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榜前探花
「好!」
李重潤聽到李金科這一番話,雖然沒有聽的很明白,但還是覺得頗為提氣。
「那就請李院判為我們誦讀這一篇《少年中國說》,孤洗耳恭聽。」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
李金科雙手負在身後,雖然此時的他身材瘦小,面容稚嫩,但在宣政殿內所有的人眼中,頗有一番臨淵峙岳的意味。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這一段背誦完,朝堂上的眾人頓時露出各異的神色。
武則天、張柬之、魏知古等一群老人,眼神中帶著若有所思。
而李重潤、武崇訓等一批青年的臉上,卻是神采飛揚。
將眾人臉上的表情盡收眼底,李金科繼續誦讀著。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這一背誦完,朝堂之上有些老臣不覺開始點頭讚許。
在這個時代,重臣心中認為,老成才能持國,而年輕人所做之事,往往太過於冒險,所以,李金科的說法,讓他們感到頗為中肯。
特別是聽到最後兩句的時候,武崇烈輕輕的拍了一下站在他前面武崇訓。
「大哥,你聽到沒,這可是李金科說的,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武崇訓聽見武崇烈的話,並未理他,但身子也微微的抖了一下。
李金科此時不再看向他人,他轉頭看著武則天,將後面的內容一氣呵成背誦出來。
「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
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
這一段誦完之後,李金科看到張柬之等一眾老臣的臉上,頓時有了一些不悅。
畢竟從這裡開始,他明確的告訴眾人,老年人是怯懦的,苟且的,而年輕人則是盛氣的,豪邁的,是可以創造新世界的。
雖然滿朝文武之中,已經有不少耄耋老臣對著李金科怒目而視了,但他卻絲毫不在意。
轉過頭,李金科目光炯炯的看著李重潤,武崇訓等年輕的天潢貴胄,似乎是對他們娓娓道來。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
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鷹隼試翼,風塵翕張。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
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當李金科將最後兩句駢句誦讀出來的時候,他明顯看到宣政殿內的那些年輕的宗室子弟們,李重潤、武崇訓、李重俊、李隆基......
他們一個個面露激動之色,眼神中迸發出難以抑制的神采。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武則天也在口中咀嚼著這兩句話,忽然,她的右手重重的拍在龍椅的扶手上。
「好一個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好一個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武則天不斷的念叨著《少年中國說》的最後兩句,激動之下霍然站了起來。
李愛卿,朕原本以為你只是詩才出眾,卓爾不凡,今日聽到你的這一篇文章,果然也是氣勢雄渾,文才卓越。
你愛卿,你速與朕說說,你是如何寫下這篇雄文的?」
李金科此時沉浸在這篇簡化版的《少年中國說》中久久不能自已。
這一篇文章來創作於一千兩百年後的1900年,正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六君子之一的梁啓超流亡日本時所寫。
這一年正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在日本有很多學者便炮製了『老朽帝國』、『東亞病夫』等稱謂來污衊華夏。
在這個時候,梁啓超寫下這篇文章,將古老的中國與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了鮮明的對比。
極力讚揚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鼓勵人們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了要求祖國繁榮富強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李金科作為一名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學生,對於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推崇備至的。
因為在他看來,古老中華夏大地,從來就不缺乏老成持重的經驗主義,真正缺乏的,反而是勇於創新的冒險精神。
所以,再一次背誦出這篇文章,他也被文中那種將天下興衰為己任的精神再次感染。
聽到武則天的問話,李金科這才逐漸平復了自己激動的情緒。
「啟稟聖皇陛下,」李金科緩緩的說道:「我大周建國至今,不過十餘載。
在這期間,有聖皇陛下英明領導,文官勤勉,武將奮發。
朝堂之上,國老狄公,張相、魏相等殫精竭慮。
更有薛仁貴、王孝傑、婁師德、李楷固等等一大批將軍奮不顧身為我大周開疆辟壤。
如今的大周,於內百姓安居樂業,社稷海清河晏,國朝欣欣向榮。
與外則是四夷臣服,萬國來朝。
這樣的華夏,不正是少年中國嗎?
