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章 勿謂言之不預
李季方、趙敢當等今為都將,部下統領人馬數千,眼界見識與日俱增,自是看得清黃州局勢,紛紛進言:務及早發兵。
又爭相請命而往。
黃州今為安州東面屏障,絕不容落入賊手,以窺我邊境。
岑炳很滿意諸將鬥志昂揚,或有驕兵之嫌,但總好過暮氣沉沉、畏敵不戰。也是因為自入隨州後逢戰必勝,積累了足夠的信心,且戰必勝,戰果越大賞賜越豐厚,故紛紛爭先請命。
然而,他們卻不知五千汝州兵已駐新野,正覬覦隨州,當下之時,怎可發兵往東?
甚至必要時,可犧牲黃州……
岑炳壓服眾聲:黃州之事,救或不救,我自有決斷,爾等但加緊操練,磨礪兵刃,萬般準備齊全,得我將令時即刻可發。
再派出三路快馬信使,分往木蘭山、黃州、巴水東三地。
去往木蘭山,告之劉威不得馳援黃州,只管屯駐木蘭山下,加固營壘,若未得我將令,寸步不得出營。
去往黃州,告之吳討襲,武安數萬大軍整裝待發,正要從水陸兩路來援,將軍只管安心守城,全力擊賊,無需顧慮。
去往巴水東,告之賊人主將,我本與使君友鄰交好,奈何使君興兵來犯,君若過巴水、踏黃州境,擅開戰事,將入萬劫不復地。謹以此告,勿謂言之不預。
而後便是焦急漫長的等待。
期間,去往新野的客使先一步來安州報,郡王好似已動心,表露出去往荊州之意,但定要先索取糧米,不然動不了身發不了兵。
年初自安州掠得大批糧秣輜重,其中糧米一半都船載運回了隨州,外加夏稅所收,百姓用以償還購地所繳,隨州糧倉內今有糧三十餘萬石。區區三萬石糧,岑炳自然拿得出來,也捨得拿出來,可汝州兵近在新野,把糧米運去,待他們吃飽了、嘗到了甜頭,再掉轉頭來劫掠隨州,當如何處置?此舉與資敵何異!
岑炳思量再三,再派客使去新野,並輸運千石糧米。
此次輸運所征民夫,不必自帶口糧,直接從這千石糧米里食用,到達新野時,除去路途消耗,預計只剩下四五百石。如此多了口藉口,告之秦宗言,陸上轉運消耗過巨,遠不如水路便利,只待汝州軍抵達荊州,便可沿漢水直輸糧米,三萬石糧米,必顆粒不少……
兩日後信使自木蘭山返,報與岑炳,劉威已收到軍令,並關閉營寨大門。
再兩日後,去往黃州信使返,報岑炳,吳討襲憂懼之極,只一味求援,甚至言辭間暗含威脅之意,聲稱若節帥見死不救,他為了黃州百姓免遭塗炭計,唯有向東邊投誠,屆時,還望節帥莫怪我有負往日恩義。
岑炳再派信使往黃州,繼續安撫吳討襲。又道,三州兵馬遲遲未渡巴水,多半只虛張聲勢,並非真要攻來黃州,將軍無需過分憂慮,武安數萬健兒亦隨時可發,只在朝夕間。同時也含威脅之辭,黃州毗鄰安州,而去東邊路途遙遠,望將軍慎重,做長遠計,莫要一時糊塗終生悔。
再兩日後,去往巴水的信使返。
信使並非見到賊人主將,甚至未曾靠近巴水。據信使道,黃州兵全收縮城中,自城以東百里地全無設防,賊人大部未渡巴水,卻散有游騎四下驅趕、羅殺,信使亮明身份,卻依舊不得靠近巴水,只得返程。
信使雖未見到賊人主將,卻另有發現。
信使道,據他觀來,賊人多半虛張聲勢,未必當真會渡水來襲。
岑炳問其故。
信使言有兩點。其一,黃洲城以東全無防禦,賊人若真要渡水而來,散游騎後,當再派民夫搶先修整道路,可他只見賊騎,其餘全無所見。其二,信使往來司空見慣,賊人卻為何不允通信,又不准他靠近巴水,是否也說明其中有詐,賊人怕他接近巴水後,得窺內中虛實。
岑炳來安州已有七日,兵貴神速,賊人既臨巴水岸,為何遲遲不渡?岑炳心中亦是疑惑日甚。
除黃州求救信使仍是一路接著一路,好似大戰將至,李季方、趙敢當等部將也都察覺有異,亦不再紛紛請命……
又三日後,黃陂差人快馬來報,賊人已退去。
虛驚一場,岑炳心石落地。
東面危機解除,自是大好喜事一件,可岑炳以下幾人卻無喜悅可言,只覺得莫名其妙。
從頭至尾,整個一摸不著頭腦。
無緣無故大兵臨境,又無緣無故悄然退去,東邊的賊人究竟在搞什麼?組團旅遊觀光麼?可上萬大軍勞師遠征,其間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財力,誰觀光捨得下這麼大的血本!
