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與張柬之在朝堂上辯論
李金科知道,終於要輪到自己上場了,他轉頭看著傅文靜苦笑一下,緩緩的走出隊列。
「臣,匭使院假判李金科,參見聖皇陛下!」
「匭使院假判,這是個什麼官?」
「李金科是誰?你們可曾聽說過?」
「這不就是那個在平康坊風頭無兩的長安探花郎嗎?」
「原來是這個登徒子啊,你看他年齡不大,我聽說倒是個眠花宿柳的老手!」
隨著李金科走出隊列,一步步走到宣政殿最前面,大殿之內的文武百官,頓時交頭接耳的議論紛紛起來。
「臣,李金科,拜見太子殿下、相王殿下、梁王殿下、宰相大人......」
走到宣政殿前面的李金科,站在李旦、張柬之等人的旁邊,對著他們一一見禮。
沒辦法,如今整個宣政殿之內,就屬他的品秩最低,哪怕是站在武則天身後掌扇的那兩個小宦官,人家都是內侍省,內仆局正五品的品級。
看到李金科從大殿的最後方走來,李旦、武三思與張柬之等人都是一臉的莫名其妙,除了邵王李重潤之外,整個朝堂之上就沒有人認識他。
「你是何人?」
李旦疑惑的看向身穿五品大紅袍服的李金科,隨後又轉頭看向武則天。
「陛下,兒臣身為相王,主持尚書省事務,兒臣並不記得曾簽發過匭使院假判的任命文書。」
「臣也覺得奇怪,」吏部侍郎狄光嗣也是滿臉狐疑的看著李金科,「臣分管吏部司與司封司,臣從未見過這位假判大人的注官文書。」
武則天看到滿朝文武的疑惑,只能緩緩說道:「李金科乃是邵王李重潤推薦,朕親自發的聖旨,命中書省冊封的匭使院假判,並未在吏部注官。」
「斜封官?」狄光嗣看向李重潤的眼神中頓時充滿了鄙夷,在他的眼中,這些未經吏部銓選的官員,都是歪門邪道的關係戶。
聽到武則天的話,張柬之滿臉不屑的看著李金科。
「黃口小兒,你有何德何能,能夠擔任朝廷從五品官職?」
張柬之這個人,是出了名的大器晚成,他原本是國子監的監生,當時的國子祭酒令狐德棻認為他是奇才,未來是可以輔佐帝王的賢臣。
然而,他在科舉考試中,卻屢試不中,無奈只好補缺去了清源縣擔任九品縣丞。
這清源縣,在今天的福建莆田一帶,唐朝的時候,這裡與嶺南一樣都是出了名的流放犯人、罪官的地方。
而清源縣又是下縣,原本並不一定要設縣丞一職,張柬之到了清源縣之後在這裡一呆就是二三十年。
直到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高宗皇帝以賢良科目召試。
此時的張柬之已經六十四歲了,在參加考試的一千餘人中,張柬之名列第一,被唐高宗李治授官監察御史。
後來他在狄仁傑的舉薦之下,成為了宰相,而狄仁傑死後,更是成為了群相之首。
張柬之有這樣的經歷,自然對年少輕狂的李金科不屑一顧。
李金科被張柬之無端的斥罵了一句,心中的火頓時就冒了出來,他同樣輕蔑的撇了對方一眼,笑著說道:「在下是很年少,不過張相可知道少年與老人之區別?」
張柬之沒想到李金科竟然敢與他針鋒相對,有些錯愕的看了他一眼,隨即說道:「少年莽撞,老人持重,少年無知,老人通達,少年應尊老,老人應教誨少年。」
張柬之的這一番話,可以說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在他的眼裡,你們這些少年,缺乏經驗,目光短淺,就應該多向老年人學習。
聽到他的這一番話,包括武則天在內,大殿之中的一群老臣們頓時沾沾自喜起來。
而如李重潤、武崇訓等青年宗室子弟,卻感到心中有些憋悶,然而,他們也都知道張柬之德高望重,想要反駁,但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與他辯論。
「張相大謬!」
李金科知道這個時候自己決不能輸了氣勢,若是被張柬之這三言兩語便說的啞口無言,那今日匭使院裁撤之事,必定就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在張柬之驚愕的目光中,李金科轉頭看向武則天,深深的躬身行禮。
「啟稟聖皇陛下,臣最近有一篇文章,原本準備待到來年春闈之時用來應試。
但今日聽到張相所說,臣恐其身為宰相,一言九鼎,其歪理邪說影響世人。
臣今日便將此文獻陛下,也以此來駁斥張相信口之謬論。」
「文章?」
武則天頗感興趣的看著李金科,對方的那些詩她都讀過,也知道李金科有些文才。
但他說自己會寫文章武則天還是第一次聽說,聽到李金科的話,武則天頷首道:「李卿家,你說這篇文章本是明年春闈的應試之作?
