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張居正推進改革
1576年七月,京城驕陽似火,酷熱難耐。天空湛藍如寶石,卻沒有一絲雲彩能夠遮擋那熾熱的陽光,仿佛是大自然故意要考驗這座古老城市裡的人們。紫禁城的琉璃瓦在烈日下閃耀著刺目的金光,皇宮內的樹木都被曬得低垂著頭,樹葉無力地打著捲兒。太監和宮女們在宮殿之間匆匆行走,手中不停地揮動著扇子,試圖驅散那令人窒息的暑氣,但汗水依然濕透了他們的衣衫。
在這炎熱的天氣里,內閣大學士張居正的府邸卻一片忙碌景象。張居正坐在書房中,眉頭緊鎖,眼神專注地審閱著各地送來的奏章和文書。他的臉龐略顯消瘦,長期的操勞和巨大的壓力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透著那股堅定和睿智。他深知,大明王朝雖然表面上維持著繁榮的景象,但實際上卻隱藏著諸多嚴重的問題,就像一座外表華麗卻根基不穩的大廈,隨時可能崩塌。
張居正的內心充滿了憂慮和使命感。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時立下的志向,要為大明王朝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今,他身處高位,有了實現抱負的機會,卻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深知改革的道路充滿荊棘,必然會觸動許多人的利益,但他毫不退縮。「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我必須堅定地推行改革,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張居正暗暗握緊了拳頭,心中默默發誓。
在深思熟慮之後,張居正決定上奏皇帝,闡述自己對治理國家的看法和改革的思路。他拿起筆,蘸了蘸墨汁,開始書寫奏章。他的筆觸有力,每一個字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
「實現天下大治,沒有比安定百姓更重要的。使百姓安定之法,沒有比地方官更重要的。」張居正寫道。他深知地方官是朝廷政策的直接執行者,他們的行為直接影響到百姓的生活。然而,當前的地方官狀況卻令人堪憂。「鎮守國土、統治百姓的地方官欺壓百姓、奉承上級以期得到聲譽,奔走權門、趨奉承歡以期得到推薦,定期徵收賦稅以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苟且草率以逃避罪責,真心愛護百姓的,並不多見。」張居正皺著眉頭,心中充滿了對這些不良現象的憤怒。他想到了那些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的官員,他們不顧百姓的死活,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和仕途。
「明春舉行地方官考察,一舉一動關係到人心向背,應該以為政平和有利百姓為上等。報浮誇者雖一向有虛浮的稱譽,也應該列入下等。」張居正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他希望通過嚴格的官員考察制度,選拔出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真心為百姓辦事的官員,淘汰那些腐敗無能之輩。
寫完這部分內容後,張居正稍作停頓,思考了一下接下來的改革方案。他知道僅僅依靠官員考察是不夠的,還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確保官員們能夠認真履行職責。於是,他又接著寫道:「臣又請求實行考成法,有關部門根據上繳稅銀多少評定地方官的殿最。」張居正認為,通過考成法,可以將地方官的政績與他們的仕途掛鉤,促使他們積極工作,努力增加稅收,同時也能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然而,張居正也清楚,考成法的實施必然會給百姓帶來一定的壓力。他的內心十分矛盾,一方面希望通過改革整頓吏治,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又擔心百姓會因為過重的賦稅而受苦。「唉,改革之路艱難,只能在平衡各方利益中艱難前行。」張居正嘆了口氣,繼續書寫奏章,詳細闡述了考成法的實施細則和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儘量減少對百姓的不利影響。
奏章寫好後,張居正仔細審閱了一遍,確保無誤後,便命人送往皇宮。
朱翊鈞坐在皇宮的書房中,雖然有宮女在一旁不停地扇著扇子,但炎熱的天氣還是讓他感到有些煩躁。他接過張居正的奏章,認真地閱讀起來。他的眼神逐漸變得專注,被張居正的深刻見解和大膽改革方案所吸引。
