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九章 總參議府
第939章 總參議府
吳襄終於走了,雖心中不舍但卻不得不走。
作為遼東將門的首領之一,吳襄雖貪圖自己在遼東的實權地位,可他同樣也是大明的臣子。吳襄從來沒有割據自立的打算,更沒有其他野心,他所求的只不過是榮華富貴罷了。
現在朝廷不僅為他吳家許諾了一門兩爵的恩典,更重要的是讓吳三桂來接替他的山海關總兵,漸漸年長的吳襄也明白自己終究不可能繼續把持這個職務,與其最後便宜其他人倒不如現在就給吳三桂,畢竟吳三桂是自己最看重的兒子,也是吳家下一任的家主。
帶著老妻和其他兒女,吳襄就此踏上了去京師的路程,從山海關到京師道路並不算遠,快馬只需兩三日就能抵達,吳襄一行人雖然走的慢些,但十日後也到了京師。
京師的住處早就有了,這是朱慎錐特意給吳襄提前準備的。
之前江南案牽涉到了京師這邊,因此落馬的官員就有十幾人,這些人處置後家財自然是被查抄了,其中就包括好幾處府邸,而吳襄的伯爵府就是其中一處,無論從京師所在的位置還是規模,都算得上很不錯。
抵達京師當日,吳襄就向宮中遞了摺子謝恩,宮中傳來話,讓吳襄暫且休息幾日,畢竟一家老小舟馬勞頓剛剛到京,總得安頓下來再說,等家裡安頓完後,皇帝再見吳襄。
兩日過後吳襄再一次向宮中遞摺子,這一次朱慎錐讓人告訴吳襄明日進宮,吳襄這才鬆了口氣,翌日穿戴整齊的吳襄早早就到了宮門,之後被接進了宮中,一路來到了乾清宮的偏殿。
在這裡見到了皇帝,吳襄行大禮參拜,口稱臣吳襄拜見陛下。
朱慎錐和顏悅色讓吳襄平身,並賜座,等吳襄坐下後,朱慎錐這才仔細打量起了這個赫赫有名的將領。
吳襄是萬曆二十年生人,如今年過半百,但精神矍鑠,常年練武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略小些。而且他身材高大,面貌端正,坐在那邊腰杆挺直,頗有軍人之風。
「吳愛卿!」
「臣在!」
「聽說你是武進士出身?」
「回陛下,臣是天啟二年的武進士,臣當年僥倖中了武進士後,被當時的孫閣老孫大人看中,後孫閣老出任薊遼督師主持遼東戰事,臣就此調任遼東效力,在其麾下先任指揮使職,後累積功升都指揮使、都督同知、副總兵、山海關總兵。」吳襄如此回道。
朱慎錐微微點頭,吳襄說的這些情況他早就清楚,而且還知道吳襄之所以在遼東如魚得水,數年中就從一個武進士當上了指揮使,接著步步高升最終成為遼東軍鎮中的有名人物,無論官職還是手中兵權可稱遼東楚翹,除去孫承宗的提攜外他的個人能力的確不俗,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吳襄娶了一個好妻子。
對於遼東將門來說,吳襄可不是遼人,吳襄籍貫是揚州高郵人,對的!就是出鹹鴨蛋的那個高郵。作為一個外人在遼東當官,而且是一員武將,以當時的情況按理說應該是受排擠的,可偏偏吳襄不僅被孫承宗看中,還被祖承訓一眼相中,直接就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吳襄,這才有吳襄後來的飛黃騰達。
祖承訓可是遼東的老牌將門之一,左都督左仁之子,而他自己還是副總兵加左軍都督,而且祖承訓是李成梁的親信部下,當年李如松抗倭援朝,祖承訓就是他的副手。
