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海轉》158「照顧」的情節
療愈是為了讓我們回歸家庭,回歸日常生活。
所以說,對於創傷而言,從有意識的對話開始:
只反省,不行動,是不行的。
我們一定是結合行動的,改變的。
人,也是要補的。
自我懷疑的時候,就是你再說:「這個菜我不配吃,我沒有聽媽媽話,我是個有罪的人。」
你在有限的「規條」內無限拉低自己的空間,把自己弄的充滿負能量,其實想來李雪老師說的話,一家人怎樣,孩子其實怎樣,又能有多大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很顯然,拉低自己的時候,我們也再拉低別人,拉低這個家和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是重演創傷。
在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時候,覺得我這麼做肯定不對的時候,需要我們覺察反思,然後繼續堅持。
做任何事情之前,也要告訴自己,我是值得堅持下去的。
宏觀保持覺察來說,這種否定是不合理的,因為一兩天肯定改變不了什麼,都是長期的習慣和正向的積累。
我這種,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自我自卑,然後就會有很多負罪感,開始嘆氣……這種情緒就像深深的刻在我的骨髓一樣,讓我不可能自拔似的,我完全沒有了生活的信念。
一定是做不到的。
類似這樣的感受,我不知道為什麼。
人在極度自卑的時候會把自己和當下的這一切區分開來,這個時候什麼愛都感受不到,哪怕是來自母親的愛,也都會轉變成仇恨和傷痛。
標誌性感受就是被欺凌,因為這就像自己把自己的底線表露出來了。
「無法融入」這樣的感受,因為覺得人事物都和自己無關,都要傷害自己,都要笑話自己。
所以也是仇恨傳遞仇恨相象的。
我現在濕氣重,吃不好,吃得多,睡得晚,睡的淺。
做事情容易撂挑子,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堅持,無法自給自足,需要人照顧。
一般來說是,一個人,幹活越多,能量消耗越大,所以吃得多,但是我不是這樣的,我很難達到平衡正比,我明顯的是覺得這個家不能夠滿足滋養我。
我能在腦海中就描繪出李家父輩家庭當中的每個人。
我的核心語言:我感覺我辜負了誰(或者包括母親),或者我感覺我被誰辜負了。
我沒臉見人了,我特別對不起「誰」,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
作為我來說,一方面我對不起媽媽,一方面我也知道我有錯,我也對不起媽媽,但是我也辜負她,傷害了她。
我爸爸這方面,或者痛苦的表情神態動作,和我是一模一樣的。
似乎,我和爸爸總是在辜負別人,包括我母親,我也和爸爸一樣,沒有臉見人。
「辜負」這個詞總給我這種感覺,沒有辦法達到我們的預期,那我們就是辜負了自己。
那是不是說,很多時候,我們是自己給自己下套了,期望太高,或者期望就是沒有被滿足,因此永遠在失望。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好像永遠在「期望」什麼,這讓我很不舒服,不切實際,而且我就是做不到。
為什麼有婆媳矛盾?我媽媽告訴過我,就像,看著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卻和另外一個人,一個外人,在一起了,摘了幸福的果實,這種嫉妒是很致命的。
我敢確信,這種嫉妒的感覺也一直在我身上,我也有過,就像我的奶奶一樣。
這種不平衡的心裡感受,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存在了。
我大姑找了一個姓「馬」的丈夫,這個丈夫,我媽媽就一句話的印象,這個丈夫,需要大姑來照顧。
照顧這裡我們當成母親的描述,抱怨就是這個情緒。
我就會發現很多情緒,
例如,我沒把你養好,沒把你照顧好,沒把你教育好。
我奶奶是為了把我爸爸,大伯和大姑的長子,留在自己身邊防老,的一種罪惡感的操控。
照顧,安全感,抱怨。
我媽媽和我分開,我會恨媽媽沒有把我照顧好。
不管我多大年齡了……這個情緒衝突問題還在。
寫到這裡,我已經感覺,自己好像走出來了,雖然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感受具體,在我們家族當中。
爺爺奶奶看好的人,會好好扶養爺爺奶奶嗎?
