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阿房宮,驪山
西漢。
劉邦注視光幕良久,心懷複雜道:「蒙恬,秦之良將也,承秦皇之命,率虎狼之師,北出塞外,逐匈奴於大漠,收復河南沃地。」
「河南地,水草豐美,土地膏腴,宜農宜牧,既取之,定能為秦之糧倉,而匈奴失河南地如喪肝膽,只能苦於酷寒。然匈奴剽悍,賊性難制,凶情反覆,竟趁中原喪亂捲土重來,寇邊掠民,無惡不為……」
「陛下勿憂,蒙恬良將,臣樊噲亦是良將!」
樊噲聲音自信道:「不需三十萬士卒,臣只需將兵十萬就能橫掃草原!」
「……樊噲壯勇,古今罕見,朕若伐匈奴必以你為先鋒。」
劉邦無語回應道,十萬士卒橫掃草原?十萬鐵騎才行吧!
…………
明。
「草原群胡凶戾反覆,一日不除,必有後患!」
永樂大帝朱棣聲若洪鐘。
殿內眾臣中大量靖難一役的功勳新貴聞言紛紛出言附和,表示陛下若要北伐臣必為先鋒。
…………
【與大眾普遍呈積極態度的萬里長城相比較,驪山陵、阿房宮的修建就飽受爭議了。
驪山陵在嬴政初即位時,就開始了動工,到了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後,便徵召了七十萬人來修建驪山陵。
修個陵需要七十萬人這麼一個海量的規模嗎?
尋常的皇帝陵當然不需要了,然而,秦始皇的驪山陵,其建造標準之高,規模之宏,遠非常規所能比擬: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不過這七十萬人也不單單只是修建驪山陵,他們還有別的任(惡)務(夢)。
對此,我只能說修陵的人員數量恰到好處、恰到好處。
能長時間燃燒不滅的人魚膏燭就不提了,畢竟人魚應該存在於《山海經》,人魚燭應該存在於《啞舍》。
但真·海量的水銀,大量的奇器珍怪,以及對皇宮百官居所的仿製,這些條件要求,皆需要極其龐大的人力物力才有可能完成。
阿房宮的修建規模更是與驪山陵旗鼓相當。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有感於咸陽居民眾多,先王宮廷的狹小,而周文王建都於豐,周武王建都於鎬,豐鎬之間是帝王的都城所在。
於是嬴政決定於渭南上林苑修建新朝宮,僅是首先動工的前殿阿房就「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池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不過直至嬴政去世,秦朝滅亡,阿房宮也沒竣工。】
「阿房宮賦。」
「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天下第一宮阿房宮。」
「世界奇蹟阿房宮。」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秦朝的罪犯真挺多的……(‾᷄꒫‾᷅)」
「秦法嚴苛罷了。」
「阿房宮的的確確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級瑰寶,能在未完全建成的情況下獲得如此殊榮很讓人驕傲。」
…………
秦。
「……大秦亡了也未建成嗎?」
嬴政神情複雜道,他本來還準備待其建成後,重新命名,現在看來終秦一代能不能建成都是個問題。
…………
西漢。
「秦皇興築驪陵、阿房之七十萬眾,非耕非戰,皆為役使,此乃濫用民力,耗費國帑。」
劉邦看著光幕中秦始皇徵發七十萬人修陵、築宮,不免嘆息道:「驪山陵之修建,阿房宮之營造,雖顯秦皇之尊榮,卻也積民怨至深。始皇帝不思民生之艱,不恤民力之苦,終致天下怨聲載道,民心思變,此乃秦朝速亡之因,亦為後世之戒。」
「陛下所言甚是。」
回想起曾經的秦末亂世,呂雉同樣有些感慨道:「昔日秦皇,雄心勃勃,欲威加海內,以驪山陵、阿房宮之壯麗,彰秦人之威儀。」
