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尋找新生活(6)
上過幾天課,圓環就認識了很多老師。他們都像若離一樣熱情和善、精於專業又博學多知。但有一個特點,若離有,他們沒有:對外星生物的了解。圓環一直盼著能再和若離單獨交流。等了好久,這一天終於來了。
「這回我就想知道那種繁殖後代時身心愉悅的生物。」
「你可真有耐性!一個問題能憋這麼久。」
「我知道你肯定會給我講呀!」
「有很多種生物都是這樣,有的只快樂不痛苦,有的既快樂也痛苦。」
「既快樂也痛苦,不是和我們一樣?」
「不,不一樣。有個物種我們研究得多些。種種跡象顯示,它們的文明已經相當發達,這也是我們比較了解它們的原因。它們就是裂殖時快樂。但這一物種參與繁殖儀式的只有兩個個體,生成的孢體要留在其中一個舍主體內,等生長成型之後才從舍主身體上分離出來。孢體在舍主身上停留的這段時間,要吸取捨主的養分,舍主會感覺到一些不適,也可叫做痛苦吧。不過,當孢體脫離舍主身體的時候,舍主的痛苦更強烈。」
若離邊說,邊打出這種生物的影像。這是圓環見所未見、連想也想不到的一種形象:長方形的身體上,伸出12(五)只觸手,一隻短而圓,近似於橢球形,另外11(四)只長而尖,末端又各分離出12(五)只小觸手,大大小小的觸手上都長著亂七八糟的東西,那隻短而圓的觸手末端還生著密密的毛。
「這是你想像的外星人嗎?那一次的講座上可沒見過。」
「不,這是它們自己發送出來的影像。它們分成兩群,舍主必須來自不同群體——外星生物學家把它們命名為類群,這是其中一個類群。另一個類群相差不多,體型略小。」若離說著又打出一個影像。在圓環看來,它們就是同類:體型、觸手數量、連上面長著的器官都一樣。不過這個類群那隻橢球形觸手上的毛更長,身體和觸手也顯得更纖細。圓環都把它們一一指出來了。
「你再仔細看看它們還有哪裡不同?」
圓環盯住兩個影像看了半天,終於發現,第一個類群兩隻稍粗的觸手之間還有一隻小觸手,它和其他幾隻觸手不成比例,但這個東西在另一類群的身上卻找不到。相同的位置上,它們那裡只有一個差不多大小的裂口。觸手和裂口上,也覆蓋著茸毛。「這兒?」圓環伸出兩隻觸手,同時指著兩個類群的那處相同部位。
若離壓壓身子。
「要是它們互相變成對方的模樣,不就換過來啦?它把觸手收回去,它可以伸出來。」
「不,它們的觸手都不能伸縮。你看這個——」影像忽然變了,皮膚、茸毛消失了,剩下兩副乾枯的架子,又細又長,不過可以看出基本的形狀沒有改變。
「在它們體內有一副剛性骨架,可以拆成小塊,這些小塊之間有節點聯結,骨架可以圍繞這些節點運動。它們的身體就包裹在骨架外面,所以它們不能變形,只能從小變大。你剛剛指出來的這塊地方,就是它們裂殖孢子的器官。」
「還有專門裂殖孢子的器官?」
「對,它們的特點就是高度的特異化和不對稱。它們不僅要從空氣和地表吸收養分,還要靠掠奪和吞噬其他物種維持生存。它們有專門感知電磁波的器官,有專門檢測空氣振動的器官,還有專門辨別分子種類的器官——各種功能在它們身上都歸特定的器官所有。若要找對稱性的話,」若離伸出觸手比劃了一下:「如果沿著這個方向劈開它們的身體,在外形上兩半都基本算是鏡像對稱。但它們體內仍有很多組織不符合這種對稱。這也給研究它們的外星生物學家增添了許多困難。」
想起若離一開始說過的話,圓環問:「它們和我們有交流麼?它們真有高級智慧?」
「顯然。我們通過穿曲空間望遠鏡搜集到了它們送入宇宙空間的信息。它們來自一個遙遠的星球,我們叫它『雙舍星』——這得名於它的雙舍主繁育方式,離圓球差不多10120光年。」
「最遠的穿曲宇航距離是10122光年。」
「發過去的只是信息,還不是物質,也只成功過一次,過程和結果都不可控。這顆星球差不多正好處於我們目前勉強可控的極限距離上。」
「那就是說,我們可以和它們交往了?還可以派友好使節過去。」
「恐怕很難。截至今天,載人穿曲宇航的最遠距離是10112光年。更遠的,還沒試過。」
「差不多了嘛。」
「是啊,差不多了,只要把這個數字擴大10(三)倍,就過去了。」若離拔高了身體,略帶嘲諷地玩笑道。
圓環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其實,包括若離自己,還有許許多多的圓球人——不論是希望,還是害怕——都想過在宇宙中尋找其他可以「對話」的智慧生命這類問題。自有文明以來,人類就從未停止過尋找「同類」的歷程。他們這麼想、這麼做有很多原因,但下面這兩個最重要:第一,他們的探險與其說是為了踏上一顆從未有生命光顧過的荒涼星球,還不如說是為了找到一顆生氣勃勃的世外新星,以此證明他們的文明比其他文明都優越——是他們「君臨天下」,而不是反過來(這和人類群體中一種很強烈的「人類至上」思想有關,儘管不是所有人都持此觀點);第二,純粹出於對未知的好奇——究竟有沒有球外生命、甚至球外文明?這些年,科學家們已經搜集到為數不少的來自宇宙深處的信息,這至少說明了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獨。然而,人們至今仍然無法與這些發送信息的物種取得聯繫,甚至連定位它們的星球都不容易。它們的文明顯然也不比圓球人先進(這是最重要的!),否則它們可能早就知道自己,並有所表示了。
