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張居正的推行相關政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575年五月,京城驕陽似火,酷熱難耐。陽光如同一把把熾熱的利劍,直直地刺向大地,將整個京城烤得如同一個巨大的蒸籠。皇宮內的宮殿在烈日下閃耀著刺目的金光,飛檐斗拱的陰影處也難以尋覓一絲涼意。樹木的葉子被曬得蔫蔫的,無精打采地低垂著,偶爾有幾隻蟬在枝頭拼命地鳴叫,似乎在訴說著對這酷熱天氣的不滿。

  朱翊鈞坐在乾清宮的龍椅上,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擔憂。他不時地站起身來,在殿內踱步,手中緊緊地握著一份來自遼東的奏報。他的內心猶如這炎熱的天氣一般,焦躁不安。「遼東告警,這可如何是好?朕的子民是否會遭受戰火的侵襲?」朱翊鈞喃喃自語,額頭布滿了細密的汗珠,不知是因為酷熱還是內心的焦慮。

  張居正進宮面聖,他步伐沉穩,神情鎮定。儘管天氣炎熱,但他的衣著依然整齊得體,步伐沒有絲毫慌亂。他走進乾清宮,看到朱翊鈞焦急的模樣,心中已然明了。

  朱翊鈞看到張居正前來,立刻迎了上去,將手中的奏報遞給張居正,聲音略帶顫抖地說:「張先生,遼東告警,朕甚為擔憂。這該如何處置才好?」張居正接過奏報,仔細地閱讀起來。他的眼神專注而冷靜,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在思考著應對之策。讀完後,他抬起頭,看著朱翊鈞,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陛下莫急,夏季不是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猖獗之時,一定不會有事。」他的語氣沉穩有力,仿佛有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話,心中稍感寬慰,但仍有些疑慮。「張先生,您為何如此肯定?朕實在是放心不下。」張居正微微躬身,解釋道:「陛下,北方少數民族的習性,臣有所研究。夏季水草豐美,他們的牲畜正處於生長繁衍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通常會專注於放牧,而不會輕易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而且,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夏季出兵對於他們來說,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如天氣炎熱,士兵和馬匹容易中暑,糧草運輸也更為困難。所以,臣判斷此次遼東告警,多半是虛驚一場。」張居正的聲音沉穩而自信,他用簡潔明了的話語向朱翊鈞闡述著自己的判斷依據,試圖讓皇帝放下心中的擔憂。

  不久之後,薊遼總兵戚繼光上奏說:「諸部散去,沒有敵情。」這一消息傳來,朱翊鈞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他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張先生果然料事如神,朕深感慶幸。」朱翊鈞說道。

  張居正卻沒有因此而放鬆,他藉機上疏談論邊事。他深知,這次遼東告警雖然是虛驚一場,但卻暴露出了朝廷在邊防事務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加以解決。他坐在書房中,燭光搖曳,映照在他那張嚴肅的臉上。他拿起筆,思緒如泉涌,開始撰寫奏疏。

  張居正的奏疏中寫道:「以前遼東巡撫張學顏報稱:『敵兵二十餘萬謀犯遼東,前鋒已達大寧城。』皇上當面對我說此事,我已當面回奏,料定無事。現據總兵戚繼光報稱:『敵兵久已解散。』我又派人在宣府暗中偵察西邊的青把都的動靜,就發現青把都在他的老營駐牧,未曾東行。遼東撫臣所報,都屬於虛張聲勢。我們因此反而更加憂慮。」他在寫這段話時,心中不禁對遼東巡撫張學顏的虛報軍情感到憤怒。他深知,這種虛報軍情的行為不僅會引起朝廷的恐慌,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會影響朝廷對邊防局勢的準確判斷,從而制定出錯誤的決策。

  「用兵之道,必須知彼知己,審核敵情虛實,然後可以待敵取勝。現在毫無憑證地聽到一條假消息,就驚慌失措,這是對敵我虛實茫然不知,與『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有何區別!」張居正奮筆疾書,言辭犀利地批評了朝廷在面對遼東告警時的不當反應。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憂慮,他擔心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改變,將來一旦遇到真正的敵人入侵,朝廷將難以應對。

  「敵人狡詐,萬一其常以虛張聲勢恐嚇,使我軍驚慌疲於奔命,日久鬆弛不戒備,然後突然衝來,我軍措手不及。這對敵人來說反而實現先虛後實,從各方面誤導我軍的計劃。而對我方來說卻犯不知彼不知己、百戰百敗的錯誤。他日邊臣失事,定是因為這個原因。」張居正進一步分析了敵人可能採取的策略以及這種虛張聲勢行為對朝廷邊防的潛在危害。他深知敵人的狡猾,他們可能會利用朝廷的恐慌心理,不斷地進行騷擾和恐嚇,使朝廷的軍隊陷入疲於奔命的境地,最終達到他們的侵略目的。

