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滿朝文武都都同意裁撤匭使院
張說的話,並未出乎李金科的意料之外,但也讓他感到很是難過。
在他的心目中,張說無論如何都是匭使院的院正,這個衙門的的一把手。
不管他對匭使院有什麼意見,那關起門來整改便是。
可是他今天竟然在宣政殿朔望大朝會上公開表明贊同魏知古裁撤匭使院的動議。
在李金科看來,張說無論學識多麼淵博,能夠寫出怎樣如花似錦的文章,但他這個人,都不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你也附議?」武則天看向張說的目光中也帶著一抹錯愕。
雖然張說曾多次在她的面前提起,希望能夠將匭使院裁撤掉,可畢竟武則天並未給過他明確的答覆。
之所以張說能夠被武則天留在身邊成為鳳閣舍人,才學不錯只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張說總是能夠善解聖意,在很多時候武則天只要向他使一個眼色,張說便知道武則天的心中所想。
今日是朔望大朝會,武則天特意恩准李金科上朝,就是想讓他在百官的面前將那日在麟德殿中對於匭使院描述再說一次,並且將新的章程讓百官討論。
可沒想到,武則天還沒提起這事兒,宰相魏知古便率先向她發難,提出要裁撤匭使院。
而張說不可能不知道武則天的心意,他竟然也站在了魏知古的一方,難道說他們二人私底下有勾結?
要知道,魏知古是當朝宰相,而張說作為鳳閣舍人可以說是武則天的秘書。
這兩個人要是暗中勾結,那對於武則天來說,後果不可謂不嚴重。
因為張說很有可能將武則天私下的一些想法通報給這些外臣,這樣一來,武則天的很多謀劃便暴露在了朝堂之上。
一想到這裡,武則天頗有深意的在魏知古與張說身上多看了兩眼。
「臣也附議!」
就在武則天思前想後沉默不語的時候,吏部侍郎狄光嗣也一步走出了隊列。
看到狄光嗣走出來,武則天心中一驚。
狄光嗣是已故宰相狄仁傑的嫡長子,當時武則天讓宰相們推薦賢才的時候,狄仁傑舉賢不避親,向武則天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
狄仁傑在武周一朝,可謂是桃李遍天下,朝中很多文臣武將都是經他舉薦而身居高位的。
這一次狄仁傑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則是代表了狄仁傑一系官員的態度。
果然不出所料,隨著狄光嗣走出來附議了魏知古,數十名大臣紛紛走出隊列。
武則天看著站在宣政殿當中的這些文臣武將,他們有的年輕氣盛,有的鬚髮皆白,有的是文質彬彬的文臣,有的是孔武有力的武將。
他們分屬不同的派系,可今天,卻因為同一個原因達成了空前的統一。
而此時,站在宣政殿最後一排的李金科,心裡也是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
看來,匭使院的存在的確是觸動了太多人的神經,他又對自己堅持想要重振匭使院的想法第一次有了一些不自信。
傅文靜看著前面那一片密密麻麻的大臣,不由的裂開嘴用胳膊捅了捅李金科。
「李郎君,你恐怕沒想到吧,匭使院的事情竟然能讓這麼多大臣如坐針氈?」
就在武則天思前想後拿不定主意,李金科惶恐不安的時候,忽然,站在前排的三人一同走了出來,分別是梁王武三思、相王李旦與宰相張柬之。
他們三人走出隊列之後,對著武則天行了一禮,隨後異口同聲道:「啟稟陛下,臣也附議!」
看到這三人走出來反對重建匭使院,李金科懸在半空的一顆心,卻頓時放了下去。
他咧著嘴笑了一下,扭頭對傅文靜輕聲說道:「傅縣尊,匭使院之事今日必成,你我要不要打個賭?」