朱翊鈞對張居正十分尊敬和信任,他知道張居正一心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在他心中,張居正就像一位導師,引領著他學習治國之道。他想起了張居正平日裡對自己的教導,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治國理政的經驗,張居正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他也深知,大明王朝目前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財政困難、吏治腐敗、邊防鬆弛等,如果不進行改革,國家將難以長治久安。
「張先生所言極是,朕也深知地方官的重要性。如今吏治腐敗,若不加以整頓,百姓怎能安居樂業?考成法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可以激勵官員們積極做事。」朱翊鈞自言自語道。他對張居正的改革方案表示贊同,決定全力支持張居正的改革。
不久之後,張居正的改革方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在地方上,官員們得知即將實行考成法,反應各不相同。一些清正廉潔、有抱負的官員對改革表示歡迎,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施展才華、為百姓做事的好機會。比如蘇州知府海瑞,他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打擊豪強、為民伸冤,考成法的實施讓他更加有動力去推行自己的政策。他積極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努力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嚴格徵收賦稅,確保稅收任務的完成。他的行為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讚譽,但也引起了一些豪強地主的不滿。
然而,更多的官員則是感到恐慌和不滿。他們習慣了以往的官場作風,靠奉承上級、虛報政績來獲取晉升機會,考成法的實施讓他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一些貪官污吏為了完成稅收任務,開始不擇手段地壓榨百姓。他們增加賦稅的種類和額度,甚至在徵收過程中中飽私囊,導致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
在江南的一個小鎮上,百姓們圍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聽說朝廷新推行了考成法,這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啊?賦稅越來越重,我們都快交不起了。」一位老者滿臉憂愁地說道。
「是啊,那些當官的只想著自己的政績,哪裡管我們百姓的死活。」一位年輕的農夫氣憤地說。
「我們辛辛苦苦種的糧食,都被他們搜颳走了,這還有沒有天理了!」一位婦女忍不住哭泣起來。
百姓們的怨言逐漸傳到了張居正的耳中。他坐在書房中,聽著下屬的匯報,心中十分沉重。考成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必須及時調整。
張居正再次上奏朱翊鈞:「近來仰賴皇上節用愛民,京城、通州儲糧,足夠八年支用,太倉銀庫中,存銀尚少。應將明年漕運之糧適當地折納十分之三,富國富民,一舉兩得。」他希望通過調整漕運糧食的折納比例,減輕百姓的負擔,同時也能夠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朱翊鈞聽從了張居正的建議。
三個月後,京城秋意漸濃,寒風蕭瑟,落葉在風中打著旋兒,紛紛揚揚地飄落。紫禁城的宮殿在這冷色調的季節里顯得更加莊嚴肅穆,紅牆黃瓦仿佛也被蒙上了一層薄霜。皇宮內的花園裡,花朵凋謝,草木枯黃,一片衰敗的景象,似乎在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朝堂風波。
文華殿內,氣氛凝重。朱翊鈞坐在龍椅上,眉頭緊皺,眼神中透露出憤怒。他的雙手緊緊地抓著扶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微微泛白。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深知貪污腐敗是國家的毒瘤,對於官員的貪贓枉法行為深惡痛絕。今日接到山東巡按大臣彈劾昌邑知縣孫鳴鳳貪污受賄的奏章,他的內心猶如被點燃的怒火,熊熊燃燒。
張居正站在一旁,身姿挺拔,面容沉靜,眼神深邃而睿智。他的目光落在朱翊鈞身上,觀察著皇帝的情緒,心中思索著如何處理此事更為妥當。他深知,處理官員貪污問題不僅關乎朝廷的公正和威嚴,更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朱翊鈞抬起頭,聲音冰冷且帶著一絲顫抖,說道:「朕今日看到山東巡按彈劾昌邑知縣孫鳴鳳貪污受賄的奏章,此等貪官污吏,實在是可惡至極!朕想立刻逮捕孫鳴鳳,將他嚴懲不貸,以儆效尤。」他的話語在殿內迴蕩,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威嚴。
