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李信伐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西漢。

  「秦襲邯鄲歲月深,何人沾贈郭開金。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

  劉邦念了念《郭開》一詩後笑道:「趙國若有廉頗、李牧,秦師豈能如此輕易的攻取邯鄲,俘虜趙王?」

  「陛下所言正是,郭開佞臣,見財而心迷,忘義而妄為,於外拒廉頗之忠勇,於內害李牧之賢良。其心之惡,其行之劣,實乃趙國之大不幸也!」

  周昌為趙國惋惜道:「假使趙有廉、李,何有邯鄲之圍?」

  「周昌啊,這就是你不懂了……」

  劉邦看著周昌搖頭道:「郭開一蠢物,有何能力謀害李牧?李牧可是堂堂趙國大將軍,於趙軍之中德厚威高。」

  「趙王如此行事,豈會不知後果如何?」

  劉邦冷笑道:「不過是貪圖權位、刻薄寡恩罷了。」

  …………

  【韓趙一亡,東方其餘各國十分惶恐,韓趙可是戰國七雄,關東地區的老牌強國了。

  韓國就不說了,菜狗一枚,從桓惠王時期就無藥可救了。

  但趙國是怎麼一回事?曾經被秦坑殺四十萬士卒,元氣大損後卻依舊屢挫秦軍的堅韌趙國竟然真被秦國滅了!

  不過關東四國連震驚恐懼的時間都已經沒有了,秦國一刻也沒有猶豫,下一個目標:魏國。

  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伐魏,水淹大梁,魏王出降,魏國滅亡。

  滅魏之後,擺在秦國面前的則是現如今關東諸國中國力最盛,最為特殊的楚國。

  楚國曾和秦國一樣被視為蠻夷之地,都是可以自稱:「我蠻夷也!」的國家,二國之間是同「病」相憐、難兄難弟的關係。

  秦晉之好是來源於秦晉兩國「友好關係」的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但說實話秦楚之好其實絲毫不遜色於秦晉之好。

  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就是楚國貴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嬴政時期的華陽太后、昌平君、昌文君皆是楚國貴族。

  可楚國與秦關係再好再親密,也無法阻礙秦滅六國的天下大勢。

  伐楚前夕,秦王嬴政詢問將帥伐楚要興軍幾何啊?

  年少壯勇的李信表示:二十萬足以!

  老成持重的王翦則表示:非六十萬不可。

  六十萬秦軍,王翦這是要舉國而戰啊……

  嬴政權衡了一下利弊,一錘定音道:「就決定了是你了!李信!」

  ———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嬴政的決定並不是完全因為一味地節省物力,不肯傾國徵發六十萬大軍。

  秦楚之間的大規模戰爭不是沒有發生過,曾經白起率領數萬秦軍便攻陷楚國的國都郢,別都鄢,焚其宗廟。

  如今李信雖不如白起,但統率二十萬秦軍,穩步向前,不犯大錯,滅楚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令嬴政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伐楚大將李信沒犯大錯,他的一項決定卻犯了大罪。】

  「李信純倒霉蛋,跟他的後人李廣一樣,真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_, ̄),」

  「李信還好,嬴政一直在重用他,李廣就慘了,落了個自殺的結局。」

  「迷路大將李廣。」

  「因為找不到路,沒能趕上打匈奴,直接自殺了。(ㅍ_ㅍ)」

  「飛將李廣。」

  …………

  秦。

  剛剛才熱鬧一點的咸陽宮內又重新陷入寂靜,群臣當中的李信猶其安靜,仿佛雕像一般立於殿內。

  …………

  西漢。

  「嗯?」

  劉徹眉頭一皺,他於不久前徵召鐵騎十餘萬討伐匈奴,李廣此時正在大軍之中,此前雖然數攻匈奴,李廣的表現皆不盡人意,但他也沒有什麼輕生的念頭,自殺想必是未來發生之事……

  劉徹微微思量幾秒後,沉聲說道:「遣人駿馬急馳至軍中,宣朕的詔令……」

  …………

  【李信和蒙恬所率的二十萬秦軍一開始在與楚國的交鋒中取得了初步勝利。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二人大破楚軍。李信接著又攻破鄢郢,伐楚大業眼瞅著正十分順利的推進著,秦國內部伐楚大軍的後方卻出大問題了,身為楚國公子秦國重臣的昌平君於郢陳反秦了。

  這下李信、蒙恬所率的秦軍只能放棄伐楚被迫回師,而楚軍又怎會放棄這一難得的戰機。

  楚將項燕率楚軍追擊秦軍,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秦軍,斬殺秦軍七個都尉。

  都尉可不是什麼秦軍小卒,陳勝、吳廣起兵時,吳廣就曾自立為都尉。

  漢承秦制,漢時的都尉如騎都尉、奉車都尉都是二千石高官。

  一戰折損七個都尉,這個損失不可謂不嚴重,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於是嬴政在李信大敗而歸後,便光速找上了老將王翦。】

  …………

  秦。

  「漢承秦制?」

  嬴政臉色陰晴不定,懷疑推測道:「漢?是秦之方國?亦或是……代秦之朝!」

  殿內群臣聞言互相張望,卻都謹慎的未發一言。

  …………

  西漢。

  「漢承秦制……」

  劉邦欣賞的看著蕭何道:「這都是相國的功勞啊!」

  雖然漢表面上承於周,但對於漢秦之間的關聯,劉邦自然心中瞭然。

  「非是臣的功勞,而是陛下的功勞,臣只是尊陛下所諭收藏典籍。」蕭何回應道,對於這一「承秦制」的功勞沒有任何貪戀。

  「哈哈哈哈……」

  劉邦指著蕭何笑道:「蕭相於大漢的功勳,朕心中皆有數,何必如此?」

  「朕難道是心胸狹隘之輩?」

  …………

  【王翦在嬴政不用其策伐楚後,便謝病歸老於頻陽。

  此次嬴政親自前往頻陽,見到王翦後歉意道:「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其實將伐楚失利的責任全推在李信身上是不公平的,李信於前線作戰並未出錯,甚至在戰爭初期攻城略地、大破楚軍。

  只是因為昌平君反秦,才兵敗如山倒的,而昌平君為何能在郢陳反秦,這個責任真追究起來估計能追到嬴政身上。

  所以明面上必須要有李信這麼一個背鍋俠來承擔責任,但嬴政心裡對李信究竟如何十分清楚。他也沒有真正的將伐楚大敗的責任轉為實質的懲罰降於李信身上,在秦國以後兼併六國的戰爭中李信依舊活躍。

  王翦面對秦王嬴政服軟的態度,卻沒有有立即答應,而是拒絕道:「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

  嬴政見王翦這個模樣,也懶得再客套了:別裝了,想怎樣你自己說吧。

  王翦也攤牌了,不攤牌不行,再拒絕就有可能真成白起第二了。

  王翦表示:「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

  伐楚必須要六十萬秦軍,李信損失慘重,折了七個都尉也依舊要六十萬秦軍,讓他王翦領軍伐楚,必須要六十萬秦軍。

  嬴政答應了,就聽你王大將軍的,六十萬秦軍一個也不會少。

  結合李信率二十萬秦軍伐楚到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的前後歷程來看,王翦要求六十萬秦軍才能伐楚,很有可能是防患於未然,這六十萬大軍真的只是在前線攻略楚地嗎?

  老將老將,老謀深算,王翦對於時局的把控,對於戰爭的理解深度遠在李信之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