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扶蘇
【今天這期視頻將會聚集於在秦朝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場謀劃———沙丘之變。】
…………
秦始皇嬴政看著光幕上「沙丘之變」四個赤紅色的字樣,不禁沉聲道:「沙丘之變……」
「難道朕之大秦竟也與那趙室一般於沙丘生禍?」
「既是沙丘之變,那何人是趙雍?趙章、趙成、李兌之輩又是何人慾效?」
嬴政壓抑的怒聲,讓眾臣一時間不敢應聲,心驚膽顫。
趙武靈王趙雍因寵愛吳娃而廢長子趙章儲君之位,改立吳娃之子趙何為趙國太子。
這一廢長立幼之舉本就不合周禮,而趙武靈王廢長子趙章後,對趙章不僅不加以防範,反而委以重任,在攻打中山國時,竟令趙章統率三軍之一的中軍。
後來趙武靈王讓位於趙何(趙惠文王),自稱為「主父」。
一次朝見群臣時,趙武靈王見長子趙章屈尊於弟弟趙何,內心憐憫之餘竟欲將趙國一分為二,令趙章於代地稱王。
可長子趙章卻始終不服弟弟趙何為趙王,他是長子,又是曾經的太子,他想要從來都不是什麼代地,他想要的是趙王之位。
於是趙章趁趙武靈王與趙何游於沙丘時起兵作亂,最後卻遭到趙武靈王之叔趙成與大臣李兌誅殺,而趙武靈王也在這一過程中活活餓死於沙丘,一代雄主自此落幕。
陛下問何人是趙雍,趙武靈王是趙國之君,秦國的一國之君不正是……
能在光幕前站著的都不是蠢貨,至少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話。
沒看見連淳于越博士都是一言不發的嗎?
淳于越心中也苦,他不是怯懦之輩。
可陛下問趙章、趙成、李兌是何人,這讓他淳于越怎麼進言?
李兌可以是李斯,趙成可以是……成蟜?不過成蟜畏罪自裁久矣,姑且就將「趙成」視為宗室吧。
可趙章是趙武靈王的嫡長子,又曾為趙國太子,這般身份與大秦長……長公子扶蘇殿下何其相似。
尤其是趙章是因為趙武靈王寵愛趙何才導致太子之位被廢的,而趙章、趙何之間又頗似長公子殿下與公子胡亥殿下。
這……這實在是過於相似啊……
他淳于越自問可以忠貞為國,不懼一死,可不怕死不等於想找死啊!
更何況長公子殿下為人仁和,素得民心,他也不想因此而害了無辜的長公子殿下。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嬴政啟程東巡,這已經是嬴政平定四海後第五次東巡了,亦是其人生中最後一次東巡。
這一次東巡嬴政以右丞相馮去疾守咸陽,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上卿蒙毅,少子胡亥皆隨嬴政一同出遊。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這次東巡有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竟沒有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
對,沒錯,那個人就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秦帝國的內定繼承人長公子扶蘇。
按照常理,嬴政東巡,扶蘇必然會隨行或留守咸陽,這本就是他身為皇帝長子,秦帝國第一順位繼承人應有的待遇。
可這次東巡,扶蘇既不在咸陽,也不在皇帝嬴政身旁,他竟然在上郡,在大將蒙恬身旁。
更準確的說法,是扶蘇正在對蒙恬大軍行使監督權,更露骨的說法,是扶蘇被親爹嬴政驅逐至上郡了。
至於嬴政一怒之下將扶蘇安排至上郡的起因也是人盡皆知的一個歷史事件———坑儒。
嬴政因盧生、侯生一事而坑殺四百六十餘位犯禁者時,扶蘇上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嬴政大怒,令扶蘇北上到上郡監督蒙恬大軍。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史記·秦始皇本紀》
其實扶蘇在因坑儒一事上諫嬴政之前,就曾多次上諫,這次嬴政大怒之下將扶蘇驅至邊郡,想來應是積怒所致。
———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史記·李斯列傳》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扶蘇數諫的具體內容除了勸諫坑儒一事於史書中有詳細記載外,其餘的則於史書中並無具體記載。
雖然受限於史料,不知道扶蘇的上諫內容是什麼,但是從嬴政怒而將扶蘇「流放」至邊疆的行為中,不難看出這些諫言肯定是令嬴政不悅的。
其實扶蘇上諫了什麼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扶蘇的不斷上諫讓嬴政忍無可忍最終勃然大怒,從而導致了扶蘇被「發配」至邊關的這一足以改變秦朝歷史的既定事實的發生。
但縱使長子扶蘇頻頻惹怒於自己,嬴政也從未真正有過放棄扶蘇的實質性舉動,扶蘇一直是嬴政內心的大秦繼承人。
令扶蘇北上上郡,應該也是以磨鍊和敲打為主。
可嬴政的想法註定是要落空了,他也絕不會想到這一舉動將對秦帝國造成何等的影響。】
…………
秦。
「……」
嬴政眉宇微蹙,若有所思。
朕在將來會因扶蘇勸諫一怒之下將其驅至上郡?