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先後去世,李家後續無人,祖承訓一躍就成了遼東將門中的領袖人物。由於他對吳襄的看重並下嫁女兒給吳襄,吳襄就這樣成了祖家的女婿,從而被遼東將門所接納。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吳襄後來才會在遼東如魚得水,再加上孫承宗的提攜和大舅子祖大壽的照應,吳襄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地位,並同祖大壽一起掌控著遼軍大部。
朱慎錐對吳襄很是親切,不僅和他聊了聊當年他當武進士的往事,還順勢聊到了吳襄之後去遼東領軍的經歷,然後借著這些事自然也聊到了這些年大明和建奴在遼東的多場戰役,這些戰役大多吳襄親身經歷過,有的他作為援軍或者偏師參與,對此熟悉的很,談到細節方面更是頭頭是道。
尤其是當談到覺華島一戰的時候,吳襄更是感慨萬千,當時寧遠被圍,努爾哈赤久攻不下,掉頭去打覺華島。原本覺華島一戰是可避免的,如果當年袁崇煥但凡多些警惕,提前做好布置,覺華島絕對不可能陷落,更不會釀成如此慘烈的後果。
可惜袁崇煥過於自負,他以為努爾哈赤只要拿不下寧遠城就能安然無恙。可他卻忘了覺華島就在寧遠附近,兩地僅十數里而已,這麼點距離,再加上覺華島是當時大明在遼東重要的後勤囤糧基地,島上不僅儲存著大量糧食、軍械、器物等物資,還有一萬五千軍民和兩千艘船隻,可謂極為重要。
就和漢末的官渡之戰一樣,曹操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是因為曹操突襲拿下了烏巢,而烏巢是袁紹的囤糧地,袁紹大軍的糧草供應大部分都來自烏巢。
烏巢被占,袁紹大軍糧道斷絕瞬間不穩,再加上曹操的出色指揮和袁紹的優柔寡斷,這才導致曹操最終能以弱擊強,以少擊多,贏得了這場關鍵性的勝利。
努爾哈赤這人雖文化水平不高,可對於三國演義卻是熟讀於心,而且八旗中許多人甚至把這本書當成兵書來反覆研究。所以努爾哈赤在發現實在拿不下寧遠的情況下,果斷效仿了書上曹操突襲烏巢的例子,採取了突襲覺華島的戰術,而當時袁崇煥根本就沒考慮過覺華島的安危,自以為覺華島是在海上,建奴沒有戰船根本上不了島,可偏偏他忘了天氣原因,當時冬天遼東滴水成冰,覺華島雖是島可離海岸並不遠,海面冰凍後根本不需要船隻就能踏冰直接登島。
再加上寧遠打起來的時候袁崇煥也沒派人命令覺華島提前做好防禦,或者說他根本就把覺華島給忘了,等到覺華島的守軍發現努爾哈赤來攻的時候倉促應戰,可在失去地利優勢的情況下這些明軍哪裡擋得住如狼似虎的建奴?最終覺華島慘案爆發,覺華島的軍民幾乎被建奴屠殺一空,所囤糧草物資大部分搶走,剩餘者被努爾哈赤一把火全燒了,就連兩千艘船也沒跑掉,全化為了灰燼。
雖然事後努爾哈赤依舊沒有拿下寧遠,無奈領兵退去。隨著寧遠的防守成功,這場戰役居然變成了「寧遠大捷」,不得不說是諷刺之極。
吳襄作為當事人,當然明白所謂的寧遠大捷只是臉上貼金的說法,實際上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大敗。寧遠守住的確沒錯,可因為覺華島的丟失大明不僅損失了一萬五千軍民,物資方面更損失極其慘重。而努爾哈赤那邊呢?反而是一場大勝。
寧遠大捷奏報上是斬首二百六十九人首級,但這也是有極大水分的,實際上這二百六十九人首級根本不是袁崇煥的功勞,而是滿桂的功勞。袁崇煥打的是守城戰,依託的是城頭的大炮和弓箭禦敵,就算殺了攻城的八旗兵也沒辦法跑到城外去割首級啊!