張居正微微向前一步,行禮後恭敬地說道:「陛下,臣理解陛下的憤怒。貪污之人固然應該徹底法辦,但我朝先例,此類案件皆是交都察院審訊。都察院有一套完整的審訊流程和法規,能夠確保審訊的公正和嚴謹,讓貪官無所遁形。」張居正的聲音沉穩有力,他試圖用理性的分析引導皇帝遵循既定的程序。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話,微微點了點頭,說道:「張先生所言甚是,那就依先例交都察院審訊。」他的語氣稍微緩和了一些,但眼中的憤怒依然未減。
接著,朱翊鈞又皺起眉頭,疑惑地問道:「張先生,朕實在想不通,孫鳴鳳如此貪婪,他竟然還是進士出身?朕一直以為進士乃是經過層層選拔,品德和才能俱佳之人,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敗類?」
張居正微微嘆了口氣,說道:「陛下,此人只是憑著自己是進士,便以為有了護身符,所以放肆無忌。進士出身固然代表著一定的學識和能力,但品德的培養更為重要。在科舉選拔中,或許難以完全洞悉一個人的內心。而有些進士在步入官場後,受到名利的誘惑,便忘卻了初心,走上了貪污腐敗之路。」張居正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他深知科舉制度雖然為國家選拔了大量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解釋,若有所思地說道:「原來如此,朕還以為進士皆為賢良之士。那張先生認為今後該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發生?」
張居正抬起頭,目光堅定地看著朱翊鈞,說道:「陛下,今後用人,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要改變只重科舉出身的觀念,只看能力,不能拘泥於資歷。科舉只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途徑,而不是唯一標準。對於官員的選拔,應綜合考量其品德、能力、政績等多方面因素。無論是進士還是乙科的明經,只要有真才實學,品德端正,都可為朝廷所用。而對於那些有貪污腐敗等不良行為的官員,不論其出身如何,都應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朱翊鈞認真地聽著張居正的話,不住地點頭,說道:「張先生的話讓朕茅塞頓開。朕之前確實過於看重科舉出身,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今後定當按照張先生所說,選拔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員。」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張居正的信任和對未來的期待。
張居正繼續說道:「陛下,除了選拔人才的標準需要改變,朝廷還應加強對官員的監督和教育。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讓官員們時刻感受到朝廷的監管,不敢輕易違法亂紀。同時,要加強對官員的品德教育,讓他們明白為官之道,不僅要追求政績,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
朱翊鈞深以為然,說道:「張先生所言極是。朕會下令讓相關部門著手制定官員監督和教育的制度,務必杜絕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
又過了兩個月,京城寒冷的氣息如影隨形,凜冽的寒風呼嘯著穿梭於大街小巷,似是要將世間的一切都凍結。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厚重的雲層仿佛隨時都會壓下來,讓人喘不過氣。皇宮內,文華殿中,炭火盆里的炭火熊熊燃燒,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試圖驅散這冬日的嚴寒,卻難以溫暖整個宮殿的每一個角落,寒意依舊在空氣中瀰漫。
朱翊鈞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文華殿,他的身姿挺拔,雖年少卻已有了君主的風範。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好奇與靈動,手中緊緊握著一件袍服。今日,他心中有一個想法,想要與內閣大臣們分享,也想藉此考驗一下大臣們的觀察力和對事物的見解。
內閣大臣們早已在殿內等候,他們恭敬地站著,低著頭,雙手垂立在身體兩側。張居正站在最前列,他面容沉靜,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能洞悉一切。他微微抬頭,目光迎向朱翊鈞,眼神中帶著尊重與期待。
朱翊鈞走上前,站在大臣們面前,輕輕舉起手中的袍服,聲音清脆地問道:「這是什麼顏色?」他的眼睛緊緊盯著大臣們,期待著他們的回答。