這……這……他到底都是如何上諫於朕的?
「……」
扶蘇神情驚疑,嘴巴微張,欲要向其父辯解什麼,但終究未發一言。
父皇竟因勸諫便將我放至上郡!我……我何錯之有?!
「……」
胡亥面容略繃,心底暗喜。
長兄在將來會因勸諫父皇被驅離咸陽?
這……這……這可讓我這個弟弟如何是好啊~~~
「……」
蒙恬蒙毅兩人相視一眼,皆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不解與驚疑。
長公子竟被陛下置於邊疆?!
而且……為什麼長公子總是在勸諫陛下?!
「……」
李斯神情波瀾不驚,心中卻已波濤洶湧。
陛下使公子扶蘇在外監軍……唉……如此行事,朝中定然不靜。
「長公子諫言為國,陛下豈能因此使長公子遠離咸陽?」
博士淳于越神情嚴肅道:「長公子仁而善諫,此乃社稷之福也。」
「諫上而徒遭貶斥,非但使百官所寒心,亦使朝中無忠正之語。」
「昔者,商紂凶虐,箕子去之,雖有伯夷、叔齊之明,亦難挽殷商江山。長公子忠言,竟致遠放,實為國之不幸矣。」
淳于越語罷,大殿內頓時寂靜無聲,百官心中皆感嘆博士淳于越真可謂是大秦第一諫臣。
什麼叫「商紂凶虐,箕子去之」?
誰是商紂?誰是箕子?你淳于越在暗……明示誰?
你這句話不就是將陛下比作商紂,長公子比作箕子嗎?
至於伯夷、叔齊那肯定是在說我們這些大秦忠臣。
嬴政聞淳于越所言沉默良久,方才沉聲道:「扶蘇,朕之長子,忠直仁和,大秦之善也。」
「朕使其至上郡將兵一事,為光幕所言後世之事,朕亦將其視為上蒼之諫,從諫如流方能征四方賢才,朕深知此間法理……」
「今後凡有士民所諫,除邪言妖語之外,皆予上賞。」
「唯!!」
…………
西漢。
「扶蘇因諫而流於苦地,實乃秦之憾事耳……」
劉邦慨嘆道:「扶蘇仁善之嗣,本可昌秦,卻被始皇流於邊疆,秦之亡真可謂是始皇之為也。」
「陛下所言甚是,扶蘇嫡、長、賢兼具,承秦室之業本無可厚非……」
呂雉悠悠然道:「然朝中忠貞之士俱失,趙高、李斯竟於秦皇暴病之時矯詔擅權,謀害扶蘇,屠戮忠良,以致秦人哀怨。」
「前車之鑑,後人鑒之,陛下不可不引以為鑑。」
「哈哈哈哈哈……」
劉邦笑了笑道:「盈兒賢良孝善,不類胡亥,大漢朝堂內外蒙恬蒙毅眾多,卻唯獨沒有趙高之輩的立錐之地。」
「娥姁大可安心。」
…………
公元前1370年。
洪武三年。
明。
朱元璋搖搖頭道:「國之儲君,豈能輕言將其驅至邊郡?」
「如此行事,朝堂眾臣必懷二心,朝中不寧四海分崩近在咫尺矣……」
「陛下所言極是,始皇此舉皆老邁昏聵、痴好鬼神所致。」
韓國公李善長開口道:「秦之失政,在於其未能固本培元,以致父子離心,君臣離德,佞臣弄權。」
「我朝當以此為鑑,廣開才路,親賢臣,遠小人,興隆大明,使太子殿下得以安邦定國,繼往開來。」