「然七十萬之丁壯,本可執戈衛國,耕稼養民,今皆陷於力役之苦,這難道不是濫用民力?國財為之耗損,民生為之凋敝,宗廟為之焚毀……」
…………
西漢。
漢文帝劉恆想著那七十萬人服徭役卻無多少能活著歸鄉,有些傷感道:「秦皇徵召民夫數以十萬計,其勞民傷財之行,令百姓疲於奔命,怨聲載道,此乃國之大患也。」
「秦皇不思養民,只圖己榮,朕今觀之,深以為戒,治國之道,宜以養民為本,順乎民心,方為長久之計矣……」
「陛下仁聖!」
…………
唐。
李世民動作輕緩的飲了口茶後,感慨道:「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之壯麗,耗費之巨,可見一斑。」
「至於驪山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雖為秦皇安息之地,亦不免奢華過度,空損民力。」
「以民為本的道理,秦之前就由來已久,可秦皇卻視之如無物,以致六世而得,一朝盡失。」
「聖上,阿房宮之建,驪山陵之修,用民七十萬眾,耗費巨萬。其宮室之盛,陵墓之華,實為天下之大弊也。」
魏徵對唐太宗李世民正色道:「奢靡非長治之計,儉德方為治國之道。願聖上以秦皇舊事警之,勿大興土木、傷民壞本,以德治民,仁施天下。」
「善!」
…………
【秦始皇時如長城等國家級大規模工程在動工的同時,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亦在進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嬴政令蒙恬率三十萬人北擊匈奴,略取河南地。
蒙恬逐走匈奴後,秦自榆中沿黃河以東直至陰山置四十四縣,沿黃河修建城塞。隨後蒙怡渡黃河而戰,攻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用以驅逐匈奴,並移民充邊,充實穩定新取之地。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史記·秦始皇本紀》
此後蒙恬率秦軍鎮守邊疆十餘年,威振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大秦名將蒙恬。」
「蒙恬:鎮守邊疆十條年,吾與邊疆共存亡。∠(ᐛ」∠)_」
「蒙恬是名將更是忠將。」
「蒙氏一門在秦朝非常顯貴,榮寵至極。」
「三代將人守望傳承。(這個不是諷刺,蒙氏一門是有能力有軍功的。)」
「史書雖沒有詳細描寫蒙恬攻匈奴的戰績,但能將匈奴逐出豐美的河南地,設置幾十個縣,戰果可見一斑。」
「匈奴可不是什麼雜胡。」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一般來說,功勳家族的二代中有能力的就不算多了,三代中更是幾乎全員廢材,蒙氏一族倒是罕見,從蒙驁到蒙武再到蒙恬一代比一代優秀。(꒪Д꒪)」
秦。
「蒙恬,領軍北上逐胡一事非你莫屬啊……」
嬴政對於「大秦良將」「忠將」等對蒙恬的評價十分滿意:「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這才是朕大秦將軍應有之舉,應建之功。」
「臣謝陛下隆恩,臣不敢居功……」
蒙恬恭敬道。
「你於未來鎮守大秦邊疆十餘年,有何不敢?」
嬴政輕笑道:「就算不敢居後世之功,你蒙恬於誅六國賊兵時立功甚多,你蒙氏一族於大秦亦居功甚多。」
「李斯,待光幕結束後,立刻召集群臣商討北去胡虜一事,以及……授蒙恬上將軍一職。」
「唯!」
李斯面色平靜的應答道,內心卻迅速思量著朝堂局勢。
…………
西漢。
劉邦仰頭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內心嘆息道:朕空有蒙恬無數,卻無三十萬大軍和供養三十萬大軍的糧草軍資……」
