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鄭國渠
呂軻站在隊伍前方,揮手發出出發的指令。隊伍迅速上馬,他們從洛水沿岸的營地啟程,沿著一條寬闊的官道向東行進。
這條官道雖然經歷了洪水的衝擊,但依然堅實,路面足以容納兩輛馬車並行。然而,官道兩側的驛站在洪水中受損嚴重,往日的井然有序已不復存在。
呂軻一邊策馬前行,一邊回頭對身後的水工們喊道。「大家加快速度,爭取今天趕到櫟陽!」
第一天,他們快馬加鞭,趕了近五十里路,抵達了櫟陽。
這座小城曾是秦國的都城,雖然政治中心已遷,但城中依舊繁華。呂軻一行在城中的驛站稍作休整,補充了清水和乾糧,更換了疲憊的馬匹。
呂軻下馬後對迎上來的廄嗇夫說道。「我們稍作停留便繼續趕路,勞煩你儘快準備好新馬和乾糧。」
廄嗇夫連忙點頭,匆匆去準備。
離開櫟陽後,隊伍轉而向北行進。道路逐漸變得崎嶇,兩旁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偶爾能聽到山林中的鳥鳴,沿途散落的村莊百姓看到呂軻一行,村民們投來好奇的目光。
由於道路確實難走,馮利忍不住說道。「大人,這路可真難走啊。」
呂軻微微一笑,說道:「是難走,但也正是如此,才需要我等來建設。不過此事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的,只能說盡人事吧。」
隊伍在崎嶇山道上前行,馬蹄不時踢到碎石滾落深澗,此時他們已經臨近渠口。
魏鞍忽然策馬上前,青銅劍鏗然出鞘,斬斷一根垂落的枯藤。「大人當心,這段山路常有落石。「
呂軻抬頭望去,裸露的黃土崖壁上布滿龜裂紋路。他伸手接住飄落的細沙,指腹捻了捻。
「赭土含砂,遇水即散。馮工你看,這山體怕是被去年秋汛泡酥了。「
「所以鄭國當初堅持要在渠道西側築五丈高的夯土護牆。「
馮利從馬鞍囊取出銅矩尺,在空中比劃著名。「按照司空府存檔的圖紙,主渠底寬八步,水面可容兩艘漕船並行。「
說話間,前方傳來碎石滾落聲。
馮利翻身下馬,身上的衣服沾滿黃土。他蹲在道旁丈量片刻,突然從皮囊里掏出幾枚竹籤。
「地脈走向有變!把司南拿來!「
學徒捧來的青銅司南在陽光下泛著幽光。
呂軻接過時,磁勺在盤面輕輕轉動,最終指向東南。他蹲身抓起一把沙土任其飄落,細碎的赭色塵埃在風中劃出斜線。
「改道。「
呂軻起身拍去掌中沙塵。
「司空府原計劃沿山腰開鑿的十二里石渠,如今改走北側谷地。多挖三里,但能避開這片流沙區。「
馮利正要開口,遠處突然傳來悶雷般的轟鳴。
魏鞍眼神驟變,勒馬橫在呂軻身前。只見百步外的山崖騰起黃煙,磨盤大的石塊裹著泥沙傾瀉而下。
「保護公子!「
親衛們瞬間結成圓陣,攜帶盾牌的親衛組成密不透風的穹頂。碎石砸在牛皮蒙面的盾牌上,發出雨打芭蕉般的脆響。
呂軻卻推開護盾,眯眼盯著崩塌的山體對馮利道:「看見那些青灰色的岩層了嗎?「
馮利灰頭土臉地從盾陣縫隙張望:「是礓石層!怪不得...鄭國渠的攔河堰就是用這種石材!「
塵埃落定後,呂軻的深衣已覆上一層黃沙。他抖了抖衣袖,露出內襯的玄色夔紋。「抵達渠口後派人來此採石。馮工記下座標:昴宿七度,參宿...「
「巳時三刻,日晷投影在巽位。「馮利捧著漆木算籌飛快記錄。山風掠過他腰間懸掛的銅製游標尺,發出細微的錚鳴。
當夕陽將涇水染成金紅色時,眾人終於登上最後一道山樑。
呂軻勒住嘶鳴的坐騎,眼前豁然開朗。百里平川上,一條銀練般的渠道劈開黃土高原,在晚霞中泛著粼粼波光。
「鑿涇水,絕冶谷。「
馮利喃喃念著鄭國當年奏疏里的句子。他指向河谷中游對呂軻說道:「司空請看,看那三座水閘,!龍骨水車配合陡門,能抬升七丈水位!「
魏鞍卻盯著渠道兩岸新壘的土垣,說道:「那些都是移民村?「
眾人順著魏鞍的目光望去,幾十座夯土院落沿著渠道星羅棋布,炊煙在暮色中裊裊升起。有農人扛著耒耜走過渠畔,身影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
呂軻輕撫馬鬃,渠風帶著潮濕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他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在咸陽宮與鄭國的場景,那位韓國水工執拗的聲音猶在耳畔。