傅文靜聽到李金科的話先是一陣錯愕,隨後便似乎是想明白了,也是微微一笑輕聲說:「本官不喜賭博,咱們拭目以待。」
果然,武三思、李旦與張柬之三人的表態,在武則天的心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要知道,武則天作為華夏歷史中唯一一個能夠凌駕於千萬男子之上的女皇帝,她的智慧、權謀絕對是登峰造極的。
而挑唆朝臣之間相互攻伐,讓武、李兩家互相仇視,便是武則天最善用的權謀。
因為武則天知道,如果臣子們團結一致,那麼自己身下的皇帝寶座,便會被他們架空。
而如今在匭使院的問題上,不僅武、李兩家放下芥蒂同仇敵愾,就連素來與宗室之間天生相剋的宰相都和他們達成了共識,這樣的結果頓時讓武則天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太子,」武則天並未表態,反而是轉頭看向坐在自己身前呆若木雞的李顯,「你有什麼想法?」
李顯自從十六年前為了自己的岳父韋玄貞與武則天掰手腕,被罷黜了皇位,改封為廬陵王貶謫到房州之後,便終於明白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與之對抗。
三年前奉詔重返長安之後,即便是那一年九月被重新冊立為太子,他的心中依然對武則天保持著強烈的敬畏。
從那以後,李顯便明哲保身,韜光養晦,對於朝中的政務,若是武則天不問,他永遠是一言不發。
即便是武則天有時徵求他這個太子的意見,李顯也始終揣摩著自己母親的想法,從來不會做出悖逆的她的舉動。
而李顯最終發現,對於武則天來說,她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傀儡太子,自己雖然總被武則天斥責沒有主見,但他的太子之位卻愈發的穩固了。
聽到武則天的問話,李顯連忙起身對著她行禮。
「兒臣當年受聖皇陛下恩典,遷廬陵歷練之時,匭使院剛剛成立兩年。
等到兒臣回到長安之後,沒過多久來俊臣便伏誅。
因此,兒臣對匭使院可謂是一無所知。
然,兒臣卻知道聖皇陛下每每有了決意,皆為深思熟慮之聖明決策,在陛下面前,兒臣不敢置喙。」
聽到李顯的這一番話,武則天微微點了點頭。
李顯所說的也是事實,他的確對匭使院了解的不多,來俊臣最專橫跋扈的那段時間,李顯都在房州。
所以,李顯對這個事情沒有主見,倒也符合武則天的預料。
沉思了片刻,武則天忽然抬眼向宣政殿最後方看去。
「李金科,今日朝堂之上議的,就是你匭使院之事,你還躲在哪裡做什麼?
還不出來,對太子、相王、梁王和滿朝文武說清楚?」
在他的心目中,張說無論如何都是匭使院的院正,這個衙門的的一把手。
不管他對匭使院有什麼意見,那關起門來整改便是。
可是他今天竟然在宣政殿朔望大朝會上公開表明贊同魏知古裁撤匭使院的動議。
在李金科看來,張說無論學識多麼淵博,能夠寫出怎樣如花似錦的文章,但他這個人,都不是一個有擔當的人。
「你也附議?」武則天看向張說的目光中也帶著一抹錯愕。
雖然張說曾多次在她的面前提起,希望能夠將匭使院裁撤掉,可畢竟武則天並未給過他明確的答覆。
之所以張說能夠被武則天留在身邊成為鳳閣舍人,才學不錯只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張說總是能夠善解聖意,在很多時候武則天只要向他使一個眼色,張說便知道武則天的心中所想。
今日是朔望大朝會,武則天特意恩准李金科上朝,就是想讓他在百官的面前將那日在麟德殿中對於匭使院描述再說一次,並且將新的章程讓百官討論。
可沒想到,武則天還沒提起這事兒,宰相魏知古便率先向她發難,提出要裁撤匭使院。
而張說不可能不知道武則天的心意,他竟然也站在了魏知古的一方,難道說他們二人私底下有勾結?
