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章 制茶與商貿
此番回隨州,亦有件事需岑炳親自過問。
待去各縣鄉考察半月,再回城內,岑炳叫來王延章道:「我與你所道制茶一事,可有進展?」
岑炳親自過問制茶事,自有他得考量。
岑炳以為,若他只圖眼下一時安穩,給庶民廣分地,教其有田地可耕種,再勤勸課農桑,確保境內百姓填飽肚子、健兒糧秣充足,如此保境守土,倒也足夠了。且不論此想法本愚蠢之極,當此亂世,弱肉強食,唯有盡力做大做強,否則便會淪為他人魚肉,遭人蠶食,斷無安穩自保一途。
可要長遠規劃,欲做大做強,領著武安軍外出征戰,盡力兼併他人領地,單靠百姓從田地里辛苦刨出來那點糧米,如何能支撐?
平日豢養軍卒的開銷就數倍於民夫。這也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豪強逐鹿,首先得餵飽部下精兵強將,得鋒利自己的爪牙,而後才能用他們去攻城略地,岑炳不可能逆時而動,單給自己的軍隊降低薪俸,此無異自取覆滅。
而戰事一開,軍隊開銷又要成倍增長。戰前開撥費,戰時許下的賞賜,戰後的撫恤和賞錢……每一項都少不了,每一項都是巨額開銷。偏偏戰事又頻繁。
武安軍今軍資充裕,全靠著運勢旺,所攻掠隨州安州均錢帛豐裕,填補戰事虧空綽綽有餘。若前番攻打的是黃州這般貧瘠地,或關中河南等飽經戰亂、已不知被掘地三尺搜颳了多少遍的地方,軍內早就出入失衡、開支不繼。
憑此觀天下局勢,為何秦宗權放任朱溫腋下之患不顧,反要急於縱兵四掠,以致朱溫坐大,且部下多擁兵自重?為何朱溫居四戰之地,自保尚不暇,也要一再主動襲擾蔡州?為何大唐朝廷只殘存一氣,明知天下藩鎮個個惹不得,卻偏要與河中王重榮過不去,以致今四處逃竄如喪家犬……說到底,缺錢。
先前巡查雲夢軍營,部隊三日一練,閒時聚賭成風,岑炳看了不由火大。馮子德今為牙府知客使兼武安軍主推官,一掌與外交往,二管軍內日常,岑炳便尋他來詰問。不想馮子德反道,正要用聚賭的方式收回士卒手中錢財,否則軍內開支難以持久。包括軍營四周遍布酒肉鋪子、女閭、賭坊等,全是馮子德與逄公舉合議後開設,也是要把士卒手中錢財再收回軍庫。
岑炳也不得不妥協,未下令關閉賭坊酒肉鋪。士卒們確有這些需求,與其讓其他富商大戶賺錢,倒不如自己賺。且眼下軍內錢財充裕,可戰事一開,又不知當消耗多少,多攢些家底總沒有錯。
岑炳只告與逄公舉馮子德等人,尤其是他那個滿腦子小聰明的馮二哥,既是為軍隊斂財,便不准藉此中飽私囊,所有經營出入必須一一記錄在冊,每旬日交由自己查驗,經營所得,全部輸往府庫。
岑炳甚至不敢交由蔡叔掌府庫帳簿,因其與逄馮二人有故,擔心他們上下串通。另托王延章從隨州州府里覓來一人,名劉岩,精於理財,關鍵是為人有清廉名聲,托其打理節府庫房,大宗出入項只與自己一人請令。
猶是這般,岑炳還得附上一條,軍隊三日一練,練武日所有商鋪不准開張,其餘兩日,酒肉鋪不論,賭坊和女閭只得輪開一日。又召來諸將,吩咐他們下去多教導健兒,早成家育子才是正道,沒有戰事時,操練之外,多回家幫扶家人,不要總在軍營里廝混……
搞出這麼多令人頭大的事來,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且不說往後提升戰力,造船是個燒錢的無底洞,購買戰馬又是個無底洞,買好鐵打鐵甲翻新兵刃也要填不少錢……
錢從哪裡來?
