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大明開礦事務的初步發展
1588年十一月,京城的天空被一層薄薄的雲霧籠罩著,陽光艱難地穿透雲層,灑下微弱的光芒。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清冷的氣息,讓人不禁感到一絲寒意。
派往五台山祭祀的太監們經過漫長的旅程,終於回到了京城。他們一個個面容疲憊,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興奮與急切。這些太監們深知自己帶回的消息至關重要,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向皇上匯報。
為首的太監身材矮小,面容消瘦,但眼神中卻閃爍著精明的光芒。他身著華麗的太監服飾,頭戴黑色的官帽,手中緊緊握著一份奏摺。這份奏摺中詳細記載了他們在紫荊關外的廣昌、靈邑發現的可以品定礦砂開銀礦的情況,以及奸民張守清獨攬此利的惡行。
太監們匆匆忙忙地走進皇宮,來到皇極殿前。他們恭敬地跪在地上,等待著皇上的召見。此時的皇極殿莊嚴肅穆,高大的殿門緊閉著,給人一種神秘而威嚴的感覺。
在殿內,朱翊鈞剛剛退朝,正坐在龍椅上,面容沉靜,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他身著黃色的龍袍,頭戴皇冠,手中拿著一本奏摺,正在仔細地閱讀著。旁邊的太監們靜靜地站著,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突然,一名太監匆匆走進殿內,跪在地上,恭敬地說道:「啟稟皇上,派往五台山祭祀的太監們回來了,請求召見。」
朱翊鈞微微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期待。他放下手中的奏摺,說道:「宣他們進來。」
太監們得到命令,連忙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服飾,小心翼翼地走進殿內。他們再次跪在地上,為首的太監雙手高舉著奏摺,說道:「啟稟皇上,奴才們在紫荊關外的廣昌、靈邑發現了可以品定礦砂開銀礦的地方。但此地卻被奸民張守清獨攬此利,懇請皇上聖裁。」
朱翊鈞接過奏摺,仔細地閱讀著。他的眉頭漸漸皺起,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憤怒。他深知銀礦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如今卻被奸民獨攬,這讓他感到非常不滿。
「此事當真?」朱翊鈞問道。
為首的太監連忙回答道:「回皇上,千真萬確。奴才們在當地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現張守清確實獨攬了銀礦之利,而且還欺壓百姓,為非作歹。」
朱翊鈞聽了太監的話,心中更加憤怒。他拍了拍龍椅的扶手,說道:「這個張守清真是膽大包天!朕一定要嚴懲他!」
此時,朱翊鈞想到了大學士申時行等人。他知道申時行等人足智多謀,一定能給他一個妥善的處理辦法。於是,他下令召見申時行等人。
不一會兒,申時行等人匆匆忙忙地來到皇極殿。他們身著官服,頭戴官帽,面容嚴肅,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沉穩與睿智。他們恭敬地跪在地上,等待著皇上的詢問。
朱翊鈞將太監們帶回的消息告訴了申時行等人,並詢問他們的意見。申時行微微抬起頭,思索了片刻,然後說道:「啟稟皇上,此事非同小可。銀礦乃國家之重要資源,不能被奸民獨攬。臣等請求命部官行文給巡撫、按察使,查問此事並歷行禁止。」
朱翊鈞聽了申時行的話,點了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朕也認為應該如此。那你們覺得應該如何處置這個張守清呢?」
申時行回答道:「啟稟皇上,張守清獨攬銀礦之利,欺壓百姓,為非作歹,罪不可赦。臣等認為應該速速逮捕張守清,將其正法,以儆效尤。同時,封閉礦洞,防止其他人再次非法開採。」
朱翊鈞聽了申時行的建議,認為非常正確。他下令道:「好!就依愛卿所言。速速逮捕張守清,將其正法,封閉礦洞。同時,命部官行文給巡撫、按察使,徹查此事,如有其他違法之人,一併嚴懲。」
申時行等人連忙磕頭謝恩,說道:「皇上聖明!臣等一定盡心盡力,辦好此事。」
八年後的十二月,京城的天空被一層厚厚的陰霾所籠罩,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寒風凜冽地吹過大街小巷,帶來陣陣刺骨的寒冷,讓人們不禁裹緊了身上的衣物。
內閣大臣沈一貫身著莊重的官服,面容凝重地坐在書房中。他的眉頭緊鎖,手中拿著一份奏摺,心中滿是憂慮。這份奏摺上寫著留守中衛王一清申請加征煤稅的事情,他深知這一舉措將會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
沈一貫站起身來,緩緩走到窗前,望著窗外那陰沉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他想起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百姓們,他們本就生活困苦,如今又要面臨加征煤稅的壓力,這讓他們如何承受得起?
