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章 確保黃州亦無戰亂
黃皓入城即殺閔勖,自是魯莽行事。
須知他只殺得閔勖一人,潭州各地卻控於欽化軍之下,驟聞節帥被殺,如何肯罷休?於是兩相廝殺,潭州自此大亂。
周岳正領大軍入潭州,竟遇見如此好事。未經惡戰,便輕易得了潭州,自此成為新任潭州之主。
其實眼紅潭州的可不只黃皓與周岳二人。在潭州北、岳州境南,另有一支湘陰豪強出身的兵馬,為首是鄧進思、鄧進忠兄弟。只可惜閔勖一著臭棋,又黃皓魯莽,致使潭州內亂,丟得太快,便宜了周岳坐享其成。若不然,待周岳與潭州欽化軍鏖戰兩敗……最終誰得到潭州,倒真不好說。
鄧氏兄弟這方點齊兵馬,卻聞周岳已入主潭州的噩耗,乾脆一掉頭,往北邊岳州攻去。岳州刺史杜洪身在鄂州,城內必定空虛,正是出兵良機。
杜洪聞訊,只得丟下尚不穩定的鄂州,棄江北沔州不顧,匆匆趕回岳州去。
杜洪多謀,雖恨不能將壞他大事的鄧氏兄弟開膛剖肚,然以大局為重,並未輕起戰事,只以軍威相服。而後與鄧氏兄弟講和,議定劃汨羅水而治,雙方互不再犯。而後,又匆匆趕來鄂州……
聞知內中情形,武安軍中諸將多有人罵杜洪狡詐,早知岳州自保無暇,就當趁勢再取鄂州。亦有人向岑炳建言,不必顧忌江上誓言,正要趁江南動盪,一舉打過江去。岑炳聽不得這些閒話,免不了尋幾人來教育:飯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要一步一步邁,邁大了,當心扯著鳥。
本就無力且無意謀取江南,與南邊混亂與否無干。
這也是他身為主將,與部下諸將利害不同之處。
他必須得長遠考慮,從大局著想,何方可動兵,何方以求和為上……而諸將只一心建功,趕緊開疆拓土,如此也可做個一城之主。
……
南北罷兵,江道復暢,另為沔州帶來不少錢利。凡過往船隻,或停靠鸚鵡洲,或轉入漢水,均需繳納津渡費。
岑炳任朱林兒為諸水路巡察使,專司此職。
稅額依據船載商品總量而定,值三十抽一,相比過往十五抽一減少一半。
岑炳自有計較。長江商道繁忙,尤其淮南絲綢茶葉、江西陶瓷等大宗商品多取道江水進入中原,若盤剝過狠,商船徑直駛過、並不停靠,反而不妙,不如自削津渡費賺取商船信任。畢竟船隻遠航,總是要擇碼頭停靠的,漢口占盡地利,只要無亂兵襲擾,津渡費合理,便是來往商船停靠的不二選擇。
若能吸引到更多船隻商販,將鸚鵡洲打造為東西南北商品集散地,憑著沔州天下之中的地利,也未嘗不可。屆時,光津渡費一項,就足夠大肆招兵買馬。
為此,亦需嚴禁官兵官差另行盤剝。
岑炳一再叮囑朱林兒,若察有官差勒索商販錢財,無論錢財多少,一律剝去官服,另下獄問罪。包括朱林兒本人,若從中徇私,必不輕饒。岑炳另在鸚鵡洲與江口設三處信箱,若遭官兵官差勒索,商販庶民皆可內投訴狀,自有州府專人每旬日前來查驗。
沔州城防則託付許存,授其漢陽守捉使,可全權處置沔州軍務。
沔州刺史由逄公舉邀領。
……
沔州再無戰事。
岑炳再赴黃陂,欲要確保黃州亦無戰亂。
自占隨州來,一年時間,去往各處皆是乘船,既便捷又省力,如今又要憑著一雙腿長途跋涉,岑炳當真有些不習慣。坐騎自然是有的,可親兵健兒們俱是步行,他也不願獨騎,雖少了些節帥威嚴,但也和部屬多幾分親近。
親兵健兒多二十左右的少年,正血氣方剛。途中岑炳提議比試腳力,添些跋涉樂趣,亦是要激發少年們爭勝心。親兵健兒們果奮勇爭先,一個追趕一個,個個不相讓,絲毫不覺路途艱辛。