若離沒再提「怎麼過去」的玩笑,而是又告訴了圓環很多關於「雙舍星人」的事情:它們如何生活,怎樣娛樂,掌握了哪些技術,擁有了多少知識……圓環漸漸忘記它們醜陋的外形,開始對它們著迷了。若說身邊有哪種最接近人類的生物,那就是密粒。可密粒畢竟沒有高級智慧。圓環天生的不合群、不愛與人交往的性情,讓他一面以為其他生物比人更好「說話」,一面又真心希望有種能夠與他互訴衷腸的智慧生物。如果哪一天某種生物(不管是圓球上的還是外星的)真能和他交談,他願意把心裡所有不願對同類講的話,都講給它們。
「雙舍之夢」,從此縈繞在圓環心裡,揮之不去。後來,他又了解到了其他幾種智慧生命,但它們都入不了自己的心。
與此同時,圓環仍然對圓球上除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痴心依舊。這天生理課恰好遇上用密粒做實驗,帶課老師叫寒圓。10(三)只形如液滴的小密粒被關在實驗皿里,學生們的任務是通過自己設計實驗,給出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結構,或者至少指出它們的區別。但有一個條件:不許傷害、更不許殺死它們。這正合了圓環的心意。此前他還擔心要給這些無辜的小生命開膛破肚呢。
馬上就有人想到:用胞元成像儀。這個方法可以將密粒全身的胞元分布情況展露無遺。但它的缺點是:第一,密粒是活動的,要想獲得精確的成像必須想辦法讓它靜止下來(不僅僅是身體的靜止,而是所有胞元的靜止,至少是准靜止);第二,細節和干擾信息太多,胞元內部、胞元之間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影響著成像質量;第三,現實中的胞元不像模型那樣簡單明了,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很難讀懂成像圖。有這三大困難橫亘在面前,胞元成像儀就是一件強大卻不太「趁手」的工具。
還有人考慮用透視成像。這個和胞元成像正相反:它不要求被透視對象完全靜止,但無法關注到細節,只能了解大概的內部結構,根本精細不到胞元層次。而它形成的圖像與胞元成像儀類似,也得要專業水平的辨圖能力才能讀懂。
圓環不用這些,可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他把身體貼在實驗皿外面,仔細觀察裡面的密粒。密粒們看起來有些驚恐,卻並未失措。它們排列成一個正10(三)角形,身體一上一下,頂部也隨之一高一低,尖頭左搖右擺,像跳動的小火苗。看著看著,圓環情不自禁對它們講起話來了:「朋友們,你們好!我叫圓環。實驗皿里舒服麼?你們在這兒呆多久了?」
密粒對人類語言向來敏感,圓環的話語又是這樣輕柔細膩,它們似乎有了些積極的反應,在注意聽他的話。
圓環從實驗皿上縮回身來,又一次變成了密粒的模樣——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在實驗皿外,像裡面的小密粒一樣,蠕動著身體,擺動著尖頭。裡面的密粒頓時感覺像是看到了同類,開始興奮,身體的蠕動變慢了,但尖頭的搖擺更快了。過了一會兒,它們似乎發現這個同類有些奇怪,又開始警覺起來。
「啪!」圓環把實驗皿的蓋子打開了,變成一團流質,從尖頭開始,貼著實驗皿外壁緩緩向上,越過皿口,「流」進了實驗皿內。實驗皿很大,圓環身體又小,沒一會兒竟完全「流」進去了,變成一個大密粒,和小「夥伴」們立在一起。
10(三)只密粒緊貼在實驗皿另一側的內壁上,目睹了圓環流入的全過程,直見他完全進來之後仍未表現出任何敵意,便轉驚恐為驚奇,試探著向這個「大塊頭」靠近。即便它們清楚地知道這是個人,也從沒見過如此行為的人。看來,好奇不僅是人類的天性。
「大塊頭」把表皮漾起輕輕的波紋。這種方式也是密粒與密粒之間傳遞信息的手段,就像人類的語言。圓環本就懂得一些密粒「語言」,此時倒不如說,他已經完全變成一個密粒,人間之事,差不多忘了個乾淨,連他自己是什麼、叫什麼都拋在腦後,真正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密粒們看到這樣的信息,逐漸由驚奇轉為友好,一點點蹭過去,把尖頭伸長,先是在他身邊跳動,後來直接觸在圓環身上。
霎時間,無數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一齊湧上圓環心頭。他長這麼大第一次有這種感覺:體內的胞元次序似乎全打亂了,在某種未知力量的支配下,不斷重新排列著陣形,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是那樣,剛剛像要撕裂,現在又像是拼命地擠壓,讓他的身體一點點縮小、縮小,直至生物密度的極限——怎麼這麼緊?這麼擠?