靠農人從土地里一年辛勤種來的稻麥還不夠塞牙縫,必須得有大宗商貿買賣來生財。
所謂大宗商品,無非鹽鐵茶絲陶瓷幾樣。
鹽鐵不必奢望,安隨沔三地沒有鹽井也沒有鹽礦,反要花錢去外地購鹽,應山倒是有鐵礦,省下不少外購的錢財,但產量有限,生產的生鐵質量也不高,勉強自用,基本不會賣出,估計也很難賣出好價錢。
陶瓷亦不必奢望,當地沒有燒好瓷的土,也沒有那麼多窯,更沒有大量制陶瓷的匠人。
絲錦屬於精細工藝品,倒不怎麼挑地方,可是挑人,沒有大量經驗豐富且技藝純熟的絲織匠人,再代代相傳上百年累積,根本涉足不了,因而上好錦緞只出自淮南與三川兩地,其餘地方無從效仿。故而三川與淮南從不以強兵稱,但遭逢亂世,這兩地買馬強兵的速度,卻是其餘各地難望其項背,可迅速形成一股割據稱王的強大力量。
只剩下茶葉一道。
隨州多山多丘陵,雨水充沛,山里常年霧氣籠罩,採光氣溫也不差,當適宜茶樹生長,且發出的茶葉芽亦當口感不錯。隨州四面山里也多有百姓種茶,炒好後拿到山下售賣,貼補家用。
故而岑炳得安州後,尤其占沔州後,見識到商貿來錢的厲害,便遣人回隨州帶些茶葉來,再轉賣給商船上的商賈。價格低些也無妨,先開拓市場。然而事實遠沒他想的簡單。據售賣茶葉的小吏來報,商販們都不願意買隨州茶,價格再低也不買,說黑糊糊的品相太差,待沸水沖泡後試了一口,便是白送也不要了,說味道又苦又澀,無法入口。
岑炳特請來些販茶的大賈人,請他們評點各地茶葉,又請評隨州茶。茶道五花八門,內中又是番大學問,岑炳聽得迷迷糊糊,只聽出最終結論,就隨州茶,莫說與蜀茶、淮南茶、湖南茶相比,便是北方產的茶葉相比,也遠遠不如。若不是要給節帥留顏面,他們恐怕不會說得如此委婉,評價還要難聽得多。
岑炳把這些話叫人記下來,再轉述王延章,托後者想想辦法。
可直到如今,他已回了隨州大半月,王延章仍未回話。
莫不是沒將此事放在心上?
待去各縣鄉考察半月,再回城內,岑炳叫來王延章道:「我與你所道制茶一事,可有進展?」
岑炳親自過問制茶事,自有他得考量。
岑炳以為,若他只圖眼下一時安穩,給庶民廣分地,教其有田地可耕種,再勤勸課農桑,確保境內百姓填飽肚子、健兒糧秣充足,如此保境守土,倒也足夠了。且不論此想法本愚蠢之極,當此亂世,弱肉強食,唯有盡力做大做強,否則便會淪為他人魚肉,遭人蠶食,斷無安穩自保一途。
可要長遠規劃,欲做大做強,領著武安軍外出征戰,盡力兼併他人領地,單靠百姓從田地里辛苦刨出來那點糧米,如何能支撐?
平日豢養軍卒的開銷就數倍於民夫。這也是這個時代的通病,豪強逐鹿,首先得餵飽部下精兵強將,得鋒利自己的爪牙,而後才能用他們去攻城略地,岑炳不可能逆時而動,單給自己的軍隊降低薪俸,此無異自取覆滅。
而戰事一開,軍隊開銷又要成倍增長。戰前開撥費,戰時許下的賞賜,戰後的撫恤和賞錢……每一項都少不了,每一項都是巨額開銷。偏偏戰事又頻繁。
武安軍今軍資充裕,全靠著運勢旺,所攻掠隨州安州均錢帛豐裕,填補戰事虧空綽綽有餘。若前番攻打的是黃州這般貧瘠地,或關中河南等飽經戰亂、已不知被掘地三尺搜颳了多少遍的地方,軍內早就出入失衡、開支不繼。
憑此觀天下局勢,為何秦宗權放任朱溫腋下之患不顧,反要急於縱兵四掠,以致朱溫坐大,且部下多擁兵自重?為何朱溫居四戰之地,自保尚不暇,也要一再主動襲擾蔡州?為何大唐朝廷只殘存一氣,明知天下藩鎮個個惹不得,卻偏要與河中王重榮過不去,以致今四處逃竄如喪家犬……說到底,缺錢。
