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海轉》166重要課題
我和媽媽經歷了什麼?我們共同的的胃病和情緒從何而來?
我認為我可以從我們家中的外祖母身上找到答案,當然,我也懷疑我父親,和奶奶,只是現在我沒有辦法核實。
我的研究課題是:棄養。
我雖然沒有經歷過棄養,但是我有理由,感受和棄養一樣的能量和情緒,我能理解這些感受。
被棄養的小孩什麼樣?
我曾經認識一個網友女孩,特別和善,收養她的人家特別善良,供她讀大學,學漢語言專業。
她溫柔的時候很溫柔,可是,她經常問我,你用的什麼課,學的什麼東西,上的什麼軟體,學的什麼流派。
不給你「數落的七零八落」,她就不罷休。
她會不停的證明,(當初是因為學畫畫,她素描我板繪,所以存在出入)我才是那個正確的學習的人,你的學習方式說明都白學了,你握筆姿勢不對,甚至你報的課都是被騙的,你媽媽和你一樣被那個機構騙了。
我姥爺被送養到了養父母家,過得非常幸福,但是他一直有創傷,後來很早肝硬化去世了。
我想舉個例子,《冰與火之歌》當中的奈德,就是北境的孩子,從小去了谷地,總是該野蠻的時候榮譽,該榮譽的時候軟弱,最後很早下場。
還有習恩,鐵群島出身,從小在北境成長,後來在猶豫和糾結當中,落得了城破羞辱的下場。
當然了,小說怎樣理解都可以,我也是表達一下自己的一點點看法而已。
送養原來這麼危險,我只是想講明這一點。
我參與的工作坊,周鼎文老師一直說,如果你很早就抱養了一個小孩,在她小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她,對不起,我們其實不是你的親生父母。
要尊重事實法則,讓孩子從她原本的父母當中吸取能量,她才能更好的成長。
我小時候身邊有個例子,有個胖阿姨,抱養了一個和我同年生的孩子,她特別愛這個寶貝女兒,她年紀和我一樣大,但年級比我大的多,上學很早。
她女兒很可愛,很仗義,但是就像一個「很怨氣的風紀委員」一樣。
就是我也不偏袒誰,看什麼都想抱怨,誰覺得不好就立刻抱怨誰。
哪怕她們玩的芭比娃娃,還有餐廳,還有任何方方面面。
好像怨氣很大。
我們一般來說,想自覺養成習慣,需要的也是靜坐的非常一大目的,做自己心身發展的程式設計師,把無意識的和我們意識不到的,習慣規避的,都納入到我們的意識當中。
我們會發現,好像進入新世界新環境,周遭一切我們都能感受到。
我是什麼原因?抽一下我動一下,不自覺。
我很小就這樣,死不認錯,死犟,為了好似自己的顏面,其實是現在想起來,害怕送養。
健康的心靈,需要比較高程度的,清醒的意思臨在,能夠不斷的把原來注意不到的,有意無意排除在外的東西「意識到」,從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讓這些事情進入你的意識當中」。
其實,假裝支持我,然後又真正否定我,讓我原則上徹底失去自信心的行為,是我父親。
越愛他,越恨他。
第一個他是我,第二個他是我爸爸。
我爸爸最喜歡的,就是看我們母子的凶苦拉扯,看我們想在一起,但是習慣思想意識已經互不兼容……然後還要讓我做一輩子農民。
我能夠觀察到,我其實胸口不痛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內在「狀態」
我的眼睛在盯,瞪,皺眉。
我胸口最難受的時候,是被棄養的感受。
我也是在本子上寫了很多,把重點放在這裡。
內心開始緊繃,狹隘,負面否定,變小,焦慮無助。
完全無措,對自己失去了控制,迷茫,完全失控,完全不能放鬆,完全不能把握。
作為父親來說,第一個打響反李家家風不正的人,不是我媽媽,當然也不是我大伯的兩任妻子,是馬先生。
這位大姑的丈夫,馬先生有多痛苦?受夠了各種羞辱和欺負,最後不敢聯繫我們家族群,特別自卑,我爸爸告訴我他特別自卑,但是不說他為什麼自卑。
他的大兒子,被寵成了寶,第二個兒子,從他來奶奶家的小區門口,我奶奶就會在院子裡的時候,就開始罵他。
馬珂是哥哥,馬四是弟弟。
至今馬四都不敢回家。
奶奶當然也想對大伯的女兒表達抱怨,但是她不敢。
我和媽媽曾經有一個矛盾是說,我找媽媽要東西,那會我剛來江蘇。
媽媽:不是說擔心你,而是說那會,我必須得給你啊。
我最大的問題,不是母親變了,而是我變了。