這樣的狀態不知持續了多長時間,圓環快要透不過氣了。空氣中的養分似已耗盡,意識逐漸模糊……啊!外面好像圍了好多人,都在看他——你們是誰?他們說什麼,圓環聽不清,也聽不懂。只有渾身的胞元,試圖在重重壓力下挪動位置——動不了,它們連自身呼吸產生的氣體都無法排出了。外面氣壓那麼大,那麼強……一隻觸手伸過來了……
「砰!」——「誰把這個實驗皿的蓋子封死了?」寒圓對著全班同學大叫。實驗室里各個角落的學生們都只轉了轉身子,沒人答話。「誰把這個實驗皿的蓋子封死了?你們都沒看見嗎?」
大夥又無奈地轉了轉身子。
「唉——」實驗皿里發出一聲輕嘆,圓環吃力從裡面地爬出來,全身灰暗,緩緩地一脹一縮。
「圓環?你怎麼鑽到那裡去了?」
身體的脹縮平緩下來,圓環的意識重歸現實。他慢慢地記起了,自己是在上生理課,要研究密粒的胞元點陣結構。說來也怪,此刻,實驗皿里那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活生生地就在他心裡,連自己身上的胞元也在不由自主地按照那樣的圖式翻滾、涌動著。密粒與他,幾成一體。「做實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做實驗還做到實驗皿里去了?連別人蓋了蓋子都不知道!」寒圓半是責怪,半是擔心。「好了,身體還行不行?要不要先休息一下,另找時間再做?」
「不,老師,已經做完了。」
「做完了?!」
「嗯。」圓環把自己心裡那10(三)種胞元點陣結構打了出來。寒圓將信將疑。他看了看圓環那個實驗台上實驗皿的編號,又調出這個實驗皿內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資料,與圓環打出來的一對,分毫不差。
「咦?」寒圓奇怪了。今天實驗用的密粒,都是他在培養室里親自培育、親自挑選、親自測好了胞元點陣的。他確信從它們出生到被拿上課堂這段時間,沒有第二個人見過這些密粒,也不會有人從他這裡拿到那些胞元點陣的圖樣。圓環鑽進實驗皿里憋了一會兒,就什麼都知道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
「唔……」圓環的身體又開始一脹一縮。他想了半天,說道:「它們告訴我的。」
「誰?」
圓環指指實驗皿。
「密粒告訴你的?就算你懂它們的『語言』,它們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胞元點陣結構哇!」
「我也不清楚……它們和我一接觸,我全身的胞元就開始亂七八糟地打亂重排,排出好多種樣式。我出來以後,這(三)10種還牢牢印在我心裡。」
寒圓懵了。他確信圓環不可能事先拿到資料。但圓環說的這些神乎其神的事情,他也無法相信。
「好了,你先下課休息,下次課我們集中所有同學的實驗結果再討論。」
寒圓將這個實驗皿單獨挑出來放回培養室。等所有學生都下了課,他調出實驗室的影像記錄一看,眼前的情形讓他驚詫萬分:圓環在一多半身體流入實驗皿以後,留在皿外的身體末端就把蓋子吸了起來,隨著他完全縮進皿內,蓋子也封上了——連允許空氣出入的氣閥也封上了。
他這是幹什麼?自殺?不像,也沒有理由。心理失常?圓環的體檢指標一切正常。難道他真的是在做實驗——不惜冒生命危險?可他也應該和周圍的人說一下啊,除非他能預見到被憋死以前肯定會有人發現他,並救他出來。但最奇怪的倒不是影像記錄里的這些東西,而是圓環竟然從沒有智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的密粒那裡知道了它們自己的胞元點陣結構!