張居正仔細端詳著那件袍服,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後,沉穩地回答道:「陛下,臣以為此乃青色。」他的語氣平和,但充滿了自信。
朱翊鈞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得意,說道:「是紫色,只是日久變色了。」他的聲音在殿內迴蕩,帶著一絲少年人的俏皮。
張居正微微一愣,隨即露出恍然的神情,說道:「陛下聖明,臣竟未能一眼看出。紫色易於變色,此事確然。從前皇祖(指世宗朱厚熜)不崇尚鮮麗衣服,御衣常是穿到很破舊才更換。」張居正微微抬起頭,眼神中透露出對世宗的崇敬之情,腦海中浮現出世宗穿著樸素御衣處理朝政的畫面。「皇祖在位時間長久,未必不是因為他深知物力維艱,懂得節儉之道。陛下以皇祖為榜樣,實乃大明之福。」
張居正向前一步,微微彎腰,繼續說道:「陛下,節省一件衣服,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意義重大。民間百姓生活艱苦,每一件衣物都來之不易。皇上節省一件衣服,民間或許就有幾十人因此而能夠穿暖。反之,若輕視一件衣服,隨意丟棄或頻繁更換,民間便可能有幾十人因此而受凍。陛下乃天下之主,一舉一動皆關乎民生,不可不想到這些啊。」張居正的聲音誠懇而真摯,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百姓疾苦的深切關懷。他深知民間百姓的生活不易,希望通過自己的話語,讓年輕的皇帝能夠明白節儉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物力,關注民生。
此時,左右大臣們也紛紛點頭,他們中有人輕聲說道:「張大人所言極是。如今百姓貧苦,賦稅繁重,許多人甚至到了賣妻賣子以完納賦稅的地步。」這位大臣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對百姓的同情和對現狀的憂慮。他想起了自己在地方任職時所看到的百姓們的悲慘生活,那些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百姓,為了繳納賦稅,不得不賣掉自己的親人,那種絕望和無奈的場景,讓他至今難以忘懷。
其他大臣們聽了他的話,也都面露悲戚之色,紛紛附和。
朱翊鈞聽著大臣們的話,心中受到了極大的觸動。他的眼神變得凝重起來,腦海中浮現出百姓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衣不蔽體的畫面。他想起了自己在皇宮中享受著榮華富貴,卻未曾真正體會到民間百姓的疾苦。他的內心湧起一股愧疚之情,暗暗自責自己以前沒有更加關注百姓的生活。
「朕以前未曾如此深刻地想到這些。」朱翊鈞緩緩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沉重。「朕身為天子,本應讓百姓安居樂業,如今卻讓他們陷入如此困境,朕之過也。」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朕定當以皇祖為楷模,節儉用度,同時也會考慮如何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張居正看著朱翊鈞,心中感到欣慰。
在這炎熱的天氣里,內閣大學士張居正的府邸卻一片忙碌景象。張居正坐在書房中,眉頭緊鎖,眼神專注地審閱著各地送來的奏章和文書。他的臉龐略顯消瘦,長期的操勞和巨大的壓力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透著那股堅定和睿智。他深知,大明王朝雖然表面上維持著繁榮的景象,但實際上卻隱藏著諸多嚴重的問題,就像一座外表華麗卻根基不穩的大廈,隨時可能崩塌。
張居正的內心充滿了憂慮和使命感。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時立下的志向,要為大明王朝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今,他身處高位,有了實現抱負的機會,卻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深知改革的道路充滿荊棘,必然會觸動許多人的利益,但他毫不退縮。「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我必須堅定地推行改革,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張居正暗暗握緊了拳頭,心中默默發誓。
在深思熟慮之後,張居正決定上奏皇帝,闡述自己對治理國家的看法和改革的思路。他拿起筆,蘸了蘸墨汁,開始書寫奏章。他的筆觸有力,每一個字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和智慧。
