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秦道、長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每一項皆是規模宏大之國家工程,可秦始皇嬴政不僅令其動工,且皆令其完工,無一爛尾,其作為之大,實在無可爭議。

  可這還不算完,對於嬴政而言他要做的還有很多,在嬴政這位華夏第一位帝王看來,秦帝國也需要更多的作為來鞏固和維護。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馳道。

  ———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直道。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記·蒙恬列傳》

  馳道是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政治、經濟意義非凡,修建規模巨大,「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

  在秦馳道修建規模如此巨大的同時,檔次也一點都不能差,「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直道是軍事線路,由當時的邊疆大將蒙恬所修,與馳道一樣對當時的秦以及後世的王朝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像是秦直道直到清朝時才失去作用。】

  「沒想到在秦的相關視頻里還能看到清。」

  「秦修的道還挺扛造的,在清之前這麼久都沒廢棄。((((;°Д°))))」

  「嬴政:也不看看我是何人!」

  「損壞應該是有的,但時不時的維修也一定是有的,畢竟是道路,要經常使用的,磨損、破壞、留痕都很麻煩。」

  「你說的是什麼道?(/Yω Y\)」

  「你夠了!(-ι_-)」

  「」三丈而樹」「樹以青松」,這秦道竟然還有綠色工程!這是要評環保城市嗎?(・◇・)」

  「這秦馳道是皇帝的路,那能一樣嗎?๑乛◡乛๑」

  「原來是皇帝專屬的高級通道。」

  「公元212年……」

  嬴政終於從光幕中發現了他未來會做的事,「道九原抵雲陽……道九原,直抵甘泉,想來修此直道應是為了討滅賊胡。」

  「陛下,匈奴此時正居於河南地,一直所圖甚大……」

  蒙恬向嬴政請戰道:「若陛下欲討滅胡寇,臣願領軍北攻滅胡寇。」

  「蒙將軍何需如此?光幕上已經言明蒙將軍為邊疆大將,朕又怎會舍一大將而不用?」

  嬴政其實對匈奴的存在一直有所警惕和不滿,之前為了平六國,鞏固消化內部,一直沒顧得上那群宵小,現在似乎也到了要驅滅他們的時候了。

  「臣蒙恬必不負陛下!」

  蒙恬聞言心情激動道,蒙氏一族以軍功起家,他的父親蒙武和爺爺蒙驁都是秦國大將,他蒙恬亦是以軍功得授內史。

  如今北擊匈奴,以匈奴的實力和規模,北上的軍隊至少數以十萬計。

  這很可能會是他人生中率領的最龐大、最精銳的一支軍隊了。

  如果他真能如同光幕中那般成為修通直道的邊疆大將,那對他而言,對蒙氏而言都是一次更進一步的機遇。

  至於遠離中樞憂饞畏譏,他弟弟蒙毅在陛下身側榮寵之極,他一點都不擔心。

  …………

  西漢。

  「匈奴……」

  劉邦飲了囗酒,神色不明道。

  …………

  唐。

  」秦皇修築馳道、直道,其志甚宏,然疲民甚重,至使百姓勞役繁重,生計維艱,雖利於交通之便,卻使百姓哀怨,民力睏乏,此乃其失也。然道之修成,亦有其功,通四方之途,利兵馬之疾行,強於邊防,便於軍械調配。」

  李世民撫須沉吟,目光如炬,緩緩開口道:「吾等當鑒之,興功作事,當以民為本,萬萬不可徒求有為而忘民之苦楚。」

  「陛下聖明,深謀遠慮,以民為本,實為天下之幸也,臣等願效犬馬之勞,共襄盛舉,以成國家之大業。」

  李世民的親信重臣陳宣帝陳頊之子,陳後主陳叔寶之弟江國公陳叔達表態道。


  「嬴皇之法,刻薄寡恩,重稅勞民,聖上之德,以民為本,寬政愛民。」

  「如今天降奇物,這正預示聖上君臨天下後,仁德九州,威加四海,黎民安居,宵小伏法,大唐上下政通人和。」

  梁明帝蕭巋之子,梁靖帝蕭琮之弟,隋煬帝楊廣正宮蕭皇后之弟隋朝國舅,現任大唐太上皇李淵表妹夫,現任大唐皇帝李世民表姑父兼心腹大臣的宋國公蕭瑀聽到自己的冤家陳叔達的話後,立刻不甘示弱道。