滿桂當時配合袁崇煥作戰,幾次出擊頗有斬獲,可最終因為袁崇煥是文官的緣故,這功勞落到了袁崇煥的手裡,滿桂之功卻沒人提及。
這也埋下了滿桂對袁崇煥極度不滿的根源,再加上之前滿桂就和袁崇煥針鋒相對,不服袁崇煥的瞎指揮,最終此戰過後沒多久,袁崇煥為了確保他在遼東的權力,上書朝廷把滿桂從遼東調走,從而徹底掌控了遼東軍政大權。
至於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炮擊重傷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了,其他人好糊弄,他吳襄怎麼會不知道?所以當談起這件往事的時候,吳襄表現的有些不自在,時不時朝皇帝那邊瞧上一眼,略有心虛的樣子。
朱慎錐把他的表情變化看的明明白白,心中覺得好笑,他並沒有怪罪吳襄的打算,何況當時的吳襄並非主將,而且袁崇煥早就被崇禎皇帝活剮了,這件事再提也無必要。
把話題轉移到如今,朱慎錐詢問吳襄到京師家中安頓的如何,對於住處可滿意。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吳襄感激地對皇帝說家中都已安頓好,至於所賜的府邸十分滿意,如不是皇帝關心,特意賜第予他,他怎能剛剛到京後就有這樣好的住處呢。
「這是吳卿你應得的。」朱慎錐笑著道:「吳卿為國征戰多年,於國家有大功,區區府邸又算得了什麼。」
「陛下如此厚恩,臣粉身難報……。」
「好啦好啦,你是當將軍打仗的人,就不要說這些話了,朕用人只論心跡而不看其他,以後用心做事就行,沒必要如此作態。」
吳襄連忙稱是,心中對朱慎錐更敬畏了幾分,他是見過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的,但對於當今聖上今日卻是第一次見。一直聽說聖上不凡,今天他算是領教到了,雖言語中如沐春風,可朱慎錐表現出來的氣度和壓力卻讓他絲毫不敢輕視。
「對了吳卿,此次來京後你自己可有什麼想法?」
「臣受旨回京,自然是聽陛下安排,陛下讓臣做什麼,臣就怎麼做。」吳襄畢恭畢敬回道。
這個回答讓朱慎錐很是滿意,他略微想了想道:「你戎馬一生,眼下年紀也大了,再讓你去領兵朕也心中不忍。以後就在京中呆吧,去中軍都督府任右都督一職,此外朝廷近期會在五軍都督府下直設總參議府,你可為右總參議,其職等同於左右都督,正一品軍職。」
「此外,朕準備在京師建武學,武學山長由朕親自兼任,吳卿戰功卓著,善於用兵,可在武學任司業一職,併兼任博士傳授學業,可否?」
吳襄微微一愣,他腦子被這一連串官職弄的有些糊塗了,中軍右都督他知道,可皇帝說的總參議府和右總參議是什麼衙門什麼官他根本就沒搞明白。至於武學他也知道,畢竟他是武進士出身,可皇帝所說的武學結構似乎和他所了解的頗有不同,反而類似於國子監,這可有些奇怪了。
可不管怎麼說,既然皇帝這麼交代了,他吳襄也不可能拒絕,而且有正經官職總比他在京師當一個閒人要強太多,當即吳襄一口就答應下來,見此朱慎錐很是高興,勉勵了他幾句後就結束了這場會面。
(本章完)
吳襄終於走了,雖心中不舍但卻不得不走。
作為遼東將門的首領之一,吳襄雖貪圖自己在遼東的實權地位,可他同樣也是大明的臣子。吳襄從來沒有割據自立的打算,更沒有其他野心,他所求的只不過是榮華富貴罷了。
現在朝廷不僅為他吳家許諾了一門兩爵的恩典,更重要的是讓吳三桂來接替他的山海關總兵,漸漸年長的吳襄也明白自己終究不可能繼續把持這個職務,與其最後便宜其他人倒不如現在就給吳三桂,畢竟吳三桂是自己最看重的兒子,也是吳家下一任的家主。
帶著老妻和其他兒女,吳襄就此踏上了去京師的路程,從山海關到京師道路並不算遠,快馬只需兩三日就能抵達,吳襄一行人雖然走的慢些,但十日後也到了京師。
京師的住處早就有了,這是朱慎錐特意給吳襄提前準備的。
之前江南案牽涉到了京師這邊,因此落馬的官員就有十幾人,這些人處置後家財自然是被查抄了,其中就包括好幾處府邸,而吳襄的伯爵府就是其中一處,無論從京師所在的位置還是規模,都算得上很不錯。
抵達京師當日,吳襄就向宮中遞了摺子謝恩,宮中傳來話,讓吳襄暫且休息幾日,畢竟一家老小舟馬勞頓剛剛到京,總得安頓下來再說,等家裡安頓完後,皇帝再見吳襄。
兩日過後吳襄再一次向宮中遞摺子,這一次朱慎錐讓人告訴吳襄明日進宮,吳襄這才鬆了口氣,翌日穿戴整齊的吳襄早早就到了宮門,之後被接進了宮中,一路來到了乾清宮的偏殿。
在這裡見到了皇帝,吳襄行大禮參拜,口稱臣吳襄拜見陛下。
朱慎錐和顏悅色讓吳襄平身,並賜座,等吳襄坐下後,朱慎錐這才仔細打量起了這個赫赫有名的將領。
吳襄是萬曆二十年生人,如今年過半百,但精神矍鑠,常年練武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略小些。而且他身材高大,面貌端正,坐在那邊腰杆挺直,頗有軍人之風。
「吳愛卿!」
「臣在!」
「聽說你是武進士出身?」