思前想後,寒圓決定再安排一次實驗——這次的實驗對象是圓環。
「今天我挑了另外10(三)只密粒,你能讓它們告訴你它們各自的胞元點陣結構嗎?」
實驗室里只有寒圓和圓環兩個人。寒圓沒有直接問圓環是怎麼與密粒交流的,他還要觀察一下。圓環卻心照不宣,如實相告:「我可以試試,但我也確實弄不清上次是怎麼回事。」他並不知道寒圓已經看過他進入實驗皿的全過程。
密粒放在一個特製的大容器中。圓環爬進容器裡面,這回他倒沒再封住蓋子,而是直接用他從前與密粒交流時的身體語言,和對面的10(三)只密粒「對話」。接下來的場景就像神話一般:這些密粒很快就對圓環表示出好感,進而開始試著接觸圓環的身體。身體相觸的一剎那,容器內部的傳感器捕捉到圓環身上一處微小的變化——若仔細觀察,也能發現圓環在那一刻身體有些微微發顫,像準備要脹足了氣一樣,卻又馬上鬆弛下來,恢復常態。
實驗再次「成功」——圓環準確無誤地打出了這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結構,甚至畫出了詳細的圖樣。但與上次不同,這次圓環的意識完全清醒。據他自己說,他沒有像上次那樣感到擠壓和窒息(當然!),除此以外其他方面都類似:不知道密粒用什麼「魔法」,讓自己身上的胞元在不打破原有聯結的情況下重新作了排列,重排的過程是有些痛苦,但並不至於讓他受「內傷」。
寒圓詳細記錄了圓環的報告,同時在心裡與自己從前拿密粒做實驗的經驗相比較。他多次觀察到,陌生的密粒之間確有用尖頭伸向同類、甚至觸碰對方的行為——儘管直接接觸極少發生。他曾經把它們歸為簡單的「同類交流」,只知道經過這些行為之後,密粒便互相認識了對方。即使把它們分開一段時間,再「見面」時仍能認出「熟人」。他忽然想起了什麼,便問圓環:「上次實驗時那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你還記得嗎?」
「記得。」圓環很快就給出了它們的結構圖樣。
「如果把它們放在你面前,你還認得出嗎?」
「能。」
「好,稍等。」寒圓轉身去了培養室。回來的時候,他拿了200(十八)只小號實驗皿,每隻實驗皿里只有一隻密粒。
「請你把上次實驗中那10(三)只密粒指出來。」
圓環晃了晃身子,對寒圓說:「我想把它們的蓋子都打開。」
「你不能碰它們。」
「我明白。」
這么小的實驗皿,你就是想鑽也鑽不進去——寒圓心裡想。
圓環沒動地方,只是將身體微微地一脹一縮,似乎加快了呼吸的頻率。片刻之後,他指著21(七)號、101(十)號和102(十一)號實驗皿說:「就是它們10(三)個。」
「對!是!」寒圓既驚奇又詫異。他自己不知道接觸過多少密粒——真的是身體和身體的接觸,卻從未有過圓環這樣的經歷。他確信別人也沒有過——至少有歷史記載的年代裡沒有過。如果有,相關的記錄和研究報告肯定早就大暴於天下了。
「你還能認識更多的密粒嗎?」
「我現在有信心了。」
隨著實驗一次次重複,圓環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密粒。精密的胞元成像儀加上研究胞元點陣的專家一起,都沒有他這樣的效率。看著記錄逐漸增多,寒圓又想起一個問題:「你在第一次探測密粒胞元點陣的實驗之前,有沒有接觸過密粒?」
「沒。」
「見也沒見過?」
「見過。可我發現它們同類之間很少有身體接觸,都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我也尊重它們這種習慣,從來不碰它們。」
「那天的實驗你為什麼打破了它們的習慣?」
「我也不清楚,我沒去碰它們,是它們主動碰我的。」
「你想知道那天你都做了什麼嗎?」
「哦?」這句出乎圓環意料之外的話,讓他有些莫名其妙。他一言不發地看著寒圓把那天實驗室里的影像記錄放了出來。
「怎麼會?!」看到自己把實驗皿的蓋子封住,圓環幾乎從地上彈起。
「你自己也不知道?!」寒圓彈起來了。
「不知道。」
這個奇特的學生引起了寒圓無限遐思。他心中漸漸產生一個大膽的假設,並設計出了一項檢驗自己假設的實驗。因為意識到圓環在這方面可能會有很大幫助,他懇請圓環參與。能研究生物,圓環自然高興,欣然應允。
「這回我就想知道那種繁殖後代時身心愉悅的生物。」
「你可真有耐性!一個問題能憋這麼久。」
「我知道你肯定會給我講呀!」
「有很多種生物都是這樣,有的只快樂不痛苦,有的既快樂也痛苦。」
「既快樂也痛苦,不是和我們一樣?」