「實現天下大治,沒有比安定百姓更重要的。使百姓安定之法,沒有比地方官更重要的。」張居正寫道。他深知地方官是朝廷政策的直接執行者,他們的行為直接影響到百姓的生活。然而,當前的地方官狀況卻令人堪憂。「鎮守國土、統治百姓的地方官欺壓百姓、奉承上級以期得到聲譽,奔走權門、趨奉承歡以期得到推薦,定期徵收賦稅以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苟且草率以逃避罪責,真心愛護百姓的,並不多見。」張居正皺著眉頭,心中充滿了對這些不良現象的憤怒。他想到了那些在地方上為非作歹的官員,他們不顧百姓的死活,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和仕途。
「明春舉行地方官考察,一舉一動關係到人心向背,應該以為政平和有利百姓為上等。報浮誇者雖一向有虛浮的稱譽,也應該列入下等。」張居正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他希望通過嚴格的官員考察制度,選拔出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真心為百姓辦事的官員,淘汰那些腐敗無能之輩。
寫完這部分內容後,張居正稍作停頓,思考了一下接下來的改革方案。他知道僅僅依靠官員考察是不夠的,還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確保官員們能夠認真履行職責。於是,他又接著寫道:「臣又請求實行考成法,有關部門根據上繳稅銀多少評定地方官的殿最。」張居正認為,通過考成法,可以將地方官的政績與他們的仕途掛鉤,促使他們積極工作,努力增加稅收,同時也能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然而,張居正也清楚,考成法的實施必然會給百姓帶來一定的壓力。他的內心十分矛盾,一方面希望通過改革整頓吏治,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又擔心百姓會因為過重的賦稅而受苦。「唉,改革之路艱難,只能在平衡各方利益中艱難前行。」張居正嘆了口氣,繼續書寫奏章,詳細闡述了考成法的實施細則和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儘量減少對百姓的不利影響。
奏章寫好後,張居正仔細審閱了一遍,確保無誤後,便命人送往皇宮。
朱翊鈞坐在皇宮的書房中,雖然有宮女在一旁不停地扇著扇子,但炎熱的天氣還是讓他感到有些煩躁。他接過張居正的奏章,認真地閱讀起來。他的眼神逐漸變得專注,被張居正的深刻見解和大膽改革方案所吸引。
朱翊鈞對張居正十分尊敬和信任,他知道張居正一心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在他心中,張居正就像一位導師,引領著他學習治國之道。他想起了張居正平日裡對自己的教導,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治國理政的經驗,張居正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他也深知,大明王朝目前面臨著諸多問題,如財政困難、吏治腐敗、邊防鬆弛等,如果不進行改革,國家將難以長治久安。
「張先生所言極是,朕也深知地方官的重要性。如今吏治腐敗,若不加以整頓,百姓怎能安居樂業?考成法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可以激勵官員們積極做事。」朱翊鈞自言自語道。他對張居正的改革方案表示贊同,決定全力支持張居正的改革。
不久之後,張居正的改革方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在地方上,官員們得知即將實行考成法,反應各不相同。一些清正廉潔、有抱負的官員對改革表示歡迎,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施展才華、為百姓做事的好機會。比如蘇州知府海瑞,他一直以來都致力於打擊豪強、為民伸冤,考成法的實施讓他更加有動力去推行自己的政策。他積極組織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努力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嚴格徵收賦稅,確保稅收任務的完成。他的行為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讚譽,但也引起了一些豪強地主的不滿。
然而,更多的官員則是感到恐慌和不滿。他們習慣了以往的官場作風,靠奉承上級、虛報政績來獲取晉升機會,考成法的實施讓他們的如意算盤落空。一些貪官污吏為了完成稅收任務,開始不擇手段地壓榨百姓。他們增加賦稅的種類和額度,甚至在徵收過程中中飽私囊,導致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
在江南的一個小鎮上,百姓們圍聚在一起,議論紛紛。
「聽說朝廷新推行了考成法,這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啊?賦稅越來越重,我們都快交不起了。」一位老者滿臉憂愁地說道。
「是啊,那些當官的只想著自己的政績,哪裡管我們百姓的死活。」一位年輕的農夫氣憤地說。
「我們辛辛苦苦種的糧食,都被他們搜颳走了,這還有沒有天理了!」一位婦女忍不住哭泣起來。
