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秦為何而亡
公元627年。
唐貞觀元年。
今日的長安城內士民雲集,人聲鼎沸,街首巷尾處的行人商販絡繹不絕,叫賣吆喝、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這番情景已是這幾年來難得一見的盛景。
宮殿之上,正式改元貞觀,以示萬象更新的唐太宗李世民身著朝服端坐於御座之上,身側是雍容華貴的長孫皇后。
殿內眾臣肅立於殿內,端庒而肅穆。
數日前,大唐皇帝李世民正式改元貞觀,徹底告別了舊日年號武德。平心而論,這一舉動對朝堂眾臣而言並不值得驚訝,因為他們心中都無比清楚,自當今聖上玄武門誅賊事成起,這一天終究會來。
從古至今新皇登基,有哪個不曾改元的?
只是如今太上皇不僅尚還健在,更居於太極宮中。
有鑑於此,百官的心中多少有些複雜,當然實際上自然是以天子家臣的身份要求自己。
畢竟……身為天子的家臣哪能隨便干預天子家事,天子孝敬父親讓其居於大殿,這是何等的仁善啊!
遙想晉室衰微後,四海之內再度禮崩樂壞,更是屢有以子弒父僭越大位開闢未聞的窮凶極窮之輩。
如今的天子卻能以孝為先,在誅逆時守衛父親,禪位稱帝後又讓父親居於太極宮。
所謂以孝治天下便是如此了吧……
「眾卿可要勞苦了……」
李世民隨和的言道:「光幕不久後就要降於此殿,還望諸位詳盡參悟,取法乎上,勿要辜負天恩。」
「謹遵聖上聖喻!」
百官聞言齊聲應道。
…………
秦。
咸陽。
「陛下,眾方士中除盧生外皆以伏誅。」
左相李斯向秦始皇嬴政稟報導。
「嗯……」
嬴政微微頷首:「暫且不誅此僚令其苟活幾日,待朕得觀大秦未來如何再做處置。」
「陛下聖明……」
李斯恭維了一句後,頗有些猶豫道:「百越諸軍已傳回書信,屠睢將軍安然無恙……但百越之地的大秦士卒卻傷亡眾多……」
「想來應是光幕所言的那些原因,糧道不暢,地廣濕熱,賊蠻凶頑。」
嬴政淡然道:「如今屠睢守營固堅,蠶食越地即可,其餘的就看靈渠了……」
「扶蘇,監修靈渠一事就交予你了。」
扶蘇聞言立即應允道:「父皇所令,兒臣必殫精竭慮,使大秦銳士早日無後顧之憂。」
扶蘇話音一落,殿內一道靈光驟然浮於半空,如同督亢地圖一般緩緩展開,純白的光幕上開始出現惟妙惟肖的圖畫並配合般的傳出大殿內眾人聞所未聞的樂曲。
「眾卿且觀光幕,但不可囫圇吞棗……」
嬴政對眾臣說罷,看向大殿一旁幾位案上竹簡筆墨兼備的文土們,對他們吩咐道:「爾等盡心用事,朕必有重賞。」
「臣等謝陛下隆恩,凡光幕所言臣等必一句不落一字不差,將其記於上。」
一眾文士皆恭敬應答道。
…………
【大家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我是你們的業餘歷史愛好者博主劉宗,這期視頻讓我們聊一聊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秦為何而亡?
或者問得更細緻一些,秦為何二世而亡?秦為何統一六國後國祚不過十四年?曾經橫掃六合,併吞八秦為何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幾乎瞬間土崩瓦解?
