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張居正的改革措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573年十月,凜冽的寒風如刀子般刮過京城的大街小巷,吹得行人縮脖藏頭,匆忙趕路。紫禁城卻似一座堅固的堡壘,屹立在這寒冷之中,宮殿的飛檐斗拱在風中略顯冷峻,琉璃瓦上的積雪偶爾掉落,發出輕微的簌簌聲。

  文華殿內,炭火熊熊燃燒,驅散了些許寒意,但空氣中仍瀰漫著一種凝重而又充滿期待的氣氛。朱翊鈞端坐在龍椅上,身姿挺拔,眼神專注地望著前方。他雖然年僅十歲,但在這莊重的場合中,已初顯帝王的威嚴。他身著繡有龍紋的錦袍,頭戴皇冠,那精緻的皇冠在燭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璀璨的光芒,與他稚嫩的臉龐形成鮮明對比。

  張居正站在一旁,他身材修長,面容清瘦,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能看穿世間一切謎題。他身著一襲素色官服,衣袂在暖風中輕輕飄動,更顯其儒雅風範。他微微弓著身子,雙手恭敬地捧著書卷,準備為皇帝講書。

  周圍的太監和宮女們小心翼翼地伺候著,他們腳步輕盈,不敢發出絲毫聲響,生怕驚擾了這一場重要的講書儀式。牆壁上的燭火搖曳,光影在眾人臉上跳動,仿佛也在聆聽著即將展開的智慧對話。

  張居正緩緩打開書卷,開始講書。他的聲音沉穩有力,在殿內迴蕩:「陛下,今日臣為陛下講述宋時之事。宋之諸君,各有其特點,而臣以為其中之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天下之珍寶。」

  朱翊鈞眼睛亮晶晶地聽著,小腦袋微微歪著,充滿好奇。當張居正說到宋朱翊鈞不喜愛珠玉等飾物時,朱翊鈞心中一動,立刻接口道:「賢臣是寶,珠玉有什麼!」他的語氣堅定,眼神中透露出超越年齡的睿智。這並非他一時衝動之言,而是在張居正長期教導下,對治國之道有了初步理解後的感悟。朱翊鈞深知,賢臣能輔佐自己治理國家,使百姓安居樂業,而珠玉不過是身外之物,於國家興衰並無實質幫助。他在心中暗暗告誡自己,要做一個重視賢臣、輕視珠玉的明君。

  張居正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他接著說道:「明君重視五穀輕視珠玉,珠玉飢不能食,寒不能衣。陛下能有此見地,實乃大明之福。」張居正內心對朱翊鈞的回答十分滿意,他覺得自己的教導正在皇帝心中生根發芽,這讓他對大明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他進一步闡述道:「陛下想,若一國之君只知追求珠玉等奢華之物,必然會加重百姓負擔,百姓困苦,則國家根基不穩。唯有重視五穀,鼓勵農耕,百姓豐衣足食,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朱翊鈞聽得入神,不住地點頭。他聯想到自己平日裡在宮中所見,那些精美的珠玉首飾雖然璀璨奪目,但確實無法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他不禁想起有一次出宮巡視,看到街邊百姓衣衫襤褸,面有飢色,心中十分難受。從那時起,他就對民生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要做一個好皇帝的決心。

  朱翊鈞接著說道:「是啊,宮人喜好打扮,朕每年賞賜無不儘量節省。」他說這話時,表情認真,眼神中流露出對百姓疾苦的同情。他深知宮中用度皆來自百姓賦稅,若隨意揮霍,便是對百姓的不負責任。他想起每次看到宮女們為了得到更多賞賜而爭奇鬥豔時,心中便暗暗決定要以身作則,倡導節儉之風。

  張居正再次點頭稱讚:「皇上說到這些,是國家和百姓的福分。陛下能如此節儉,必能為群臣和百姓樹立良好榜樣。」他的內心對朱翊鈞的節儉之舉十分讚賞,同時也希望通過皇帝的影響力,能讓整個朝廷和社會都形成節儉的風氣。他深知,在國家財政並不寬裕的情況下,節儉是緩解百姓負擔、積累財富的重要途徑。