那你今日便在朝堂上背誦一番,讓這朝堂之上的百官一起來評判一番吧!
你不是號稱長安探花郎嗎?若是文章寫得好,朕便提前點你個探花又如何?」
「如此,」李金科深吸了一口氣。「那臣便獻醜了。」
轉過頭,深深的看了張柬之一眼,李金科口中吐出五個字「《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
站在一旁的邵王李重潤聽說李金科要當場賦文,立刻來了興趣,李金科的那些詩作他都讀過,也深深被對方的文才折服。
當他聽到李金科說出的這五個字的時候,頓感心中之氣隨著激盪起來,但對於這『中國』這個奇怪的說法,卻有些不解其意。
「李院判,何謂中國?」
李金科思索了一下,看向李重潤緩緩的說道:「《尚書·梓材》中有雲,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為迷民,用懌先王受命。
意思就是說:上天既然把中國的臣民和疆土託付給先王,如今大王只有施行德政,和悅、教導懵懂的民眾,才能完成先王所接受的使命。
當時的中國,指的便是天下共主周王朝。
而如今我們大周,可謂是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的中央大國。
因此,在臣的口中,將這方圓萬里的泱泱大周,稱為中國。」
「臣,匭使院假判李金科,參見聖皇陛下!」
「匭使院假判,這是個什麼官?」
「李金科是誰?你們可曾聽說過?」
「這不就是那個在平康坊風頭無兩的長安探花郎嗎?」
「原來是這個登徒子啊,你看他年齡不大,我聽說倒是個眠花宿柳的老手!」
隨著李金科走出隊列,一步步走到宣政殿最前面,大殿之內的文武百官,頓時交頭接耳的議論紛紛起來。
「臣,李金科,拜見太子殿下、相王殿下、梁王殿下、宰相大人......」
走到宣政殿前面的李金科,站在李旦、張柬之等人的旁邊,對著他們一一見禮。
沒辦法,如今整個宣政殿之內,就屬他的品秩最低,哪怕是站在武則天身後掌扇的那兩個小宦官,人家都是內侍省,內仆局正五品的品級。
看到李金科從大殿的最後方走來,李旦、武三思與張柬之等人都是一臉的莫名其妙,除了邵王李重潤之外,整個朝堂之上就沒有人認識他。
「你是何人?」
李旦疑惑的看向身穿五品大紅袍服的李金科,隨後又轉頭看向武則天。
「陛下,兒臣身為相王,主持尚書省事務,兒臣並不記得曾簽發過匭使院假判的任命文書。」
「臣也覺得奇怪,」吏部侍郎狄光嗣也是滿臉狐疑的看著李金科,「臣分管吏部司與司封司,臣從未見過這位假判大人的注官文書。」
武則天看到滿朝文武的疑惑,只能緩緩說道:「李金科乃是邵王李重潤推薦,朕親自發的聖旨,命中書省冊封的匭使院假判,並未在吏部注官。」
「斜封官?」狄光嗣看向李重潤的眼神中頓時充滿了鄙夷,在他的眼中,這些未經吏部銓選的官員,都是歪門邪道的關係戶。
聽到武則天的話,張柬之滿臉不屑的看著李金科。
「黃口小兒,你有何德何能,能夠擔任朝廷從五品官職?」
張柬之這個人,是出了名的大器晚成,他原本是國子監的監生,當時的國子祭酒令狐德棻認為他是奇才,未來是可以輔佐帝王的賢臣。
然而,他在科舉考試中,卻屢試不中,無奈只好補缺去了清源縣擔任九品縣丞。
這清源縣,在今天的福建莆田一帶,唐朝的時候,這裡與嶺南一樣都是出了名的流放犯人、罪官的地方。
而清源縣又是下縣,原本並不一定要設縣丞一職,張柬之到了清源縣之後在這裡一呆就是二三十年。
直到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高宗皇帝以賢良科目召試。