又或許是賊人營內突發了甚變故,以致不得不自退去?
繼而更多消息傳來,仍教人不得其要。
直至有人來報,賊人退去後,巴水兩岸一如故往,只在巴水入江處多出一座寨子來,寨內似有守卒。
岑炳方有些恍然,敢情賊人是來搶修營寨的?
那先前所謂上萬兵馬,恐怕多是從蘄州征來的築營民夫。
……
岑炳再返隨州。
並親自趕往棗陽。
據逄鵬飛道,近一月來,多有襄州來向的亂兵犯境劫掠。至近幾日,所來亂兵更眾,先前至多十來人一隊,只在邊境處掠奪,掠完便跑;如今可見到上百人一隊成建制來掠,而且沿白水深入棗陽境,有如在自家府苑閒遊,所過處如蝗蟲襲境,無分官民,一律掠奪乾淨,只留下滿地狼藉。
逄鵬飛以為護境有責,自己坐鎮棗陽之餘,多派游騎四下追蹤賊跡,而後派出兵馬去剿,雙方大大小小接戰十餘次,共斬賊達百人,多為汝州兵卒。
如今特稟與岑炳,是擔心觸怒秦宗言,故再請示。
岑炳只讚賞有加。
他只吩咐逄鵬飛守好城池,不想後者又主動但起守境職責,如此也彰顯出隨州軍威,斷不容許賊人犯境,犯則必擊之。著實難得。
空口白舌從來缺乏說服力,就當用行動告之秦宗言,隨州並非軟柿子,若敢來犯,必誅之。
又爭相請命而往。
黃州今為安州東面屏障,絕不容落入賊手,以窺我邊境。
岑炳很滿意諸將鬥志昂揚,或有驕兵之嫌,但總好過暮氣沉沉、畏敵不戰。也是因為自入隨州後逢戰必勝,積累了足夠的信心,且戰必勝,戰果越大賞賜越豐厚,故紛紛爭先請命。
然而,他們卻不知五千汝州兵已駐新野,正覬覦隨州,當下之時,怎可發兵往東?
甚至必要時,可犧牲黃州……
岑炳壓服眾聲:黃州之事,救或不救,我自有決斷,爾等但加緊操練,磨礪兵刃,萬般準備齊全,得我將令時即刻可發。
再派出三路快馬信使,分往木蘭山、黃州、巴水東三地。
去往木蘭山,告之劉威不得馳援黃州,只管屯駐木蘭山下,加固營壘,若未得我將令,寸步不得出營。
去往黃州,告之吳討襲,武安數萬大軍整裝待發,正要從水陸兩路來援,將軍只管安心守城,全力擊賊,無需顧慮。
去往巴水東,告之賊人主將,我本與使君友鄰交好,奈何使君興兵來犯,君若過巴水、踏黃州境,擅開戰事,將入萬劫不復地。謹以此告,勿謂言之不預。
而後便是焦急漫長的等待。
期間,去往新野的客使先一步來安州報,郡王好似已動心,表露出去往荊州之意,但定要先索取糧米,不然動不了身發不了兵。
年初自安州掠得大批糧秣輜重,其中糧米一半都船載運回了隨州,外加夏稅所收,百姓用以償還購地所繳,隨州糧倉內今有糧三十餘萬石。區區三萬石糧,岑炳自然拿得出來,也捨得拿出來,可汝州兵近在新野,把糧米運去,待他們吃飽了、嘗到了甜頭,再掉轉頭來劫掠隨州,當如何處置?此舉與資敵何異!