「……」
蕭何、張良、陳平等人見皇帝如此,皆心中有所思慮,不發一言。
劉盈見狀,有心開口寬慰父親一二,卻在母親的眼神示意下保持沉默。
…………
西漢。
「匈奴賊胡,性本凶戾,行多反覆,貪婪無厭。」
漢武帝對蒙恬稱讚道:「秦將蒙恬,北逐匈奴,築長城以屏中原,功在當時,利在千秋。」
「總有人認為興修長城百害叢生,可卻忽視其衛護中原之能。」
漢武帝說著欣慰的目光移向了離他不遠的一壯一少:「昔秦皇命蒙恬北築長城,耗資巨萬,今朕之大漢卻不費一金而坐擁兩座萬里長城。」
「陛下所言極是,長平侯、冠軍侯深謀有大略,驍勇而善戰,實為大漢萬里長城。」
御史大夫張湯出言道,身為劉徹心腹的他一向是主戰派,此次征伐匈奴大勝他也大感欣喜。
「臣衛青不敢竊士卒之功,此戰深行大漠大破匈奴,使那匈奴單于遠循皆因眾將奮死勇戰,臣誠不敢竊三軍之功。」
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謙遜道,他此次遠征匈奴的功勳如何他心中自然無比清楚,但三軍將校效死而戰的事實他更清楚。況且……這一戰的首功可未必是他衛大將軍啊……
「卿之功勳,天下共知,何需過謙?」
劉徹笑了笑,對於衛青的謙遜他並不意外,「去病,你說說看,大將軍和你是不是朕的萬里長城?」
劉徹言罷饒有興致的看向殿內那道英姿勃發的身影。
光幕降臨時,大軍此然進入大漠與匈奴交戰,三個月後當光幕再次降臨時的前一日,劉徹就將左右近臣,親信心腹提前安排於大殿。
這三個月等待光幕的時間倒沒有太多焦慮,因為大破匈奴,迫使單于遠循的戰報更讓劉徹興致昂然。
「大漢將校戍邊守土,皆為陛下長城,臣和大將軍為大漢將軍,自然是萬里長城的一角。」
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不卑不亢道。
「好!去病所言與朕意相合,賞賜黃金!」
「臣謝陛下隆恩……」
大殿不顯眼處,一道有些氣場低沉的身影注視著眼前的一切,心中頗有些悲切。再一想到那些因軍功加官晉爵的將士們,迷途失期的羞愧經歷再度湧上了他的心頭。
…………
東漢。
「匈奴之禍,實為大漢心腹之患……」
光武帝劉秀想到了見中原凋敝而飛揚跋扈,抄掠邊郡日盛的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
「唉……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
…………
唐。
「匈奴、柔然、突厥……」
李世民搖搖頭道:「北虜侵邊,實為中原一大患也。」
劉邦注視光幕良久,心懷複雜道:「蒙恬,秦之良將也,承秦皇之命,率虎狼之師,北出塞外,逐匈奴於大漠,收復河南沃地。」
「河南地,水草豐美,土地膏腴,宜農宜牧,既取之,定能為秦之糧倉,而匈奴失河南地如喪肝膽,只能苦於酷寒。然匈奴剽悍,賊性難制,凶情反覆,竟趁中原喪亂捲土重來,寇邊掠民,無惡不為……」
「陛下勿憂,蒙恬良將,臣樊噲亦是良將!」
樊噲聲音自信道:「不需三十萬士卒,臣只需將兵十萬就能橫掃草原!」
「……樊噲壯勇,古今罕見,朕若伐匈奴必以你為先鋒。」
劉邦無語回應道,十萬士卒橫掃草原?十萬鐵騎才行吧!
…………
明。
「草原群胡凶戾反覆,一日不除,必有後患!」
永樂大帝朱棣聲若洪鐘。
殿內眾臣中大量靖難一役的功勳新貴聞言紛紛出言附和,表示陛下若要北伐臣必為先鋒。
…………
【與大眾普遍呈積極態度的萬里長城相比較,驪山陵、阿房宮的修建就飽受爭議了。
驪山陵在嬴政初即位時,就開始了動工,到了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後,便徵召了七十萬人來修建驪山陵。
修個陵需要七十萬人這麼一個海量的規模嗎?
