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畝產千斤以上
第113章 畝產千斤以上
風吹稻浪。
滴河兩岸稻田一片金黃,如同鋪了一地金色地毯。
陽光明媚,是大家都期盼的好天氣,家家戶戶開始下田收割,李逸的無極學堂也正式放半月農忙假。
清晨,天微微亮,露水還沒幹,大家都開始下地幹活。
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揮動禾鐮,將一行行的稻禾割倒。
李逸也是早早就起床,
姬氏一早給他準備了一套下地的衣服,窄袖短衫、束口褲,頭上包個帕子,腳上一雙草鞋,
今天李家除了作坊的工人繼續開工,
其餘的全都下地,
連姬氏和玉漱兩嬌滴滴美婢,也是換上了粗布衣裙。
「阿郎,人都到齊了。」
劉黑子早就在門口等著,他昨天就幫李逸在滴河灘上尋好了收稻的災民,雖李逸說不用特意挑選青壯,可他還是本看為東家負責的態度,
儘量挑了些青壯的,
李逸家三十畝稻田,學田一百二十畝,羅三家還有二十畝,這次李逸一起收割了,
草堂院前的大皂角樹下,蹲著一地的人,破衣爛衫面黃飢瘦,是劉黑子昨替李逸尋好的人。
他昨個挑了十幾家災民,
可這會黑秧秧一片,根本不止十幾家。
「昨天我說好的人到這邊來,沒說的不用過來,」劉黑子一下就明白有人也想要來討活,沒挑上的也來了。
那些昨天被挑上的,這會立馬就往劉黑子那邊去,生怕晚上被人把定好的活搶了。
實在是這位李縣男家管事開的條件太好,管兩頓飯,還說會有葷腥,每畝還給三升小米工錢,甚至老人小孩子帶著一起幹活,也照樣管一樣的飯。
這簡直是大善人啊,
那些沒被選上自己來的急了,紛紛上來圍著劉黑子,希望能夠給個機會,甚至願意少點工錢,也有人說自己家孩子老人,幫著幹活,但不吃東家飯。
看著他們那哀求渴望的樣子,
李逸是覺得挺難受的,生在紅旗下的他那一代人,雖說長大後卷的厲害壓力大,但起碼衣食不愁。
「黑子,把他們也算上吧,』
李逸也有一百七十畝稻田要收,何況收完稻子還有夏收後種的粟谷也要收,還有大豆,也有二百來畝。
「開工之前呢,先喝點粥墊墊肚子,幹活也有勁。」
李逸昨晚就吩咐好了,早就煮了小米粥。
存孝存悌存忠存義他們一人挑了兩桶粥來,就在大皂角樹下吃。
特意吩咐粥煮的很稠,還有豬肝湯,
雖然一副豬肝煮了幾大桶湯,但湯里也還放了鹽,也有些油星子,對於這些很久沒吃飽過的災民來說,這些太豐盛了。
一個個吃了幾碗粥又喝了幾碗湯,肚子倒是肚了,格外的滿足。
「走了,下地。」劉黑子吆喝一聲,
晨風輕佛,草地上還有露珠,
災民們看著那一望無際的金色稻穀,充滿著羨慕,
來到田裡,
李逸還先弄了個祭田的小儀式,
把裝有米飯、豬頭、雞、鯉魚幾樣供品的籃子,在田頭進貢,再灑上幾圈酒,插上幾支香,
這其實祭的是稷神,傳說中的五穀神,稷為五穀之一,谷眾不可遍祭,
故立稷神以祭之。
祭好稷神,
李逸接過劉黑子遞來的鐮刀,開始第一個收割。
稻芒很尖銳,稻葉上還有鋸齒,掃在臉上,就割開一條小口子,出汗後就會很刺癢。
清晨稻禾上還全是露水,
李逸彎腰割了幾把,都覺得好辛苦。
劉黑子割第二排,他幹活也是把好手,鐮刀刷刷刷的就沒停過,一排排的稻禾倒下,沒幾下他就超過了李逸。
羅三也下地了,他年輕的時候,還出去干地麥客,後來佃租無極觀的稻地,幹活也是利索的。
姬氏和玉漱兩個做村婦打扮,一個拎了個籃子,她們撿稻穗,遺落的稻穗撿拾回家,務求顆粒歸倉。
李逸象徵性的割了十幾把,也就停手了。
帶著一眾收稻的災民,把地分給他們,這些人或一家人一塊地,或一群人合一夥,各自劃片承包。