百姓們的怨言逐漸傳到了張居正的耳中。他坐在書房中,聽著下屬的匯報,心中十分沉重。考成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必須及時調整。
張居正再次上奏朱翊鈞:「近來仰賴皇上節用愛民,京城、通州儲糧,足夠八年支用,太倉銀庫中,存銀尚少。應將明年漕運之糧適當地折納十分之三,富國富民,一舉兩得。」他希望通過調整漕運糧食的折納比例,減輕百姓的負擔,同時也能夠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朱翊鈞聽從了張居正的建議。
三個月後,京城秋意漸濃,寒風蕭瑟,落葉在風中打著旋兒,紛紛揚揚地飄落。紫禁城的宮殿在這冷色調的季節里顯得更加莊嚴肅穆,紅牆黃瓦仿佛也被蒙上了一層薄霜。皇宮內的花園裡,花朵凋謝,草木枯黃,一片衰敗的景象,似乎在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朝堂風波。
文華殿內,氣氛凝重。朱翊鈞坐在龍椅上,眉頭緊皺,眼神中透露出憤怒。他的雙手緊緊地抓著扶手,指關節因為用力而微微泛白。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深知貪污腐敗是國家的毒瘤,對於官員的貪贓枉法行為深惡痛絕。今日接到山東巡按大臣彈劾昌邑知縣孫鳴鳳貪污受賄的奏章,他的內心猶如被點燃的怒火,熊熊燃燒。
張居正站在一旁,身姿挺拔,面容沉靜,眼神深邃而睿智。他的目光落在朱翊鈞身上,觀察著皇帝的情緒,心中思索著如何處理此事更為妥當。他深知,處理官員貪污問題不僅關乎朝廷的公正和威嚴,更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朱翊鈞抬起頭,聲音冰冷且帶著一絲顫抖,說道:「朕今日看到山東巡按彈劾昌邑知縣孫鳴鳳貪污受賄的奏章,此等貪官污吏,實在是可惡至極!朕想立刻逮捕孫鳴鳳,將他嚴懲不貸,以儆效尤。」他的話語在殿內迴蕩,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威嚴。
張居正微微向前一步,行禮後恭敬地說道:「陛下,臣理解陛下的憤怒。貪污之人固然應該徹底法辦,但我朝先例,此類案件皆是交都察院審訊。都察院有一套完整的審訊流程和法規,能夠確保審訊的公正和嚴謹,讓貪官無所遁形。」張居正的聲音沉穩有力,他試圖用理性的分析引導皇帝遵循既定的程序。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話,微微點了點頭,說道:「張先生所言甚是,那就依先例交都察院審訊。」他的語氣稍微緩和了一些,但眼中的憤怒依然未減。
接著,朱翊鈞又皺起眉頭,疑惑地問道:「張先生,朕實在想不通,孫鳴鳳如此貪婪,他竟然還是進士出身?朕一直以為進士乃是經過層層選拔,品德和才能俱佳之人,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敗類?」
張居正微微嘆了口氣,說道:「陛下,此人只是憑著自己是進士,便以為有了護身符,所以放肆無忌。進士出身固然代表著一定的學識和能力,但品德的培養更為重要。在科舉選拔中,或許難以完全洞悉一個人的內心。而有些進士在步入官場後,受到名利的誘惑,便忘卻了初心,走上了貪污腐敗之路。」張居正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他深知科舉制度雖然為國家選拔了大量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朱翊鈞聽了張居正的解釋,若有所思地說道:「原來如此,朕還以為進士皆為賢良之士。那張先生認為今後該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發生?」
張居正抬起頭,目光堅定地看著朱翊鈞,說道:「陛下,今後用人,臣以為當務之急是要改變只重科舉出身的觀念,只看能力,不能拘泥於資歷。科舉只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途徑,而不是唯一標準。對於官員的選拔,應綜合考量其品德、能力、政績等多方面因素。無論是進士還是乙科的明經,只要有真才實學,品德端正,都可為朝廷所用。而對於那些有貪污腐敗等不良行為的官員,不論其出身如何,都應嚴懲不貸,絕不姑息。」
朱翊鈞認真地聽著張居正的話,不住地點頭,說道:「張先生的話讓朕茅塞頓開。朕之前確實過於看重科舉出身,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今後定當按照張先生所說,選拔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員。」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張居正的信任和對未來的期待。
張居正繼續說道:「陛下,除了選拔人才的標準需要改變,朝廷還應加強對官員的監督和教育。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讓官員們時刻感受到朝廷的監管,不敢輕易違法亂紀。同時,要加強對官員的品德教育,讓他們明白為官之道,不僅要追求政績,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