  此時,朱翊鈞心中突然閃過一個疑問,他皺了皺眉頭,問道:「秦始皇銷毀民間兵器,但木棍也可以傷人,為什麼要銷毀兵器呢?」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疑惑,小腦袋裡不停地思考著這個問題。他對歷史故事充滿了好奇,尤其是那些與治國理政相關的事件,總是想要探究其中的道理。

  張居正沉思片刻,然後緩緩說道:「君主應該廣施恩德,政治修明,以固結民心為本。天下之患,常在預防不到之處發生。秦始皇銷毀民間兵器,乃是出於對自身統治的擔憂,他擔心百姓擁有兵器會對其政權構成威脅。然而,他卻忽略了更為根本的問題,即民心的向背。」張居正一邊說,一邊用手勢輔助表達,他的雙手在空中輕輕揮動,仿佛在描繪著歷史的畫卷。

  朱翊鈞專注地聽著,眼睛一眨不眨。張居正繼續說道:「秦朝滅亡於戍卒起義,雖有兵器被銷毀,但百姓心中的怨恨和不滿才是導致其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君主能以民為本,施仁政,得民心,即使民間有兵器,也不會輕易發生叛亂。反之,若君主殘暴不仁,失去民心,百姓即使手持木棍,也會奮起反抗。」

  朱翊鈞聽後,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然後說道:「是。安定人心真能勝過天意。」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領悟,仿佛在這一刻,他對治國之道又有了新的認識。


  三個月後,正月的京城,依舊被寒冬的氣息所籠罩。凜冽的北風呼嘯而過,吹得街邊的枯枝瑟瑟發抖,發出「嗚嗚」的聲響,仿佛是大自然奏響的一曲悲歌。紫禁城那高大的城牆在蒼白的陽光下顯得冷峻而威嚴,宮牆內的宮殿錯落有致,雕樑畫棟間卻也透著絲絲寒意。

  大學士張居正心懷振興大明的壯志,他深知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賢能官吏的治理。這一日,他身著朝服,步伐堅定地走進皇宮,向朱翊鈞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請求皇帝接見廉潔能幹的官吏,並仿照祖宗午朝禮儀進行。張居正站在朝堂之上,身姿挺拔,目光堅定地望著朱翊鈞,眼中滿是期待。他緩緩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朝廷之興衰,繫於官吏之賢能與否。今當選拔廉潔能幹者,予以接見嘉獎,此乃激勵百官、整肅吏治之舉。且祖宗所創午朝禮儀,意在使君臣交流更為密切,共商國是。若陛下恢復此禮儀,必能彰顯陛下求賢若渴之心,使天下賢才皆願為陛下效力。」朱翊鈞坐在龍椅上,小臉上透著認真,他微微點了點頭,說道:「張先生所言極是,朕聽從先生之建議。」張居正心中大喜,他知道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對於改善朝廷的政治風氣有著重要的意義。

  過了幾天,陽光努力地穿透雲層,灑在皇極門上,卻依然無法驅散那股寒冷。朱翊鈞在太監和宮女的簇擁下,來到了皇極門。他今日身著華麗的龍袍,頭戴皇冠,小小的身軀在這一身莊重的服飾下顯得更加威嚴。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好奇和期待,畢竟這是他第一次以這樣的方式接見地方官吏。皇極門前,廣場上已經整齊地排列著前來朝拜的官員。浙江布政使謝鵬舉等二十五人站在最前列,他們身著官服,神情莊重而又略帶緊張。

  朱翊鈞緩緩走上高台,俯瞰著下方的官員。他清了清嗓子,聲音稚嫩卻不失威嚴:「朕今日在此接見諸位愛卿,乃聞諸位在地方上廉潔奉公,政績卓著。朕心甚慰,大明有諸位這樣的賢臣,實乃國家之福。」說完,他走下高台,親自來到官員們面前。他逐一與他們交談,詢問地方的民情、政務以及他們在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謝鵬舉等人受寵若驚,他們恭敬地回答著皇帝的問題,眼中滿是感激和忠誠。朱翊鈞認真地聽著,不時地點頭,他的心中對這些賢臣充滿了敬佩。交談完畢,朱翊鈞特別加以鼓勵,對每人都賞賜了金、幣,並下令賜宴。官員們紛紛跪下謝恩,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音響徹整個皇極門廣場。