  「所以臣等不把敵人不來進攻作為喜訊,而深為邊臣不了解敵情擔憂。兵部以居中調兵遣將為職責,更崇尚審察機宜,深思、果斷,才能於宴席中挫敗敵人,坐而制勝。現在一聽報警,即驚慌失措,事過之後,又默然不語。徒然使君主焦急勞碌,為四方之事擔憂。難道只是抄寫、審察公文,就認為已完成兵部的任務嗎!」張居正對兵部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也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認為兵部作為主管軍事的部門,應該具備更高的軍事素養和應對能力,而不是在聽到警報後驚慌失措,事後又無所作為。


  最後,張居正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請下旨兵部,責問關於敵情虛實的消息來源,讓他們知道警惕。並請求救濟各地邊境上的飢餓士兵。」他深知,士兵是邊防的關鍵,只有讓士兵們吃飽穿暖,他們才能有戰鬥力。而對於敵情的準確掌握,則是制定正確戰略的基礎。

  朱翊鈞讀完張居正的奏疏,對其中的分析和建議深表贊同。他坐在龍椅上,表情嚴肅,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堅定的決心。「張先生所言極是,朕即刻下旨。兵部必須認真反思此次事件,加強對邊防的管理和情報的收集。同時,務必儘快救濟邊境的士兵,確保他們的生活所需。」朱翊鈞的聲音洪亮而有力,他深知這關係到大明王朝的邊防安全,絕不能馬虎對待。

  張居正微微點頭,說道:「陛下聖明。」

  八個月後,正月的京城,寒冬依舊緊緊地攥著大地,凜冽的西北風呼嘯而過,如刀子般刮過人們的臉龐。天空總是灰濛濛的,太陽也仿佛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吝嗇地灑下微弱的光線,無法驅散這瀰漫在空氣中的寒冷與壓抑。

  紫禁城的宮殿在這寒冷的天氣中顯得更加莊嚴肅穆,紅牆黃瓦在黯淡的光線下透著一種冷峻的威嚴。宮殿內,爐火熊熊燃燒著,但似乎也難以溫暖這巨大空間裡的每一個角落。太監和宮女們在各個宮殿之間匆匆行走,他們低著頭,腳步輕盈,生怕驚擾了這看似平靜卻又暗潮湧動的皇宮。

  在這壓抑的氛圍中,大學士張居正的府邸卻顯得格外忙碌。張居正坐在書房裡,眉頭緊鎖,眼神專注地審閱著各種奏章和文書。他的面容略顯疲憊,但眼神中依然透著那股堅定和睿智。他深知自己肩負著改革大明、振興國家的重任,因此日夜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

  「大人,喝口茶,歇一歇吧。」僕人輕聲說道,端著一杯熱茶走進書房。

  張居正微微抬起頭,接過茶杯,輕抿了一口。熱茶的蒸汽在他面前升騰而起,模糊了他的視線。他的思緒卻依然沉浸在國家大事之中,想著如何進一步推進改革,如何應對朝廷中的各種勢力。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彈劾風暴即將席捲而來,打破他原本忙碌而有序的生活。

  御史劉台,一個性格剛直、不畏權貴的官員,對張居正的一些行為早已心存不滿。他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收集證據,決定向皇帝彈劾張居正。這一天,他身著朝服,神情嚴肅地走進朝堂,手中緊緊握著彈劾奏章。

  朝堂上,大臣們已經齊聚。朱翊鈞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眼神威嚴地掃視著下方的群臣。他雖然年紀尚輕,但在張居正的教導下,已經逐漸展現出一位君主的氣度。

  劉台站了出來,清了清嗓子,大聲宣讀彈劾奏章:「臣御史劉台,彈劾大學士張居正專權,作威作福。其驅逐大學士高拱,手段狠辣,毫無同僚之情;私自贈給成國公朱希忠王爵,此乃公然違反祖制;引用張四維、張翰為黨羽,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斥退言官余懋學、傅應禎,阻塞言路,罔上營私,驕橫傲慢毫無節制。如此行徑,實乃禍國殃民之舉,望陛下明察!」

  劉台的聲音在朝堂上迴蕩,每一個字都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露出驚訝的神情,有的則暗自點頭,似乎對劉台的彈劾表示認同。

  張居正聽到劉台的彈劾,臉色瞬間變得蒼白,隨後又漲得通紅。他的身體微微顫抖,雙手緊緊地握成拳頭,關節因為用力而泛白。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為了大明的改革日夜操勞,竟然會被人如此彈劾。憤怒、委屈、失望等各種情緒在他心中交織。