不覺間雲夢去黃陂百七里路,兩日便至。
未至黃陂,早有劉威並黃陂縣令、縣尉、吳宥新等一大路人遠迎。
黃陂官吏另抬了頂六台大轎子,躬邀岑炳入轎。
「行伍粗人,不慣享福。」岑炳婉拒,同眾人簡單寒暄幾句,當先便往黃陂步行去。眾官吏亦只好步行相隨。
至黃陂縣城,見外圍只一圈殘破的土圍子,高不過兩米,且遍處是缺口,可輕鬆跳躍。再抬眼四望,近旁亦無險地。且回顧來路,縣城位於四面低處。岑炳有些理解劉威為何遠遠駐兵木蘭山下。
入縣城後,走在未鋪石板、坑窪不平、塵土飛揚的所謂大街上,兩旁民房草廬簡陋,牛羊等牲畜就栓在房屋外,或散養城中,滿是騷膻臭味。住戶寒酸,多不著外衣,只半臂犢鼻褌稍稍蔽體。更是見不到半點市井煙火氣。
黃陂官吏見岑炳眉頭微皺,心下又虛又懼,忙推出吳宥新上前謝罪:「黃陂自來鄙陋,自然也是小人等治理不善,望大帥饒恕。」
岑炳擺了擺手:「無妨。」
他遠道而來,並不是過問黃陂民生。
只是以前只聽聞黃州貧瘠,今日親眼所見,方深有體會。
「黃陂百姓不易,尤需諸位盡力打理,當恪盡職守,謀治一方,多為百姓謀福祉。」岑炳勉勵一番。
「大帥英明!」
「小人等謹記大帥教誨!」
眾黃陂官吏忙諾諾,再趕緊請岑炳入衙內歇息。
岑炳亦留意到今黃陂官吏,多為吳姓。但也無妨。黃陂位居賊襲之沖,當以團結穩定為要,任吳姓一家獨大,於禦敵而言,未嘗不是好事。
岑炳見不得黃陂這窮酸模樣,見多了心裡不是滋味,實不願久留,故下榻後,立即派人快馬去黃州傳信,邀吳討襲擇時擇地一敘。
趕緊辦完正事走人。
兩日後,吳討襲差人回信,言不巧抱病在床,不能赴約。但也極言感激之辭,聲稱自己鄙陋之人,如何敢勞煩岑大帥遠道來黃州,竟又得岑大帥親自邀約,倍感榮幸,望與大帥永結兄弟之義,云云。
須知他只殺得閔勖一人,潭州各地卻控於欽化軍之下,驟聞節帥被殺,如何肯罷休?於是兩相廝殺,潭州自此大亂。
周岳正領大軍入潭州,竟遇見如此好事。未經惡戰,便輕易得了潭州,自此成為新任潭州之主。
其實眼紅潭州的可不只黃皓與周岳二人。在潭州北、岳州境南,另有一支湘陰豪強出身的兵馬,為首是鄧進思、鄧進忠兄弟。只可惜閔勖一著臭棋,又黃皓魯莽,致使潭州內亂,丟得太快,便宜了周岳坐享其成。若不然,待周岳與潭州欽化軍鏖戰兩敗……最終誰得到潭州,倒真不好說。
鄧氏兄弟這方點齊兵馬,卻聞周岳已入主潭州的噩耗,乾脆一掉頭,往北邊岳州攻去。岳州刺史杜洪身在鄂州,城內必定空虛,正是出兵良機。
杜洪聞訊,只得丟下尚不穩定的鄂州,棄江北沔州不顧,匆匆趕回岳州去。
杜洪多謀,雖恨不能將壞他大事的鄧氏兄弟開膛剖肚,然以大局為重,並未輕起戰事,只以軍威相服。而後與鄧氏兄弟講和,議定劃汨羅水而治,雙方互不再犯。而後,又匆匆趕來鄂州……
聞知內中情形,武安軍中諸將多有人罵杜洪狡詐,早知岳州自保無暇,就當趁勢再取鄂州。亦有人向岑炳建言,不必顧忌江上誓言,正要趁江南動盪,一舉打過江去。岑炳聽不得這些閒話,免不了尋幾人來教育:飯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要一步一步邁,邁大了,當心扯著鳥。
本就無力且無意謀取江南,與南邊混亂與否無干。
這也是他身為主將,與部下諸將利害不同之處。
他必須得長遠考慮,從大局著想,何方可動兵,何方以求和為上……而諸將只一心建功,趕緊開疆拓土,如此也可做個一城之主。
……
南北罷兵,江道復暢,另為沔州帶來不少錢利。凡過往船隻,或停靠鸚鵡洲,或轉入漢水,均需繳納津渡費。