「不,不一樣。有個物種我們研究得多些。種種跡象顯示,它們的文明已經相當發達,這也是我們比較了解它們的原因。它們就是裂殖時快樂。但這一物種參與繁殖儀式的只有兩個個體,生成的孢體要留在其中一個舍主體內,等生長成型之後才從舍主身體上分離出來。孢體在舍主身上停留的這段時間,要吸取捨主的養分,舍主會感覺到一些不適,也可叫做痛苦吧。不過,當孢體脫離舍主身體的時候,舍主的痛苦更強烈。」
若離邊說,邊打出這種生物的影像。這是圓環見所未見、連想也想不到的一種形象:長方形的身體上,伸出12(五)只觸手,一隻短而圓,近似於橢球形,另外11(四)只長而尖,末端又各分離出12(五)只小觸手,大大小小的觸手上都長著亂七八糟的東西,那隻短而圓的觸手末端還生著密密的毛。
「這是你想像的外星人嗎?那一次的講座上可沒見過。」
「不,這是它們自己發送出來的影像。它們分成兩群,舍主必須來自不同群體——外星生物學家把它們命名為類群,這是其中一個類群。另一個類群相差不多,體型略小。」若離說著又打出一個影像。在圓環看來,它們就是同類:體型、觸手數量、連上面長著的器官都一樣。不過這個類群那隻橢球形觸手上的毛更長,身體和觸手也顯得更纖細。圓環都把它們一一指出來了。
「你再仔細看看它們還有哪裡不同?」
圓環盯住兩個影像看了半天,終於發現,第一個類群兩隻稍粗的觸手之間還有一隻小觸手,它和其他幾隻觸手不成比例,但這個東西在另一類群的身上卻找不到。相同的位置上,它們那裡只有一個差不多大小的裂口。觸手和裂口上,也覆蓋著茸毛。「這兒?」圓環伸出兩隻觸手,同時指著兩個類群的那處相同部位。
若離壓壓身子。
「要是它們互相變成對方的模樣,不就換過來啦?它把觸手收回去,它可以伸出來。」
「不,它們的觸手都不能伸縮。你看這個——」影像忽然變了,皮膚、茸毛消失了,剩下兩副乾枯的架子,又細又長,不過可以看出基本的形狀沒有改變。
「在它們體內有一副剛性骨架,可以拆成小塊,這些小塊之間有節點聯結,骨架可以圍繞這些節點運動。它們的身體就包裹在骨架外面,所以它們不能變形,只能從小變大。你剛剛指出來的這塊地方,就是它們裂殖孢子的器官。」
「還有專門裂殖孢子的器官?」
「對,它們的特點就是高度的特異化和不對稱。它們不僅要從空氣和地表吸收養分,還要靠掠奪和吞噬其他物種維持生存。它們有專門感知電磁波的器官,有專門檢測空氣振動的器官,還有專門辨別分子種類的器官——各種功能在它們身上都歸特定的器官所有。若要找對稱性的話,」若離伸出觸手比劃了一下:「如果沿著這個方向劈開它們的身體,在外形上兩半都基本算是鏡像對稱。但它們體內仍有很多組織不符合這種對稱。這也給研究它們的外星生物學家增添了許多困難。」
想起若離一開始說過的話,圓環問:「它們和我們有交流麼?它們真有高級智慧?」
「顯然。我們通過穿曲空間望遠鏡搜集到了它們送入宇宙空間的信息。它們來自一個遙遠的星球,我們叫它『雙舍星』——這得名於它的雙舍主繁育方式,離圓球差不多10120光年。」
「最遠的穿曲宇航距離是10122光年。」
「發過去的只是信息,還不是物質,也只成功過一次,過程和結果都不可控。這顆星球差不多正好處於我們目前勉強可控的極限距離上。」
「那就是說,我們可以和它們交往了?還可以派友好使節過去。」
「恐怕很難。截至今天,載人穿曲宇航的最遠距離是10112光年。更遠的,還沒試過。」
「差不多了嘛。」
「是啊,差不多了,只要把這個數字擴大10(三)倍,就過去了。」若離拔高了身體,略帶嘲諷地玩笑道。
圓環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其實,包括若離自己,還有許許多多的圓球人——不論是希望,還是害怕——都想過在宇宙中尋找其他可以「對話」的智慧生命這類問題。自有文明以來,人類就從未停止過尋找「同類」的歷程。他們這麼想、這麼做有很多原因,但下面這兩個最重要:第一,他們的探險與其說是為了踏上一顆從未有生命光顧過的荒涼星球,還不如說是為了找到一顆生氣勃勃的世外新星,以此證明他們的文明比其他文明都優越——是他們「君臨天下」,而不是反過來(這和人類群體中一種很強烈的「人類至上」思想有關,儘管不是所有人都持此觀點);第二,純粹出於對未知的好奇——究竟有沒有球外生命、甚至球外文明?這些年,科學家們已經搜集到為數不少的來自宇宙深處的信息,這至少說明了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獨。然而,人們至今仍然無法與這些發送信息的物種取得聯繫,甚至連定位它們的星球都不容易。它們的文明顯然也不比圓球人先進(這是最重要的!),否則它們可能早就知道自己,並有所表示了。