到時也方便結工錢。
「稻茬留短點,儘量貼著地割,別留那麼長茬子啊!」羅二這個作坊管事,今天也跑來幫忙,
他像是個苛刻的地主一樣,對那些收稻子的災民,指指點點,要求很多他說這些人既然是來給給人幹活的,就得按東家的意思做好,稻茬留長了,影響以後耕種,而且這稻草也是有很大用處的,
不僅能夠餵牛,也能燒火,還能編繩編鞋,總之用處多多,不能浪費。
稻子割倒,先放在田裡曬,
等到午後,或是明天挑回到家裡,曬場後再碾。
稻穀多得用牛碾,
要是地少,直接在地裡面人工手打,握看稻穀在塊木頭上摔打脫粒,或是弄個谷筒。
沒有機械,
一切都是純手工。
直接手摔打的,能得到完整的稻草,打完就能把稻草綑紮好晾曬,曬乾就能收集儲存,而用碾子碾,或是連打的,稻草就不太好。
總的來說,碾的效率高些,手打的效率低些。
李逸把收割和脫粒分開來了,
收割一畝地給三升小米,脫粒另組織了一支純青壯隊,這些多是單身的災民,力氣大,直接在地里脫粒。
也將一部份挑回去曬場碾打,反正多管齊下,只求能夠儘快把稻穀歸倉。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到處都是辛勤收割的人,
「村長家的稻子,今年大豐收嘞,施了幾遍糞肥,畝產提高了許多,你這三十畝稻田,今年有望能夠達到畝產四百斤稻穀。」羅三一長排稻穀割到頭,回來喝水,十分感嘆的道。
李逸估算不出產量,只看的出稻穗沉甸甸的,應當產量不錯。
「干谷濕谷?」
「肯定是干谷四百斤,能碾近三百斤米呢。」
「能有這麼高嗎,我聽說原來御宿川的稻田,雖說田肥水好,可最多也就畝產三石左右吧?」
「田肥水好,也經不住年年耕種啊,」羅三指著遠處別家的稻田,「你看那些稻穀,同一片地,澆一條渠的水,但他們的產量可比你這田的低多了,
還是得有肥,」
李逸家的這三十畝稻田,有橋頭公廁和無極學堂的廁所的類肥保證,增產了一石以上。
「塬上的旱地,有些一年種一季,都只能畝產一石左右,廣種薄收,尤其是塬上缺少,全憑老天賞飯吃,一遇乾旱,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收。」
李逸這裡的稻田,不僅靠著滴河水保證澆灌,就算有時河水少,可這地下水也很淺,隨便地頭挖個一米左右,就有水。
水質也好,種出來的水稻品種桂花球,人稱水晶大米,秦漢以來,就一直是宮廷供品。
這邊的百姓收穫的稻米,剩下的口糧,一般都捨不得自己吃,拿到長安去換。
換栗谷,換糜子,或是換小麥。
關中雖有終南山下大片稻田,但頂多也沒超過十萬畝,還是較少的,而長安做為京城,有許多南方官吏,就是北方人關中人平時想吃大米,也沒那麼容易。
桂花球米品質又好,故此換大米,一直還是挺有市場的,百姓們辛苦點,能換回更多的糧食。
『還是得精耕細作啊,你這三十畝稻子,糞肥、草木灰施的足,長的比別人的稻禾粗壯多,穗長穗沉,人家收二三百斤,你收四百斤。」
羅三羨慕無比,種了這麼多年地,難得見這麼好收成。
李逸卻覺得畝產四百斤真的很逆天麼?
他可記得他小時候,爺爺家種雜交水稻,畝產一千斤以上,普通的都能有七八百斤,那都算產量低了。畝產七八百斤以下的,那是糯谷,種來釀酒、做糕的。
不過記得雜交水稻雖產量高,但自己好像不吃,都是交公糧、賣掉。南方一般是種兩季水稻,農民大多吃晚稻,晚稻生長時間長,口感更好,早稻一般是不吃的,賣掉,或是留些給雞鴨吃。
據說某些實驗田的雜交稻,甚至能畝產兩三千斤,李逸沒見過,估計說出來羅三也絕不相信。
許多田地畝產才百來斤,你來個畝產三千斤?