「這加征煤稅之事,斷不可行。我必須向皇上進言,阻止此事。」沈一貫自言自語道,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
他回到書桌前,拿起毛筆,蘸滿墨汁,開始奮筆疾書。他要將自己的擔憂和反對意見詳細地呈遞給皇上,希望皇上能夠聽取他的建議,收回成命。
奏摺呈遞上去後,沈一貫焦急地等待著皇上的回音。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卻始終沒有任何消息傳來。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和失望,但他並沒有放棄,他決定繼續尋找機會,再次向皇上進言。
在此之前,奸人王君錫奏請在易州開礦。朱翊鈞收到這份奏摺後,心中不禁一動。他想到開礦可以為國家帶來豐厚的財富,於是下旨令戶部討論此事。
戶部尚書林材接到旨意後,心中充滿了擔憂。他深知開礦的危害,小規模開採將產生掠奪,大規模開採會聚眾騷亂,是強盜聚集地。他決定向皇上如實回奏,阻止這一危險的舉措。
林材坐在戶部的大堂上,面容嚴肅,手中拿著那份關於易州開礦的奏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他知道自己肩負著保護百姓的重任。
「開礦之事,斷不可行。我必須向皇上闡明其中的利害關係,讓皇上收回成命。」林材自言自語道,心中充滿了使命感。
他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然後帶著奏摺走進了皇宮。在大殿上,他恭敬地向朱翊鈞行禮,然後呈上了自己的奏摺。
「陛下,臣以為開礦之事不可行。開礦的危害極大,小規模開採將產生掠奪,大規模開採會聚眾騷亂,是強盜聚集地。陛下應以百姓的安危為重,不可輕易決定開礦之事。」林材言辭懇切地說道。
朱翊鈞聽了林材的話,心中不禁有些動搖。他開始重新審視開礦這件事情,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
「林愛卿所言不無道理。開礦之事確實需要慎重考慮。」朱翊鈞說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猶豫。
林材見皇上有所動搖,心中一喜,他繼續說道:「陛下,開礦不僅會給百姓帶來災難,也會給國家帶來不穩定因素。陛下應以國家的長治久安為重,放棄開礦的想法。」
朱翊鈞沉思片刻,然後說道:「林愛卿所言極是。朕決定改變主意,驅逐王君錫,命他不要暗中前去生事。」
林材聽了皇上的決定,心中鬆了一口氣,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百姓們暫時避免了一場災難。
然而,此時新建張位當權。張位認為礦務於天地間自然形成,開採於國有利,於民無害,開採便利。他決定向皇上進言,支持開礦之事。
張位身著華麗的官服,面容自信地走進了皇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野心和欲望,他希望通過支持開礦之事,為自己謀取更多的權力和財富。
在大殿上,張位恭敬地向朱翊鈞行禮,然後說道:「陛下,臣以為開礦之事可行。礦務於天地間自然形成,開採於國有利,於民無害,開採便利。陛下應以國家的利益為重,支持開礦之事。」
朱翊鈞聽了張位的話,心中又開始動搖起來。他想到開礦可以為國家帶來豐厚的財富,這對於國家的發展確實有一定的好處。
「張愛卿所言也有道理。開礦之事確實有一定的好處。」朱翊鈞說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糾結。
張位見皇上心動,心中一喜,他繼續說道:「陛下,開礦不僅可以為國家帶來財富,也可以為百姓提供就業機會。陛下應以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為重,支持開礦之事。」
朱翊鈞沉思片刻,然後說道:「張愛卿所言有理。朕決定聽從你的意見,支持開礦之事。」
張位聽了皇上的決定,心中大喜。
一個月後,京城的天空依舊被一層陰霾所籠罩。寒風呼嘯著穿過大街小巷,帶來陣陣刺骨的寒冷。皇宮內,氣氛凝重而壓抑,仿佛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御史況上進身著莊重的官服,面容嚴肅,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他手中緊緊握著那份關於在建昌開採木材危害的奏摺,心中滿是對百姓的牽掛。他在書房中來回踱步,思緒如潮水般涌動。
