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楊堅:隋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縣直到現在還有。(。・`ω´・)」

  「縣制竟然是楚國所創?」

  「創立縣制的楚武王是諸侯中最先稱王的。」

  「王不加位,我自尊耳!(งᵒ̌皿ᵒ̌)ง⁼³₌₃」

  「我還以為郡縣制是嬴政首創,沒想到在他之前就已經小範圍試點過了。(・◇・)」

  「郡守直接聽命於皇帝,並按時朝見,對當時的情況而言,是集權鞏固統治的好手段。」

  「秦朝的行政區劃就是郡下轄縣。」

  「具有開創性質的郡縣制。」

  「周秦之變,華夏歷史上的大變革。」

  「分封制百害而無一利。(`_´)」

  「難說,分封有分封的好處,郡縣也有郡縣的好處。(-ι_-)」

  「二者並行不就行了。∠(ᐛ」∠)_」

  「劉老三已經試了,結果分封出去的王在他稱帝後不久立刻就反了。」

  「我記得那個人是燕王臧荼吧?他的地盤又不是老劉賞的,是人家拼來的,有造反搏一搏的想法很正常吧?ᕙ(⇀‸↼‵‵)ᕗ」

  「那些異姓諸侯王有幾個省油的燈?幾乎都反了!(ㅍ_ㅍ)」

  「不反不行,劉三兒的刀都架他們脖子上,刀架在豬的脖子上豬也會哼嚇兩聲,更何況是他們這些裂土封疆的王?( ̄_, ̄),」

  …………

  秦。

  「稱帝?劉……劉老三!」

  嬴政聽聞光幕之中有人稱帝後,頓時起身驚疑道:「既有此輩稱帝!朕之大秦又何在?!」

  那肯定是亡了啊,我尊貴的皇帝陛下!

  李斯心中暗嘆,表面上卻義正嚴詞的說道:「陛下勿憂,此為後世事,今天降神器,陛下之大秦定能傳於萬世。」

  「李丞相所言極是……」

  嬴政長子扶蘇也獻言道:「父皇,施政只要惟賢惟德,民無所怨,大秦必將萬世久安。」

  沒有理會李斯、扶蘇二人,嬴政重新坐回御座,面色晦明不定。

  李斯不著痕跡的瞥了扶蘇一眼。

  長公子啊,長公子啊……

  這殿內除你之外又有誰惟賢惟德,是個從內到外的仁善之輩?

  …………

  西漢。

  「異姓王……」

  劉老三劉邦沉聲道:「各位要有所準備了。」

  「陛下放心,若有王敢反,樊噲定取其首及獻於陛下!」

  樊噲立刻大聲道。

  「陛下宜對諸王之中的兇橫之輩多加防備。」

  蕭何建言道,其實異姓王反逆的消息對他而言一點都不意外,他們造反在他看來是早晚的事。

  「唉……」

  張良嘆了口氣。

  大漢又將不寧啊……

  …………

  西漢。

  「異姓王……哼……都是逆賊,同姓與異姓又有何差別?」

  漢景帝劉啟回想起諸王相約謀亂甚至私通匈奴,依舊心有餘悸。

  …………

  【中央官制上,嬴政制定三公九卿制。

  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是虛設的,是名義上最高的軍事長官。

  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

  三公九卿不論職權高低,重要與否,皆由皇帝所任免。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上的郡縣制都對秦始皇處理政務,管理圖家,集中權力、維護統治具有不可缺失的意義,對於後世的各朝各代也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三公九卿自夏朝就有了,《禮記》記載: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


  「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

  「三公:司馬,司空,司徒。」

  「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

  「九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少師、少傅、少保。」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與少師、少傅、少保。」

  「六卿三孤為九卿,六卿為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三孤為少師、少傅、少保。」

  「秦不設三公,設左右丞相。」

  「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

  「三公九卿一直到隋唐的三省六部才算正式離開舞台。」

  「三省六部制跟三公九卿的關係就是父子關係。╮( ̄⊿ ̄「)╭」

  「六部跟九卿幾手沒區別,他們還都隸屬於管行政的部門。」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九卿: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二者職權大差不差。」

  「三省六部制楊堅的最大功勳之一,堪比他統一南北。」

  「隋唐的一大特色:三省六部。」

  「為什么九卿中的奉常被認為是九卿之首啊?我看奉常沒啥存在感,也不是多重要的位置。」

  「奉常管祭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祀與戎一樣重要。」

  「九卿小太尉。(・◇・)」

  …………

  隋。

  「隋唐?」

  隋文帝楊堅眉頭一皺,疑惑道:「是隋和唐?還是大隋之別稱?」

  國家有別稱不是沒有先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就經常被稱為「荊」,商朝也可稱為「殷」。

  「如果是如同殷商一般的稱謂倒也無所謂,可朕之大隋為何會有唐之別稱?」

  「或許是有後世之孫如那商之盤庚一般遷都別處,我大隋方才有唐之別謂……」

  大隋皇后、與楊堅合稱二聖的獨孤伽羅在楊堅身側寬慰道:「盤庚遷殷,百姓由寧,殷道復興,後世子孫想必也是如那盤庚一般志在中興,方才遷都。」

  「如此甚好……」

  楊堅對獨孤伽羅微微一笑,不再多言。

  可內心卻依舊對光幕中隋唐一事疑惑不解。

  後世之子遷都何處會被稱為唐?唐國舊地嗎?不可能啊?遷都為什麼去那?

  而且最重要的是……為什麼要遷都!

  關中不好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