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章 建牙開府
吳討襲不敢赴約,並無稀奇,若換了他來邀岑炳赴會,岑炳多半也會「抱病」。
世道艱辛,當以惜身為先。前年發生在上源驛的事,可是鬧的動靜不小,天下人皆耳聞,亦皆從中銘記教訓。
但吳討襲那些感激言辭,讓岑炳甚是欣喜,足以說明吳討襲並無敵對之意,哪怕被自己襲了黃陂,亦不敢招惹、唯願與自己交好。
若要與誰為敵,那人自是越愚蠢越好;若臨時選擇與誰為友,那這「朋友」當是越明智越好。
吳討襲這位「朋友」是明智的。
就他那點兵馬,絕非敵手,何必來以卵擊石,須知岑炳暫不與他為難,也只是瞧在黃州身後的淮南勢力面上,暫留著他來充當雙方中間的緩衝地帶。
「朋友」明智,岑炳亦獲利不小。吳討襲懼怕他興兵黃州,他亦不願拿兵馬陷進黃州。不只是規避過早與淮南為敵,也是因為襄州方向,預計過不了太久,將要調動人馬……
為鞏固雙方友誼,岑炳儘量傳達善意,教劉威自軍中拿出些許錢帛糧米,又自黃陂大牢內提出所有黃州故舊,遣信使一併送往黃州。另附道,岑某自汝南來,今作客江北,時時有生分之感,今得與將軍親近,甚感欣慰,唯願與將軍友鄰和睦,共治江北。
隨後吳討襲也遣人贈來黃州物產,言人陋物亦鄙,山野之物,還望大帥笑納,並再敘友鄰相處之意。
黃陂無憂,岑炳返程安州。
返程前,好言叮囑吳宥新等黃陂官吏早做打算,擇地修築縣城,以備不時之虞。
……
六月粟麥收,岑炳回隨州。
朱武已先一步回隨州,此番奪安州沔州,亦掠了不少錢帛,其中大半輸往隨州,其中又大半輸往了他的船塢,繼續伐料造船。他終於得空閒,自然得回去督察。
岑炳則以考察民生為主。
去年新分了田地,今年又推行新稅法,不知成效如何。
先翻閱戶曹帳簿。
今歲隨州各地收粟麥合計八萬餘石,官府課收六千餘石。粟麥產出較往年翻了一倍不止,效果顯著,但官府夏稅所入則與往年相差不大,一來新稅較隨州舊稅稅額大幅降低,二來新稅中地稅丁稅均一年一征,趁夏季大收繳納地稅丁稅的只極少數。
王延章誤以為岑炳不悅。
畢竟各地百姓具體收了多少粟麥,單憑帳簿上的數字說服力不足,太容易造假,且官府媚上欺下一貫都會造假,隨便添幾個數字,斷難查實……州府糧倉入多少糧,才是實實在在可見的,絕對假不了,也方能讓岑炳信服。可偏偏糧倉所入與往年相差無幾。
去年他先獻治粟四策,被委以重任後,又得岑炳全力支持,買田分田、重建稅法搞得轟轟烈烈,可最終結果卻不如不改,若岑炳不滿也在情理之中。
王延章解釋道,夏收不如預期,原因有二。一則無水利工事,今歲春夏多大雨,淹沒不少田地,加之近水處多良田,糧食減產不可避免。更主要的原因是民力不足,去年底大徵兵一下征去兩千多青壯,出征安州又徵發上千民夫,隨州百姓本耕種粗放,全靠著勞力和地力維持產出,勞力一去,產量自然下降。
王延章又與岑炳許諾,州府一再督促各地勤事農桑,也在設法教導百姓沃肥養田、更換農具……今歲秋收定會有個好結果。
他前後費力解釋,其實岑炳並無不滿,反道他受累了。
岑炳以為,只有民貧國亦貧,未有民富而國不富者,先要蓄養足民力,再徐圖徵收。官府徵稅,不過一兩句話的事,方法多的是,關鍵是百姓家中是否儲有可征之物,亦即民力是否富足。
岑炳另告知王延章,給他添了個新職事。
岑炳已授雙旌雙節,自當建牙開府,自選僚屬。修築節帥府一事暫不提,岑炳孤家寡人,又無家族興旺,單一個隨州衙府或安州府衙都太大了,尚需納岑寶等親兵同住,又何必再大興土木,浪費人力物力。但授職選僚屬之事可緩不得,部屬們都眼巴巴盼著呢。