「建昌之地,民工渡瀘水,死於瘴氣者屍體遍野。官吏假公濟私,毒害百姓。此等慘狀,朝廷豈能坐視不理?我必須將此事奏明皇上,為百姓討一個公道。」況上進自言自語道,心中的決心愈發堅定。
他停下腳步,走到書桌前,再次仔細地查看奏摺中的內容,每一個字都仿佛是百姓的哭訴。他深吸一口氣,拿起毛筆,在奏摺上又添了幾筆,更加詳細地闡述了建昌之事的嚴重性。
與此同時,給事中楊應文也在為建昌之事憂心忡忡。他身材消瘦,但眼神中卻閃爍著正義的光芒。他坐在自己的書房中,面前堆滿了各種關於建昌的資料。他仔細地翻閱著,心中的憤怒與無奈交織在一起。
「朝廷若再不出手干預,建昌百姓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那些官吏的惡行,必須得到懲處。」楊應文暗暗發誓。
他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拿著奏摺向皇宮走去。一路上,他的心情沉重無比,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建昌百姓的苦難景象。
在皇宮的大殿上,況上進和楊應文恭敬地跪在地上,將奏摺呈遞給皇上。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希望皇上能夠重視此事,採取果斷措施。
然而,朱翊鈞坐在龍椅上,面容冷峻,看著手中的奏摺,心中卻有著自己的考量。他深知建昌之事的嚴重性,但此時朝廷面臨著諸多問題,他需要權衡利弊,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此事容朕再思量思量。」朱翊鈞淡淡地說道,便將奏摺放在一旁,不再理會。
況上進和楊應文心中一涼,他們沒想到皇上竟然如此冷漠。他們還想再進言幾句,但看到皇上那不容置疑的神情,只能無奈地退下。
在戶科給事中程紹的府上,程紹正焦急地等待著消息。他得知況上進和楊應文上奏之事後,心中充滿了期待。他深知開礦之事引發的多種事端,已經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
「若朝廷再不採取行動,後果不堪設想。」程紹自言自語道。
當他得知皇上沒有回音時,心中的焦慮愈發強烈。他決定親自上奏,為百姓發聲。
程紹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將開礦之事的種種危害詳細地寫在奏摺中。他一共五次上疏,每一次都充滿了對百姓的關切和對朝廷的期望。
然而,每一次的奏摺都如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任何回音。
到了1598年八月,京城的天空被一層淡淡的陰霾所籠罩,陽光努力地穿透雲層,卻只能灑下微弱的光芒。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緊張而壓抑的氣氛,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太常寺少卿傅好禮,一位面容清癯卻眼神堅定的官員,身著莊重的官服,在自己的書房中來回踱步。他手中緊緊握著那份關於近郊有代理官員抽稅的奏摺,心中滿是憂慮和憤怒。
「這些代理官員,竟敢在近郊抽稅,百姓們本就生活艱難,如今更是雪上加霜。我必須向皇上奏明此事,為百姓討一個公道。」傅好禮自言自語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堅定的決心。
傅好禮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拿著奏摺向皇宮走去。一路上,他的心情沉重無比,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百姓們受苦受難的場景。
當傅好禮的奏摺呈遞給朱翊鈞後,卻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得到任何回音。傅好禮心中焦急萬分,他不明白皇上為何對如此重要的事情置之不理。
「難道皇上不知道百姓們的疾苦嗎?不行,我不能就這樣放棄。」傅好禮暗暗下定決心。
過了三日,傅好禮毅然決然地來到文華門,跪伏在地,請求面見朱翊鈞。他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渺小,卻又充滿了堅定的力量。
朱翊鈞得知傅好禮的舉動後,心中湧起一股怒火。他覺得傅好禮此舉是在挑戰他的權威,是對他的不敬。
