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秦並六國
【如今再看嬴政的那句:「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不免頗有諷刺意味。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萬秦軍舉國伐楚,楚軍也傾國而出迎戰秦軍,結果王翦卻按兵不動了,不僅未與楚軍決一死戰,反而讓秦軍士卒天天吃好喝好,洗好澡睡好覺,並與士卒同吃同喝,對於楚軍的挑戰,王翦全當沒看見。
王翦的意圖十分明了,就是要打一場持久戰,耗死楚軍,要與楚軍對戰後勤國力,楚軍能贏嗎?當然不可能,楚國與秦國的國力相差太大了。
前線的楚軍在數次試圖引導秦軍作戰未果後,便因後勤乏力而被迫撤軍,這一撤王翦立刻追擊,大破楚軍,至蘄南斬殺項燕,一年多後,俘虜楚王。
叛秦的昌平君在楚王被俘後,成為新一任楚王,在淮南繼續反秦。
但螳臂豈能當車,公元前223年,在王翦、蒙武的攻勢下,昌平君死,楚國滅亡。
曾經的東方六國中只余燕、齊二國,而燕早在前227年,荊軻刺秦失敗後,燕國就在秦國的軍事行動下,節節敗退,國都也為秦國所取。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史記·秦始皇本紀》
———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此時的燕國早已行將就木,秦國滅燕只差最後一步。
公元前222年,王賁、李信伐燕,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燕國的盟友代王趙嘉也為秦軍所俘,趙國滅亡。
昔日的東方六國已然只有齊國一國尚存於世,但很快齊國也要跟他那些難兄難弟們一樣了。
公元前221年,秦國幾乎不費什麼力氣就迫使素無戰心、軟弱無能的齊王投降,齊國滅亡。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史記·秦始皇本紀》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至此,六王畢,四海一,秦終結了自禮崩樂壞以來諸國征伐的混亂時局,九州自此從歸一統。】
「秦並天下,大勢所趨。」
「秦吞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百年不義之戰。」
「秦王掃六合,_______」
「虎視何______๑乛◡乛๑」
「雄___(σ゚∀゚)σ」
「哉———!!!₍₍٩(ᐛ)۶₎₎♪」
「繼周之後又一個大統王朝。」
「秦繼周德。」
「關東六國加一起也未必是秦的對手( ̄_, ̄),」
「齊王是真廢物,該出手時不出手,不該出手時還非得拍秦國兩下,結果投降後被活活餓死。(ㅍ_ㅍ)」
「被秦軍俘虜的齊王建在松樹柏樹之間,活活餓死。厭惡他不抵抗而亡國的齊國百姓因此還做了首歌謠: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齊國是可惜了,齊國不亞於趙、楚都是曾經的一流強國,齊桓公時九合諸侯,尊王攘夷,稱霸天下。」
「楚國也一樣,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中原,何等驕狂。」
「趙國更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對整個華夏歷史的影響都十分深遠。」
「真正意義上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
「說句題外話,趙武靈王也是「為什麼君王生前不傳位於子?」這一問題的標準答案。」
「沙丘之亂……」
「主父生縛,餓死探爵。」
字幕滾動幾十秒後,光幕畫面一轉,顯示到下一次投放時間的提示。
可這一幕呈獻在各個朝代的君王面前卻各不相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五天,有的是一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
「視頻的反響不錯啊。」
劉宗不停瀏覽著視頻的數量以及逐漸飽滿熱鬧的評論區和彈幕區,懸著的大心肝終於放了下來。
「看來,是時候可以投放第二、第三個稿件了。」
劉宗移動滑鼠打開文件夾,文件的標題黑白分明:《秦:從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到尋仙問藥》。
…………
…………
秦。
咸陽宮內,嬴政以及扶蘇、胡亥、李斯、王翦、馮去疾、馮劫、蒙恬、蒙毅、趙高、王賁、王離等少數宗親大臣在大殿內耐心等待著即將開始播放的光幕。
忽然,一道溫和如玉的白光猛地掠過,氣勢磅礴的樂曲,精雕細刻的圖繪,讓殿內眾人仍舊感覺不可思議。
「真是仙跡啊……」
李斯感嘆一聲後,將幾個竹簡放至在案上,隨時做好抄錄準備。
…………
【公元前221年,囊括四海、併吞八荒的秦王嬴政對秦國幾位重臣下令道:「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叛逆屢次違背與我大秦所定盟約,不識時務,還興無道之師寇掠我大秦疆域。
這些饕餮放橫,傷化虐民之輩已經被我翦滅。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你們商量議論一下寡人的帝號吧。」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大臣謹慎慎重重中之重的商討出了稱嬴政為三皇中最貴的泰皇的最終結果。
嬴政否了。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初並天下的嬴政以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為由,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
並以「死而以行為諡,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為由,廢除諡法。以嬴政自己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嬴政身為首創帝制的華夏第一位皇帝,通過一系列措施彰顯皇帝至尊無二的地位,並以眾多舉措鞏固其統治。
在地方上嬴政拒絕了封建諸侯以藩屏秦,確定於秦朝全境推行郡縣制,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史記·秦始皇本紀》
其中郡守為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受秦始皇嬴政的任免,地方行政官吏不再世襲傳承。
郡縣制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縣制源於楚國楚武王,郡制源於秦國秦穆公。
———初,楚武王克權,使斗緡尹之。《左傳》
———君實有郡縣,且入河外列城五。《國語》
郡縣制並不是嬴政首創,但於全國各地實施郡縣制卻是嬴政所為。