要知道,魏知古是當朝宰相,而張說作為鳳閣舍人可以說是武則天的秘書。
這兩個人要是暗中勾結,那對於武則天來說,後果不可謂不嚴重。
因為張說很有可能將武則天私下的一些想法通報給這些外臣,這樣一來,武則天的很多謀劃便暴露在了朝堂之上。
一想到這裡,武則天頗有深意的在魏知古與張說身上多看了兩眼。
「臣也附議!」
就在武則天思前想後沉默不語的時候,吏部侍郎狄光嗣也一步走出了隊列。
看到狄光嗣走出來,武則天心中一驚。
狄光嗣是已故宰相狄仁傑的嫡長子,當時武則天讓宰相們推薦賢才的時候,狄仁傑舉賢不避親,向武則天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
狄仁傑在武周一朝,可謂是桃李遍天下,朝中很多文臣武將都是經他舉薦而身居高位的。
這一次狄仁傑的態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則是代表了狄仁傑一系官員的態度。
果然不出所料,隨著狄光嗣走出來附議了魏知古,數十名大臣紛紛走出隊列。
武則天看著站在宣政殿當中的這些文臣武將,他們有的年輕氣盛,有的鬚髮皆白,有的是文質彬彬的文臣,有的是孔武有力的武將。
他們分屬不同的派系,可今天,卻因為同一個原因達成了空前的統一。
而此時,站在宣政殿最後一排的李金科,心裡也是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
看來,匭使院的存在的確是觸動了太多人的神經,他又對自己堅持想要重振匭使院的想法第一次有了一些不自信。
傅文靜看著前面那一片密密麻麻的大臣,不由的裂開嘴用胳膊捅了捅李金科。
「李郎君,你恐怕沒想到吧,匭使院的事情竟然能讓這麼多大臣如坐針氈?」
就在武則天思前想後拿不定主意,李金科惶恐不安的時候,忽然,站在前排的三人一同走了出來,分別是梁王武三思、相王李旦與宰相張柬之。
他們三人走出隊列之後,對著武則天行了一禮,隨後異口同聲道:「啟稟陛下,臣也附議!」
看到這三人走出來反對重建匭使院,李金科懸在半空的一顆心,卻頓時放了下去。
他咧著嘴笑了一下,扭頭對傅文靜輕聲說道:「傅縣尊,匭使院之事今日必成,你我要不要打個賭?」
傅文靜聽到李金科的話先是一陣錯愕,隨後便似乎是想明白了,也是微微一笑輕聲說:「本官不喜賭博,咱們拭目以待。」
果然,武三思、李旦與張柬之三人的表態,在武則天的心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要知道,武則天作為華夏歷史中唯一一個能夠凌駕於千萬男子之上的女皇帝,她的智慧、權謀絕對是登峰造極的。
而挑唆朝臣之間相互攻伐,讓武、李兩家互相仇視,便是武則天最善用的權謀。
因為武則天知道,如果臣子們團結一致,那麼自己身下的皇帝寶座,便會被他們架空。
而如今在匭使院的問題上,不僅武、李兩家放下芥蒂同仇敵愾,就連素來與宗室之間天生相剋的宰相都和他們達成了共識,這樣的結果頓時讓武則天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太子,」武則天並未表態,反而是轉頭看向坐在自己身前呆若木雞的李顯,「你有什麼想法?」
李顯自從十六年前為了自己的岳父韋玄貞與武則天掰手腕,被罷黜了皇位,改封為廬陵王貶謫到房州之後,便終於明白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與之對抗。
三年前奉詔重返長安之後,即便是那一年九月被重新冊立為太子,他的心中依然對武則天保持著強烈的敬畏。
從那以後,李顯便明哲保身,韜光養晦,對於朝中的政務,若是武則天不問,他永遠是一言不發。
即便是武則天有時徵求他這個太子的意見,李顯也始終揣摩著自己母親的想法,從來不會做出悖逆的她的舉動。
而李顯最終發現,對於武則天來說,她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傀儡太子,自己雖然總被武則天斥責沒有主見,但他的太子之位卻愈發的穩固了。
聽到武則天的問話,李顯連忙起身對著她行禮。
「兒臣當年受聖皇陛下恩典,遷廬陵歷練之時,匭使院剛剛成立兩年。
等到兒臣回到長安之後,沒過多久來俊臣便伏誅。
因此,兒臣對匭使院可謂是一無所知。
然,兒臣卻知道聖皇陛下每每有了決意,皆為深思熟慮之聖明決策,在陛下面前,兒臣不敢置喙。」
聽到李顯的這一番話,武則天微微點了點頭。
李顯所說的也是事實,他的確對匭使院了解的不多,來俊臣最專橫跋扈的那段時間,李顯都在房州。
所以,李顯對這個事情沒有主見,倒也符合武則天的預料。
沉思了片刻,武則天忽然抬眼向宣政殿最後方看去。
「李金科,今日朝堂之上議的,就是你匭使院之事,你還躲在哪裡做什麼?
還不出來,對太子、相王、梁王和滿朝文武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