「這個傅好禮,竟敢如此大膽。朕不回應他的奏摺,自有朕的考量,他卻不知好歹,還要面見朕。」朱翊鈞憤怒地說道。
朱翊鈞下令將傅好禮降為廣昌典史。這個決定如同晴天霹靂一般,讓傅好禮心中充滿了失望和無奈。
大理寺卿吳定得知傅好禮被降職後,心中十分不忍。他深知傅好禮是為了百姓著想,才會如此勇敢地直言進諫。吳定決定上疏為傅好禮求情。
吳定坐在自己的書房中,神情凝重地寫下了一份言辭懇切的奏摺。他在奏摺中詳細地闡述了傅好禮的忠心和正直,以及他所奏之事的重要性。
「陛下,傅好禮一心為百姓,直言進諫,實乃忠臣之舉。陛下不應降其官職,而應聽取他的建議,為百姓謀福祉。」吳定在奏摺中寫道。
然而,吳定的奏摺也沒有得到任何回音。相反,朱翊鈞一怒之下將吳定免官。這個決定讓朝堂上下一片譁然,許多官員都為吳定感到惋惜和不平。
而此時,代理官員二十八人被交鎮撫司審問。他們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在鎮撫司的牢房裡,這些代理官員們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絕望。他們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但現在已經為時已晚。
「我們當初不該貪圖那點錢財,如今落得這般下場。」一位代理官員悔恨地說道。
「是啊,我們本以為可以瞞天過海,沒想到還是被發現了。」另一位代理官員說道。
與此同時,惜薪司柴炭之費的問題也引起了朝堂的關注。每年由兵部、工部進奉二十多萬兩銀子,如今卻有人請求增加。
給事中賈維春得知此事後,心中充滿了憤怒。他覺得這些人實在是太貪婪了,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疾苦。
賈維春坐在自己的書房中,奮筆疾書,寫下了一份言辭激烈的奏摺。
「歲貢物料,皇上所用不過十分之二、三,其餘盡飽私囊,現在仍不停地請求增加,難道真的是為國家收支多少打算嗎?」賈維春在奏摺中質問道。
賈維春的奏摺呈遞給朱翊鈞後,同樣沒有得到任何回音。朱翊鈞的沉默讓賈維春感到無比的失望和無奈。
派往五台山祭祀的太監們經過漫長的旅程,終於回到了京城。他們一個個面容疲憊,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種興奮與急切。這些太監們深知自己帶回的消息至關重要,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向皇上匯報。
為首的太監身材矮小,面容消瘦,但眼神中卻閃爍著精明的光芒。他身著華麗的太監服飾,頭戴黑色的官帽,手中緊緊握著一份奏摺。這份奏摺中詳細記載了他們在紫荊關外的廣昌、靈邑發現的可以品定礦砂開銀礦的情況,以及奸民張守清獨攬此利的惡行。
太監們匆匆忙忙地走進皇宮,來到皇極殿前。他們恭敬地跪在地上,等待著皇上的召見。此時的皇極殿莊嚴肅穆,高大的殿門緊閉著,給人一種神秘而威嚴的感覺。
在殿內,朱翊鈞剛剛退朝,正坐在龍椅上,面容沉靜,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他身著黃色的龍袍,頭戴皇冠,手中拿著一本奏摺,正在仔細地閱讀著。旁邊的太監們靜靜地站著,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突然,一名太監匆匆走進殿內,跪在地上,恭敬地說道:「啟稟皇上,派往五台山祭祀的太監們回來了,請求召見。」
朱翊鈞微微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期待。他放下手中的奏摺,說道:「宣他們進來。」
太監們得到命令,連忙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服飾,小心翼翼地走進殿內。他們再次跪在地上,為首的太監雙手高舉著奏摺,說道:「啟稟皇上,奴才們在紫荊關外的廣昌、靈邑發現了可以品定礦砂開銀礦的地方。但此地卻被奸民張守清獨攬此利,懇請皇上聖裁。」
朱翊鈞接過奏摺,仔細地閱讀著。他的眉頭漸漸皺起,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憤怒。他深知銀礦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如今卻被奸民獨攬,這讓他感到非常不滿。
「此事當真?」朱翊鈞問道。
為首的太監連忙回答道:「回皇上,千真萬確。奴才們在當地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現張守清確實獨攬了銀礦之利,而且還欺壓百姓,為非作歹。」
