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戰國四大名將
【秦國此時的國力已然獨步天下,反觀關東六國哪個單拎出來在秦國面前都是看都不夠看的,也就只有六國合縱才能勉為其難的取悅秦國了。
就如秦國國尉尉繚所說: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
李斯更是在秦莊襄王逝世、嬴政繼承王位不久時就曾對嬴政說: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尉繚、李斯共同認為關東六國與秦朝相比如同郡縣一般,差距懸殊。
尤其是李斯,更是將掃滅六國比作清理灶頭,對六國的蔑視,對秦國的自信可見一斑。
但尉繚、李斯二人又同時指出了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一大阻礙:六國合縱。
———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史記·李斯列傳》
對於六國合縱的可能,尉繚也給出了解決方案: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秦始皇嬴政對此自然接受,因此遠交近攻在此時依舊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滅六國的首選是趙國,畢竟「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楚國別稱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先滅趙國等於一箭三國好處多多。
公元前236年,秦將王翦、桓齮、楊端和攻打趙國,攻陷趙國閼與、橑楊、鄴、安陽等地。
公元前234年,秦國於兩年後再度大舉伐趙,桓齮攻打趙國平陽,大敗前往救援的趙軍,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
但很快,秦軍就點子扎手,遇到硬茬子了,趙王遷以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為大將軍抵禦秦軍,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的伐趙大業一時間陷入低谷。
———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史記·趙世家》
不過既然已經在低谷,那怎麼走都是向上,於是秦國準備挑個軟柿子捏捏,誰離秦國近又是位菜雞呢?
那當然是韓國了,如果說將趙、魏、齊、楚、燕比作秦國的郡縣,有那麼些誇大羞辱的成分,實際上是低估了這一部分關東國家的話。那麼將韓國比作秦國的郡縣,則是在高估捧高韓國。
公元前230年,秦國內史騰攻韓,生擒韓王安,韓國滅亡,秦國在其地設置穎川郡。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十分潦草的離開了歷史舞台。
公元前229年,秦國興重兵再度伐趙,王翦率上地兵馬,楊端和率河內兵馬聯同羌瘣一同伐趙。
趙國大將李牧與秦軍對峙一年有餘,期間數克秦軍,但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諜戰與正面戰場一樣優異,他通過反間計,使趙王遷臨陣換將,用趙蔥、顏聚替換李牧。
李牧不從,趙王遷直接殺害李牧,這位曾南征北討、大破匈奴、屢敗秦軍的趙國良將自此落下帷幕。
而趙蔥、顏聚則完全不是王翦的對手。
王翦大破趙蔥、顏聚統帥的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但趙國宗室趙悼襄王之子、趙王遷的兄弟、原趙國太子趙嘉率數百人至代地,自立為代王,與燕國聯合御秦。】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什麼戰國四大名將?哪來的戰國四大名將?這裡只有戰國第一名將郭開郭大將軍。(≖‿≖)✧」
「郭開外貶廉頗,內誅李牧,秦國的白起、王翦加一起也做不到。」
「致敬秦國第一神將郭大元帥開。」
「頗牧不用,王遷囚虜。」
「椎牛饗壯士,拔距養奇材。虜帳方驚避,秦金已闇來。旌旗移幕府,荊棘蔓叢台。部曲依稀在,猶能話郭開。」
「這是司馬光的《五哀詩·李牧》。(˙꒫˙`)」
「《春秋戰國門·郭開》:秦襲邯鄲歲月深,何人沾贈郭開金。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
「趙王遷一招臨陣換將,頗有趙孝成王的風範,不過趙孝成王用趙括代廉頗死了四十萬士卒,趙王遷用趙蔥代李牧,直接國破家亡了。(ㅍ_ㅍ)」
「趙孝成王用趙括是出於國力所限,趙王遷就是純粹的智障了。(⊙…⊙)」
…………
秦。
「戰國四大名將?」
嬴政瞥了眼大殿前列有些吃驚的王翦,內心生趣道:「此為後人評定?」
「陛下,依臣愚見此戰國四大名將定為後世廣為認同之說。」
李斯恭敬道:「四位名將我大秦有其二,其中一位更是正在咸陽宮中,此乃天佑大秦。」
光幕終於是沒有那些糟心事了。
「臣惶恐。」
王翦謙虛道:「臣怎能與武安君相提弄論,武安君長平克趙,流血成川,使東方六國膽寒心悸……」
「臣以計破趙,不過取巧罷了。」
嬴政聞言笑道:「王翦老將軍拔頑趙克凶楚,為朕之大秦四海歸一立下不世之功,這難道是武安君白起能做到的嗎?」
「將軍名列四大名將,亦是戰國名將僅存於世的最後碩果,還望保重身軀,頤養天年。」
王翦鄭重拜謝道:「臣王翦謝陛下關懷,臣必謹記陛下聖諭,鞠躬盡瘁,為大秦繼續開疆闢土!」
「王將軍文韜武略兼備,昔日的列國敵虜就如同將軍的掌中之物一般,我觀戰國名將中若論功績,沒有哪一位能比得上將軍……」御史大夫馮劫對王翦說道。
「御史大夫所言過譽了……」
王翦嘴上謙讓,心裡還是很高興的。
後人所定的戰國四大名將除他之外的白起、廉頗、李牧哪個不是功蓋一國,軍略超群?
尤其是武安君白起,更是被先昭襄王譽為「以寡擊眾,取勝如神」。
王翦雖在大秦混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若平常有人說他王翦堪比白起,他真的會有點不好意思。
但現在後世都認定的戰國名將都有他一席之地,承認他與白起並列,他心中又怎會不快呢?