誠意伯劉伯溫正色道:「韓國公所言正是,秦祚之覆,非獨扶蘇之失,實因苛政所釀,以致黎庶苦不堪言。」
「今陛下仁德廣布,聖譽遠播四海,太子聰慧寬和,仁孝於陛下,廟堂之上郡賢畢至,已然開創萬世不易之基業,超邁前朝。然陛下亦宜慎思,謹防權柄旁落,以保大明江山磐石之固,永世長存。」
「善長、伯溫所言不愧為朕大明元勛……」
朱元璋稱讚了二人一問後,看向太子朱標溫和:「標兒,你對秦皇逐扶蘇至上郡,是何見解?」
「回稟父皇,依兒臣所見,秦長公子扶蘇上諫為民,有功無罪,秦皇橫暴無方,以致幸臣恃寵而驕,矯詔擅權,大興土木,視萬民為豕犬,於是戍卒叫,函谷舉,秦人六世之基世終成焦土。」
太子朱標條理清晰的應答道。
「好!標兒,你能出此言,日後若朝中有所變故,你也不會如同扶蘇那般引頸受戮,遺憾世間。」
朱元璋笑著稱讚朱標道,可其言語卻讓在場眾人心中一驚。
變故?什麼變故?沙丘之變?
那朝中何人為趙高、李斯?何人又是……胡亥?
「陛下,朝中賢臣如過江之鯽,何苦趙高、李斯之亂?」
朱元璋身側的馬皇后和聲說道。
「哈哈哈,妹子,咱就是隨性一說,沒有什麼意思……」
朱元璋神色自若道:「伯溫不是說了嗎?朝中郡賢畢至,縱使有人面獸心之輩暗懷二心,朕又有何憂?」
…………
秦始皇嬴政看著光幕上「沙丘之變」四個赤紅色的字樣,不禁沉聲道:「沙丘之變……」
「難道朕之大秦竟也與那趙室一般於沙丘生禍?」
「既是沙丘之變,那何人是趙雍?趙章、趙成、李兌之輩又是何人慾效?」
嬴政壓抑的怒聲,讓眾臣一時間不敢應聲,心驚膽顫。
趙武靈王趙雍因寵愛吳娃而廢長子趙章儲君之位,改立吳娃之子趙何為趙國太子。
這一廢長立幼之舉本就不合周禮,而趙武靈王廢長子趙章後,對趙章不僅不加以防範,反而委以重任,在攻打中山國時,竟令趙章統率三軍之一的中軍。
後來趙武靈王讓位於趙何(趙惠文王),自稱為「主父」。
一次朝見群臣時,趙武靈王見長子趙章屈尊於弟弟趙何,內心憐憫之餘竟欲將趙國一分為二,令趙章於代地稱王。
可長子趙章卻始終不服弟弟趙何為趙王,他是長子,又是曾經的太子,他想要從來都不是什麼代地,他想要的是趙王之位。
於是趙章趁趙武靈王與趙何游於沙丘時起兵作亂,最後卻遭到趙武靈王之叔趙成與大臣李兌誅殺,而趙武靈王也在這一過程中活活餓死於沙丘,一代雄主自此落幕。
陛下問何人是趙雍,趙武靈王是趙國之君,秦國的一國之君不正是……
能在光幕前站著的都不是蠢貨,至少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話。
沒看見連淳于越博士都是一言不發的嗎?
淳于越心中也苦,他不是怯懦之輩。
可陛下問趙章、趙成、李兌是何人,這讓他淳于越怎麼進言?
