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拋出一個問題,得到兩個答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勝這次封賞,範圍很廣,主要是為了鼓舞士氣。

  就連季遂,這個後來者,也有被落下。

  只不過,相比於其他人,季遂並非陳勝的心腹,而且,陳勝心中對於季遂,一直是有戒心的。

  所以,對於季遂的封賞,並不是權位上的,而是一筆不菲的財物。

  對此,季遂並無什麼特別的反應,能在陳勝手裡活下來,他已經心滿意足了,至於陳勝的封賞,對他來說,只能算是意外之喜。

  季遂收到這些賞賜之後,並未藏私,直接交給孟䮦,讓他去分。

  而陳勝這邊,順利稱王之後,下一步的戰略,便是著手部署反秦的具體行動。

  在場參與的人,除了陳勝手下的部將,還有許多豪傑,季遂這個陳勝口中的「義士」也被邀請前來。

  季遂雖然有些意外,雖然不知道陳勝為何邀請,自己這個在他麾下,沒有擔任任何職位白身。

  但還是應邀到場,來時的路上,他也大概揣測了一番,陳勝的心思了,他應該是把自己,當充場的吉祥物了。

  對此,季遂只能苦笑,卻不介意。

  相反,能夠親眼見證史書上,記載的歷史場景,他感到很榮幸。

  議會上,按照慣例,陳勝首先抨擊了秦帝國的殘暴統治,而後表達了他要率領眾人滅亡暴秦的決心,最後,開始徵詢在場眾人的意見。

  眾人的意見,大致分為兩派。

  一派表示,眼下義軍士氣正盛,若是加速出兵,所過之處,必然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隊伍會越打越大。

  此消彼長,對己方極為有利。

  而且秦廷倉促應戰,很難做出像樣的抵抗,應該趁著這個有利的間隙,乘勝追擊,一路高歌猛進,一舉亡秦。

  否則失去戰機,等到秦廷反應過來,悔之晚矣。

  這一派,季遂心中暗暗將他們稱為「樂觀派」。

  而另外一派,則表示,他們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發展的這麼順利,很大程度上,是鑽了秦廷反應不及的空子。

  但是,相信秦廷那邊,應該很快就會反應過來,隨後必然加強防守,進行反擊。

  以他們現在的根基,根本無力應對。

  不如迂迴亡秦,先率兵收復六國故地,壯大自身,在運動的過程中,以戰養戰,壯大自己。

  還能趁著這個機會,磨鍊士兵,積累作戰經驗。等到根基穩固,能與秦廷分庭抗禮時,再開展決戰,這樣一來,勝算很大。

  而且,就算失敗,有六國故地作為依仗,還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一派,季遂稱之為,「清醒派」。

  季遂對這兩種意見,不置可否。

  因為他知道,自己現在的身份,只是一個旁觀者,根本無力去改變陳勝最後的決策。

  話說的多了,反而遭人記恨。

  所以,他三緘其口,生怕惹禍上身。

  忽然,他發現房樑上,有隻螳螂,正悄無聲息的,逼近一隻毫無察覺的秋蟬。他頓時來了興趣,目不轉睛的看著,心裡在猜測那一隻螳螂,會用多久拿下這隻秋蟬。

  陳勝拋出了一個問題,卻得到了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

  兩派相左的意見,似乎都有道理,但又彼此矛盾,這讓陳勝也是犯了難。

  目光在人群中一掃,想找人答疑。

  他第一眼就看向了季遂,在他心裡,季遂此人雖然有些討厭,但是私底下,他和吳廣二人,對季遂的評價是,多謀善變。

  此人似乎每每都能在必死之局中,逃出生天,頭腦自然不會簡單。

  可是當他目光看去,只見此時的季遂,兩眼向上,正盯著房梁,全神貫注。

  順著季遂的目光看去,陳勝有些無語,一隻螳螂和蟬而已,有什麼好看的。

  當下,心中對季遂玩物喪志的舉動,極為失望,對他的評價,也一落千丈。

  隨即,他又將目光轉移到了,之前反對過自己張耳陳餘。

  自己麾下,真正稱得上人才的幾乎沒有。

  能有戰略眼光的更是鳳毛麟角,而張耳陳餘這兩人雖然討厭,但卻是有真才實學的。


  所以,陳勝還是決定徵詢一下他們的意見。

  此時的張耳陳餘,在經歷過勸阻稱王的事情後,已經人見狗嫌。

  尤其是陳勝,對他們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歡迎,到後來的疏遠,再到現在變成主持禮儀,起草詔書的工具人。

  這前後的落差,與他們本來的預想,相去甚遠。

  二人雖然心灰意冷,但內心始終不甘心,就這樣寸功未立的離開。

  於是,當陳勝的目光看向他們時,二人精神一震,意識到,他們的機會來了。

  於是,張耳主動站了出來,道:「陳王大義滅秦,諸將奮勇爭先,張耳來到陳王麾下這麼多的時日,竟是寸功未立,實在是慚愧不已。張耳,願請兵為陳王前驅。」

  自那日稱王之宴上,陳勝與張耳陳餘之間產生分歧過後,陳勝對二人的態度,已經邊緣化。

  此刻,張耳竟然主動提出來,要替自己效力,這讓陳勝意外的同時,又有些驚喜,心道:「看來,這二人是回心轉意了。」

  說實話,在自己的麾下,真正能拿出台面的人才,除了張耳陳餘,幾乎沒有。

  張耳陳餘這兩人若是能回心轉意,這對陳勝來說,覆滅暴秦,絕對是大有裨益的。

  於是,陳勝對張耳的態度也有所好轉,他興致盎然的問道:「張君肯出馬,寡人欣慰之至。只是眼下就有一個難題擺在面前,眾人提出的這兩個意見,張君以為如何?」

  只見張耳緩緩站起身,道:「吾以為,以上兩方的意見,都有道理。」

  陳勝心中不快,暗道:「你這不是等於沒說嗎?」

  看著陳勝的情緒變化,張耳繼續道:「其實陳王不必糾結誰錯對錯,既然都有道理,那何不全都採納好了。兩邊同時進行也許無不可。陳王完全可以一邊西進伐秦,另一邊收復關東故地,兩邊同時進行,並不影響。而且,無論哪邊取得了成效,對陳王來說,都是一種成功!」

  陳勝一聽,心中頓時豁然明朗,他大喜道:「張君遠見,令寡人茅塞頓開,就依張君之言。」

  張耳看到陳勝採納了自己的意見,信心大增,於是趁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陳王,我乃魏人,在魏地略有薄名,由我去勸降魏人,能省卻許多不必要的干戈,若是陳王能再給我一支軍隊支持,必定事半功倍!」

  本來,陳勝對張耳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但是,隨著張耳後面的話說出口,陳勝的心就涼了下去。

  「給你一支軍隊,去魏地?」陳勝心中冷哼,張耳的意圖,已經再明顯不過,陳勝哪裡還能不知道,張耳的真實目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