尋常的皇帝陵當然不需要了,然而,秦始皇的驪山陵,其建造標準之高,規模之宏,遠非常規所能比擬: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不過這七十萬人也不單單只是修建驪山陵,他們還有別的任(惡)務(夢)。
對此,我只能說修陵的人員數量恰到好處、恰到好處。
能長時間燃燒不滅的人魚膏燭就不提了,畢竟人魚應該存在於《山海經》,人魚燭應該存在於《啞舍》。
但真·海量的水銀,大量的奇器珍怪,以及對皇宮百官居所的仿製,這些條件要求,皆需要極其龐大的人力物力才有可能完成。
阿房宮的修建規模更是與驪山陵旗鼓相當。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有感於咸陽居民眾多,先王宮廷的狹小,而周文王建都於豐,周武王建都於鎬,豐鎬之間是帝王的都城所在。
於是嬴政決定於渭南上林苑修建新朝宮,僅是首先動工的前殿阿房就「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池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不過直至嬴政去世,秦朝滅亡,阿房宮也沒竣工。】
「阿房宮賦。」
「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天下第一宮阿房宮。」
「世界奇蹟阿房宮。」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秦朝的罪犯真挺多的……(‾᷄꒫‾᷅)」
「秦法嚴苛罷了。」
「阿房宮的的確確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級瑰寶,能在未完全建成的情況下獲得如此殊榮很讓人驕傲。」
…………
秦。
「……大秦亡了也未建成嗎?」
嬴政神情複雜道,他本來還準備待其建成後,重新命名,現在看來終秦一代能不能建成都是個問題。
…………
西漢。
「秦皇興築驪陵、阿房之七十萬眾,非耕非戰,皆為役使,此乃濫用民力,耗費國帑。」
劉邦看著光幕中秦始皇徵發七十萬人修陵、築宮,不免嘆息道:「驪山陵之修建,阿房宮之營造,雖顯秦皇之尊榮,卻也積民怨至深。始皇帝不思民生之艱,不恤民力之苦,終致天下怨聲載道,民心思變,此乃秦朝速亡之因,亦為後世之戒。」
「陛下所言甚是。」
回想起曾經的秦末亂世,呂雉同樣有些感慨道:「昔日秦皇,雄心勃勃,欲威加海內,以驪山陵、阿房宮之壯麗,彰秦人之威儀。」
「然七十萬之丁壯,本可執戈衛國,耕稼養民,今皆陷於力役之苦,這難道不是濫用民力?國財為之耗損,民生為之凋敝,宗廟為之焚毀……」
…………
西漢。
漢文帝劉恆想著那七十萬人服徭役卻無多少能活著歸鄉,有些傷感道:「秦皇徵召民夫數以十萬計,其勞民傷財之行,令百姓疲於奔命,怨聲載道,此乃國之大患也。」
「秦皇不思養民,只圖己榮,朕今觀之,深以為戒,治國之道,宜以養民為本,順乎民心,方為長久之計矣……」
「陛下仁聖!」
…………
唐。
李世民動作輕緩的飲了口茶後,感慨道:「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之壯麗,耗費之巨,可見一斑。」
「至於驪山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雖為秦皇安息之地,亦不免奢華過度,空損民力。」
「以民為本的道理,秦之前就由來已久,可秦皇卻視之如無物,以致六世而得,一朝盡失。」
「聖上,阿房宮之建,驪山陵之修,用民七十萬眾,耗費巨萬。其宮室之盛,陵墓之華,實為天下之大弊也。」
魏徵對唐太宗李世民正色道:「奢靡非長治之計,儉德方為治國之道。願聖上以秦皇舊事警之,勿大興土木、傷民壞本,以德治民,仁施天下。」
「善!」
…………
【秦始皇時如長城等國家級大規模工程在動工的同時,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亦在進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嬴政令蒙恬率三十萬人北擊匈奴,略取河南地。
蒙恬逐走匈奴後,秦自榆中沿黃河以東直至陰山置四十四縣,沿黃河修建城塞。隨後蒙怡渡黃河而戰,攻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用以驅逐匈奴,並移民充邊,充實穩定新取之地。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史記·秦始皇本紀》