關於以上種種「秦亡」的問題,在這一系列略有深度的視頻中你會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答案。相信我,這期時長感人的內容會讓你見識到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大秦帝國,一個早在始皇帝嬴政尚在位時就已經蘊藏大亂的大秦帝國。】
…………
秦。
「十四載大秦便亡了?!」
始皇帝嬴政震怒的吼聲迴蕩在宮殿之中。
「大秦四海歸一後國祚十四載……也就是說……九年後大秦將亡矣?!!」
「…………」
「…………」
左相李斯與右相馮去疾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的眼中看出了此時此刻對他二人而言最合適的應對措施———靜觀其變。
也可以說是沉默,畢竟如今怎麼回答陛下的話都不能緩解問題,沉默是金完全可以適用於這段情形。
李斯和馮去疾二人能身居丞相高位,對於嬴政的性格還是有所了解的。
這位堪稱空前絕後的大秦始皇帝自席捲天下,吞併六國後對於仙神之事就日漸痴迷。更有可能的是,他本來就是這般痴於鬼神的君王,只是受限於曾經朝堂不寧,列國之間相互攻伐才沒有向百官展露出自己的荒誕一面。
如今,六國已除,四海八荒盡歸大秦,大秦的始皇帝嬴政自然沒有什麼顧慮。
眾方士被誅,只是因為嬴政知道了方士尋仙無望,無法令自己長生。
而在嬴政面前揭穿方士真面目的光幕則毫無疑問的取代了曾經方士們在嬴政心中的地位,成為了嬴政心裡的仙神。
現在光幕稱大秦統一六國後十四載滅亡,讓李斯、馮去疾等重臣如何反駁。
在他們看來,始皇陛下雖然是在「問」,實則心中已經有了確切的答案。
扶蘇見無一人回答其父,在蒙恬蒙毅兄弟等人不解錯諤的目光下,出列肅然回應道:「父皇,光幕雖言大秦只餘數載國運,然如今大秦雖兵戈不息,黎庶困窘,卻仍有上蒼垂青。」
「惟望父皇以仁育民,施濟天下,稍去兵革,減免徭役,使大秦四方吏民可務農保家。」
嬴政聽罷神色陰晴不定的看看扶蘇,剛想開口說些什麼,中車府令趙高卻忽然在一旁說道:
「陛下,長公子所言甚是,大秦承天之德,興義誅亂,此光幕更是有感於陛下聖德方才降於大秦……」
趙高說著在嬴政身前跪拜道:「今光幕言秦二世而亡,便是上蒼示警於陛下,還望陛下慎重,斷不可使大秦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中書府令何必如此,起身吧……」
嬴政神色緩和道:「朕素來敬天愛民,如今四方征伐,皆是為保大秦萬世之基。」
「諸卿今日既知後世如何,亦應憂國憂民,輔朕理國。」
「唯!!」
…………
西漢。
「秦以關中千里沃野,持戟百萬,不過區區十載,六國諸侯皆入咸陽,然秦擁四方之眾後不過短短十四載,秦之宗廟社稷便毀於一旦……」
劉邦喟然道:「以朕觀之,秦之速亡,非其不武也,乃失道於天下耳!」
呂雉緩緩道:「秦人以武立於諸國之上,豈會不武也?然其北攻胡虜,南征百越,築長城,鑿靈渠,將四海之民皆視為刑徒,徵發無度,以致於生無噍類。」
「不恤民力,暴害天下,此秦亡之道也。」
蕭何聞言,輕輕頷首道:「秦皇焚書坑儒,欲絕百家之道,以愚黔首,秦室酷吏,亦不以仁義愛民,此秦之所以驟亡也。」
唐貞觀元年。
今日的長安城內士民雲集,人聲鼎沸,街首巷尾處的行人商販絡繹不絕,叫賣吆喝、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這番情景已是這幾年來難得一見的盛景。
宮殿之上,正式改元貞觀,以示萬象更新的唐太宗李世民身著朝服端坐於御座之上,身側是雍容華貴的長孫皇后。
殿內眾臣肅立於殿內,端庒而肅穆。
數日前,大唐皇帝李世民正式改元貞觀,徹底告別了舊日年號武德。平心而論,這一舉動對朝堂眾臣而言並不值得驚訝,因為他們心中都無比清楚,自當今聖上玄武門誅賊事成起,這一天終究會來。
從古至今新皇登基,有哪個不曾改元的?
只是如今太上皇不僅尚還健在,更居於太極宮中。
有鑑於此,百官的心中多少有些複雜,當然實際上自然是以天子家臣的身份要求自己。
畢竟……身為天子的家臣哪能隨便干預天子家事,天子孝敬父親讓其居於大殿,這是何等的仁善啊!
遙想晉室衰微後,四海之內再度禮崩樂壞,更是屢有以子弒父僭越大位開闢未聞的窮凶極窮之輩。
如今的天子卻能以孝為先,在誅逆時守衛父親,禪位稱帝後又讓父親居於太極宮。
所謂以孝治天下便是如此了吧……
「眾卿可要勞苦了……」
李世民隨和的言道:「光幕不久後就要降於此殿,還望諸位詳盡參悟,取法乎上,勿要辜負天恩。」
「謹遵聖上聖喻!」
百官聞言齊聲應道。
…………
秦。
咸陽。
「陛下,眾方士中除盧生外皆以伏誅。」
左相李斯向秦始皇嬴政稟報導。
「嗯……」
嬴政微微頷首:「暫且不誅此僚令其苟活幾日,待朕得觀大秦未來如何再做處置。」
「陛下聖明……」
李斯恭維了一句後,頗有些猶豫道:「百越諸軍已傳回書信,屠睢將軍安然無恙……但百越之地的大秦士卒卻傷亡眾多……」
「想來應是光幕所言的那些原因,糧道不暢,地廣濕熱,賊蠻凶頑。」
嬴政淡然道:「如今屠睢守營固堅,蠶食越地即可,其餘的就看靈渠了……」
「扶蘇,監修靈渠一事就交予你了。」
扶蘇聞言立即應允道:「父皇所令,兒臣必殫精竭慮,使大秦銳士早日無後顧之憂。」
扶蘇話音一落,殿內一道靈光驟然浮於半空,如同督亢地圖一般緩緩展開,純白的光幕上開始出現惟妙惟肖的圖畫並配合般的傳出大殿內眾人聞所未聞的樂曲。
「眾卿且觀光幕,但不可囫圇吞棗……」
嬴政對眾臣說罷,看向大殿一旁幾位案上竹簡筆墨兼備的文土們,對他們吩咐道:「爾等盡心用事,朕必有重賞。」
「臣等謝陛下隆恩,凡光幕所言臣等必一句不落一字不差,將其記於上。」
一眾文士皆恭敬應答道。
…………
【大家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我是你們的業餘歷史愛好者博主劉宗,這期視頻讓我們聊一聊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秦為何而亡?