先前巡查雲夢軍營,部隊三日一練,閒時聚賭成風,岑炳看了不由火大。馮子德今為牙府知客使兼武安軍主推官,一掌與外交往,二管軍內日常,岑炳便尋他來詰問。不想馮子德反道,正要用聚賭的方式收回士卒手中錢財,否則軍內開支難以持久。包括軍營四周遍布酒肉鋪子、女閭、賭坊等,全是馮子德與逄公舉合議後開設,也是要把士卒手中錢財再收回軍庫。
岑炳也不得不妥協,未下令關閉賭坊酒肉鋪。士卒們確有這些需求,與其讓其他富商大戶賺錢,倒不如自己賺。且眼下軍內錢財充裕,可戰事一開,又不知當消耗多少,多攢些家底總沒有錯。
岑炳只告與逄公舉馮子德等人,尤其是他那個滿腦子小聰明的馮二哥,既是為軍隊斂財,便不准藉此中飽私囊,所有經營出入必須一一記錄在冊,每旬日交由自己查驗,經營所得,全部輸往府庫。
岑炳甚至不敢交由蔡叔掌府庫帳簿,因其與逄馮二人有故,擔心他們上下串通。另托王延章從隨州州府里覓來一人,名劉岩,精於理財,關鍵是為人有清廉名聲,托其打理節府庫房,大宗出入項只與自己一人請令。
猶是這般,岑炳還得附上一條,軍隊三日一練,練武日所有商鋪不准開張,其餘兩日,酒肉鋪不論,賭坊和女閭只得輪開一日。又召來諸將,吩咐他們下去多教導健兒,早成家育子才是正道,沒有戰事時,操練之外,多回家幫扶家人,不要總在軍營里廝混……
搞出這麼多令人頭大的事來,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
且不說往後提升戰力,造船是個燒錢的無底洞,購買戰馬又是個無底洞,買好鐵打鐵甲翻新兵刃也要填不少錢……
錢從哪裡來?
靠農人從土地里一年辛勤種來的稻麥還不夠塞牙縫,必須得有大宗商貿買賣來生財。
所謂大宗商品,無非鹽鐵茶絲陶瓷幾樣。
鹽鐵不必奢望,安隨沔三地沒有鹽井也沒有鹽礦,反要花錢去外地購鹽,應山倒是有鐵礦,省下不少外購的錢財,但產量有限,生產的生鐵質量也不高,勉強自用,基本不會賣出,估計也很難賣出好價錢。
陶瓷亦不必奢望,當地沒有燒好瓷的土,也沒有那麼多窯,更沒有大量制陶瓷的匠人。
絲錦屬於精細工藝品,倒不怎麼挑地方,可是挑人,沒有大量經驗豐富且技藝純熟的絲織匠人,再代代相傳上百年累積,根本涉足不了,因而上好錦緞只出自淮南與三川兩地,其餘地方無從效仿。故而三川與淮南從不以強兵稱,但遭逢亂世,這兩地買馬強兵的速度,卻是其餘各地難望其項背,可迅速形成一股割據稱王的強大力量。
只剩下茶葉一道。
隨州多山多丘陵,雨水充沛,山里常年霧氣籠罩,採光氣溫也不差,當適宜茶樹生長,且發出的茶葉芽亦當口感不錯。隨州四面山里也多有百姓種茶,炒好後拿到山下售賣,貼補家用。
故而岑炳得安州後,尤其占沔州後,見識到商貿來錢的厲害,便遣人回隨州帶些茶葉來,再轉賣給商船上的商賈。價格低些也無妨,先開拓市場。然而事實遠沒他想的簡單。據售賣茶葉的小吏來報,商販們都不願意買隨州茶,價格再低也不買,說黑糊糊的品相太差,待沸水沖泡後試了一口,便是白送也不要了,說味道又苦又澀,無法入口。
岑炳特請來些販茶的大賈人,請他們評點各地茶葉,又請評隨州茶。茶道五花八門,內中又是番大學問,岑炳聽得迷迷糊糊,只聽出最終結論,就隨州茶,莫說與蜀茶、淮南茶、湖南茶相比,便是北方產的茶葉相比,也遠遠不如。若不是要給節帥留顏面,他們恐怕不會說得如此委婉,評價還要難聽得多。
岑炳把這些話叫人記下來,再轉述王延章,托後者想想辦法。
可直到如今,他已回了隨州大半月,王延章仍未回話。
莫不是沒將此事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