  「劉台,你血口噴人!」張居正憤怒地吼道,他的聲音在朝堂上響起,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我張居正一心為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為了皇上能夠順利親政,你為何要誣陷我?」

  張居正的目光緊緊地盯著劉台,眼中燃燒著憤怒的火焰。他想起自己自擔任內閣首輔以來,為了推行改革,得罪了不少權貴和保守勢力。他知道這背後必然有著複雜的政治鬥爭,但他沒想到劉台會成為這場鬥爭的先鋒。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聽到劉台的彈劾,心中也十分震驚。他一直對張居正尊敬有加,視他為自己的老師和最重要的輔臣。在他心中,張居正的形象一直是高大而完美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和自己。但劉台的彈劾如此言之鑿鑿,讓他不禁產生了一絲疑慮。

  「劉台,你可有證據?」朱翊鈞問道,聲音雖然稚嫩,但卻透著一種威嚴。

  「陛下,臣所言句句屬實。臣有證人證言,還有相關的書信證據,足以證明張居正的罪行。」劉台堅定地回答道,他毫不畏懼地直視著張居正和朱翊鈞。


  張居正心中一緊,他知道自己在改革過程中確實採取了一些強硬的手段,可能會被人誤解。但他堅信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大明的長遠利益。

  「陛下,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皇上樹立威信。如今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臣不得不採取一些果斷的措施。將順從來取悅臣下嗎?那樣就辜負了國家。盡力為公來事奉皇上嗎?就無法逃避專權的譏刺。臣身處這艱難之地,實在是左右為難。」張居正說著,緩緩跪伏在地上,他的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發出沉悶的聲響。「臣懇請陛下明察,臣願接受陛下的任何處罰,但請陛下不要因為臣的事情而影響了改革的大局。」

  朱翊鈞看著跪在地上的張居正,心中十分糾結。他一方面信任張居正,另一方面劉台的彈劾又讓他不得不重視。他站起身來,走下御座,親自走到張居正身邊。

  「先生起。」朱翊鈞輕聲說道,他伸手攙起張居正。「我定要責罰劉台來向先生道歉。」

  朱翊鈞的舉動讓大臣們都大為驚訝,他們沒想到皇帝會如此偏袒張居正。但他們也不敢多說什麼,只能默默地看著這一幕。

  隨後,朱翊鈞下旨將劉台下獄,杖一百,發配遠處充軍。這一旨意立刻引起了朝廷內外的廣泛關注,人們對此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張居正確實專權,劉台是敢於直言的忠臣;有人則認為張居正改革有功,劉台是在故意搗亂。

  張居正回到府邸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坐在書房裡,望著窗外蕭瑟的景色,心中充滿了矛盾。他對劉台的彈劾感到憤怒,但他也知道,這件事情已經引起了朝廷內外的關注,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聲譽和改革的推進。

  「大人,您不必為那劉台生氣。他不過是嫉妒大人的功績,故意陷害您。」僕人勸慰道。

  張居正微微搖了搖頭,說:「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劉台的彈劾雖然有不實之處,但也提醒了我,我的一些做法可能確實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我一心想要改革,卻忽略了朝廷中的政治平衡。」

  經過一番思考,張居正決定上疏為劉台講情。他拿起筆,沉思片刻,然後開始書寫奏章。

  「陛下,臣深思熟慮後,認為劉台雖彈劾臣,但臣念其也是為了朝廷著想。臣懇請陛下免去他的仗刑,革職為民即可。臣希望陛下能夠以寬容之心對待臣子,這樣才能讓大臣們敢於直言,為朝廷效力。」張居正寫道。

  朱翊鈞接到張居正的奏章後,對他的大度感到敬佩。他同意了張居正的請求,免去了劉台的仗刑,將他革職為民。

  又過了兩個月,京城春寒料峭,尚未完全褪去的寒意依舊縈繞在大街小巷。皇宮內,文華殿宛如一座靜謐的文化殿堂,靜靜地矗立在一片莊嚴肅穆之中。陽光努力地穿透層層雲霧,灑下幾縷微弱的光線,勉強為這座古老的建築增添了些許暖意。殿外的庭院裡,幾株松柏鬱鬱蔥蔥,宛如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片皇家聖地。它們的枝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朱翊鈞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文華殿,他的身姿挺拔,龍袍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擺動,袍角上繡著的金龍似乎也在遊動。他的臉龐略顯稚嫩,但眼神中卻透著一股強烈的求知慾和對國家大事的關切。他的內心充滿了對歷史的好奇,尤其是那些關乎國家興衰的故事,他深知自己作為大明的皇帝,必須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以更好地治理國家。