  張居正站在一旁,看著這一幕,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這樣的接見不僅能夠激勵這些官員更加努力地為國家效力,也能為其他官員樹立榜樣,從而推動整個朝廷吏治的改善。

  與此同時,張居正並未停止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努力。他精心進呈了《講章論》,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朱翊鈞的學識和治國理念。張居正走進文華殿,手中捧著精心撰寫的《講章論》,他先向朱翊鈞行禮,然後起身說道:「陛下,臣近日深思學問之道,以為義理一定得時常學習然後才能喜歡,學問一定要溫故才能知新。臣現將今年所進之講章,重又刪改、定稿,編為《大學》一冊,《尚書》一冊,《資治通鑑》四冊,進呈皇上參閱。雖是淺近之言,但也對皇上登高遠瞻有一定幫助。」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知識的崇敬和對朱翊鈞成長的殷切期望。朱翊鈞接過《講章論》,仔細地翻閱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望。「張先生用心良苦,朕定會認真研讀。」朱翊鈞說道。

  在大明的西南邊陲,四川西南部的都蠻叛亂如同一顆毒瘤,長期困擾著當地的百姓和朝廷。早在隆慶時期,都蠻就發動了叛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得當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張居正深知這場叛亂的嚴重性,他憑藉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推薦了曾省吾前往征討。曾省吾此人,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有神,透著一股果敢和睿智。他有著宏才大略,對於軍事戰略有著深刻的理解。

  而此時,四川總兵劉顯卻因福建戰事被彈劾,正處於困境之中。張居正深思熟慮後,在朝堂上力保劉顯。他站在朝堂中央,神情嚴肅地說道:「臨敵易將,兵家所忌。劉顯雖在福建戰事中有過,但他作戰經驗豐富,勇猛過人。如果四川戰事無功績,應該與福建戰事算在一起逮捕、懲辦他。」他的話語堅定有力,讓大臣們感受到了他的決心。劉顯得知後,心中充滿了感激和愧疚。他深知這是張居正給自己的一次機會,也是自己洗刷恥辱的唯一途徑。於是,他奮不顧身,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定都蠻叛亂的戰鬥中。他積極遵從曾省吾的計謀策略,與士兵們同甘共苦,衝鋒陷陣。

  在這場艱苦的戰鬥中,劉顯身先士卒,他揮舞著長刀,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他的臉上濺滿了敵人的鮮血,但他的眼神中卻透著堅定和無畏。「弟兄們,為了大明,為了百姓,殺啊!」他的喊殺聲在戰場上迴蕩,激勵著士兵們勇往直前。曾省吾則在後方運籌帷幄,他仔細研究地圖,制定作戰計劃,調兵遣將,確保每一次戰鬥都能取得勝利。


  經過六個月的艱苦奮戰,終於傳來了捷報。各寨都被平定,共俘獲都蠻頭領三十六人,開拓國土四百里。當這個消息傳到京城時,整個朝廷都為之振奮。朱翊鈞在朝堂上聽到這個消息後,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朕心甚喜,此乃諸位愛卿之功。」他說道。張居正也感到十分欣慰,他知道這場勝利不僅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和平,也為大明王朝的穩定和發展增添了一份保障。

  在文華殿內,朱翊鈞每日都會認真聽講。這一日,講書完畢後,朱翊鈞的心中突然湧起一個疑問。他抬起頭,看著張居正,眼神中充滿了好奇:「張先生,朕聽聞建文帝之事,朕想知道他是否真的出逃了?」張居正微微一愣,他沒想到朱翊鈞會突然問到這個問題。他沉思片刻,然後緩緩說道:「國史上沒有記載。但故老相傳,他出家雲遊,題詩于田州,有『流落江湖四十秋』之句。」朱翊鈞聽後,不禁輕輕嘆息了一聲。他的腦海中浮現出建文帝的遭遇,心中湧起一股同情。「命抄錄其詩呈進。」朱翊鈞說道。張居正連忙勸阻道:「此亡國之事不值得觀看。陛下,臣以為當以史為鑑,但應關注祖宗之創業艱難,以汲取治國之智慧。臣請抄錄《皇陵碑》及太祖(朱元璋)的《御製集》呈上,以觀祖先創業的艱難,策謀之宏偉。」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點頭同意了。