或者問得更細緻一些,秦為何二世而亡?秦為何統一六國後國祚不過十四年?曾經橫掃六合,併吞八秦為何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幾乎瞬間土崩瓦解?
關於以上種種「秦亡」的問題,在這一系列略有深度的視頻中你會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答案。相信我,這期時長感人的內容會讓你見識到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大秦帝國,一個早在始皇帝嬴政尚在位時就已經蘊藏大亂的大秦帝國。】
…………
秦。
「十四載大秦便亡了?!」
始皇帝嬴政震怒的吼聲迴蕩在宮殿之中。
「大秦四海歸一後國祚十四載……也就是說……九年後大秦將亡矣?!!」
「…………」
「…………」
左相李斯與右相馮去疾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的眼中看出了此時此刻對他二人而言最合適的應對措施———靜觀其變。
也可以說是沉默,畢竟如今怎麼回答陛下的話都不能緩解問題,沉默是金完全可以適用於這段情形。
李斯和馮去疾二人能身居丞相高位,對於嬴政的性格還是有所了解的。
這位堪稱空前絕後的大秦始皇帝自席捲天下,吞併六國後對於仙神之事就日漸痴迷。更有可能的是,他本來就是這般痴於鬼神的君王,只是受限於曾經朝堂不寧,列國之間相互攻伐才沒有向百官展露出自己的荒誕一面。
如今,六國已除,四海八荒盡歸大秦,大秦的始皇帝嬴政自然沒有什麼顧慮。
眾方士被誅,只是因為嬴政知道了方士尋仙無望,無法令自己長生。
而在嬴政面前揭穿方士真面目的光幕則毫無疑問的取代了曾經方士們在嬴政心中的地位,成為了嬴政心裡的仙神。
現在光幕稱大秦統一六國後十四載滅亡,讓李斯、馮去疾等重臣如何反駁。
在他們看來,始皇陛下雖然是在「問」,實則心中已經有了確切的答案。
扶蘇見無一人回答其父,在蒙恬蒙毅兄弟等人不解錯諤的目光下,出列肅然回應道:「父皇,光幕雖言大秦只餘數載國運,然如今大秦雖兵戈不息,黎庶困窘,卻仍有上蒼垂青。」
「惟望父皇以仁育民,施濟天下,稍去兵革,減免徭役,使大秦四方吏民可務農保家。」
嬴政聽罷神色陰晴不定的看看扶蘇,剛想開口說些什麼,中車府令趙高卻忽然在一旁說道:
「陛下,長公子所言甚是,大秦承天之德,興義誅亂,此光幕更是有感於陛下聖德方才降於大秦……」
趙高說著在嬴政身前跪拜道:「今光幕言秦二世而亡,便是上蒼示警於陛下,還望陛下慎重,斷不可使大秦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中書府令何必如此,起身吧……」
嬴政神色緩和道:「朕素來敬天愛民,如今四方征伐,皆是為保大秦萬世之基。」
「諸卿今日既知後世如何,亦應憂國憂民,輔朕理國。」
「唯!!」
…………
西漢。
「秦以關中千里沃野,持戟百萬,不過區區十載,六國諸侯皆入咸陽,然秦擁四方之眾後不過短短十四載,秦之宗廟社稷便毀於一旦……」
劉邦喟然道:「以朕觀之,秦之速亡,非其不武也,乃失道於天下耳!」
呂雉緩緩道:「秦人以武立於諸國之上,豈會不武也?然其北攻胡虜,南征百越,築長城,鑿靈渠,將四海之民皆視為刑徒,徵發無度,以致於生無噍類。」
「不恤民力,暴害天下,此秦亡之道也。」
蕭何聞言,輕輕頷首道:「秦皇焚書坑儒,欲絕百家之道,以愚黔首,秦室酷吏,亦不以仁義愛民,此秦之所以驟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