  「以民為本為古之聖君所行之義,朕豈會不知?」

  李世民和聲笑道:「但儘管朕知曉此間道理,亦需卿等時時提醒,以免疏忽。」

  …………

  明。

  奉天殿內,大明天子朱元璋對劉伯溫、徐達、李善長等大明重臣道:「秦皇開山填谷,廣築馳道,又建直道,以通遠近。」

  「雖顯其雄圖,卻勞民傷財,以至萬民恨秦苦秦,爾等不可不慎思也。」

  劉伯溫待朱元璋說罷,不疾不徐道:「秦皇嬴政,蓋世英主,以雄才大略,掃平六國,統一宇內。其興修直道、馳道,規模之宏大,工程之浩繁,商周所未有。」

  「此二道,皆千秋功業,然亦成秦朝速亡之由,蓋因秦皇不恤民力,只求功成,不問民心,故雖有遠略,終失天下。」

  「標兒,伯溫所言正是秦二世而亡之原因,這個教訓你必須時刻謹記。」

  朱元璋對一旁的大明太子朱標鄭重道:「民為邦本,民安則國家,堯舜禹愛民如子,因此後人皆稱他們為古之聖王。」

  「父皇所言,伯溫先生所言,我必銘記於心,定以民為本,施政以德,不負蒼生,不負父皇。」

  朱標鏗鏘有力道。

  「好!好!大明有此儲君,諸卿可盡心輔佐。」

  「唯!」

  …………

  【長城,華夏的重要象徵,銘刻在歷史長河中的古建築。

  亦是公認的始皇帝功在千秋的偉業之一,但長城與郡縣制、三公九卿一樣,都是在秦朝吞併六國之前就早有痕跡。

  最先修築長城的是鍾無艷的丈夫,濫竽充數的齊國齊宣王田辟彊。

  ———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史記·楚世家》

  嬴政的曾祖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時也曾修築長城。

  ———宣太后詐而殺義渠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史記·匈奴列傳》

  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時,趙國也曾修築長城。

  ———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史記·匈奴列傳》

  到了秦始皇嬴政時,「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旨在鞏固統治和消除潛在的分裂因素。

  公元前215年,蒙恬領軍三十萬北擊匈奴,收河南地後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史稱「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最初因軍事而建,本身就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同時,長城的修築遵循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原則。

  這一原則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優勢,在建立起有效的軍事防禦體系的同時,因地制宜的減少了軍事上的被動和資源的浪費。

  現如今,長城早已成為了華夏的代表性符號和重要象徵。】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長城的意義不亞於車同軌。」

  「每個人手中都有一座萬里長城。」

  「不到長城非好漢。」

  「萬里長城永不倒。」

  …………

  秦。

  「蒙恬,你有大功於大秦啊……」

  嬴政注視著光幕,感慨道。

  「臣有何功!皆是陛下之功!」

  蒙恬看到光幕中自己將三十萬人北逐匈奴,修築萬里長城的偉跡正心潮澎湃,但在聽到秦始皇嬴政的聲音後,蒙恬立刻表態:功勞都是陛下的!


  「陛下,長城之成,河南地歸,非蒙恬一人之功也,實乃陛下天姿神武,統御四海,德布八荒。百姓安居樂業,萬民同心協力,共築此千秋大業。」

  蒙恬之弟蒙毅也跟哥哥是一樣的態度:功勞都是百姓的!陛下代表百姓,所以功勞都是陛下的!

  「蒙將軍奉命北築長城而守藩籬,逐胡人於陰山之外,其功也赫赫,其勛也昭昭。」

  但北逐胡虜,築萬里之城,實陛下聖明所賜,非蒙將軍一人所能及也。」

  丞相李斯同樣進言道。

  「蒙恬忠勇,豈能不嘉?無需多言。」

  嬴政定論道:「待光幕結束後,朕會親自論功行賞。」

  「臣蒙恬萬死難謝陛下天恩,只願率師北上死戰郡胡,以報陛下!」

  蒙恬拜在嬴政面前,言語懇切道。

  「好!蒙將軍忠直,朕正有此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