「回陛下,臣是天啟二年的武進士,臣當年僥倖中了武進士後,被當時的孫閣老孫大人看中,後孫閣老出任薊遼督師主持遼東戰事,臣就此調任遼東效力,在其麾下先任指揮使職,後累積功升都指揮使、都督同知、副總兵、山海關總兵。」吳襄如此回道。
朱慎錐微微點頭,吳襄說的這些情況他早就清楚,而且還知道吳襄之所以在遼東如魚得水,數年中就從一個武進士當上了指揮使,接著步步高升最終成為遼東軍鎮中的有名人物,無論官職還是手中兵權可稱遼東楚翹,除去孫承宗的提攜外他的個人能力的確不俗,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吳襄娶了一個好妻子。
對於遼東將門來說,吳襄可不是遼人,吳襄籍貫是揚州高郵人,對的!就是出鹹鴨蛋的那個高郵。作為一個外人在遼東當官,而且是一員武將,以當時的情況按理說應該是受排擠的,可偏偏吳襄不僅被孫承宗看中,還被祖承訓一眼相中,直接就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吳襄,這才有吳襄後來的飛黃騰達。
祖承訓可是遼東的老牌將門之一,左都督左仁之子,而他自己還是副總兵加左軍都督,而且祖承訓是李成梁的親信部下,當年李如松抗倭援朝,祖承訓就是他的副手。
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先後去世,李家後續無人,祖承訓一躍就成了遼東將門中的領袖人物。由於他對吳襄的看重並下嫁女兒給吳襄,吳襄就這樣成了祖家的女婿,從而被遼東將門所接納。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吳襄後來才會在遼東如魚得水,再加上孫承宗的提攜和大舅子祖大壽的照應,吳襄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地位,並同祖大壽一起掌控著遼軍大部。
朱慎錐對吳襄很是親切,不僅和他聊了聊當年他當武進士的往事,還順勢聊到了吳襄之後去遼東領軍的經歷,然後借著這些事自然也聊到了這些年大明和建奴在遼東的多場戰役,這些戰役大多吳襄親身經歷過,有的他作為援軍或者偏師參與,對此熟悉的很,談到細節方面更是頭頭是道。
尤其是當談到覺華島一戰的時候,吳襄更是感慨萬千,當時寧遠被圍,努爾哈赤久攻不下,掉頭去打覺華島。原本覺華島一戰是可避免的,如果當年袁崇煥但凡多些警惕,提前做好布置,覺華島絕對不可能陷落,更不會釀成如此慘烈的後果。
可惜袁崇煥過於自負,他以為努爾哈赤只要拿不下寧遠城就能安然無恙。可他卻忘了覺華島就在寧遠附近,兩地僅十數里而已,這麼點距離,再加上覺華島是當時大明在遼東重要的後勤囤糧基地,島上不僅儲存著大量糧食、軍械、器物等物資,還有一萬五千軍民和兩千艘船隻,可謂極為重要。
就和漢末的官渡之戰一樣,曹操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是因為曹操突襲拿下了烏巢,而烏巢是袁紹的囤糧地,袁紹大軍的糧草供應大部分都來自烏巢。
烏巢被占,袁紹大軍糧道斷絕瞬間不穩,再加上曹操的出色指揮和袁紹的優柔寡斷,這才導致曹操最終能以弱擊強,以少擊多,贏得了這場關鍵性的勝利。
努爾哈赤這人雖文化水平不高,可對於三國演義卻是熟讀於心,而且八旗中許多人甚至把這本書當成兵書來反覆研究。所以努爾哈赤在發現實在拿不下寧遠的情況下,果斷效仿了書上曹操突襲烏巢的例子,採取了突襲覺華島的戰術,而當時袁崇煥根本就沒考慮過覺華島的安危,自以為覺華島是在海上,建奴沒有戰船根本上不了島,可偏偏他忘了天氣原因,當時冬天遼東滴水成冰,覺華島雖是島可離海岸並不遠,海面冰凍後根本不需要船隻就能踏冰直接登島。
再加上寧遠打起來的時候袁崇煥也沒派人命令覺華島提前做好防禦,或者說他根本就把覺華島給忘了,等到覺華島的守軍發現努爾哈赤來攻的時候倉促應戰,可在失去地利優勢的情況下這些明軍哪裡擋得住如狼似虎的建奴?最終覺華島慘案爆發,覺華島的軍民幾乎被建奴屠殺一空,所囤糧草物資大部分搶走,剩餘者被努爾哈赤一把火全燒了,就連兩千艘船也沒跑掉,全化為了灰燼。
雖然事後努爾哈赤依舊沒有拿下寧遠,無奈領兵退去。隨著寧遠的防守成功,這場戰役居然變成了「寧遠大捷」,不得不說是諷刺之極。
吳襄作為當事人,當然明白所謂的寧遠大捷只是臉上貼金的說法,實際上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大敗。寧遠守住的確沒錯,可因為覺華島的丟失大明不僅損失了一萬五千軍民,物資方面更損失極其慘重。而努爾哈赤那邊呢?反而是一場大勝。
寧遠大捷奏報上是斬首二百六十九人首級,但這也是有極大水分的,實際上這二百六十九人首級根本不是袁崇煥的功勞,而是滿桂的功勞。袁崇煥打的是守城戰,依託的是城頭的大炮和弓箭禦敵,就算殺了攻城的八旗兵也沒辦法跑到城外去割首級啊!
