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渠民
暮色漸濃時,呂軻在驛站門前看到幾個赤腳孩童舉著竹竿追逐嬉鬧。竹竿頂端繫著麻繩,繩頭綁著塊赭色礓石,在暮色中劃出暗紅的弧線。
「那是渠民的孩子在玩'量天尺'。「
馮利注意到呂軻的目光,解釋道:「去年秋汛時我曾來此巡查,見過這些孩子用系石麻繩測過水深。「
驛站庭院裡堆滿新伐的松木,木香混著松脂氣息撲面而來。
廄嗇夫舉著青銅燈台迎上前,燈焰在晚風中搖曳,照亮他衣襟上結滿的鹽霜。
呂軻看著堆滿的松木,問道:「這些木材是......「
廄嗇夫躬身答道:「回稟司空大人,都是為修水閘備下的。開春後要換掉被白蟻蛀蝕的閘板。「
呂軻伸手輕叩木料,年輪間滲出晶瑩的松脂。他突然屈指在木面叩出三長兩短的節奏,側耳細聽迴響:「年份不少吧?「
廄嗇夫面露驚色:「大人好耳力!正是北坡老林砍的百年油松。「
呂軻點了點頭,轉身對馮利說道:「百年油松木質緊密,但含油太多。明日讓工匠用米漿混合石灰膏,把木材浸泡三日再陰乾。「
馮利點頭應道:「是,大人。我這就去安排。」
馮利轉身欲走,又停下腳步,略帶遲疑地問道:「大人,這米漿和石灰膏的比例,可有什麼講究?」
呂軻微微一笑,目光依舊停留在那些松木上,緩緩說道:「米漿與石灰膏的比例,以三比一為宜。米漿要濃稠些,石灰膏則需細膩無雜質。浸泡時,木材需完全浸沒,每日翻動一次,確保每一面都能均勻吸收。」
馮利認真記下,又問道:「大人,這法子是從何處學來的?屬下從未聽聞過。」
呂軻收回目光,看向馮利,眼中帶著幾分深意:「此法乃是我幼年時遊歷南方時所習得。南方多雨,木材易腐,當地人便用此法處理木材,既能防蟲,又能增強木材的韌性。」
馮利恍然大悟,連連點頭,說道:「原來如此!大人博學多識,屬下佩服。」
呂軻擺了擺手,語氣淡然道:「不過是些經驗之談,談不上博學。倒是你,馮利,你去年秋汛時曾來此巡查,可曾發現其他問題?」
馮利聞言,神色一肅,沉吟片刻後答道:「回大人,去年秋汛時,水閘雖有損毀,但並未造成大患。只是屬下發現,渠民們的生活頗為艱難。尤其是那些孩子,平日裡除了幫忙做些雜活,便是玩些簡陋的遊戲,如那量天尺,如今時隔數月依然如此。」
呂軻眉頭微皺,目光再次投向驛站門外那些赤腳孩童。暮色中,孩子們的笑聲依舊清脆,但那竹竿頂端的赭色礓石卻顯得格外沉重。
呂軻低聲問道:「渠民們的生活,為何如此艱難?」
馮利嘆了口氣,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大人有所不知,此地雖地處水陸要衝,但因連年水患,田地常被淹沒,收成不穩。加之官府賦稅繁重,渠民們往往入不敷出,生活困苦。不過好在如今渠已建成,以後的日子應會好些。」
呂軻沉默片刻,眼中閃過一絲凝重,隨後轉身對廄嗇夫說道:「你去準備些飯食,稍後送到我房中。另外,明日一早,召集此地鄉老,我有話要問。」
廄嗇夫連忙躬身應道:「是,大人。小的這就去辦。」
待廄嗇夫退下,呂軻走進驛站房間,簡單洗漱後,便坐在案幾前,對著燈火,仔細翻閱著關於鄭國渠的資料。
不多時,廄嗇夫端來飯食,飯菜雖簡單,卻也乾淨整潔。
呂軻匆匆用過,便又陷入沉思,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白天看到的鄭國渠景象以及馮利所說的渠民生活狀況。
晨霧未散時,呂軻已帶著馮利沿鄭國渠東行。
新築的渠堤夯土尚帶著霜色,深闊的渠道里,渭水混著涇河的濁流,在初春寒意里泛著青灰的光。
馮利指著渠道斷面,說道:「大人請看,這渠底鋪的全是篩過的細礫。「