  次日,內閣大臣將《皇陵碑》進呈給朱翊鈞。朱翊鈞迫不及待地拿起《皇陵碑》,開始認真閱讀。他的眼神專注,逐字逐句地品味著碑文中的每一個字。隨著閱讀的深入,他的表情變得越來越凝重,眼中漸漸泛起了淚花。讀完後,他抬起頭,看著張居正,聲音略帶哽咽地說:「我讀碑文,讀了幾遍,不覺傷感得要流淚。」張居正走上前,輕聲說道:「祖宗當年艱難,因為以天下為己意,所以能開創宏偉江山。皇上將祖先之意作己意,才能永保江山。」他接著詳細地敘述了太祖(朱元璋)微賤時的事跡,如朱元璋出身貧苦,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但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以及即位後的勤儉,朱元璋即使成為皇帝後,依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作風,不鋪張浪費,始終將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朱翊鈞聽著,心中深受觸動。他悲痛地說:「我怎敢不努力效仿祖宗,但是還需要先生輔導。」張居正微微點頭,說道:「陛下有此決心,實乃大明之福。臣定當竭盡所能,輔佐陛下。」

  又過了十一個月,京城寒冬凜冽,北風呼嘯著席捲過大街小巷,仿佛要將世間的一切都凍結。紫禁城的宮殿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下,宛如一座座銀裝素裹的巨獸,靜靜地臥在這片寒冷之中,透著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

  乾清宮內,炭火熊熊燃燒,驅散了些許寒意。朱翊鈞坐在御案前,神情專注,手中緊握著毛筆,一筆一划地書寫著。他的眼神中透著認真與堅定,仿佛在完成一項極其重要的使命。「弼予一人,永保天命」這八個字,在他稚嫩卻又不失勁道的筆觸下逐漸成形。寫完後,他輕輕放下毛筆,滿意地看著自己的作品,微微點了點頭。他深知這幾個字不僅僅是對張居正的讚譽,更是對自己未來統治的一種期許。在他心中,張居正猶如那能輔佐自己成就大業的股肱之臣,而自己則肩負著永保大明天命的重任。

  次日,陽光努力地穿透雲層,灑在皇宮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張居正進宮面聖,他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宮殿。他的身姿挺拔,步伐堅定有力,每一步都仿佛帶著一種自信與從容。他身上穿著的朝服,隨著他的走動輕輕擺動,更增添了他的儒雅氣質。

  朱翊鈞看到張居正前來,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親自起身,拿起桌上已經寫好並精心裝裱過的字幅,雙手遞給張居正,說道:「張先生,這是朕昨日親筆所書,贈予先生。」張居正連忙跪下,雙手高舉過頭,恭敬地接過字幅,說道:「陛下如此厚愛,臣感激涕零。陛下的這幾個字,不僅是對臣的鼓勵,更是對臣的鞭策。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陛下,永保大明江山社稷。」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眼神中充滿了對朱翊鈞的忠誠和對大明王朝的責任感。

  朱翊鈞微微點頭,示意張居正起身。張居正起身後,站在一旁,等待著朱翊鈞的指示。朱翊鈞說道:「張先生,朕近日一直在思考帝王之學,朕想聽聽先生的見解。」張居正微微躬身,說道:「陛下,帝王之學,當致力於大的方面。自堯、舜至唐、宋的賢明之君,都修養個人品德以行仁政,治世安民,不憑哪一方面的技藝。」他的聲音不高,但卻充滿了力量,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張居正接著說道:「陛下請看,漢成帝懂音律,能吹簫作曲;梁武帝、陳後主、隋煬帝、宋徽宗都善長文學,善長書畫,對於國家的亂亡也沒有什麼幫助。可見君主品德之大,哪裡能為一技之長而沾沾自喜呢!」他一邊說,一邊用手勢輔助表達,他的雙手在空中輕輕揮動,仿佛在描繪著歷史的畫卷,將那些君主的故事一一展現在朱翊鈞面前。


