我等,定能讓契丹有來無回。」
「好。」
符彥卿頗為欣慰,不管何雲之前是什麼樣的,但此時就憑這誠懇的話,他也能放心了。
於是乎,兩人便在營帳中說起了,契丹的要事。
對於契丹的了解,符彥卿確實給何雲不少經驗。
受益匪淺啊,這次來對了。
當然好處不止這些,魏王符彥卿撤離的時候,倒是給何雲留下了不少好東西。
對於那些修養的傷兵何雲都送給何雲了,這群人可都是寶貝啊,只要傷勢好轉,稍加訓練,都是一群老兵。
經歷過戰場和沒經歷過戰場可是有莫大的區別。
不光如此,還送了不少糧草、軍械等。
甚至還留下了不少工匠、鐵匠,這對於何雲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啊。
如今隨著大軍撤離,何雲開始接手兩州政務。
可剛開始接手政務的時候,才知道有多累,他不光要處理政務,還要抽時間處理軍務。
他屬實沒想到,兩州近十個縣城的政務竟有如此之多。
這也就罷了,那些個縣令感覺是在為難他。
十個牒文中有九個使他看的一臉蒙圈。
甚至包括璽印、官服等都給送來了。
壓根就沒打算讓何雲回去。
而韓通元帥也是回京述職,想來應該是另有安排。
倒是符彥卿被封為魏王。
這讓何雲羨慕不已,異姓王啊!可是又想想如今亂世,封個異姓王倒也正常。
況且對於符彥卿的身份,何雲也是知曉的,朝中有著大女兒當皇后,又聽說二女兒也被接入宮中。
朝中有人,加上又是戰功赫赫,地位上怕是很難動搖了。
何雲在舊州城親自送別,韓通元帥以及魏王符彥卿。
各路的鎮兵也都一一返回,像是徵兆的民夫,早就耐不住了,聽說仗打完了,都急迫的回鄉。
對此何雲也能理解,畢竟民以食為天,現在這個時間點,已經是錯過了春耕了,但是還能回去種植一些其他作物。
不然今年怕是要餓肚子了。
何雲此次前來也是有要事的,他知道韓通元帥是個精通水利的大工程師。
自然要去找他了解下,該如何處理水利設施之類的,取取經。
「韓帥,某如今被官家任職節度使,心中有些恐慌,不知韓帥能否教教某?」
何雲恭敬地對韓通說道,神情格外誠懇,他確實希望韓通能提點的意見。
而韓通對於何雲的請教也是頗為驚訝,他原本以為何雲年紀輕輕,又是在立下如此功勞之下,會是個頗為自傲之人。
屬實沒想到,何雲竟能有如此虛心請教的姿態。
這讓他對何雲頗為好感。
「何節度使,說笑了,談不上指教。如今貴為一方節制,也不在某麾下。某和叔父同齡又是多年好友,若是不在意的話,稱呼某位伯父吧。」
何雲直接順著杆子爬,「韓伯父。」
如今韓通可是經歷此戰之後,回京怕是又是重用,他反正拉攏一切人,為己用。
況且何雲還找他請教一下兩州的水利大事呢。
再說了,如此一來他和韓通便有了交際,以後的話不管成不成事,都好說話。
「嗯~,如此,某就認下你這個侄兒。」韓通摸了摸鬍鬚。
接著何雲便向韓通問起了兩州的水利之事,這讓韓通頗為驚訝。
沒想到,這個剛認識的侄兒居然關注到了這一方面,心中對於官家的任職也再無偏見了。
果然論識人方面,確實不如官家。
兩人談論了一下午,韓通對於何雲的才能更是感嘆不已。
如此年紀居然有如此見識,屬實不易啊。
真乃天才也。
於是韓通還送給了何雲一個大禮,那便是山河水利圖,還給了不少水利修築的建議。
反正何雲聽了之後也是感慨萬分,不光會修築城池,還會梳理河道,不愧是個大工程師。
何雲抱著一些韓通送給的書籍,滿心歡喜地走了。
次日何雲送走了韓通元帥,至於符彥卿因為旗下鎮兵較多,此時還在一一安排撤軍。
於是何雲便帶著一些目的來拜見。
他還是想請教一下符彥卿,希望能得到契丹的一些情況。
畢竟他接下的目的便是對付契丹,自然是多多了解為好。
符彥卿和契丹打了多年,多多少少比自己起碼了解的多。
符彥卿得知何雲來拜訪,心中也是頗為好奇,但還是讓他進來。
說到底人家現在也是貴為節度使。
況且他認為官家對何雲的安排,也是頗有些大膽了。
對於收復的兩州之地,他還是頗有些擔心的,畢竟兩州並無天險,契丹一旦南下,所有的努力一切都是白費。
至於何雲寫的《平邊策》確實有些水平,並不是特別的看好。
在他看來,官家也是急病亂投醫了,可如今令已經下了,他也只能相信何雲了。
因為打仗和治理是兩碼事。
打仗打的好,但不一定會治理地方。
「拜見魏王。」
「何節度使不必客氣,」
「不知何節度找老夫有何要事?」
符彥卿也是直問主題。
「某此次前來,想來請教一下,某對於契丹不甚了解,不知魏王可否教我。」
何雲此次也是謙虛的說道,雖然他坐上節度使,但是也是時運造勢、機緣巧合。
他多多少少也能猜出官家的意圖。
符彥卿對於何雲的請教,愣了一下,但回過頭,又頗為欣賞,也不算是個勇猛漢子。
一說到契丹,這魏王也是感慨萬分,「我們符家鎮守邊界多年,為國家也是忠心耿耿,與契丹大戰小戰不知多少,我們與契丹的血海深仇,不可瓦解。」
「此戰老夫聽說契丹又要南下了,老夫也是睡不著啊,還好如今大周又出現了一位能打契丹的將領,老夫也是頗為欣慰。」
何雲聽後,心中對於符彥卿也是欽佩不已,也怪不得官家如此信任符家。
「魏王為國為民,令在下欽佩不已,如今一代人做一代人事,如今某這些小輩,豈能停滯不前,還請魏王放心,如此要地便交給我等,定能讓契丹有來無回。」
「好。」
符彥卿頗為欣慰,不管何雲之前是什麼樣的,但此時就憑這誠懇的話,他也能放心了。
於是乎,兩人便在營帳中說起了,契丹的要事。
對於契丹的了解,符彥卿確實給何雲不少經驗。
受益匪淺啊,這次來對了。
當然好處不止這些,魏王符彥卿撤離的時候,倒是給何雲留下了不少好東西。
對於那些修養的傷兵何雲都送給何雲了,這群人可都是寶貝啊,只要傷勢好轉,稍加訓練,都是一群老兵。
經歷過戰場和沒經歷過戰場可是有莫大的區別。
不光如此,還送了不少糧草、軍械等。
甚至還留下了不少工匠、鐵匠,這對於何雲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啊。
如今隨著大軍撤離,何雲開始接手兩州政務。
可剛開始接手政務的時候,才知道有多累,他不光要處理政務,還要抽時間處理軍務。
他屬實沒想到,兩州近十個縣城的政務竟有如此之多。
這也就罷了,那些個縣令感覺是在為難他。
十個牒文中有九個使他看的一臉蒙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