三丈寬的渠床向東西延展,兩側用榫卯相接的松木板築成護岸,木板表面還留著米漿浸泡後的淡黃痕跡。
呂軻俯身掬起一捧渠水,指尖搓捻著水中的泥沙:「流速比我想的快。「說了,又突然將手掌平貼渠壁,閉目感受木板傳來的震動。「你聽,水底有碎石滾動的聲音。「
話音未落,遠處傳來銅鑼聲。十幾個民夫推著獨輪車從堤坡轉出,車上裝滿從渠底清出的碎石。為首的老漢的衣服上結著露水,草鞋早被泥漿裹成鐵灰色。
「這些碎石本該沉在渠底作墊層。「
呂軻直起身,松木板上的水痕在他官服袖口暈開深色印記。「現在卻被水流卷著走,說明當初夯土時沒壓實。「
馮利正要答話,卻見一隊快馬踏碎晨霧而來。
當先的官員滾鞍下馬,手中青銅量器還沾著粟米:「在下水官張駿,不知司空大人蒞臨......「
呂軻抬手止住他的客套,目光落在那柄刻著「石「字的量器:「每日往咸陽運多少糧?「
「回大人,開渠至今已運十二萬石。「
張駿的袖口微顫,接著說道:「按秦律,千石糧船吃水不過四尺,鄭國渠最淺處亦有五尺深。「
渠堤突然傳來哭喊。眾人轉頭望去,見個少年民夫跌坐在碎石堆里,懷中抱著個氣息奄奄的老者。
呂軻大步走去,馮利忙掀開老者襤褸的衣襟,只見他瘦骨嶙峋,胸口赫然有道潰爛的鞭痕。
呂軻皺眉,語氣有些冰冷。「怎麼回事?誰打的?」
少年抹著淚說:「是夯土隊的。阿爺說夯錘太重,求監工減兩成土方,就被......「
張駿的皂靴踩過露水趕到呂軻身邊,說道:「司空大人不必理會,這些刑徒最會裝死躲懶......「
「刑徒?「
呂軻指尖拂過老者的鬢髮,說道:「本官記得鄭國渠徵發的是更卒,哪來的刑徒?「
此話一出,冷汗從張駿的獬豸冠邊滲出。
渠風捲起呂軻的玄色深衣,露出腰間錯金螭紋的官印。
二十里外的驛站里,那些被米漿泡過的松木板正在陰乾,而眼前的老者身體已冷得像渠底的石頭。
張駿低著頭作揖,慌忙解釋道:「這,這,去歲秋汛後,各縣更卒名額不足。下官這才不得已用刑徒充數......「
「那是渠民的孩子在玩'量天尺'。「
馮利注意到呂軻的目光,解釋道:「去年秋汛時我曾來此巡查,見過這些孩子用系石麻繩測過水深。「
驛站庭院裡堆滿新伐的松木,木香混著松脂氣息撲面而來。
廄嗇夫舉著青銅燈台迎上前,燈焰在晚風中搖曳,照亮他衣襟上結滿的鹽霜。
呂軻看著堆滿的松木,問道:「這些木材是......「
廄嗇夫躬身答道:「回稟司空大人,都是為修水閘備下的。開春後要換掉被白蟻蛀蝕的閘板。「
呂軻伸手輕叩木料,年輪間滲出晶瑩的松脂。他突然屈指在木面叩出三長兩短的節奏,側耳細聽迴響:「年份不少吧?「
廄嗇夫面露驚色:「大人好耳力!正是北坡老林砍的百年油松。「
呂軻點了點頭,轉身對馮利說道:「百年油松木質緊密,但含油太多。明日讓工匠用米漿混合石灰膏,把木材浸泡三日再陰乾。「
馮利點頭應道:「是,大人。我這就去安排。」
馮利轉身欲走,又停下腳步,略帶遲疑地問道:「大人,這米漿和石灰膏的比例,可有什麼講究?」
呂軻微微一笑,目光依舊停留在那些松木上,緩緩說道:「米漿與石灰膏的比例,以三比一為宜。米漿要濃稠些,石灰膏則需細膩無雜質。浸泡時,木材需完全浸沒,每日翻動一次,確保每一面都能均勻吸收。」
馮利認真記下,又問道:「大人,這法子是從何處學來的?屬下從未聽聞過。」
呂軻收回目光,看向馮利,眼中帶著幾分深意:「此法乃是我幼年時遊歷南方時所習得。南方多雨,木材易腐,當地人便用此法處理木材,既能防蟲,又能增強木材的韌性。」
馮利恍然大悟,連連點頭,說道:「原來如此!大人博學多識,屬下佩服。」
呂軻擺了擺手,語氣淡然道:「不過是些經驗之談,談不上博學。倒是你,馮利,你去年秋汛時曾來此巡查,可曾發現其他問題?」