李兌可以是李斯,趙成可以是……成蟜?不過成蟜畏罪自裁久矣,姑且就將「趙成」視為宗室吧。
可趙章是趙武靈王的嫡長子,又曾為趙國太子,這般身份與大秦長……長公子扶蘇殿下何其相似。
尤其是趙章是因為趙武靈王寵愛趙何才導致太子之位被廢的,而趙章、趙何之間又頗似長公子殿下與公子胡亥殿下。
這……這實在是過於相似啊……
他淳于越自問可以忠貞為國,不懼一死,可不怕死不等於想找死啊!
更何況長公子殿下為人仁和,素得民心,他也不想因此而害了無辜的長公子殿下。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嬴政啟程東巡,這已經是嬴政平定四海後第五次東巡了,亦是其人生中最後一次東巡。
這一次東巡嬴政以右丞相馮去疾守咸陽,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上卿蒙毅,少子胡亥皆隨嬴政一同出遊。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這次東巡有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竟沒有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
對,沒錯,那個人就是秦始皇嬴政的長子,秦帝國的內定繼承人長公子扶蘇。
按照常理,嬴政東巡,扶蘇必然會隨行或留守咸陽,這本就是他身為皇帝長子,秦帝國第一順位繼承人應有的待遇。
可這次東巡,扶蘇既不在咸陽,也不在皇帝嬴政身旁,他竟然在上郡,在大將蒙恬身旁。
更準確的說法,是扶蘇正在對蒙恬大軍行使監督權,更露骨的說法,是扶蘇被親爹嬴政驅逐至上郡了。
至於嬴政一怒之下將扶蘇安排至上郡的起因也是人盡皆知的一個歷史事件———坑儒。
嬴政因盧生、侯生一事而坑殺四百六十餘位犯禁者時,扶蘇上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嬴政大怒,令扶蘇北上到上郡監督蒙恬大軍。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史記·秦始皇本紀》
其實扶蘇在因坑儒一事上諫嬴政之前,就曾多次上諫,這次嬴政大怒之下將扶蘇驅至邊郡,想來應是積怒所致。
———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史記·李斯列傳》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
扶蘇數諫的具體內容除了勸諫坑儒一事於史書中有詳細記載外,其餘的則於史書中並無具體記載。
雖然受限於史料,不知道扶蘇的上諫內容是什麼,但是從嬴政怒而將扶蘇「流放」至邊疆的行為中,不難看出這些諫言肯定是令嬴政不悅的。
其實扶蘇上諫了什麼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扶蘇的不斷上諫讓嬴政忍無可忍最終勃然大怒,從而導致了扶蘇被「發配」至邊關的這一足以改變秦朝歷史的既定事實的發生。
但縱使長子扶蘇頻頻惹怒於自己,嬴政也從未真正有過放棄扶蘇的實質性舉動,扶蘇一直是嬴政內心的大秦繼承人。
令扶蘇北上上郡,應該也是以磨鍊和敲打為主。
可嬴政的想法註定是要落空了,他也絕不會想到這一舉動將對秦帝國造成何等的影響。】
…………
秦。
「……」
嬴政眉宇微蹙,若有所思。
朕在將來會因扶蘇勸諫一怒之下將其驅至上郡?
這……這……他到底都是如何上諫於朕的?
「……」
扶蘇神情驚疑,嘴巴微張,欲要向其父辯解什麼,但終究未發一言。
父皇竟因勸諫便將我放至上郡!我……我何錯之有?!
「……」
胡亥面容略繃,心底暗喜。
長兄在將來會因勸諫父皇被驅離咸陽?
這……這……這可讓我這個弟弟如何是好啊~~~
「……」
蒙恬蒙毅兩人相視一眼,皆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不解與驚疑。
長公子竟被陛下置於邊疆?!
而且……為什麼長公子總是在勸諫陛下?!
「……」
李斯神情波瀾不驚,心中卻已波濤洶湧。
陛下使公子扶蘇在外監軍……唉……如此行事,朝中定然不靜。
「長公子諫言為國,陛下豈能因此使長公子遠離咸陽?」
博士淳于越神情嚴肅道:「長公子仁而善諫,此乃社稷之福也。」
「諫上而徒遭貶斥,非但使百官所寒心,亦使朝中無忠正之語。」
「昔者,商紂凶虐,箕子去之,雖有伯夷、叔齊之明,亦難挽殷商江山。長公子忠言,竟致遠放,實為國之不幸矣。」
淳于越語罷,大殿內頓時寂靜無聲,百官心中皆感嘆博士淳于越真可謂是大秦第一諫臣。
什麼叫「商紂凶虐,箕子去之」?