若離沒再提「怎麼過去」的玩笑,而是又告訴了圓環很多關於「雙舍星人」的事情:它們如何生活,怎樣娛樂,掌握了哪些技術,擁有了多少知識……圓環漸漸忘記它們醜陋的外形,開始對它們著迷了。若說身邊有哪種最接近人類的生物,那就是密粒。可密粒畢竟沒有高級智慧。圓環天生的不合群、不愛與人交往的性情,讓他一面以為其他生物比人更好「說話」,一面又真心希望有種能夠與他互訴衷腸的智慧生物。如果哪一天某種生物(不管是圓球上的還是外星的)真能和他交談,他願意把心裡所有不願對同類講的話,都講給它們。
「雙舍之夢」,從此縈繞在圓環心裡,揮之不去。後來,他又了解到了其他幾種智慧生命,但它們都入不了自己的心。
與此同時,圓環仍然對圓球上除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痴心依舊。這天生理課恰好遇上用密粒做實驗,帶課老師叫寒圓。10(三)只形如液滴的小密粒被關在實驗皿里,學生們的任務是通過自己設計實驗,給出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結構,或者至少指出它們的區別。但有一個條件:不許傷害、更不許殺死它們。這正合了圓環的心意。此前他還擔心要給這些無辜的小生命開膛破肚呢。
馬上就有人想到:用胞元成像儀。這個方法可以將密粒全身的胞元分布情況展露無遺。但它的缺點是:第一,密粒是活動的,要想獲得精確的成像必須想辦法讓它靜止下來(不僅僅是身體的靜止,而是所有胞元的靜止,至少是准靜止);第二,細節和干擾信息太多,胞元內部、胞元之間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影響著成像質量;第三,現實中的胞元不像模型那樣簡單明了,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很難讀懂成像圖。有這三大困難橫亘在面前,胞元成像儀就是一件強大卻不太「趁手」的工具。
還有人考慮用透視成像。這個和胞元成像正相反:它不要求被透視對象完全靜止,但無法關注到細節,只能了解大概的內部結構,根本精細不到胞元層次。而它形成的圖像與胞元成像儀類似,也得要專業水平的辨圖能力才能讀懂。
圓環不用這些,可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他把身體貼在實驗皿外面,仔細觀察裡面的密粒。密粒們看起來有些驚恐,卻並未失措。它們排列成一個正10(三)角形,身體一上一下,頂部也隨之一高一低,尖頭左搖右擺,像跳動的小火苗。看著看著,圓環情不自禁對它們講起話來了:「朋友們,你們好!我叫圓環。實驗皿里舒服麼?你們在這兒呆多久了?」
密粒對人類語言向來敏感,圓環的話語又是這樣輕柔細膩,它們似乎有了些積極的反應,在注意聽他的話。
圓環從實驗皿上縮回身來,又一次變成了密粒的模樣——連他自己都沒意識到,在實驗皿外,像裡面的小密粒一樣,蠕動著身體,擺動著尖頭。裡面的密粒頓時感覺像是看到了同類,開始興奮,身體的蠕動變慢了,但尖頭的搖擺更快了。過了一會兒,它們似乎發現這個同類有些奇怪,又開始警覺起來。
「啪!」圓環把實驗皿的蓋子打開了,變成一團流質,從尖頭開始,貼著實驗皿外壁緩緩向上,越過皿口,「流」進了實驗皿內。實驗皿很大,圓環身體又小,沒一會兒竟完全「流」進去了,變成一個大密粒,和小「夥伴」們立在一起。
10(三)只密粒緊貼在實驗皿另一側的內壁上,目睹了圓環流入的全過程,直見他完全進來之後仍未表現出任何敵意,便轉驚恐為驚奇,試探著向這個「大塊頭」靠近。即便它們清楚地知道這是個人,也從沒見過如此行為的人。看來,好奇不僅是人類的天性。
「大塊頭」把表皮漾起輕輕的波紋。這種方式也是密粒與密粒之間傳遞信息的手段,就像人類的語言。圓環本就懂得一些密粒「語言」,此時倒不如說,他已經完全變成一個密粒,人間之事,差不多忘了個乾淨,連他自己是什麼、叫什麼都拋在腦後,真正達到了「無我」的境界。密粒們看到這樣的信息,逐漸由驚奇轉為友好,一點點蹭過去,把尖頭伸長,先是在他身邊跳動,後來直接觸在圓環身上。
霎時間,無數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一齊湧上圓環心頭。他長這麼大第一次有這種感覺:體內的胞元次序似乎全打亂了,在某種未知力量的支配下,不斷重新排列著陣形,一會兒是這樣,一會兒是那樣,剛剛像要撕裂,現在又像是拼命地擠壓,讓他的身體一點點縮小、縮小,直至生物密度的極限——怎麼這麼緊?這麼擠?