朱翊鈞聽了太監的話,心中更加憤怒。他拍了拍龍椅的扶手,說道:「這個張守清真是膽大包天!朕一定要嚴懲他!」
此時,朱翊鈞想到了大學士申時行等人。他知道申時行等人足智多謀,一定能給他一個妥善的處理辦法。於是,他下令召見申時行等人。
不一會兒,申時行等人匆匆忙忙地來到皇極殿。他們身著官服,頭戴官帽,面容嚴肅,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沉穩與睿智。他們恭敬地跪在地上,等待著皇上的詢問。
朱翊鈞將太監們帶回的消息告訴了申時行等人,並詢問他們的意見。申時行微微抬起頭,思索了片刻,然後說道:「啟稟皇上,此事非同小可。銀礦乃國家之重要資源,不能被奸民獨攬。臣等請求命部官行文給巡撫、按察使,查問此事並歷行禁止。」
朱翊鈞聽了申時行的話,點了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朕也認為應該如此。那你們覺得應該如何處置這個張守清呢?」
申時行回答道:「啟稟皇上,張守清獨攬銀礦之利,欺壓百姓,為非作歹,罪不可赦。臣等認為應該速速逮捕張守清,將其正法,以儆效尤。同時,封閉礦洞,防止其他人再次非法開採。」
朱翊鈞聽了申時行的建議,認為非常正確。他下令道:「好!就依愛卿所言。速速逮捕張守清,將其正法,封閉礦洞。同時,命部官行文給巡撫、按察使,徹查此事,如有其他違法之人,一併嚴懲。」
申時行等人連忙磕頭謝恩,說道:「皇上聖明!臣等一定盡心盡力,辦好此事。」
八年後的十二月,京城的天空被一層厚厚的陰霾所籠罩,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寒風凜冽地吹過大街小巷,帶來陣陣刺骨的寒冷,讓人們不禁裹緊了身上的衣物。
內閣大臣沈一貫身著莊重的官服,面容凝重地坐在書房中。他的眉頭緊鎖,手中拿著一份奏摺,心中滿是憂慮。這份奏摺上寫著留守中衛王一清申請加征煤稅的事情,他深知這一舉措將會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
沈一貫站起身來,緩緩走到窗前,望著窗外那陰沉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他想起了那些生活在底層的百姓們,他們本就生活困苦,如今又要面臨加征煤稅的壓力,這讓他們如何承受得起?
「這加征煤稅之事,斷不可行。我必須向皇上進言,阻止此事。」沈一貫自言自語道,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
他回到書桌前,拿起毛筆,蘸滿墨汁,開始奮筆疾書。他要將自己的擔憂和反對意見詳細地呈遞給皇上,希望皇上能夠聽取他的建議,收回成命。
奏摺呈遞上去後,沈一貫焦急地等待著皇上的回音。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卻始終沒有任何消息傳來。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和失望,但他並沒有放棄,他決定繼續尋找機會,再次向皇上進言。
在此之前,奸人王君錫奏請在易州開礦。朱翊鈞收到這份奏摺後,心中不禁一動。他想到開礦可以為國家帶來豐厚的財富,於是下旨令戶部討論此事。
戶部尚書林材接到旨意後,心中充滿了擔憂。他深知開礦的危害,小規模開採將產生掠奪,大規模開採會聚眾騷亂,是強盜聚集地。他決定向皇上如實回奏,阻止這一危險的舉措。
林材坐在戶部的大堂上,面容嚴肅,手中拿著那份關於易州開礦的奏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信念,他知道自己肩負著保護百姓的重任。
「開礦之事,斷不可行。我必須向皇上闡明其中的利害關係,讓皇上收回成命。」林材自言自語道,心中充滿了使命感。
他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然後帶著奏摺走進了皇宮。在大殿上,他恭敬地向朱翊鈞行禮,然後呈上了自己的奏摺。
「陛下,臣以為開礦之事不可行。開礦的危害極大,小規模開採將產生掠奪,大規模開採會聚眾騷亂,是強盜聚集地。陛下應以百姓的安危為重,不可輕易決定開礦之事。」林材言辭懇切地說道。
朱翊鈞聽了林材的話,心中不禁有些動搖。他開始重新審視開礦這件事情,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
「林愛卿所言不無道理。開礦之事確實需要慎重考慮。」朱翊鈞說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猶豫。