而為了達成這一盛世,又有多少中國少年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好!」
武則天的情緒再一次被李金科的這一番話點燃,要知道,她以女人之身,成為了皇帝。
自打登基以來,這麼多年,每天無不為自己將來在史書中的評論而擔憂。
聽到李金科的這一番評價,武則天的臉龐湧上兩抹潮紅,身體微微顫抖著。
「李愛卿不僅才華出眾,而且雖是少年卻志向遠大,在朕看來,真可謂是棟樑之才,假以時日,必定是我大周的肱股之臣。
朕決定,將李愛卿這篇文章以邸報來昭告天下,並將他點為明年春闈的榜前探花,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李重潤聽到李金科這一番話,雖然沒有聽的很明白,但還是覺得頗為提氣。
「那就請李院判為我們誦讀這一篇《少年中國說》,孤洗耳恭聽。」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
李金科雙手負在身後,雖然此時的他身材瘦小,面容稚嫩,但在宣政殿內所有的人眼中,頗有一番臨淵峙岳的意味。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
這一段背誦完,朝堂上的眾人頓時露出各異的神色。
武則天、張柬之、魏知古等一群老人,眼神中帶著若有所思。
而李重潤、武崇訓等一批青年的臉上,卻是神采飛揚。
將眾人臉上的表情盡收眼底,李金科繼續誦讀著。
「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這一背誦完,朝堂之上有些老臣不覺開始點頭讚許。
在這個時代,重臣心中認為,老成才能持國,而年輕人所做之事,往往太過於冒險,所以,李金科的說法,讓他們感到頗為中肯。
特別是聽到最後兩句的時候,武崇烈輕輕的拍了一下站在他前面武崇訓。
「大哥,你聽到沒,這可是李金科說的,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
武崇訓聽見武崇烈的話,並未理他,但身子也微微的抖了一下。
李金科此時不再看向他人,他轉頭看著武則天,將後面的內容一氣呵成背誦出來。
「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
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
這一段誦完之後,李金科看到張柬之等一眾老臣的臉上,頓時有了一些不悅。
畢竟從這裡開始,他明確的告訴眾人,老年人是怯懦的,苟且的,而年輕人則是盛氣的,豪邁的,是可以創造新世界的。
雖然滿朝文武之中,已經有不少耄耋老臣對著李金科怒目而視了,但他卻絲毫不在意。
轉過頭,李金科目光炯炯的看著李重潤,武崇訓等年輕的天潢貴胄,似乎是對他們娓娓道來。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
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鷹隼試翼,風塵翕張。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
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當李金科將最後兩句駢句誦讀出來的時候,他明顯看到宣政殿內的那些年輕的宗室子弟們,李重潤、武崇訓、李重俊、李隆基......
他們一個個面露激動之色,眼神中迸發出難以抑制的神采。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武則天也在口中咀嚼著這兩句話,忽然,她的右手重重的拍在龍椅的扶手上。
「好一個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好一個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武則天不斷的念叨著《少年中國說》的最後兩句,激動之下霍然站了起來。
李愛卿,朕原本以為你只是詩才出眾,卓爾不凡,今日聽到你的這一篇文章,果然也是氣勢雄渾,文才卓越。
你愛卿,你速與朕說說,你是如何寫下這篇雄文的?」
李金科此時沉浸在這篇簡化版的《少年中國說》中久久不能自已。
這一篇文章來創作於一千兩百年後的1900年,正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六君子之一的梁啓超流亡日本時所寫。
這一年正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在日本有很多學者便炮製了『老朽帝國』、『東亞病夫』等稱謂來污衊華夏。
在這個時候,梁啓超寫下這篇文章,將古老的中國與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了鮮明的對比。
極力讚揚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鼓勵人們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了要求祖國繁榮富強的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李金科作為一名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學生,對於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推崇備至的。
因為在他看來,古老中華夏大地,從來就不缺乏老成持重的經驗主義,真正缺乏的,反而是勇於創新的冒險精神。
所以,再一次背誦出這篇文章,他也被文中那種將天下興衰為己任的精神再次感染。
聽到武則天的問話,李金科這才逐漸平復了自己激動的情緒。
「啟稟聖皇陛下,」李金科緩緩的說道:「我大周建國至今,不過十餘載。
在這期間,有聖皇陛下英明領導,文官勤勉,武將奮發。
朝堂之上,國老狄公,張相、魏相等殫精竭慮。
更有薛仁貴、王孝傑、婁師德、李楷固等等一大批將軍奮不顧身為我大周開疆辟壤。
如今的大周,於內百姓安居樂業,社稷海清河晏,國朝欣欣向榮。
與外則是四夷臣服,萬國來朝。
這樣的華夏,不正是少年中國嗎?
而為了達成這一盛世,又有多少中國少年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好!」
武則天的情緒再一次被李金科的這一番話點燃,要知道,她以女人之身,成為了皇帝。
自打登基以來,這麼多年,每天無不為自己將來在史書中的評論而擔憂。
聽到李金科的這一番評價,武則天的臉龐湧上兩抹潮紅,身體微微顫抖著。
「李愛卿不僅才華出眾,而且雖是少年卻志向遠大,在朕看來,真可謂是棟樑之才,假以時日,必定是我大周的肱股之臣。
朕決定,將李愛卿這篇文章以邸報來昭告天下,並將他點為明年春闈的榜前探花,諸位愛卿可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