岑炳思量再三,再派客使去新野,並輸運千石糧米。
此次輸運所征民夫,不必自帶口糧,直接從這千石糧米里食用,到達新野時,除去路途消耗,預計只剩下四五百石。如此多了口藉口,告之秦宗言,陸上轉運消耗過巨,遠不如水路便利,只待汝州軍抵達荊州,便可沿漢水直輸糧米,三萬石糧米,必顆粒不少……
兩日後信使自木蘭山返,報與岑炳,劉威已收到軍令,並關閉營寨大門。
再兩日後,去往黃州信使返,報岑炳,吳討襲憂懼之極,只一味求援,甚至言辭間暗含威脅之意,聲稱若節帥見死不救,他為了黃州百姓免遭塗炭計,唯有向東邊投誠,屆時,還望節帥莫怪我有負往日恩義。
岑炳再派信使往黃州,繼續安撫吳討襲。又道,三州兵馬遲遲未渡巴水,多半只虛張聲勢,並非真要攻來黃州,將軍無需過分憂慮,武安數萬健兒亦隨時可發,只在朝夕間。同時也含威脅之辭,黃州毗鄰安州,而去東邊路途遙遠,望將軍慎重,做長遠計,莫要一時糊塗終生悔。
再兩日後,去往巴水的信使返。
信使並非見到賊人主將,甚至未曾靠近巴水。據信使道,黃州兵全收縮城中,自城以東百里地全無設防,賊人大部未渡巴水,卻散有游騎四下驅趕、羅殺,信使亮明身份,卻依舊不得靠近巴水,只得返程。
信使雖未見到賊人主將,卻另有發現。
信使道,據他觀來,賊人多半虛張聲勢,未必當真會渡水來襲。
岑炳問其故。
信使言有兩點。其一,黃洲城以東全無防禦,賊人若真要渡水而來,散游騎後,當再派民夫搶先修整道路,可他只見賊騎,其餘全無所見。其二,信使往來司空見慣,賊人卻為何不允通信,又不准他靠近巴水,是否也說明其中有詐,賊人怕他接近巴水後,得窺內中虛實。
岑炳來安州已有七日,兵貴神速,賊人既臨巴水岸,為何遲遲不渡?岑炳心中亦是疑惑日甚。
除黃州求救信使仍是一路接著一路,好似大戰將至,李季方、趙敢當等部將也都察覺有異,亦不再紛紛請命……
又三日後,黃陂差人快馬來報,賊人已退去。
虛驚一場,岑炳心石落地。
東面危機解除,自是大好喜事一件,可岑炳以下幾人卻無喜悅可言,只覺得莫名其妙。
從頭至尾,整個一摸不著頭腦。
無緣無故大兵臨境,又無緣無故悄然退去,東邊的賊人究竟在搞什麼?組團旅遊觀光麼?可上萬大軍勞師遠征,其間消耗多少人力物力財力,誰觀光捨得下這麼大的血本!
又或許是賊人營內突發了甚變故,以致不得不自退去?
繼而更多消息傳來,仍教人不得其要。
直至有人來報,賊人退去後,巴水兩岸一如故往,只在巴水入江處多出一座寨子來,寨內似有守卒。
岑炳方有些恍然,敢情賊人是來搶修營寨的?
那先前所謂上萬兵馬,恐怕多是從蘄州征來的築營民夫。
……
岑炳再返隨州。
並親自趕往棗陽。
據逄鵬飛道,近一月來,多有襄州來向的亂兵犯境劫掠。至近幾日,所來亂兵更眾,先前至多十來人一隊,只在邊境處掠奪,掠完便跑;如今可見到上百人一隊成建制來掠,而且沿白水深入棗陽境,有如在自家府苑閒遊,所過處如蝗蟲襲境,無分官民,一律掠奪乾淨,只留下滿地狼藉。
逄鵬飛以為護境有責,自己坐鎮棗陽之餘,多派游騎四下追蹤賊跡,而後派出兵馬去剿,雙方大大小小接戰十餘次,共斬賊達百人,多為汝州兵卒。
如今特稟與岑炳,是擔心觸怒秦宗言,故再請示。
岑炳只讚賞有加。
他只吩咐逄鵬飛守好城池,不想後者又主動但起守境職責,如此也彰顯出隨州軍威,斷不容許賊人犯境,犯則必擊之。著實難得。
空口白舌從來缺乏說服力,就當用行動告之秦宗言,隨州並非軟柿子,若敢來犯,必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