我不能快樂,被母親和世界仿佛「隔絕了」。
並且,比起慣養,最可怕的,是自我「捧殺」
自我捧殺就是,我明明沒有「王子」的命,但是要得「王子」的病。
一旦有人批評我,我就生氣。
我是逼得大家必須哄著我,寵著我,否則,就沒有辦法相處。
腸胃是和情緒有關影響幾乎最多的器官,我個人認為,因為禍從口入,很多心事我們是接受不了的,比如被幼年時期的某種遭遇和境遇,而且我們還會放不下父母。
放不下會有腸道疾病,接受不了會有胃病。
我的這個「慣」以自我為中心,是沒有長大成長的狀態,對外界是不能納入的。
我也是靜坐之後,才知道我對於母親和外部世界,「偏激排斥」如此強烈。
不是母親改變了,而是我改變了。
天會突然塌下來,並且這一切完全失去了控制。
這種感受就像我的核心語言,形成了我對於創傷頭腦內隱秘的話語。
早期分離被馬老師單獨列舉了,但是棄養沒有被單獨列舉。
棄養和其他創傷都被列舉到之前的核心語言地圖板塊了。
但是,我想說,它們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我和母親一切問題從被母親「送養」一段時間開始。
這是個大課題。
一旦涉及生命早期,還有分離,它們就是一樣的創傷問題。
下面是我最近的讀書會:
《情商高就是會為人處世》,這本書是焦慶鋒老師主編的,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它教會我不要再自大,自我主導,我已經不會改變的「習慣」「需要我去注意和改變」。
裡面涉及李中瑩老師的,人生十大真相幸福,還有人生模式的選擇,非常有用。
還包括母嬰問題,嬰兒的時候,我們很善於表達自己,想要就是想要,不要就是不要,現在我們長大了,要學會拒絕。
這本書當中列舉的小故事,你都猜不到主人公是誰,讀到最後,可能才恍然大悟,原來真正的主人公是另外一個人。
我為什麼要溯源一下我的姥姥呢?
我老是記性不好,每次一睡覺,就會再次回到那種「我什麼都沒有,什麼也沒學會,什麼也不記得」那種脆弱的狀態。
外祖母是和解我和我母親,很重要的鑰匙。
當然,和解了她們,我相信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是我自身「捨不得」幸福,同時太封閉了,周遭的意識太少了。
後來我和母親探討了一個事情,關於家庭系統排列的法則。
我們都認為,承擔最多,對嗎?
周鼎文老師書里說,一般長子承擔最多,長子承擔對了,後來的孩子弟弟妹妹會好很多。
馬老師也說,獨生子和長子承擔的問題更多。
但是我忽略了一個問題,創傷問題是「承接」來自先輩的,那麼這個「承接」和「承擔」,打等於號嗎?
實則不然。
身邊的例子太多了,按照家族能量來說,或者李雪老師說的,家庭的生死能量場。
家族後來出生的孩子,越靠後,她的能量「越弱」,越容易受到影響。
我爸爸是家裡最小,我媽媽是五個姐妹花最小的。
真的很多時候,我身邊所有的例子告訴我,如果創傷家庭,反而,最小的孩子最容易受傷。
當然,我們看過《白洋淀紀事》,裡面最後一個故事引入思考,一個勤勞的小妹妹,有個好吃懶做的姐姐。
最後她們姐妹決裂了。
孫犁先生總是這樣,好似破格描寫,寫了很多「婆媳關係」的好,讚揚人的好,那個年代人辛苦抗爭下,過得充實幸福的人民。
所以說看到療愈問題是最重要的,被棄養的孩子,被送養的孩子,需要你有個屬於自己的根,才不會吸血需要依賴,也不會總是和「金錢」過意不去。
我媽媽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管多少孩子,都要帶在身邊。
相比父親的冷血與殘忍,他不是冷血無情,只是他認為,孩子廢了,痛苦的母子,這樣的痛苦「傷不到他」。
這個議題很重要,很重要,涉及了生命早期,就更加重要,而且我們還最難以察覺,因為李雪老師說過:越早的經歷,越讓我們認同。
喚醒我們的記憶和意識覺知,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我可以從我們家中的外祖母身上找到答案,當然,我也懷疑我父親,和奶奶,只是現在我沒有辦法核實。
我的研究課題是:棄養。
我雖然沒有經歷過棄養,但是我有理由,感受和棄養一樣的能量和情緒,我能理解這些感受。
被棄養的小孩什麼樣?