馮利聞言,神色一肅,沉吟片刻後答道:「回大人,去年秋汛時,水閘雖有損毀,但並未造成大患。只是屬下發現,渠民們的生活頗為艱難。尤其是那些孩子,平日裡除了幫忙做些雜活,便是玩些簡陋的遊戲,如那量天尺,如今時隔數月依然如此。」
呂軻眉頭微皺,目光再次投向驛站門外那些赤腳孩童。暮色中,孩子們的笑聲依舊清脆,但那竹竿頂端的赭色礓石卻顯得格外沉重。
呂軻低聲問道:「渠民們的生活,為何如此艱難?」
馮利嘆了口氣,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大人有所不知,此地雖地處水陸要衝,但因連年水患,田地常被淹沒,收成不穩。加之官府賦稅繁重,渠民們往往入不敷出,生活困苦。不過好在如今渠已建成,以後的日子應會好些。」
呂軻沉默片刻,眼中閃過一絲凝重,隨後轉身對廄嗇夫說道:「你去準備些飯食,稍後送到我房中。另外,明日一早,召集此地鄉老,我有話要問。」
廄嗇夫連忙躬身應道:「是,大人。小的這就去辦。」
待廄嗇夫退下,呂軻走進驛站房間,簡單洗漱後,便坐在案幾前,對著燈火,仔細翻閱著關於鄭國渠的資料。
不多時,廄嗇夫端來飯食,飯菜雖簡單,卻也乾淨整潔。
呂軻匆匆用過,便又陷入沉思,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白天看到的鄭國渠景象以及馮利所說的渠民生活狀況。
晨霧未散時,呂軻已帶著馮利沿鄭國渠東行。
新築的渠堤夯土尚帶著霜色,深闊的渠道里,渭水混著涇河的濁流,在初春寒意里泛著青灰的光。
馮利指著渠道斷面,說道:「大人請看,這渠底鋪的全是篩過的細礫。「
三丈寬的渠床向東西延展,兩側用榫卯相接的松木板築成護岸,木板表面還留著米漿浸泡後的淡黃痕跡。
呂軻俯身掬起一捧渠水,指尖搓捻著水中的泥沙:「流速比我想的快。「說了,又突然將手掌平貼渠壁,閉目感受木板傳來的震動。「你聽,水底有碎石滾動的聲音。「
話音未落,遠處傳來銅鑼聲。十幾個民夫推著獨輪車從堤坡轉出,車上裝滿從渠底清出的碎石。為首的老漢的衣服上結著露水,草鞋早被泥漿裹成鐵灰色。
「這些碎石本該沉在渠底作墊層。「
呂軻直起身,松木板上的水痕在他官服袖口暈開深色印記。「現在卻被水流卷著走,說明當初夯土時沒壓實。「
馮利正要答話,卻見一隊快馬踏碎晨霧而來。
當先的官員滾鞍下馬,手中青銅量器還沾著粟米:「在下水官張駿,不知司空大人蒞臨......「
呂軻抬手止住他的客套,目光落在那柄刻著「石「字的量器:「每日往咸陽運多少糧?「
「回大人,開渠至今已運十二萬石。「
張駿的袖口微顫,接著說道:「按秦律,千石糧船吃水不過四尺,鄭國渠最淺處亦有五尺深。「
渠堤突然傳來哭喊。眾人轉頭望去,見個少年民夫跌坐在碎石堆里,懷中抱著個氣息奄奄的老者。
呂軻大步走去,馮利忙掀開老者襤褸的衣襟,只見他瘦骨嶙峋,胸口赫然有道潰爛的鞭痕。
呂軻皺眉,語氣有些冰冷。「怎麼回事?誰打的?」
少年抹著淚說:「是夯土隊的。阿爺說夯錘太重,求監工減兩成土方,就被......「
張駿的皂靴踩過露水趕到呂軻身邊,說道:「司空大人不必理會,這些刑徒最會裝死躲懶......「
「刑徒?「
呂軻指尖拂過老者的鬢髮,說道:「本官記得鄭國渠徵發的是更卒,哪來的刑徒?「
此話一出,冷汗從張駿的獬豸冠邊滲出。
渠風捲起呂軻的玄色深衣,露出腰間錯金螭紋的官印。
二十里外的驛站里,那些被米漿泡過的松木板正在陰乾,而眼前的老者身體已冷得像渠底的石頭。
張駿低著頭作揖,慌忙解釋道:「這,這,去歲秋汛後,各縣更卒名額不足。下官這才不得已用刑徒充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