「公子!「
徐安的驚呼打斷回憶。年輕的水工指著渠道拐彎處,「您看那些木樁!「
眾人順著徐安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渠道拐彎處,密密麻麻地立著一排木樁,它們半截沒入水中,在夕陽的餘暉下,投下一道道細長的影子。
呂軻眉頭微皺,驅馬向前,想要一探究竟。
待靠近後,呂軻翻身下馬,走到渠邊,蹲下身子仔細查看那些木樁。只見木樁上布滿了青苔,還有一些被水流沖刷的痕跡,顯然已在此處安置了不少時日。
馮利也跟了過來,他伸手摸了摸木樁,又用力搖晃了一下,木樁穩穩噹噹,沒有絲毫晃動。「這些木樁是用來加固渠堤的。」
馮利直起身,對呂軻說道:「渠道拐彎處水流湍急,對渠堤的衝擊力大,木樁可以增強渠堤的穩定性,防止坍塌。」
呂軻微微點頭,目光仍在那些木樁上打量。「看來鄭國在修建鄭國渠時,考慮得十分周全。不過,這些木樁畢竟材質脆弱,是否還能繼續發揮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檢查。馮工,待會兒我們就去驛站休整,明日你安排幾個水工對這些木樁進行詳細檢測,看看哪些需要更換,哪些還能繼續使用。」
「是,大人。」馮利應道。
這時,徐平從一旁走來,手中拿著一本冊子,上面記錄著他們今日勘察的各項數據。「公子,這是沿途的勘察記錄,您過目。」
呂軻接過冊子,認真翻閱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眉頭漸漸皺起。「這裡記錄的渠道深度和寬度,與當初設計的標準有些偏差。馮工,你過來看看。」
馮利趕忙走上前,接過冊子查看。片刻後,他說道:「大人,可能是因為洪水的衝擊,導致渠道部分地段出現了淤積和坍塌,所以數據有些偏差。我們需要重新測量,並制定相應的清理和修複方案。」
呂軻沉思片刻,說道:「今晚你就組織水工們商議,明日一早,便開始對渠道進行全面清理和勘察,務必確保鄭國渠能夠安全、高效地用於物資運輸。」
馮利拱手作揖,說道:「是,大人。」
這條官道雖然經歷了洪水的衝擊,但依然堅實,路面足以容納兩輛馬車並行。然而,官道兩側的驛站在洪水中受損嚴重,往日的井然有序已不復存在。
呂軻一邊策馬前行,一邊回頭對身後的水工們喊道。「大家加快速度,爭取今天趕到櫟陽!」
第一天,他們快馬加鞭,趕了近五十里路,抵達了櫟陽。
這座小城曾是秦國的都城,雖然政治中心已遷,但城中依舊繁華。呂軻一行在城中的驛站稍作休整,補充了清水和乾糧,更換了疲憊的馬匹。
呂軻下馬後對迎上來的廄嗇夫說道。「我們稍作停留便繼續趕路,勞煩你儘快準備好新馬和乾糧。」
廄嗇夫連忙點頭,匆匆去準備。
離開櫟陽後,隊伍轉而向北行進。道路逐漸變得崎嶇,兩旁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偶爾能聽到山林中的鳥鳴,沿途散落的村莊百姓看到呂軻一行,村民們投來好奇的目光。
由於道路確實難走,馮利忍不住說道。「大人,這路可真難走啊。」
呂軻微微一笑,說道:「是難走,但也正是如此,才需要我等來建設。不過此事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的,只能說盡人事吧。」
隊伍在崎嶇山道上前行,馬蹄不時踢到碎石滾落深澗,此時他們已經臨近渠口。
魏鞍忽然策馬上前,青銅劍鏗然出鞘,斬斷一根垂落的枯藤。「大人當心,這段山路常有落石。「
呂軻抬頭望去,裸露的黃土崖壁上布滿龜裂紋路。他伸手接住飄落的細沙,指腹捻了捻。
「赭土含砂,遇水即散。馮工你看,這山體怕是被去年秋汛泡酥了。「
「所以鄭國當初堅持要在渠道西側築五丈高的夯土護牆。「
馮利從馬鞍囊取出銅矩尺,在空中比劃著名。「按照司空府存檔的圖紙,主渠底寬八步,水面可容兩艘漕船並行。「
說話間,前方傳來碎石滾落聲。
馮利翻身下馬,身上的衣服沾滿黃土。他蹲在道旁丈量片刻,突然從皮囊里掏出幾枚竹籤。
「地脈走向有變!把司南拿來!「
學徒捧來的青銅司南在陽光下泛著幽光。