林材見皇上有所動搖,心中一喜,他繼續說道:「陛下,開礦不僅會給百姓帶來災難,也會給國家帶來不穩定因素。陛下應以國家的長治久安為重,放棄開礦的想法。」
朱翊鈞沉思片刻,然後說道:「林愛卿所言極是。朕決定改變主意,驅逐王君錫,命他不要暗中前去生事。」
林材聽了皇上的決定,心中鬆了一口氣,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百姓們暫時避免了一場災難。
然而,此時新建張位當權。張位認為礦務於天地間自然形成,開採於國有利,於民無害,開採便利。他決定向皇上進言,支持開礦之事。
張位身著華麗的官服,面容自信地走進了皇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野心和欲望,他希望通過支持開礦之事,為自己謀取更多的權力和財富。
在大殿上,張位恭敬地向朱翊鈞行禮,然後說道:「陛下,臣以為開礦之事可行。礦務於天地間自然形成,開採於國有利,於民無害,開採便利。陛下應以國家的利益為重,支持開礦之事。」
朱翊鈞聽了張位的話,心中又開始動搖起來。他想到開礦可以為國家帶來豐厚的財富,這對於國家的發展確實有一定的好處。
「張愛卿所言也有道理。開礦之事確實有一定的好處。」朱翊鈞說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糾結。
張位見皇上心動,心中一喜,他繼續說道:「陛下,開礦不僅可以為國家帶來財富,也可以為百姓提供就業機會。陛下應以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為重,支持開礦之事。」
朱翊鈞沉思片刻,然後說道:「張愛卿所言有理。朕決定聽從你的意見,支持開礦之事。」
張位聽了皇上的決定,心中大喜。
一個月後,京城的天空依舊被一層陰霾所籠罩。寒風呼嘯著穿過大街小巷,帶來陣陣刺骨的寒冷。皇宮內,氣氛凝重而壓抑,仿佛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御史況上進身著莊重的官服,面容嚴肅,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他手中緊緊握著那份關於在建昌開採木材危害的奏摺,心中滿是對百姓的牽掛。他在書房中來回踱步,思緒如潮水般涌動。
「建昌之地,民工渡瀘水,死於瘴氣者屍體遍野。官吏假公濟私,毒害百姓。此等慘狀,朝廷豈能坐視不理?我必須將此事奏明皇上,為百姓討一個公道。」況上進自言自語道,心中的決心愈發堅定。
他停下腳步,走到書桌前,再次仔細地查看奏摺中的內容,每一個字都仿佛是百姓的哭訴。他深吸一口氣,拿起毛筆,在奏摺上又添了幾筆,更加詳細地闡述了建昌之事的嚴重性。
與此同時,給事中楊應文也在為建昌之事憂心忡忡。他身材消瘦,但眼神中卻閃爍著正義的光芒。他坐在自己的書房中,面前堆滿了各種關於建昌的資料。他仔細地翻閱著,心中的憤怒與無奈交織在一起。
「朝廷若再不出手干預,建昌百姓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那些官吏的惡行,必須得到懲處。」楊應文暗暗發誓。
他站起身來,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拿著奏摺向皇宮走去。一路上,他的心情沉重無比,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建昌百姓的苦難景象。
在皇宮的大殿上,況上進和楊應文恭敬地跪在地上,將奏摺呈遞給皇上。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希望皇上能夠重視此事,採取果斷措施。
然而,朱翊鈞坐在龍椅上,面容冷峻,看著手中的奏摺,心中卻有著自己的考量。他深知建昌之事的嚴重性,但此時朝廷面臨著諸多問題,他需要權衡利弊,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此事容朕再思量思量。」朱翊鈞淡淡地說道,便將奏摺放在一旁,不再理會。
況上進和楊應文心中一涼,他們沒想到皇上竟然如此冷漠。他們還想再進言幾句,但看到皇上那不容置疑的神情,只能無奈地退下。
在戶科給事中程紹的府上,程紹正焦急地等待著消息。他得知況上進和楊應文上奏之事後,心中充滿了期待。他深知開礦之事引發的多種事端,已經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
「若朝廷再不採取行動,後果不堪設想。」程紹自言自語道。