李逸覺得在唐朝只有種土豆才可能畝產兩三千斤了。
「不過今年天時好,風調雨順,也沒有什麼大的蟲害,」羅三感慨著,
這年頭種更多的還是靠老天賞飯,
千旱、寒流、蟲病,各種意外,都能讓田地減產甚至絕收,
像今年這茬水稻這般風調雨順沒大災大害的還真是少見,連收割的時候都這麼好天氣。
李逸也覺得精耕細作勝過廣種薄收,
他現在有這兩大廁所,糞肥有保證,另外作坊那麼多灶,草木灰也很多,以後還可以再花錢到油坊買那些菜枯餅等,都能增產啊,比起簡單的買田廣收薄種,精耕細作下收益更高。
眾人在地里熱火朝天的幹了許久,太陽這才升起。
「我回去幫忙搞後勤伙食,大家加把勁,中午吃豬頭肉、豬蹄燉黃豆!」李逸田裡巡視一圈,便回到院裡,西院食堂負責做飯掃地的兩個婦人,也正忙碌著,早上買來的豬頭豬腳,用稻草燒一遍,再刮洗乾淨。
今天人多,飯也得蒸好多。
「劉嬸、張嬸,今天人多,飯一定要煮夠,煮多點剩下也沒事,不能煮少了不夠吃,」
飯要能吃飽,菜也得有葷腥油鹽,
就算是最小氣的地主老財,在搶收的時候,也不會小氣,起碼豬下水得買,甚至魚也要買些,飯就更不用說,乾飯管飽。
「再加個豬雜湯,菜都多放點鹽,出汗多淡了沒力氣。」
「早點做好飯菜,一會我讓存忠他們過來把飯菜挑到田間地頭去,省的他們跑回來浪費時間。」
說好的包兩餐飯,早上那頓稀飯是不算的。
風吹稻浪。
滴河兩岸稻田一片金黃,如同鋪了一地金色地毯。
陽光明媚,是大家都期盼的好天氣,家家戶戶開始下田收割,李逸的無極學堂也正式放半月農忙假。
清晨,天微微亮,露水還沒幹,大家都開始下地幹活。
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揮動禾鐮,將一行行的稻禾割倒。
李逸也是早早就起床,
姬氏一早給他準備了一套下地的衣服,窄袖短衫、束口褲,頭上包個帕子,腳上一雙草鞋,
今天李家除了作坊的工人繼續開工,
其餘的全都下地,
連姬氏和玉漱兩嬌滴滴美婢,也是換上了粗布衣裙。
「阿郎,人都到齊了。」
劉黑子早就在門口等著,他昨天就幫李逸在滴河灘上尋好了收稻的災民,雖李逸說不用特意挑選青壯,可他還是本看為東家負責的態度,
儘量挑了些青壯的,
李逸家三十畝稻田,學田一百二十畝,羅三家還有二十畝,這次李逸一起收割了,
草堂院前的大皂角樹下,蹲著一地的人,破衣爛衫面黃飢瘦,是劉黑子昨替李逸尋好的人。
他昨個挑了十幾家災民,
可這會黑秧秧一片,根本不止十幾家。
「昨天我說好的人到這邊來,沒說的不用過來,」劉黑子一下就明白有人也想要來討活,沒挑上的也來了。
那些昨天被挑上的,這會立馬就往劉黑子那邊去,生怕晚上被人把定好的活搶了。
實在是這位李縣男家管事開的條件太好,管兩頓飯,還說會有葷腥,每畝還給三升小米工錢,甚至老人小孩子帶著一起幹活,也照樣管一樣的飯。
這簡直是大善人啊,
那些沒被選上自己來的急了,紛紛上來圍著劉黑子,希望能夠給個機會,甚至願意少點工錢,也有人說自己家孩子老人,幫著幹活,但不吃東家飯。
看著他們那哀求渴望的樣子,
李逸是覺得挺難受的,生在紅旗下的他那一代人,雖說長大後卷的厲害壓力大,但起碼衣食不愁。
「黑子,把他們也算上吧,』
李逸也有一百七十畝稻田要收,何況收完稻子還有夏收後種的粟谷也要收,還有大豆,也有二百來畝。