這樣的狀態不知持續了多長時間,圓環快要透不過氣了。空氣中的養分似已耗盡,意識逐漸模糊……啊!外面好像圍了好多人,都在看他——你們是誰?他們說什麼,圓環聽不清,也聽不懂。只有渾身的胞元,試圖在重重壓力下挪動位置——動不了,它們連自身呼吸產生的氣體都無法排出了。外面氣壓那麼大,那麼強……一隻觸手伸過來了……
「砰!」——「誰把這個實驗皿的蓋子封死了?」寒圓對著全班同學大叫。實驗室里各個角落的學生們都只轉了轉身子,沒人答話。「誰把這個實驗皿的蓋子封死了?你們都沒看見嗎?」
大夥又無奈地轉了轉身子。
「唉——」實驗皿里發出一聲輕嘆,圓環吃力從裡面地爬出來,全身灰暗,緩緩地一脹一縮。
「圓環?你怎麼鑽到那裡去了?」
身體的脹縮平緩下來,圓環的意識重歸現實。他慢慢地記起了,自己是在上生理課,要研究密粒的胞元點陣結構。說來也怪,此刻,實驗皿里那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活生生地就在他心裡,連自己身上的胞元也在不由自主地按照那樣的圖式翻滾、涌動著。密粒與他,幾成一體。「做實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做實驗還做到實驗皿里去了?連別人蓋了蓋子都不知道!」寒圓半是責怪,半是擔心。「好了,身體還行不行?要不要先休息一下,另找時間再做?」
「不,老師,已經做完了。」
「做完了?!」
「嗯。」圓環把自己心裡那10(三)種胞元點陣結構打了出來。寒圓將信將疑。他看了看圓環那個實驗台上實驗皿的編號,又調出這個實驗皿內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資料,與圓環打出來的一對,分毫不差。
「咦?」寒圓奇怪了。今天實驗用的密粒,都是他在培養室里親自培育、親自挑選、親自測好了胞元點陣的。他確信從它們出生到被拿上課堂這段時間,沒有第二個人見過這些密粒,也不會有人從他這裡拿到那些胞元點陣的圖樣。圓環鑽進實驗皿里憋了一會兒,就什麼都知道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
「唔……」圓環的身體又開始一脹一縮。他想了半天,說道:「它們告訴我的。」
「誰?」
圓環指指實驗皿。
「密粒告訴你的?就算你懂它們的『語言』,它們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胞元點陣結構哇!」
「我也不清楚……它們和我一接觸,我全身的胞元就開始亂七八糟地打亂重排,排出好多種樣式。我出來以後,這(三)10種還牢牢印在我心裡。」
寒圓懵了。他確信圓環不可能事先拿到資料。但圓環說的這些神乎其神的事情,他也無法相信。
「好了,你先下課休息,下次課我們集中所有同學的實驗結果再討論。」
寒圓將這個實驗皿單獨挑出來放回培養室。等所有學生都下了課,他調出實驗室的影像記錄一看,眼前的情形讓他驚詫萬分:圓環在一多半身體流入實驗皿以後,留在皿外的身體末端就把蓋子吸了起來,隨著他完全縮進皿內,蓋子也封上了——連允許空氣出入的氣閥也封上了。
他這是幹什麼?自殺?不像,也沒有理由。心理失常?圓環的體檢指標一切正常。難道他真的是在做實驗——不惜冒生命危險?可他也應該和周圍的人說一下啊,除非他能預見到被憋死以前肯定會有人發現他,並救他出來。但最奇怪的倒不是影像記錄里的這些東西,而是圓環竟然從沒有智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的密粒那裡知道了它們自己的胞元點陣結構!