  朱翊鈞聽得入神,他的眼睛緊緊地盯著張居正,認真地思考著張居正的話。他心中暗自想道:「朕以前只覺得那些能歌善舞、擅長文學書畫的君主很厲害,沒想到張先生卻認為這些技藝對於治國並無太大幫助。朕明白了,朕作為皇帝,應該把重點放在修養品德和治理國家上。」他微微皺起眉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種領悟後的堅定。「張先生,朕明白了。朕當以賢明之君為榜樣,注重品德修養,行仁政以安百姓。」朱翊鈞說道。

  張居正欣慰地笑了笑,說道:「陛下能有此領悟,實乃大明之福。陛下天資聰慧,只要用心學習,必能成為一代明君。」

  另一日,文華殿內,朱翊鈞正在聽講。張居正站在講台上,手持書卷,為朱翊鈞講解著經典。朱翊鈞坐在龍椅上,身體微微前傾,眼睛專注地看著張居正,聽得津津有味。

  講完課後,朱翊鈞突然問道:「張先生,元宵夜的煙火鰲山,是祖制嗎?」他的眼睛裡閃爍著好奇的光芒,畢竟他還是個孩子,對這些熱鬧的事物充滿了興趣。

  張居正微微愣了一下,然後回答道:「不是,成化年間,以此奉獻給母后,當時有多人諫阻。現在實行新政應該取消。」他的語氣平靜而堅定,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不容置疑的神情。他深知,在國家財政並不寬裕,且正在推行新政的情況下,這些不必要的花費應該節省下來。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話,點了點頭,說道:「是。」他雖然心中有些小小的失落,但他明白張居正的話是有道理的。

  張居正接著說道:「陛下,明年雖有除喪之祭,而後皇上又該成婚,又皇弟潞王出閣,各位公主下嫁,花費很大,應該預先節省。」他的表情嚴肅,眼神中充滿了擔憂。他擔心這些大規模的活動會給國家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從而影響到新政的推行和百姓的生活。

  朱翊鈞微微嘆了口氣,說道:「我很了解百姓困苦。」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和同情。他在宮中雖然衣食無憂,但通過張居正的教導和一些偶爾出宮的所見所聞,他也知道百姓的生活並不容易。他深知自己作為皇帝,有責任為百姓著想,不能因為這些皇家的活動而加重百姓的負擔。

  張居正看到朱翊鈞的表情,心中感到一絲欣慰。他知道朱翊鈞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只要加以引導,必能成為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陛下能如此體恤百姓,實乃百姓之福。臣請求減少新年賞賜,陛下認為如何?」張居正說道。

  朱翊鈞毫不猶豫地說道:「張先生認為很對,就依先生所言。」他知道在這個時候,節省開支是非常必要的。

  又有一次,朱翊鈞在內閣大臣面前興致勃勃地說道:「昨日宮中鮮花盛開,侍從母后賞花飲宴很歡樂。」他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仿佛還沉浸在昨日的歡樂之中。

  張居正聽了,微微皺了皺眉頭,然後上奏道:「仁聖太后處多時寂寞,希望皇上惦念。」他的語氣委婉但卻帶著一種提醒的意味。他知道在宮中,兩位太后的地位都很重要,朱翊鈞作為皇帝,應該平等對待,不能厚此薄彼。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話,心中一驚。他意識到自己的疏忽,臉上露出了愧疚的表情。「張先生說得對,朕這就去安排。」朱翊鈞說道。他立刻起駕回宮,來到慈聖太后的寢宮。

  朱翊鈞恭敬地向慈聖太后稟明了事情的原委,然後說道:「母后,兒臣想親自去迎仁聖太后過宮,一同賞花飲酒,共享歡樂。」慈聖太后聽了,微笑著點了點頭,說道:「皇兒如此懂事,甚好。快去快回。」

  朱翊鈞得到慈聖太后的同意後,立刻前往仁聖太后的寢宮。他來到仁聖太后面前,行了一個大禮,說道:「母后,兒臣來接您過宮賞花飲酒。」仁聖太后看到朱翊鈞親自前來,心中十分感動。「皇兒有心了,起來吧。」仁聖太后說道。

  朱翊鈞親自攙扶著仁聖太后,來到了賞花的地方。這裡已經準備好了美酒佳肴,鮮花盛開,香氣撲鼻。朱翊鈞陪著兩位太后賞花、飲酒、聊天,歡聲笑語迴蕩在宮殿之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