就如秦國國尉尉繚所說: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
李斯更是在秦莊襄王逝世、嬴政繼承王位不久時就曾對嬴政說: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
尉繚、李斯共同認為關東六國與秦朝相比如同郡縣一般,差距懸殊。
尤其是李斯,更是將掃滅六國比作清理灶頭,對六國的蔑視,對秦國的自信可見一斑。
但尉繚、李斯二人又同時指出了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一大阻礙:六國合縱。
———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史記·李斯列傳》
對於六國合縱的可能,尉繚也給出了解決方案: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
秦始皇嬴政對此自然接受,因此遠交近攻在此時依舊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滅六國的首選是趙國,畢竟「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楚國別稱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先滅趙國等於一箭三國好處多多。
公元前236年,秦將王翦、桓齮、楊端和攻打趙國,攻陷趙國閼與、橑楊、鄴、安陽等地。
公元前234年,秦國於兩年後再度大舉伐趙,桓齮攻打趙國平陽,大敗前往救援的趙軍,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
但很快,秦軍就點子扎手,遇到硬茬子了,趙王遷以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為大將軍抵禦秦軍,李牧兩次擊敗秦軍,秦國的伐趙大業一時間陷入低谷。
———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將桓齮。《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史記·趙世家》
不過既然已經在低谷,那怎麼走都是向上,於是秦國準備挑個軟柿子捏捏,誰離秦國近又是位菜雞呢?
那當然是韓國了,如果說將趙、魏、齊、楚、燕比作秦國的郡縣,有那麼些誇大羞辱的成分,實際上是低估了這一部分關東國家的話。那麼將韓國比作秦國的郡縣,則是在高估捧高韓國。
公元前230年,秦國內史騰攻韓,生擒韓王安,韓國滅亡,秦國在其地設置穎川郡。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十分潦草的離開了歷史舞台。
公元前229年,秦國興重兵再度伐趙,王翦率上地兵馬,楊端和率河內兵馬聯同羌瘣一同伐趙。
趙國大將李牧與秦軍對峙一年有餘,期間數克秦軍,但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諜戰與正面戰場一樣優異,他通過反間計,使趙王遷臨陣換將,用趙蔥、顏聚替換李牧。
李牧不從,趙王遷直接殺害李牧,這位曾南征北討、大破匈奴、屢敗秦軍的趙國良將自此落下帷幕。
而趙蔥、顏聚則完全不是王翦的對手。
王翦大破趙蔥、顏聚統帥的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但趙國宗室趙悼襄王之子、趙王遷的兄弟、原趙國太子趙嘉率數百人至代地,自立為代王,與燕國聯合御秦。】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什麼戰國四大名將?哪來的戰國四大名將?這裡只有戰國第一名將郭開郭大將軍。(≖‿≖)✧」
「郭開外貶廉頗,內誅李牧,秦國的白起、王翦加一起也做不到。」
「致敬秦國第一神將郭大元帥開。」
「頗牧不用,王遷囚虜。」
「椎牛饗壯士,拔距養奇材。虜帳方驚避,秦金已闇來。旌旗移幕府,荊棘蔓叢台。部曲依稀在,猶能話郭開。」
「這是司馬光的《五哀詩·李牧》。(˙꒫˙`)」
「《春秋戰國門·郭開》:秦襲邯鄲歲月深,何人沾贈郭開金。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
「趙王遷一招臨陣換將,頗有趙孝成王的風範,不過趙孝成王用趙括代廉頗死了四十萬士卒,趙王遷用趙蔥代李牧,直接國破家亡了。(ㅍ_ㅍ)」
「趙孝成王用趙括是出於國力所限,趙王遷就是純粹的智障了。(⊙…⊙)」
…………
秦。
「戰國四大名將?」
嬴政瞥了眼大殿前列有些吃驚的王翦,內心生趣道:「此為後人評定?」
「陛下,依臣愚見此戰國四大名將定為後世廣為認同之說。」
李斯恭敬道:「四位名將我大秦有其二,其中一位更是正在咸陽宮中,此乃天佑大秦。」
光幕終於是沒有那些糟心事了。
「臣惶恐。」
王翦謙虛道:「臣怎能與武安君相提弄論,武安君長平克趙,流血成川,使東方六國膽寒心悸……」
「臣以計破趙,不過取巧罷了。」
嬴政聞言笑道:「王翦老將軍拔頑趙克凶楚,為朕之大秦四海歸一立下不世之功,這難道是武安君白起能做到的嗎?」
「將軍名列四大名將,亦是戰國名將僅存於世的最後碩果,還望保重身軀,頤養天年。」
王翦鄭重拜謝道:「臣王翦謝陛下關懷,臣必謹記陛下聖諭,鞠躬盡瘁,為大秦繼續開疆闢土!」
「王將軍文韜武略兼備,昔日的列國敵虜就如同將軍的掌中之物一般,我觀戰國名將中若論功績,沒有哪一位能比得上將軍……」御史大夫馮劫對王翦說道。
「御史大夫所言過譽了……」
王翦嘴上謙讓,心裡還是很高興的。
後人所定的戰國四大名將除他之外的白起、廉頗、李牧哪個不是功蓋一國,軍略超群?
尤其是武安君白起,更是被先昭襄王譽為「以寡擊眾,取勝如神」。
王翦雖在大秦混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若平常有人說他王翦堪比白起,他真的會有點不好意思。
但現在後世都認定的戰國名將都有他一席之地,承認他與白起並列,他心中又怎會不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