我曾經認識一個網友女孩,特別和善,收養她的人家特別善良,供她讀大學,學漢語言專業。
她溫柔的時候很溫柔,可是,她經常問我,你用的什麼課,學的什麼東西,上的什麼軟體,學的什麼流派。
不給你「數落的七零八落」,她就不罷休。
她會不停的證明,(當初是因為學畫畫,她素描我板繪,所以存在出入)我才是那個正確的學習的人,你的學習方式說明都白學了,你握筆姿勢不對,甚至你報的課都是被騙的,你媽媽和你一樣被那個機構騙了。
我姥爺被送養到了養父母家,過得非常幸福,但是他一直有創傷,後來很早肝硬化去世了。
我想舉個例子,《冰與火之歌》當中的奈德,就是北境的孩子,從小去了谷地,總是該野蠻的時候榮譽,該榮譽的時候軟弱,最後很早下場。
還有習恩,鐵群島出身,從小在北境成長,後來在猶豫和糾結當中,落得了城破羞辱的下場。
當然了,小說怎樣理解都可以,我也是表達一下自己的一點點看法而已。
送養原來這麼危險,我只是想講明這一點。
我參與的工作坊,周鼎文老師一直說,如果你很早就抱養了一個小孩,在她小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她,對不起,我們其實不是你的親生父母。
要尊重事實法則,讓孩子從她原本的父母當中吸取能量,她才能更好的成長。
我小時候身邊有個例子,有個胖阿姨,抱養了一個和我同年生的孩子,她特別愛這個寶貝女兒,她年紀和我一樣大,但年級比我大的多,上學很早。
她女兒很可愛,很仗義,但是就像一個「很怨氣的風紀委員」一樣。
就是我也不偏袒誰,看什麼都想抱怨,誰覺得不好就立刻抱怨誰。
哪怕她們玩的芭比娃娃,還有餐廳,還有任何方方面面。
好像怨氣很大。
我們一般來說,想自覺養成習慣,需要的也是靜坐的非常一大目的,做自己心身發展的程式設計師,把無意識的和我們意識不到的,習慣規避的,都納入到我們的意識當中。
我們會發現,好像進入新世界新環境,周遭一切我們都能感受到。
我是什麼原因?抽一下我動一下,不自覺。
我很小就這樣,死不認錯,死犟,為了好似自己的顏面,其實是現在想起來,害怕送養。
健康的心靈,需要比較高程度的,清醒的意思臨在,能夠不斷的把原來注意不到的,有意無意排除在外的東西「意識到」,從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讓這些事情進入你的意識當中」。
其實,假裝支持我,然後又真正否定我,讓我原則上徹底失去自信心的行為,是我父親。
越愛他,越恨他。
第一個他是我,第二個他是我爸爸。
我爸爸最喜歡的,就是看我們母子的凶苦拉扯,看我們想在一起,但是習慣思想意識已經互不兼容……然後還要讓我做一輩子農民。
我能夠觀察到,我其實胸口不痛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內在「狀態」
我的眼睛在盯,瞪,皺眉。
我胸口最難受的時候,是被棄養的感受。
我也是在本子上寫了很多,把重點放在這裡。
內心開始緊繃,狹隘,負面否定,變小,焦慮無助。
完全無措,對自己失去了控制,迷茫,完全失控,完全不能放鬆,完全不能把握。
作為父親來說,第一個打響反李家家風不正的人,不是我媽媽,當然也不是我大伯的兩任妻子,是馬先生。
這位大姑的丈夫,馬先生有多痛苦?受夠了各種羞辱和欺負,最後不敢聯繫我們家族群,特別自卑,我爸爸告訴我他特別自卑,但是不說他為什麼自卑。
他的大兒子,被寵成了寶,第二個兒子,從他來奶奶家的小區門口,我奶奶就會在院子裡的時候,就開始罵他。
馬珂是哥哥,馬四是弟弟。
至今馬四都不敢回家。
奶奶當然也想對大伯的女兒表達抱怨,但是她不敢。
我和媽媽曾經有一個矛盾是說,我找媽媽要東西,那會我剛來江蘇。
媽媽:不是說擔心你,而是說那會,我必須得給你啊。
我最大的問題,不是母親變了,而是我變了。
我不能快樂,被母親和世界仿佛「隔絕了」。
並且,比起慣養,最可怕的,是自我「捧殺」