已授朱武節度副使,李季方為行軍司馬,吳自勉為節度判官,其餘押牙、掌書記、支使、推官等職也一一分授,而孔目官一職專留以王延章,負責兵馬糧秣調度。加之他安隨兩地治粟使兼安州戶倉兩曹參軍職事,幾乎一人掌控境內糧米。
岑炳如此安排,既便於戰時糧秣籌集,也為著平時生產考慮。
王延章既掌糧米產出又掌糧米度支,如何量入為出,如何以出謀入,當有著更好的考量。
再說回夏收一事。
岑炳建議榜示各地百姓,可以粟麥抵充去歲所欠買田錢,如此既可充盈州府糧倉,亦可防止穀賤傷農。
王延章聞言吃了一驚。
一旁陪坐的柳脩業更是連連稱奇,直道節帥未必有未卜先知之能。
因岑炳昨日方回隨州,必不清楚隨州當下民生現狀。而這幾日,最令王延章及柳脩業頭疼之事,便是穀賤傷農。
今歲粟麥大收,百姓家用有餘,隨州地濕,不適宜長久存儲,隨州百姓亦無存儲糧食的習慣,只有拿到草市上售賣或換取鹽巴麻布等物。然而大量糧食湧入,導致粟麥價格大降,往常一斗麥子可換回十尺布,如今最多換五六尺。亦有商戶趁此發財,低買高賣,進一步壓低粟麥市價。
粟麥賤賣,不只讓庶農吃虧,半年辛苦賺不來收入,從長遠看,更會挫傷百姓種田的動力,遑論聽官府教導更新農具,勤事生產。
如今岑炳方回隨州,竟深知其弊,又只隨意提出一法,由官府大量採購百姓手中粟麥,當可迎刃而解。
兩人稱讚不已,於岑炳而言卻只是尋常。他學過歷史,古代百姓最是可憐,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若有天災人禍致年歲欠收,百姓衣食沒有著落,唯賣兒鬻女度日;若天可憐見遇豐年,卻又有穀賤傷農,亦享不了實惠。
世道艱辛,當以惜身為先。前年發生在上源驛的事,可是鬧的動靜不小,天下人皆耳聞,亦皆從中銘記教訓。
但吳討襲那些感激言辭,讓岑炳甚是欣喜,足以說明吳討襲並無敵對之意,哪怕被自己襲了黃陂,亦不敢招惹、唯願與自己交好。
若要與誰為敵,那人自是越愚蠢越好;若臨時選擇與誰為友,那這「朋友」當是越明智越好。
吳討襲這位「朋友」是明智的。
就他那點兵馬,絕非敵手,何必來以卵擊石,須知岑炳暫不與他為難,也只是瞧在黃州身後的淮南勢力面上,暫留著他來充當雙方中間的緩衝地帶。
「朋友」明智,岑炳亦獲利不小。吳討襲懼怕他興兵黃州,他亦不願拿兵馬陷進黃州。不只是規避過早與淮南為敵,也是因為襄州方向,預計過不了太久,將要調動人馬……
為鞏固雙方友誼,岑炳儘量傳達善意,教劉威自軍中拿出些許錢帛糧米,又自黃陂大牢內提出所有黃州故舊,遣信使一併送往黃州。另附道,岑某自汝南來,今作客江北,時時有生分之感,今得與將軍親近,甚感欣慰,唯願與將軍友鄰和睦,共治江北。
隨後吳討襲也遣人贈來黃州物產,言人陋物亦鄙,山野之物,還望大帥笑納,並再敘友鄰相處之意。
黃陂無憂,岑炳返程安州。
返程前,好言叮囑吳宥新等黃陂官吏早做打算,擇地修築縣城,以備不時之虞。
……
六月粟麥收,岑炳回隨州。
朱武已先一步回隨州,此番奪安州沔州,亦掠了不少錢帛,其中大半輸往隨州,其中又大半輸往了他的船塢,繼續伐料造船。他終於得空閒,自然得回去督察。
岑炳則以考察民生為主。
去年新分了田地,今年又推行新稅法,不知成效如何。
先翻閱戶曹帳簿。