思前想後,寒圓決定再安排一次實驗——這次的實驗對象是圓環。
「今天我挑了另外10(三)只密粒,你能讓它們告訴你它們各自的胞元點陣結構嗎?」
實驗室里只有寒圓和圓環兩個人。寒圓沒有直接問圓環是怎麼與密粒交流的,他還要觀察一下。圓環卻心照不宣,如實相告:「我可以試試,但我也確實弄不清上次是怎麼回事。」他並不知道寒圓已經看過他進入實驗皿的全過程。
密粒放在一個特製的大容器中。圓環爬進容器裡面,這回他倒沒再封住蓋子,而是直接用他從前與密粒交流時的身體語言,和對面的10(三)只密粒「對話」。接下來的場景就像神話一般:這些密粒很快就對圓環表示出好感,進而開始試著接觸圓環的身體。身體相觸的一剎那,容器內部的傳感器捕捉到圓環身上一處微小的變化——若仔細觀察,也能發現圓環在那一刻身體有些微微發顫,像準備要脹足了氣一樣,卻又馬上鬆弛下來,恢復常態。
實驗再次「成功」——圓環準確無誤地打出了這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結構,甚至畫出了詳細的圖樣。但與上次不同,這次圓環的意識完全清醒。據他自己說,他沒有像上次那樣感到擠壓和窒息(當然!),除此以外其他方面都類似:不知道密粒用什麼「魔法」,讓自己身上的胞元在不打破原有聯結的情況下重新作了排列,重排的過程是有些痛苦,但並不至於讓他受「內傷」。
寒圓詳細記錄了圓環的報告,同時在心裡與自己從前拿密粒做實驗的經驗相比較。他多次觀察到,陌生的密粒之間確有用尖頭伸向同類、甚至觸碰對方的行為——儘管直接接觸極少發生。他曾經把它們歸為簡單的「同類交流」,只知道經過這些行為之後,密粒便互相認識了對方。即使把它們分開一段時間,再「見面」時仍能認出「熟人」。他忽然想起了什麼,便問圓環:「上次實驗時那10(三)只密粒的胞元點陣你還記得嗎?」
「記得。」圓環很快就給出了它們的結構圖樣。
「如果把它們放在你面前,你還認得出嗎?」
「能。」
「好,稍等。」寒圓轉身去了培養室。回來的時候,他拿了200(十八)只小號實驗皿,每隻實驗皿里只有一隻密粒。
「請你把上次實驗中那10(三)只密粒指出來。」
圓環晃了晃身子,對寒圓說:「我想把它們的蓋子都打開。」
「你不能碰它們。」
「我明白。」
這么小的實驗皿,你就是想鑽也鑽不進去——寒圓心裡想。
圓環沒動地方,只是將身體微微地一脹一縮,似乎加快了呼吸的頻率。片刻之後,他指著21(七)號、101(十)號和102(十一)號實驗皿說:「就是它們10(三)個。」
「對!是!」寒圓既驚奇又詫異。他自己不知道接觸過多少密粒——真的是身體和身體的接觸,卻從未有過圓環這樣的經歷。他確信別人也沒有過——至少有歷史記載的年代裡沒有過。如果有,相關的記錄和研究報告肯定早就大暴於天下了。
「你還能認識更多的密粒嗎?」
「我現在有信心了。」
隨著實驗一次次重複,圓環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密粒。精密的胞元成像儀加上研究胞元點陣的專家一起,都沒有他這樣的效率。看著記錄逐漸增多,寒圓又想起一個問題:「你在第一次探測密粒胞元點陣的實驗之前,有沒有接觸過密粒?」
「沒。」
「見也沒見過?」
「見過。可我發現它們同類之間很少有身體接觸,都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我也尊重它們這種習慣,從來不碰它們。」
「那天的實驗你為什麼打破了它們的習慣?」
「我也不清楚,我沒去碰它們,是它們主動碰我的。」
「你想知道那天你都做了什麼嗎?」
「哦?」這句出乎圓環意料之外的話,讓他有些莫名其妙。他一言不發地看著寒圓把那天實驗室里的影像記錄放了出來。
「怎麼會?!」看到自己把實驗皿的蓋子封住,圓環幾乎從地上彈起。
「你自己也不知道?!」寒圓彈起來了。
「不知道。」
這個奇特的學生引起了寒圓無限遐思。他心中漸漸產生一個大膽的假設,並設計出了一項檢驗自己假設的實驗。因為意識到圓環在這方面可能會有很大幫助,他懇請圓環參與。能研究生物,圓環自然高興,欣然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