此後蒙恬率秦軍鎮守邊疆十餘年,威振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大秦名將蒙恬。」
「蒙恬:鎮守邊疆十條年,吾與邊疆共存亡。∠(ᐛ」∠)_」
「蒙恬是名將更是忠將。」
「蒙氏一門在秦朝非常顯貴,榮寵至極。」
「三代將人守望傳承。(這個不是諷刺,蒙氏一門是有能力有軍功的。)」
「史書雖沒有詳細描寫蒙恬攻匈奴的戰績,但能將匈奴逐出豐美的河南地,設置幾十個縣,戰果可見一斑。」
「匈奴可不是什麼雜胡。」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一般來說,功勳家族的二代中有能力的就不算多了,三代中更是幾乎全員廢材,蒙氏一族倒是罕見,從蒙驁到蒙武再到蒙恬一代比一代優秀。(꒪Д꒪)」
秦。
「蒙恬,領軍北上逐胡一事非你莫屬啊……」
嬴政對於「大秦良將」「忠將」等對蒙恬的評價十分滿意:「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這才是朕大秦將軍應有之舉,應建之功。」
「臣謝陛下隆恩,臣不敢居功……」
蒙恬恭敬道。
「你於未來鎮守大秦邊疆十餘年,有何不敢?」
嬴政輕笑道:「就算不敢居後世之功,你蒙恬於誅六國賊兵時立功甚多,你蒙氏一族於大秦亦居功甚多。」
「李斯,待光幕結束後,立刻召集群臣商討北去胡虜一事,以及……授蒙恬上將軍一職。」
「唯!」
李斯面色平靜的應答道,內心卻迅速思量著朝堂局勢。
…………
西漢。
劉邦仰頭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內心嘆息道:朕空有蒙恬無數,卻無三十萬大軍和供養三十萬大軍的糧草軍資……」
「……」
蕭何、張良、陳平等人見皇帝如此,皆心中有所思慮,不發一言。
劉盈見狀,有心開口寬慰父親一二,卻在母親的眼神示意下保持沉默。
…………
西漢。
「匈奴賊胡,性本凶戾,行多反覆,貪婪無厭。」
漢武帝對蒙恬稱讚道:「秦將蒙恬,北逐匈奴,築長城以屏中原,功在當時,利在千秋。」
「總有人認為興修長城百害叢生,可卻忽視其衛護中原之能。」
漢武帝說著欣慰的目光移向了離他不遠的一壯一少:「昔秦皇命蒙恬北築長城,耗資巨萬,今朕之大漢卻不費一金而坐擁兩座萬里長城。」
「陛下所言極是,長平侯、冠軍侯深謀有大略,驍勇而善戰,實為大漢萬里長城。」
御史大夫張湯出言道,身為劉徹心腹的他一向是主戰派,此次征伐匈奴大勝他也大感欣喜。
「臣衛青不敢竊士卒之功,此戰深行大漠大破匈奴,使那匈奴單于遠循皆因眾將奮死勇戰,臣誠不敢竊三軍之功。」
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謙遜道,他此次遠征匈奴的功勳如何他心中自然無比清楚,但三軍將校效死而戰的事實他更清楚。況且……這一戰的首功可未必是他衛大將軍啊……
「卿之功勳,天下共知,何需過謙?」
劉徹笑了笑,對於衛青的謙遜他並不意外,「去病,你說說看,大將軍和你是不是朕的萬里長城?」
劉徹言罷饒有興致的看向殿內那道英姿勃發的身影。
光幕降臨時,大軍此然進入大漠與匈奴交戰,三個月後當光幕再次降臨時的前一日,劉徹就將左右近臣,親信心腹提前安排於大殿。
這三個月等待光幕的時間倒沒有太多焦慮,因為大破匈奴,迫使單于遠循的戰報更讓劉徹興致昂然。
「大漢將校戍邊守土,皆為陛下長城,臣和大將軍為大漢將軍,自然是萬里長城的一角。」
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不卑不亢道。
「好!去病所言與朕意相合,賞賜黃金!」
「臣謝陛下隆恩……」
大殿不顯眼處,一道有些氣場低沉的身影注視著眼前的一切,心中頗有些悲切。再一想到那些因軍功加官晉爵的將士們,迷途失期的羞愧經歷再度湧上了他的心頭。
…………
東漢。
「匈奴之禍,實為大漢心腹之患……」
光武帝劉秀想到了見中原凋敝而飛揚跋扈,抄掠邊郡日盛的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
「唉……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
…………
唐。
「匈奴、柔然、突厥……」
李世民搖搖頭道:「北虜侵邊,實為中原一大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