呂軻接過時,磁勺在盤面輕輕轉動,最終指向東南。他蹲身抓起一把沙土任其飄落,細碎的赭色塵埃在風中劃出斜線。
「改道。「
呂軻起身拍去掌中沙塵。
「司空府原計劃沿山腰開鑿的十二里石渠,如今改走北側谷地。多挖三里,但能避開這片流沙區。「
馮利正要開口,遠處突然傳來悶雷般的轟鳴。
魏鞍眼神驟變,勒馬橫在呂軻身前。只見百步外的山崖騰起黃煙,磨盤大的石塊裹著泥沙傾瀉而下。
「保護公子!「
親衛們瞬間結成圓陣,攜帶盾牌的親衛組成密不透風的穹頂。碎石砸在牛皮蒙面的盾牌上,發出雨打芭蕉般的脆響。
呂軻卻推開護盾,眯眼盯著崩塌的山體對馮利道:「看見那些青灰色的岩層了嗎?「
馮利灰頭土臉地從盾陣縫隙張望:「是礓石層!怪不得...鄭國渠的攔河堰就是用這種石材!「
塵埃落定後,呂軻的深衣已覆上一層黃沙。他抖了抖衣袖,露出內襯的玄色夔紋。「抵達渠口後派人來此採石。馮工記下座標:昴宿七度,參宿...「
「巳時三刻,日晷投影在巽位。「馮利捧著漆木算籌飛快記錄。山風掠過他腰間懸掛的銅製游標尺,發出細微的錚鳴。
當夕陽將涇水染成金紅色時,眾人終於登上最後一道山樑。
呂軻勒住嘶鳴的坐騎,眼前豁然開朗。百里平川上,一條銀練般的渠道劈開黃土高原,在晚霞中泛著粼粼波光。
「鑿涇水,絕冶谷。「
馮利喃喃念著鄭國當年奏疏里的句子。他指向河谷中游對呂軻說道:「司空請看,看那三座水閘,!龍骨水車配合陡門,能抬升七丈水位!「
魏鞍卻盯著渠道兩岸新壘的土垣,說道:「那些都是移民村?「
眾人順著魏鞍的目光望去,幾十座夯土院落沿著渠道星羅棋布,炊煙在暮色中裊裊升起。有農人扛著耒耜走過渠畔,身影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
呂軻輕撫馬鬃,渠風帶著潮濕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他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在咸陽宮與鄭國的場景,那位韓國水工執拗的聲音猶在耳畔。
「公子!「
徐安的驚呼打斷回憶。年輕的水工指著渠道拐彎處,「您看那些木樁!「
眾人順著徐安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渠道拐彎處,密密麻麻地立著一排木樁,它們半截沒入水中,在夕陽的餘暉下,投下一道道細長的影子。
呂軻眉頭微皺,驅馬向前,想要一探究竟。
待靠近後,呂軻翻身下馬,走到渠邊,蹲下身子仔細查看那些木樁。只見木樁上布滿了青苔,還有一些被水流沖刷的痕跡,顯然已在此處安置了不少時日。
馮利也跟了過來,他伸手摸了摸木樁,又用力搖晃了一下,木樁穩穩噹噹,沒有絲毫晃動。「這些木樁是用來加固渠堤的。」
馮利直起身,對呂軻說道:「渠道拐彎處水流湍急,對渠堤的衝擊力大,木樁可以增強渠堤的穩定性,防止坍塌。」
呂軻微微點頭,目光仍在那些木樁上打量。「看來鄭國在修建鄭國渠時,考慮得十分周全。不過,這些木樁畢竟材質脆弱,是否還能繼續發揮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檢查。馮工,待會兒我們就去驛站休整,明日你安排幾個水工對這些木樁進行詳細檢測,看看哪些需要更換,哪些還能繼續使用。」
「是,大人。」馮利應道。
這時,徐平從一旁走來,手中拿著一本冊子,上面記錄著他們今日勘察的各項數據。「公子,這是沿途的勘察記錄,您過目。」
呂軻接過冊子,認真翻閱起來。看著看著,他的眉頭漸漸皺起。「這裡記錄的渠道深度和寬度,與當初設計的標準有些偏差。馮工,你過來看看。」
馮利趕忙走上前,接過冊子查看。片刻後,他說道:「大人,可能是因為洪水的衝擊,導致渠道部分地段出現了淤積和坍塌,所以數據有些偏差。我們需要重新測量,並制定相應的清理和修複方案。」
呂軻沉思片刻,說道:「今晚你就組織水工們商議,明日一早,便開始對渠道進行全面清理和勘察,務必確保鄭國渠能夠安全、高效地用於物資運輸。」
馮利拱手作揖,說道:「是,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