爸爸,馬家長子,還有大伯的長子。
反正我爸爸不會,我能確認這一點。
只要我能從「被照顧」這個「被害人」的角度跳出來,什麼負罪感和自我否認我都沒有了。
如果說,我的期望,是期望有個「人」或者什麼東西能照顧我,那麼我的痛苦情節會一直持續。
我也能騰出手愛我身邊的每個人,因為我知道,需要被「一直照顧」,的那個人,不是我,這個情節不屬於我。
如果我不能感悟這一點,我會一直思考最壞的結果……這個恐懼感一直在我的腦海盤旋。
還有就是,自我否認,你也不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是恰恰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
這個就是驕傲,自滿了。
這個情緒我很難發現,但是我冷靜下來思考後,我明白了,我其實是一種驕傲自滿隨後不去精進的必然結果。
起碼我知道了:
「被照顧」這個情節我是完全可以走出來的,沒有人辜負了誰,或許曾經家庭這個感受一直在上演,但是事實上,我們不能重演這個悲劇。
還有就是,不是自我否定,而是驕傲自滿。
我們就是這樣,自我的覺知很難讓我們懷疑。
類似「我辜負了你,我沒有把你養好。」
這種情感要學會讓自己出來。
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足夠了」,還要繼續精進「技藝」和「知識」。
這樣我們才有餘地反思改善和提升。
只有我們不求上進的時候,我們才會對母親,乃至這個世界,有了一種「我沒有被照顧」的感受。
實際上,我一直沒有干多少活,我絕對不是那個有理由抱怨的人。
我應該接受愛懂得感恩。
我還應該繼續精進編織。
所以說,對於創傷而言,從有意識的對話開始:
只反省,不行動,是不行的。
我們一定是結合行動的,改變的。
人,也是要補的。
自我懷疑的時候,就是你再說:「這個菜我不配吃,我沒有聽媽媽話,我是個有罪的人。」
你在有限的「規條」內無限拉低自己的空間,把自己弄的充滿負能量,其實想來李雪老師說的話,一家人怎樣,孩子其實怎樣,又能有多大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很顯然,拉低自己的時候,我們也再拉低別人,拉低這個家和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是重演創傷。
在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的時候,覺得我這麼做肯定不對的時候,需要我們覺察反思,然後繼續堅持。
做任何事情之前,也要告訴自己,我是值得堅持下去的。
宏觀保持覺察來說,這種否定是不合理的,因為一兩天肯定改變不了什麼,都是長期的習慣和正向的積累。
我這種,自我否定,自我矮化,自我自卑,然後就會有很多負罪感,開始嘆氣……這種情緒就像深深的刻在我的骨髓一樣,讓我不可能自拔似的,我完全沒有了生活的信念。
一定是做不到的。
類似這樣的感受,我不知道為什麼。
人在極度自卑的時候會把自己和當下的這一切區分開來,這個時候什麼愛都感受不到,哪怕是來自母親的愛,也都會轉變成仇恨和傷痛。
標誌性感受就是被欺凌,因為這就像自己把自己的底線表露出來了。
「無法融入」這樣的感受,因為覺得人事物都和自己無關,都要傷害自己,都要笑話自己。
所以也是仇恨傳遞仇恨相象的。
我現在濕氣重,吃不好,吃得多,睡得晚,睡的淺。
做事情容易撂挑子,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堅持,無法自給自足,需要人照顧。
一般來說是,一個人,幹活越多,能量消耗越大,所以吃得多,但是我不是這樣的,我很難達到平衡正比,我明顯的是覺得這個家不能夠滿足滋養我。
我能在腦海中就描繪出李家父輩家庭當中的每個人。
我的核心語言:我感覺我辜負了誰(或者包括母親),或者我感覺我被誰辜負了。
我沒臉見人了,我特別對不起「誰」,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
作為我來說,一方面我對不起媽媽,一方面我也知道我有錯,我也對不起媽媽,但是我也辜負她,傷害了她。
我爸爸這方面,或者痛苦的表情神態動作,和我是一模一樣的。
似乎,我和爸爸總是在辜負別人,包括我母親,我也和爸爸一樣,沒有臉見人。
「辜負」這個詞總給我這種感覺,沒有辦法達到我們的預期,那我們就是辜負了自己。
那是不是說,很多時候,我們是自己給自己下套了,期望太高,或者期望就是沒有被滿足,因此永遠在失望。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好像永遠在「期望」什麼,這讓我很不舒服,不切實際,而且我就是做不到。
為什麼有婆媳矛盾?我媽媽告訴過我,就像,看著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卻和另外一個人,一個外人,在一起了,摘了幸福的果實,這種嫉妒是很致命的。
我敢確信,這種嫉妒的感覺也一直在我身上,我也有過,就像我的奶奶一樣。
這種不平衡的心裡感受,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存在了。
我大姑找了一個姓「馬」的丈夫,這個丈夫,我媽媽就一句話的印象,這個丈夫,需要大姑來照顧。
照顧這裡我們當成母親的描述,抱怨就是這個情緒。
我就會發現很多情緒,
例如,我沒把你養好,沒把你照顧好,沒把你教育好。
我奶奶是為了把我爸爸,大伯和大姑的長子,留在自己身邊防老,的一種罪惡感的操控。
照顧,安全感,抱怨。
我媽媽和我分開,我會恨媽媽沒有把我照顧好。
不管我多大年齡了……這個情緒衝突問題還在。
寫到這裡,我已經感覺,自己好像走出來了,雖然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感受具體,在我們家族當中。
爺爺奶奶看好的人,會好好扶養爺爺奶奶嗎?
爸爸,馬家長子,還有大伯的長子。
反正我爸爸不會,我能確認這一點。
只要我能從「被照顧」這個「被害人」的角度跳出來,什麼負罪感和自我否認我都沒有了。
如果說,我的期望,是期望有個「人」或者什麼東西能照顧我,那麼我的痛苦情節會一直持續。
我也能騰出手愛我身邊的每個人,因為我知道,需要被「一直照顧」,的那個人,不是我,這個情節不屬於我。
如果我不能感悟這一點,我會一直思考最壞的結果……這個恐懼感一直在我的腦海盤旋。
還有就是,自我否認,你也不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是恰恰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
這個就是驕傲,自滿了。
這個情緒我很難發現,但是我冷靜下來思考後,我明白了,我其實是一種驕傲自滿隨後不去精進的必然結果。
起碼我知道了:
「被照顧」這個情節我是完全可以走出來的,沒有人辜負了誰,或許曾經家庭這個感受一直在上演,但是事實上,我們不能重演這個悲劇。
還有就是,不是自我否定,而是驕傲自滿。
我們就是這樣,自我的覺知很難讓我們懷疑。
類似「我辜負了你,我沒有把你養好。」
這種情感要學會讓自己出來。
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足夠了」,還要繼續精進「技藝」和「知識」。
這樣我們才有餘地反思改善和提升。
只有我們不求上進的時候,我們才會對母親,乃至這個世界,有了一種「我沒有被照顧」的感受。
實際上,我一直沒有干多少活,我絕對不是那個有理由抱怨的人。
我應該接受愛懂得感恩。
我還應該繼續精進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