  在文華殿內,朱翊鈞緩緩坐定,目光掃視了一圈在場的大臣們,然後將視線落在張居正和張四維身上。他微微抬起頭,眼神中帶著疑惑,開口說道:「朕近日讀到唐玄宗於勤政樓宴請安祿山一事,心中甚是不解。那樓名喚勤政,本應是君主處理政務、勤勉治國之所,為何卻被用於享樂?」他的聲音清脆而堅定,在寂靜的大殿內迴蕩,仿佛打破了一層無形的屏障,將歷史的話題引入了現實的朝堂。

  張四維聽到皇帝的提問,立刻向前邁出一步,恭敬地行禮。他身姿端正,儀態莊重,舉手投足間盡顯大臣風範。他沉思片刻,然後緩緩說道:「陛下,玄宗在開元年間,可謂是開創了一代盛世,其治理頗有上古三代之遺風。那時的大唐,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強盛,萬邦來朝。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至天寶年間,玄宗卻逐漸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荒淫逸樂之中。他不再像從前那般勤勉於朝政,對國家大事也漸漸懈怠,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這場戰亂使得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遷徙,大唐盛世也因此急轉直下,陷入了動盪與衰落之中。此乃前車之鑑,陛下當引以為戒。」張四維的聲音沉穩有力,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和對當下的憂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凝重,深知自己的職責不僅是回答皇帝的問題,更是要引導皇帝走上正確的治國之路。

  張居正站在一旁,靜靜地聽著張四維的回答,微微點頭表示贊同。他身著一襲素色的朝服,雖然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但卻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氣質,那是一種歷經風雨後的沉穩與睿智。他的面容略顯消瘦,但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看穿世間的一切虛妄。

  「陛下,張大人所言極是。」張居正上前一步,行禮後說道。他的動作優雅而得體,展現出一位資深大臣的風範。「且不說前朝之事,就拿我朝朱厚熜皇帝為例。陛下可知,朱厚熜皇帝在位之初,亦是胸懷壯志,銳意改革。他下令在西苑修建無逸殿,其初衷便是時刻提醒自己及臣子們要關心、鼓勵農業生產,重視民生之本。那時的朝廷上下,齊心協力,共同致力於國家的發展,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象,大有中興之勢。」張居正的聲音平和而堅定,仿佛在講述一個古老而又深刻的故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追憶,似乎回到了那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年代。

  「然而,歲月流轉,朱厚熜皇帝晚年卻沉迷於玄修之道,妄圖通過修煉以求長生不老。他逐漸荒廢了朝政,不再臨朝聽政,對國家大事置之不理。原本蒸蒸日上的治國平天下的偉業也因此戛然而止。朝廷官員人心惶惶,政令不通,國家陷入了混亂之中。百姓們原本安居樂業的生活也被打破,他們開始遭受各種苦難,生活變得困苦不堪。所以《大寶箴》中有言:『百姓懷念其開始時的政績,他未能堅持到最終。』陛下,這深刻地告訴我們,君主治理國家,必須持之以恆地保持勤勉,切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被私慾所迷惑,否則將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張居正的言辭懇切,每一句話都飽含著對皇帝的殷切期望。他的目光堅定地注視著朱翊鈞,仿佛要將這些歷史的教訓深深地烙印在皇帝的心中。

  朱翊鈞坐在龍椅上,全神貫注地聽著張居正的話,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他的內心猶如一片波濤洶湧的大海,不斷地翻騰著各種想法。他想起自己自幼登基以來,張居正一直悉心教導自己,向自己講述各種歷史典故和治國之道。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傳承祖宗基業、振興大明王朝的重任,而唐玄宗和朱厚熜皇帝的例子就像兩面明亮的鏡子,清晰地映照出君主行為對國家命運的深遠影響。

  他暗自思忖:「朕絕不能像他們那樣,因一時的懈怠或私慾而毀了祖宗的江山社稷。朕要做一個勤勉治國、心繫百姓的好皇帝,讓大明王朝在朕的手中重現輝煌。」朱翊鈞挺直了腰板,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決心。他的雙手緊緊地握住龍椅的扶手,仿佛在向天地宣告自己的志向。

  「張先生、張大人,朕明白了。朕定會以史為鑑,時刻警醒自己,勤勉於政事,絕不辜負祖宗的期望,不辜負天下百姓的信任。朕要讓大明成為一個繁榮昌盛、長治久安的帝國。」朱翊鈞的聲音清脆而響亮,在文華殿內迴蕩,充滿了力量和自信。

  張居正和張四維聽到皇帝的話,心中感到無比欣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