自我捧殺就是,我明明沒有「王子」的命,但是要得「王子」的病。
一旦有人批評我,我就生氣。
我是逼得大家必須哄著我,寵著我,否則,就沒有辦法相處。
腸胃是和情緒有關影響幾乎最多的器官,我個人認為,因為禍從口入,很多心事我們是接受不了的,比如被幼年時期的某種遭遇和境遇,而且我們還會放不下父母。
放不下會有腸道疾病,接受不了會有胃病。
我的這個「慣」以自我為中心,是沒有長大成長的狀態,對外界是不能納入的。
我也是靜坐之後,才知道我對於母親和外部世界,「偏激排斥」如此強烈。
不是母親改變了,而是我改變了。
天會突然塌下來,並且這一切完全失去了控制。
這種感受就像我的核心語言,形成了我對於創傷頭腦內隱秘的話語。
早期分離被馬老師單獨列舉了,但是棄養沒有被單獨列舉。
棄養和其他創傷都被列舉到之前的核心語言地圖板塊了。
但是,我想說,它們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我和母親一切問題從被母親「送養」一段時間開始。
這是個大課題。
一旦涉及生命早期,還有分離,它們就是一樣的創傷問題。
下面是我最近的讀書會:
《情商高就是會為人處世》,這本書是焦慶鋒老師主編的,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它教會我不要再自大,自我主導,我已經不會改變的「習慣」「需要我去注意和改變」。
裡面涉及李中瑩老師的,人生十大真相幸福,還有人生模式的選擇,非常有用。
還包括母嬰問題,嬰兒的時候,我們很善於表達自己,想要就是想要,不要就是不要,現在我們長大了,要學會拒絕。
這本書當中列舉的小故事,你都猜不到主人公是誰,讀到最後,可能才恍然大悟,原來真正的主人公是另外一個人。
我為什麼要溯源一下我的姥姥呢?
我老是記性不好,每次一睡覺,就會再次回到那種「我什麼都沒有,什麼也沒學會,什麼也不記得」那種脆弱的狀態。
外祖母是和解我和我母親,很重要的鑰匙。
當然,和解了她們,我相信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
是我自身「捨不得」幸福,同時太封閉了,周遭的意識太少了。
後來我和母親探討了一個事情,關於家庭系統排列的法則。
我們都認為,承擔最多,對嗎?
周鼎文老師書里說,一般長子承擔最多,長子承擔對了,後來的孩子弟弟妹妹會好很多。
馬老師也說,獨生子和長子承擔的問題更多。
但是我忽略了一個問題,創傷問題是「承接」來自先輩的,那麼這個「承接」和「承擔」,打等於號嗎?
實則不然。
身邊的例子太多了,按照家族能量來說,或者李雪老師說的,家庭的生死能量場。
家族後來出生的孩子,越靠後,她的能量「越弱」,越容易受到影響。
我爸爸是家裡最小,我媽媽是五個姐妹花最小的。
真的很多時候,我身邊所有的例子告訴我,如果創傷家庭,反而,最小的孩子最容易受傷。
當然,我們看過《白洋淀紀事》,裡面最後一個故事引入思考,一個勤勞的小妹妹,有個好吃懶做的姐姐。
最後她們姐妹決裂了。
孫犁先生總是這樣,好似破格描寫,寫了很多「婆媳關係」的好,讚揚人的好,那個年代人辛苦抗爭下,過得充實幸福的人民。
所以說看到療愈問題是最重要的,被棄養的孩子,被送養的孩子,需要你有個屬於自己的根,才不會吸血需要依賴,也不會總是和「金錢」過意不去。
我媽媽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管多少孩子,都要帶在身邊。
相比父親的冷血與殘忍,他不是冷血無情,只是他認為,孩子廢了,痛苦的母子,這樣的痛苦「傷不到他」。
這個議題很重要,很重要,涉及了生命早期,就更加重要,而且我們還最難以察覺,因為李雪老師說過:越早的經歷,越讓我們認同。
喚醒我們的記憶和意識覺知,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