岑炳任朱林兒為諸水路巡察使,專司此職。
稅額依據船載商品總量而定,值三十抽一,相比過往十五抽一減少一半。
岑炳自有計較。長江商道繁忙,尤其淮南絲綢茶葉、江西陶瓷等大宗商品多取道江水進入中原,若盤剝過狠,商船徑直駛過、並不停靠,反而不妙,不如自削津渡費賺取商船信任。畢竟船隻遠航,總是要擇碼頭停靠的,漢口占盡地利,只要無亂兵襲擾,津渡費合理,便是來往商船停靠的不二選擇。
若能吸引到更多船隻商販,將鸚鵡洲打造為東西南北商品集散地,憑著沔州天下之中的地利,也未嘗不可。屆時,光津渡費一項,就足夠大肆招兵買馬。
為此,亦需嚴禁官兵官差另行盤剝。
岑炳一再叮囑朱林兒,若察有官差勒索商販錢財,無論錢財多少,一律剝去官服,另下獄問罪。包括朱林兒本人,若從中徇私,必不輕饒。岑炳另在鸚鵡洲與江口設三處信箱,若遭官兵官差勒索,商販庶民皆可內投訴狀,自有州府專人每旬日前來查驗。
沔州城防則託付許存,授其漢陽守捉使,可全權處置沔州軍務。
沔州刺史由逄公舉邀領。
……
沔州再無戰事。
岑炳再赴黃陂,欲要確保黃州亦無戰亂。
自占隨州來,一年時間,去往各處皆是乘船,既便捷又省力,如今又要憑著一雙腿長途跋涉,岑炳當真有些不習慣。坐騎自然是有的,可親兵健兒們俱是步行,他也不願獨騎,雖少了些節帥威嚴,但也和部屬多幾分親近。
親兵健兒多二十左右的少年,正血氣方剛。途中岑炳提議比試腳力,添些跋涉樂趣,亦是要激發少年們爭勝心。親兵健兒們果奮勇爭先,一個追趕一個,個個不相讓,絲毫不覺路途艱辛。
不覺間雲夢去黃陂百七里路,兩日便至。
未至黃陂,早有劉威並黃陂縣令、縣尉、吳宥新等一大路人遠迎。
黃陂官吏另抬了頂六台大轎子,躬邀岑炳入轎。
「行伍粗人,不慣享福。」岑炳婉拒,同眾人簡單寒暄幾句,當先便往黃陂步行去。眾官吏亦只好步行相隨。
至黃陂縣城,見外圍只一圈殘破的土圍子,高不過兩米,且遍處是缺口,可輕鬆跳躍。再抬眼四望,近旁亦無險地。且回顧來路,縣城位於四面低處。岑炳有些理解劉威為何遠遠駐兵木蘭山下。
入縣城後,走在未鋪石板、坑窪不平、塵土飛揚的所謂大街上,兩旁民房草廬簡陋,牛羊等牲畜就栓在房屋外,或散養城中,滿是騷膻臭味。住戶寒酸,多不著外衣,只半臂犢鼻褌稍稍蔽體。更是見不到半點市井煙火氣。
黃陂官吏見岑炳眉頭微皺,心下又虛又懼,忙推出吳宥新上前謝罪:「黃陂自來鄙陋,自然也是小人等治理不善,望大帥饒恕。」
岑炳擺了擺手:「無妨。」
他遠道而來,並不是過問黃陂民生。
只是以前只聽聞黃州貧瘠,今日親眼所見,方深有體會。
「黃陂百姓不易,尤需諸位盡力打理,當恪盡職守,謀治一方,多為百姓謀福祉。」岑炳勉勵一番。
「大帥英明!」
「小人等謹記大帥教誨!」
眾黃陂官吏忙諾諾,再趕緊請岑炳入衙內歇息。
岑炳亦留意到今黃陂官吏,多為吳姓。但也無妨。黃陂位居賊襲之沖,當以團結穩定為要,任吳姓一家獨大,於禦敵而言,未嘗不是好事。
岑炳見不得黃陂這窮酸模樣,見多了心裡不是滋味,實不願久留,故下榻後,立即派人快馬去黃州傳信,邀吳討襲擇時擇地一敘。
趕緊辦完正事走人。
兩日後,吳討襲差人回信,言不巧抱病在床,不能赴約。但也極言感激之辭,聲稱自己鄙陋之人,如何敢勞煩岑大帥遠道來黃州,竟又得岑大帥親自邀約,倍感榮幸,望與大帥永結兄弟之義,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