當他得知皇上沒有回音時,心中的焦慮愈發強烈。他決定親自上奏,為百姓發聲。
程紹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將開礦之事的種種危害詳細地寫在奏摺中。他一共五次上疏,每一次都充滿了對百姓的關切和對朝廷的期望。
然而,每一次的奏摺都如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任何回音。
到了1598年八月,京城的天空被一層淡淡的陰霾所籠罩,陽光努力地穿透雲層,卻只能灑下微弱的光芒。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緊張而壓抑的氣氛,仿佛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太常寺少卿傅好禮,一位面容清癯卻眼神堅定的官員,身著莊重的官服,在自己的書房中來回踱步。他手中緊緊握著那份關於近郊有代理官員抽稅的奏摺,心中滿是憂慮和憤怒。
「這些代理官員,竟敢在近郊抽稅,百姓們本就生活艱難,如今更是雪上加霜。我必須向皇上奏明此事,為百姓討一個公道。」傅好禮自言自語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堅定的決心。
傅好禮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官服,拿著奏摺向皇宮走去。一路上,他的心情沉重無比,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百姓們受苦受難的場景。
當傅好禮的奏摺呈遞給朱翊鈞後,卻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得到任何回音。傅好禮心中焦急萬分,他不明白皇上為何對如此重要的事情置之不理。
「難道皇上不知道百姓們的疾苦嗎?不行,我不能就這樣放棄。」傅好禮暗暗下定決心。
過了三日,傅好禮毅然決然地來到文華門,跪伏在地,請求面見朱翊鈞。他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渺小,卻又充滿了堅定的力量。
朱翊鈞得知傅好禮的舉動後,心中湧起一股怒火。他覺得傅好禮此舉是在挑戰他的權威,是對他的不敬。
「這個傅好禮,竟敢如此大膽。朕不回應他的奏摺,自有朕的考量,他卻不知好歹,還要面見朕。」朱翊鈞憤怒地說道。
朱翊鈞下令將傅好禮降為廣昌典史。這個決定如同晴天霹靂一般,讓傅好禮心中充滿了失望和無奈。
大理寺卿吳定得知傅好禮被降職後,心中十分不忍。他深知傅好禮是為了百姓著想,才會如此勇敢地直言進諫。吳定決定上疏為傅好禮求情。
吳定坐在自己的書房中,神情凝重地寫下了一份言辭懇切的奏摺。他在奏摺中詳細地闡述了傅好禮的忠心和正直,以及他所奏之事的重要性。
「陛下,傅好禮一心為百姓,直言進諫,實乃忠臣之舉。陛下不應降其官職,而應聽取他的建議,為百姓謀福祉。」吳定在奏摺中寫道。
然而,吳定的奏摺也沒有得到任何回音。相反,朱翊鈞一怒之下將吳定免官。這個決定讓朝堂上下一片譁然,許多官員都為吳定感到惋惜和不平。
而此時,代理官員二十八人被交鎮撫司審問。他們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在鎮撫司的牢房裡,這些代理官員們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絕望。他們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但現在已經為時已晚。
「我們當初不該貪圖那點錢財,如今落得這般下場。」一位代理官員悔恨地說道。
「是啊,我們本以為可以瞞天過海,沒想到還是被發現了。」另一位代理官員說道。
與此同時,惜薪司柴炭之費的問題也引起了朝堂的關注。每年由兵部、工部進奉二十多萬兩銀子,如今卻有人請求增加。
給事中賈維春得知此事後,心中充滿了憤怒。他覺得這些人實在是太貪婪了,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疾苦。
賈維春坐在自己的書房中,奮筆疾書,寫下了一份言辭激烈的奏摺。
「歲貢物料,皇上所用不過十分之二、三,其餘盡飽私囊,現在仍不停地請求增加,難道真的是為國家收支多少打算嗎?」賈維春在奏摺中質問道。
賈維春的奏摺呈遞給朱翊鈞後,同樣沒有得到任何回音。朱翊鈞的沉默讓賈維春感到無比的失望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