「開工之前呢,先喝點粥墊墊肚子,幹活也有勁。」
李逸昨晚就吩咐好了,早就煮了小米粥。
存孝存悌存忠存義他們一人挑了兩桶粥來,就在大皂角樹下吃。
特意吩咐粥煮的很稠,還有豬肝湯,
雖然一副豬肝煮了幾大桶湯,但湯里也還放了鹽,也有些油星子,對於這些很久沒吃飽過的災民來說,這些太豐盛了。
一個個吃了幾碗粥又喝了幾碗湯,肚子倒是肚了,格外的滿足。
「走了,下地。」劉黑子吆喝一聲,
晨風輕佛,草地上還有露珠,
災民們看著那一望無際的金色稻穀,充滿著羨慕,
來到田裡,
李逸還先弄了個祭田的小儀式,
把裝有米飯、豬頭、雞、鯉魚幾樣供品的籃子,在田頭進貢,再灑上幾圈酒,插上幾支香,
這其實祭的是稷神,傳說中的五穀神,稷為五穀之一,谷眾不可遍祭,
故立稷神以祭之。
祭好稷神,
李逸接過劉黑子遞來的鐮刀,開始第一個收割。
稻芒很尖銳,稻葉上還有鋸齒,掃在臉上,就割開一條小口子,出汗後就會很刺癢。
清晨稻禾上還全是露水,
李逸彎腰割了幾把,都覺得好辛苦。
劉黑子割第二排,他幹活也是把好手,鐮刀刷刷刷的就沒停過,一排排的稻禾倒下,沒幾下他就超過了李逸。
羅三也下地了,他年輕的時候,還出去干地麥客,後來佃租無極觀的稻地,幹活也是利索的。
姬氏和玉漱兩個做村婦打扮,一個拎了個籃子,她們撿稻穗,遺落的稻穗撿拾回家,務求顆粒歸倉。
李逸象徵性的割了十幾把,也就停手了。
帶著一眾收稻的災民,把地分給他們,這些人或一家人一塊地,或一群人合一夥,各自劃片承包。
到時也方便結工錢。
「稻茬留短點,儘量貼著地割,別留那麼長茬子啊!」羅二這個作坊管事,今天也跑來幫忙,
他像是個苛刻的地主一樣,對那些收稻子的災民,指指點點,要求很多他說這些人既然是來給給人幹活的,就得按東家的意思做好,稻茬留長了,影響以後耕種,而且這稻草也是有很大用處的,
不僅能夠餵牛,也能燒火,還能編繩編鞋,總之用處多多,不能浪費。
稻子割倒,先放在田裡曬,
等到午後,或是明天挑回到家裡,曬場後再碾。
稻穀多得用牛碾,
要是地少,直接在地裡面人工手打,握看稻穀在塊木頭上摔打脫粒,或是弄個谷筒。
沒有機械,
一切都是純手工。
直接手摔打的,能得到完整的稻草,打完就能把稻草綑紮好晾曬,曬乾就能收集儲存,而用碾子碾,或是連打的,稻草就不太好。
總的來說,碾的效率高些,手打的效率低些。
李逸把收割和脫粒分開來了,
收割一畝地給三升小米,脫粒另組織了一支純青壯隊,這些多是單身的災民,力氣大,直接在地里脫粒。
也將一部份挑回去曬場碾打,反正多管齊下,只求能夠儘快把稻穀歸倉。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到處都是辛勤收割的人,
「村長家的稻子,今年大豐收嘞,施了幾遍糞肥,畝產提高了許多,你這三十畝稻田,今年有望能夠達到畝產四百斤稻穀。」羅三一長排稻穀割到頭,回來喝水,十分感嘆的道。
李逸估算不出產量,只看的出稻穗沉甸甸的,應當產量不錯。
「干谷濕谷?」
「肯定是干谷四百斤,能碾近三百斤米呢。」
「能有這麼高嗎,我聽說原來御宿川的稻田,雖說田肥水好,可最多也就畝產三石左右吧?」
「田肥水好,也經不住年年耕種啊,」羅三指著遠處別家的稻田,「你看那些稻穀,同一片地,澆一條渠的水,但他們的產量可比你這田的低多了,