今歲隨州各地收粟麥合計八萬餘石,官府課收六千餘石。粟麥產出較往年翻了一倍不止,效果顯著,但官府夏稅所入則與往年相差不大,一來新稅較隨州舊稅稅額大幅降低,二來新稅中地稅丁稅均一年一征,趁夏季大收繳納地稅丁稅的只極少數。
王延章誤以為岑炳不悅。
畢竟各地百姓具體收了多少粟麥,單憑帳簿上的數字說服力不足,太容易造假,且官府媚上欺下一貫都會造假,隨便添幾個數字,斷難查實……州府糧倉入多少糧,才是實實在在可見的,絕對假不了,也方能讓岑炳信服。可偏偏糧倉所入與往年相差無幾。
去年他先獻治粟四策,被委以重任後,又得岑炳全力支持,買田分田、重建稅法搞得轟轟烈烈,可最終結果卻不如不改,若岑炳不滿也在情理之中。
王延章解釋道,夏收不如預期,原因有二。一則無水利工事,今歲春夏多大雨,淹沒不少田地,加之近水處多良田,糧食減產不可避免。更主要的原因是民力不足,去年底大徵兵一下征去兩千多青壯,出征安州又徵發上千民夫,隨州百姓本耕種粗放,全靠著勞力和地力維持產出,勞力一去,產量自然下降。
王延章又與岑炳許諾,州府一再督促各地勤事農桑,也在設法教導百姓沃肥養田、更換農具……今歲秋收定會有個好結果。
他前後費力解釋,其實岑炳並無不滿,反道他受累了。
岑炳以為,只有民貧國亦貧,未有民富而國不富者,先要蓄養足民力,再徐圖徵收。官府徵稅,不過一兩句話的事,方法多的是,關鍵是百姓家中是否儲有可征之物,亦即民力是否富足。
岑炳另告知王延章,給他添了個新職事。
岑炳已授雙旌雙節,自當建牙開府,自選僚屬。修築節帥府一事暫不提,岑炳孤家寡人,又無家族興旺,單一個隨州衙府或安州府衙都太大了,尚需納岑寶等親兵同住,又何必再大興土木,浪費人力物力。但授職選僚屬之事可緩不得,部屬們都眼巴巴盼著呢。
已授朱武節度副使,李季方為行軍司馬,吳自勉為節度判官,其餘押牙、掌書記、支使、推官等職也一一分授,而孔目官一職專留以王延章,負責兵馬糧秣調度。加之他安隨兩地治粟使兼安州戶倉兩曹參軍職事,幾乎一人掌控境內糧米。
岑炳如此安排,既便於戰時糧秣籌集,也為著平時生產考慮。
王延章既掌糧米產出又掌糧米度支,如何量入為出,如何以出謀入,當有著更好的考量。
再說回夏收一事。
岑炳建議榜示各地百姓,可以粟麥抵充去歲所欠買田錢,如此既可充盈州府糧倉,亦可防止穀賤傷農。
王延章聞言吃了一驚。
一旁陪坐的柳脩業更是連連稱奇,直道節帥未必有未卜先知之能。
因岑炳昨日方回隨州,必不清楚隨州當下民生現狀。而這幾日,最令王延章及柳脩業頭疼之事,便是穀賤傷農。
今歲粟麥大收,百姓家用有餘,隨州地濕,不適宜長久存儲,隨州百姓亦無存儲糧食的習慣,只有拿到草市上售賣或換取鹽巴麻布等物。然而大量糧食湧入,導致粟麥價格大降,往常一斗麥子可換回十尺布,如今最多換五六尺。亦有商戶趁此發財,低買高賣,進一步壓低粟麥市價。
粟麥賤賣,不只讓庶農吃虧,半年辛苦賺不來收入,從長遠看,更會挫傷百姓種田的動力,遑論聽官府教導更新農具,勤事生產。
如今岑炳方回隨州,竟深知其弊,又只隨意提出一法,由官府大量採購百姓手中粟麥,當可迎刃而解。
兩人稱讚不已,於岑炳而言卻只是尋常。他學過歷史,古代百姓最是可憐,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若有天災人禍致年歲欠收,百姓衣食沒有著落,唯賣兒鬻女度日;若天可憐見遇豐年,卻又有穀賤傷農,亦享不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