滿桂當時配合袁崇煥作戰,幾次出擊頗有斬獲,可最終因為袁崇煥是文官的緣故,這功勞落到了袁崇煥的手裡,滿桂之功卻沒人提及。
這也埋下了滿桂對袁崇煥極度不滿的根源,再加上之前滿桂就和袁崇煥針鋒相對,不服袁崇煥的瞎指揮,最終此戰過後沒多久,袁崇煥為了確保他在遼東的權力,上書朝廷把滿桂從遼東調走,從而徹底掌控了遼東軍政大權。
至於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炮擊重傷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了,其他人好糊弄,他吳襄怎麼會不知道?所以當談起這件往事的時候,吳襄表現的有些不自在,時不時朝皇帝那邊瞧上一眼,略有心虛的樣子。
朱慎錐把他的表情變化看的明明白白,心中覺得好笑,他並沒有怪罪吳襄的打算,何況當時的吳襄並非主將,而且袁崇煥早就被崇禎皇帝活剮了,這件事再提也無必要。
把話題轉移到如今,朱慎錐詢問吳襄到京師家中安頓的如何,對於住處可滿意。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吳襄感激地對皇帝說家中都已安頓好,至於所賜的府邸十分滿意,如不是皇帝關心,特意賜第予他,他怎能剛剛到京後就有這樣好的住處呢。
「這是吳卿你應得的。」朱慎錐笑著道:「吳卿為國征戰多年,於國家有大功,區區府邸又算得了什麼。」
「陛下如此厚恩,臣粉身難報……。」
「好啦好啦,你是當將軍打仗的人,就不要說這些話了,朕用人只論心跡而不看其他,以後用心做事就行,沒必要如此作態。」
吳襄連忙稱是,心中對朱慎錐更敬畏了幾分,他是見過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的,但對於當今聖上今日卻是第一次見。一直聽說聖上不凡,今天他算是領教到了,雖言語中如沐春風,可朱慎錐表現出來的氣度和壓力卻讓他絲毫不敢輕視。
「對了吳卿,此次來京後你自己可有什麼想法?」
「臣受旨回京,自然是聽陛下安排,陛下讓臣做什麼,臣就怎麼做。」吳襄畢恭畢敬回道。
這個回答讓朱慎錐很是滿意,他略微想了想道:「你戎馬一生,眼下年紀也大了,再讓你去領兵朕也心中不忍。以後就在京中呆吧,去中軍都督府任右都督一職,此外朝廷近期會在五軍都督府下直設總參議府,你可為右總參議,其職等同於左右都督,正一品軍職。」
「此外,朕準備在京師建武學,武學山長由朕親自兼任,吳卿戰功卓著,善於用兵,可在武學任司業一職,併兼任博士傳授學業,可否?」
吳襄微微一愣,他腦子被這一連串官職弄的有些糊塗了,中軍右都督他知道,可皇帝說的總參議府和右總參議是什麼衙門什麼官他根本就沒搞明白。至於武學他也知道,畢竟他是武進士出身,可皇帝所說的武學結構似乎和他所了解的頗有不同,反而類似於國子監,這可有些奇怪了。
可不管怎麼說,既然皇帝這麼交代了,他吳襄也不可能拒絕,而且有正經官職總比他在京師當一個閒人要強太多,當即吳襄一口就答應下來,見此朱慎錐很是高興,勉勵了他幾句後就結束了這場會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