朱翊鈞深以為然,說道:「張先生所言極是。朕會下令讓相關部門著手制定官員監督和教育的制度,務必杜絕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
又過了兩個月,京城寒冷的氣息如影隨形,凜冽的寒風呼嘯著穿梭於大街小巷,似是要將世間的一切都凍結。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厚重的雲層仿佛隨時都會壓下來,讓人喘不過氣。皇宮內,文華殿中,炭火盆里的炭火熊熊燃燒,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試圖驅散這冬日的嚴寒,卻難以溫暖整個宮殿的每一個角落,寒意依舊在空氣中瀰漫。
朱翊鈞邁著沉穩的步伐走進文華殿,他的身姿挺拔,雖年少卻已有了君主的風範。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好奇與靈動,手中緊緊握著一件袍服。今日,他心中有一個想法,想要與內閣大臣們分享,也想藉此考驗一下大臣們的觀察力和對事物的見解。
內閣大臣們早已在殿內等候,他們恭敬地站著,低著頭,雙手垂立在身體兩側。張居正站在最前列,他面容沉靜,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能洞悉一切。他微微抬頭,目光迎向朱翊鈞,眼神中帶著尊重與期待。
朱翊鈞走上前,站在大臣們面前,輕輕舉起手中的袍服,聲音清脆地問道:「這是什麼顏色?」他的眼睛緊緊盯著大臣們,期待著他們的回答。
張居正仔細端詳著那件袍服,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後,沉穩地回答道:「陛下,臣以為此乃青色。」他的語氣平和,但充滿了自信。
朱翊鈞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得意,說道:「是紫色,只是日久變色了。」他的聲音在殿內迴蕩,帶著一絲少年人的俏皮。
張居正微微一愣,隨即露出恍然的神情,說道:「陛下聖明,臣竟未能一眼看出。紫色易於變色,此事確然。從前皇祖(指世宗朱厚熜)不崇尚鮮麗衣服,御衣常是穿到很破舊才更換。」張居正微微抬起頭,眼神中透露出對世宗的崇敬之情,腦海中浮現出世宗穿著樸素御衣處理朝政的畫面。「皇祖在位時間長久,未必不是因為他深知物力維艱,懂得節儉之道。陛下以皇祖為榜樣,實乃大明之福。」
張居正向前一步,微微彎腰,繼續說道:「陛下,節省一件衣服,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意義重大。民間百姓生活艱苦,每一件衣物都來之不易。皇上節省一件衣服,民間或許就有幾十人因此而能夠穿暖。反之,若輕視一件衣服,隨意丟棄或頻繁更換,民間便可能有幾十人因此而受凍。陛下乃天下之主,一舉一動皆關乎民生,不可不想到這些啊。」張居正的聲音誠懇而真摯,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百姓疾苦的深切關懷。他深知民間百姓的生活不易,希望通過自己的話語,讓年輕的皇帝能夠明白節儉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物力,關注民生。
此時,左右大臣們也紛紛點頭,他們中有人輕聲說道:「張大人所言極是。如今百姓貧苦,賦稅繁重,許多人甚至到了賣妻賣子以完納賦稅的地步。」這位大臣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對百姓的同情和對現狀的憂慮。他想起了自己在地方任職時所看到的百姓們的悲慘生活,那些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百姓,為了繳納賦稅,不得不賣掉自己的親人,那種絕望和無奈的場景,讓他至今難以忘懷。
其他大臣們聽了他的話,也都面露悲戚之色,紛紛附和。
朱翊鈞聽著大臣們的話,心中受到了極大的觸動。他的眼神變得凝重起來,腦海中浮現出百姓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衣不蔽體的畫面。他想起了自己在皇宮中享受著榮華富貴,卻未曾真正體會到民間百姓的疾苦。他的內心湧起一股愧疚之情,暗暗自責自己以前沒有更加關注百姓的生活。
「朕以前未曾如此深刻地想到這些。」朱翊鈞緩緩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沉重。「朕身為天子,本應讓百姓安居樂業,如今卻讓他們陷入如此困境,朕之過也。」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決心,「朕定當以皇祖為楷模,節儉用度,同時也會考慮如何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張居正看著朱翊鈞,心中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