這一地方制度的實行確立,奠定了地方行政體系的基礎,使中央可以垂直有效的管理地方。郡縣制更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象徵。】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六十萬秦軍舉國伐楚,楚軍也傾國而出迎戰秦軍,結果王翦卻按兵不動了,不僅未與楚軍決一死戰,反而讓秦軍士卒天天吃好喝好,洗好澡睡好覺,並與士卒同吃同喝,對於楚軍的挑戰,王翦全當沒看見。
王翦的意圖十分明了,就是要打一場持久戰,耗死楚軍,要與楚軍對戰後勤國力,楚軍能贏嗎?當然不可能,楚國與秦國的國力相差太大了。
前線的楚軍在數次試圖引導秦軍作戰未果後,便因後勤乏力而被迫撤軍,這一撤王翦立刻追擊,大破楚軍,至蘄南斬殺項燕,一年多後,俘虜楚王。
叛秦的昌平君在楚王被俘後,成為新一任楚王,在淮南繼續反秦。
但螳臂豈能當車,公元前223年,在王翦、蒙武的攻勢下,昌平君死,楚國滅亡。
曾經的東方六國中只余燕、齊二國,而燕早在前227年,荊軻刺秦失敗後,燕國就在秦國的軍事行動下,節節敗退,國都也為秦國所取。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史記·秦始皇本紀》
———明年,燕使荊軻為賊於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遼東,翦遂定燕薊而還。《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此時的燕國早已行將就木,秦國滅燕只差最後一步。
公元前222年,王賁、李信伐燕,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燕國的盟友代王趙嘉也為秦軍所俘,趙國滅亡。
昔日的東方六國已然只有齊國一國尚存於世,但很快齊國也要跟他那些難兄難弟們一樣了。
公元前221年,秦國幾乎不費什麼力氣就迫使素無戰心、軟弱無能的齊王投降,齊國滅亡。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史記·秦始皇本紀》
———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至此,六王畢,四海一,秦終結了自禮崩樂壞以來諸國征伐的混亂時局,九州自此從歸一統。】
「秦並天下,大勢所趨。」
「秦吞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百年不義之戰。」
「秦王掃六合,_______」
「虎視何______๑乛◡乛๑」
「雄___(σ゚∀゚)σ」
「哉———!!!₍₍٩(ᐛ)۶₎₎♪」
「繼周之後又一個大統王朝。」
「秦繼周德。」
「關東六國加一起也未必是秦的對手( ̄_, ̄),」
「齊王是真廢物,該出手時不出手,不該出手時還非得拍秦國兩下,結果投降後被活活餓死。(ㅍ_ㅍ)」
「被秦軍俘虜的齊王建在松樹柏樹之間,活活餓死。厭惡他不抵抗而亡國的齊國百姓因此還做了首歌謠: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齊國是可惜了,齊國不亞於趙、楚都是曾經的一流強國,齊桓公時九合諸侯,尊王攘夷,稱霸天下。」
「楚國也一樣,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問鼎中原,何等驕狂。」
「趙國更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對整個華夏歷史的影響都十分深遠。」
「真正意義上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
「說句題外話,趙武靈王也是「為什麼君王生前不傳位於子?」這一問題的標準答案。」
「沙丘之亂……」
「主父生縛,餓死探爵。」
字幕滾動幾十秒後,光幕畫面一轉,顯示到下一次投放時間的提示。
可這一幕呈獻在各個朝代的君王面前卻各不相同,有的是一天,有的是五天,有的是一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
「視頻的反響不錯啊。」
劉宗不停瀏覽著視頻的數量以及逐漸飽滿熱鬧的評論區和彈幕區,懸著的大心肝終於放了下來。
「看來,是時候可以投放第二、第三個稿件了。」
劉宗移動滑鼠打開文件夾,文件的標題黑白分明:《秦:從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到尋仙問藥》。
…………
…………
秦。
咸陽宮內,嬴政以及扶蘇、胡亥、李斯、王翦、馮去疾、馮劫、蒙恬、蒙毅、趙高、王賁、王離等少數宗親大臣在大殿內耐心等待著即將開始播放的光幕。
忽然,一道溫和如玉的白光猛地掠過,氣勢磅礴的樂曲,精雕細刻的圖繪,讓殿內眾人仍舊感覺不可思議。
「真是仙跡啊……」
李斯感嘆一聲後,將幾個竹簡放至在案上,隨時做好抄錄準備。
…………
【公元前221年,囊括四海、併吞八荒的秦王嬴政對秦國幾位重臣下令道:「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叛逆屢次違背與我大秦所定盟約,不識時務,還興無道之師寇掠我大秦疆域。
這些饕餮放橫,傷化虐民之輩已經被我翦滅。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你們商量議論一下寡人的帝號吧。」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大臣謹慎慎重重中之重的商討出了稱嬴政為三皇中最貴的泰皇的最終結果。
嬴政否了。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初並天下的嬴政以德兼三皇,功過五帝為由,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
並以「死而以行為諡,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為由,廢除諡法。以嬴政自己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嬴政身為首創帝制的華夏第一位皇帝,通過一系列措施彰顯皇帝至尊無二的地位,並以眾多舉措鞏固其統治。
在地方上嬴政拒絕了封建諸侯以藩屏秦,確定於秦朝全境推行郡縣制,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史記·秦始皇本紀》
其中郡守為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受秦始皇嬴政的任免,地方行政官吏不再世襲傳承。
郡縣制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縣制源於楚國楚武王,郡制源於秦國秦穆公。
———初,楚武王克權,使斗緡尹之。《左傳》
———君實有郡縣,且入河外列城五。《國語》
郡縣制並不是嬴政首創,但於全國各地實施郡縣制卻是嬴政所為。
這一地方制度的實行確立,奠定了地方行政體系的基礎,使中央可以垂直有效的管理地方。郡縣制更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