誰是商紂?誰是箕子?你淳于越在暗……明示誰?
你這句話不就是將陛下比作商紂,長公子比作箕子嗎?
至於伯夷、叔齊那肯定是在說我們這些大秦忠臣。
嬴政聞淳于越所言沉默良久,方才沉聲道:「扶蘇,朕之長子,忠直仁和,大秦之善也。」
「朕使其至上郡將兵一事,為光幕所言後世之事,朕亦將其視為上蒼之諫,從諫如流方能征四方賢才,朕深知此間法理……」
「今後凡有士民所諫,除邪言妖語之外,皆予上賞。」
「唯!!」
…………
西漢。
「扶蘇因諫而流於苦地,實乃秦之憾事耳……」
劉邦慨嘆道:「扶蘇仁善之嗣,本可昌秦,卻被始皇流於邊疆,秦之亡真可謂是始皇之為也。」
「陛下所言甚是,扶蘇嫡、長、賢兼具,承秦室之業本無可厚非……」
呂雉悠悠然道:「然朝中忠貞之士俱失,趙高、李斯竟於秦皇暴病之時矯詔擅權,謀害扶蘇,屠戮忠良,以致秦人哀怨。」
「前車之鑑,後人鑒之,陛下不可不引以為鑑。」
「哈哈哈哈哈……」
劉邦笑了笑道:「盈兒賢良孝善,不類胡亥,大漢朝堂內外蒙恬蒙毅眾多,卻唯獨沒有趙高之輩的立錐之地。」
「娥姁大可安心。」
…………
公元前1370年。
洪武三年。
明。
朱元璋搖搖頭道:「國之儲君,豈能輕言將其驅至邊郡?」
「如此行事,朝堂眾臣必懷二心,朝中不寧四海分崩近在咫尺矣……」
「陛下所言極是,始皇此舉皆老邁昏聵、痴好鬼神所致。」
韓國公李善長開口道:「秦之失政,在於其未能固本培元,以致父子離心,君臣離德,佞臣弄權。」
「我朝當以此為鑑,廣開才路,親賢臣,遠小人,興隆大明,使太子殿下得以安邦定國,繼往開來。」
誠意伯劉伯溫正色道:「韓國公所言正是,秦祚之覆,非獨扶蘇之失,實因苛政所釀,以致黎庶苦不堪言。」
「今陛下仁德廣布,聖譽遠播四海,太子聰慧寬和,仁孝於陛下,廟堂之上郡賢畢至,已然開創萬世不易之基業,超邁前朝。然陛下亦宜慎思,謹防權柄旁落,以保大明江山磐石之固,永世長存。」
「善長、伯溫所言不愧為朕大明元勛……」
朱元璋稱讚了二人一問後,看向太子朱標溫和:「標兒,你對秦皇逐扶蘇至上郡,是何見解?」
「回稟父皇,依兒臣所見,秦長公子扶蘇上諫為民,有功無罪,秦皇橫暴無方,以致幸臣恃寵而驕,矯詔擅權,大興土木,視萬民為豕犬,於是戍卒叫,函谷舉,秦人六世之基世終成焦土。」
太子朱標條理清晰的應答道。
「好!標兒,你能出此言,日後若朝中有所變故,你也不會如同扶蘇那般引頸受戮,遺憾世間。」
朱元璋笑著稱讚朱標道,可其言語卻讓在場眾人心中一驚。
變故?什麼變故?沙丘之變?
那朝中何人為趙高、李斯?何人又是……胡亥?
「陛下,朝中賢臣如過江之鯽,何苦趙高、李斯之亂?」
朱元璋身側的馬皇后和聲說道。
「哈哈哈,妹子,咱就是隨性一說,沒有什麼意思……」
朱元璋神色自若道:「伯溫不是說了嗎?朝中郡賢畢至,縱使有人面獸心之輩暗懷二心,朕又有何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