此時的張柬之已經六十四歲了,在參加考試的一千餘人中,張柬之名列第一,被唐高宗李治授官監察御史。
後來他在狄仁傑的舉薦之下,成為了宰相,而狄仁傑死後,更是成為了群相之首。
張柬之有這樣的經歷,自然對年少輕狂的李金科不屑一顧。
李金科被張柬之無端的斥罵了一句,心中的火頓時就冒了出來,他同樣輕蔑的撇了對方一眼,笑著說道:「在下是很年少,不過張相可知道少年與老人之區別?」
張柬之沒想到李金科竟然敢與他針鋒相對,有些錯愕的看了他一眼,隨即說道:「少年莽撞,老人持重,少年無知,老人通達,少年應尊老,老人應教誨少年。」
張柬之的這一番話,可以說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在他的眼裡,你們這些少年,缺乏經驗,目光短淺,就應該多向老年人學習。
聽到他的這一番話,包括武則天在內,大殿之中的一群老臣們頓時沾沾自喜起來。
而如李重潤、武崇訓等青年宗室子弟,卻感到心中有些憋悶,然而,他們也都知道張柬之德高望重,想要反駁,但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與他辯論。
「張相大謬!」
李金科知道這個時候自己決不能輸了氣勢,若是被張柬之這三言兩語便說的啞口無言,那今日匭使院裁撤之事,必定就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在張柬之驚愕的目光中,李金科轉頭看向武則天,深深的躬身行禮。
「啟稟聖皇陛下,臣最近有一篇文章,原本準備待到來年春闈之時用來應試。
但今日聽到張相所說,臣恐其身為宰相,一言九鼎,其歪理邪說影響世人。
臣今日便將此文獻陛下,也以此來駁斥張相信口之謬論。」
「文章?」
武則天頗感興趣的看著李金科,對方的那些詩她都讀過,也知道李金科有些文才。
但他說自己會寫文章武則天還是第一次聽說,聽到李金科的話,武則天頷首道:「李卿家,你說這篇文章本是明年春闈的應試之作?
那你今日便在朝堂上背誦一番,讓這朝堂之上的百官一起來評判一番吧!
你不是號稱長安探花郎嗎?若是文章寫得好,朕便提前點你個探花又如何?」
「如此,」李金科深吸了一口氣。「那臣便獻醜了。」
轉過頭,深深的看了張柬之一眼,李金科口中吐出五個字「《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
站在一旁的邵王李重潤聽說李金科要當場賦文,立刻來了興趣,李金科的那些詩作他都讀過,也深深被對方的文才折服。
當他聽到李金科說出的這五個字的時候,頓感心中之氣隨著激盪起來,但對於這『中國』這個奇怪的說法,卻有些不解其意。
「李院判,何謂中國?」
李金科思索了一下,看向李重潤緩緩的說道:「《尚書·梓材》中有雲,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為迷民,用懌先王受命。
意思就是說:上天既然把中國的臣民和疆土託付給先王,如今大王只有施行德政,和悅、教導懵懂的民眾,才能完成先王所接受的使命。
當時的中國,指的便是天下共主周王朝。
而如今我們大周,可謂是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的中央大國。
因此,在臣的口中,將這方圓萬里的泱泱大周,稱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