還是得有肥,」
李逸家的這三十畝稻田,有橋頭公廁和無極學堂的廁所的類肥保證,增產了一石以上。
「塬上的旱地,有些一年種一季,都只能畝產一石左右,廣種薄收,尤其是塬上缺少,全憑老天賞飯吃,一遇乾旱,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收。」
李逸這裡的稻田,不僅靠著滴河水保證澆灌,就算有時河水少,可這地下水也很淺,隨便地頭挖個一米左右,就有水。
水質也好,種出來的水稻品種桂花球,人稱水晶大米,秦漢以來,就一直是宮廷供品。
這邊的百姓收穫的稻米,剩下的口糧,一般都捨不得自己吃,拿到長安去換。
換栗谷,換糜子,或是換小麥。
關中雖有終南山下大片稻田,但頂多也沒超過十萬畝,還是較少的,而長安做為京城,有許多南方官吏,就是北方人關中人平時想吃大米,也沒那麼容易。
桂花球米品質又好,故此換大米,一直還是挺有市場的,百姓們辛苦點,能換回更多的糧食。
『還是得精耕細作啊,你這三十畝稻子,糞肥、草木灰施的足,長的比別人的稻禾粗壯多,穗長穗沉,人家收二三百斤,你收四百斤。」
羅三羨慕無比,種了這麼多年地,難得見這麼好收成。
李逸卻覺得畝產四百斤真的很逆天麼?
他可記得他小時候,爺爺家種雜交水稻,畝產一千斤以上,普通的都能有七八百斤,那都算產量低了。畝產七八百斤以下的,那是糯谷,種來釀酒、做糕的。
不過記得雜交水稻雖產量高,但自己好像不吃,都是交公糧、賣掉。南方一般是種兩季水稻,農民大多吃晚稻,晚稻生長時間長,口感更好,早稻一般是不吃的,賣掉,或是留些給雞鴨吃。
據說某些實驗田的雜交稻,甚至能畝產兩三千斤,李逸沒見過,估計說出來羅三也絕不相信。
許多田地畝產才百來斤,你來個畝產三千斤?
李逸覺得在唐朝只有種土豆才可能畝產兩三千斤了。
「不過今年天時好,風調雨順,也沒有什麼大的蟲害,」羅三感慨著,
這年頭種更多的還是靠老天賞飯,
千旱、寒流、蟲病,各種意外,都能讓田地減產甚至絕收,
像今年這茬水稻這般風調雨順沒大災大害的還真是少見,連收割的時候都這麼好天氣。
李逸也覺得精耕細作勝過廣種薄收,
他現在有這兩大廁所,糞肥有保證,另外作坊那麼多灶,草木灰也很多,以後還可以再花錢到油坊買那些菜枯餅等,都能增產啊,比起簡單的買田廣收薄種,精耕細作下收益更高。
眾人在地里熱火朝天的幹了許久,太陽這才升起。
「我回去幫忙搞後勤伙食,大家加把勁,中午吃豬頭肉、豬蹄燉黃豆!」李逸田裡巡視一圈,便回到院裡,西院食堂負責做飯掃地的兩個婦人,也正忙碌著,早上買來的豬頭豬腳,用稻草燒一遍,再刮洗乾淨。
今天人多,飯也得蒸好多。
「劉嬸、張嬸,今天人多,飯一定要煮夠,煮多點剩下也沒事,不能煮少了不夠吃,」
飯要能吃飽,菜也得有葷腥油鹽,
就算是最小氣的地主老財,在搶收的時候,也不會小氣,起碼豬下水得買,甚至魚也要買些,飯就更不用說,乾飯管飽。
「再加個豬雜湯,菜都多放點鹽,出汗多淡了沒力氣。」
「早點做好飯菜,一會我讓存忠他們過來把飯菜挑到田間地頭去,省的他們跑回來浪費時間。」
說好的包兩餐飯,早上那頓稀飯是不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