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八章 總兵
第938章 總兵
山海關總兵府。
山海關總兵吳襄正在和自己的兒子吳三桂交代事,其實許多話前幾日吳襄都已說過了,臨到走之前,吳襄依舊忍不住拉著吳三桂的手再三叮囑,翻來覆去說個不停。
對於自己父親的態度,吳三桂心中是哭笑不得,這又不是生死之別,何必婦人作態呢?虧得吳襄也是赫赫戰將,在遼東名氣大,威望高,可今天卻如同女子一般。
不過作為兒子,吳三桂還是擺出了一副虛心聆聽的姿態,不敢有半點不滿。見吳三桂這個樣子,吳襄也放心不少,又說了些話兒,這才停了下來。
吳襄這一次是離開遼東去京師,其實在他心裡是不想離開遼東的,畢竟作為遼東將門之一的吳襄根基就在這裡,京師雖好卻不是自己的故鄉,而且在遼東他吳襄可以說要權有權,要人有人,可去了京師又有什麼呢?僅僅一個朝廷給的一等伯爵之位外,吳襄和普通勛貴又有什麼區別呢?
可問題在於吳襄不得不走,因為朝廷讓他去京師,並且讓他把手裡的軍權交出去。
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下,吳襄也是沒有辦法,而且當初和吳襄談這件事的人如果是旁人也就罷了,可偏偏這個人吳襄別說得罪了,就連反對的話也不敢說,因為對方是當年的薊遼督師,執掌遼東軍政大權的孫承宗。
孫承宗在處置完江南案後,隨著江南和京師的各人陸續落馬,孫承宗就把此事交由別人跟進,而他按照朱慎錐的意思親自去了一趟遼東。
名義上,孫承宗是作為欽差使者替朱慎錐視察遼東前線情況的,可實際上孫承宗去遼東真正的目的是要讓吳襄放下遼東的兵權去京師居住,而且這個任務必須完成,不得打折扣。
眼下遼東的情況要比原本好了許多,自從錦州之戰結束後,遼東就再也沒爆發過大戰。退回去的八旗軍隊雖一直有小規模的試探,可明軍這邊早就做好了防範,在吳襄、祖大壽等人的布置下,明軍沒給大清的軍隊抓到半點機會,一直牢牢守護著自己的地盤。
而且在朱慎錐入京後,朝廷對遼東的許多布置也做了相應的改變,尤其是對原本袁崇煥時期所採取的諸多政策進行廢除,其中就包括袁崇煥大力推行的在遼東的屯田政策。
袁崇煥就是個紙上談兵的貨色,在前線搞屯田這不是開玩笑麼?自從他在遼東前線大搞屯田後,這些年非但沒有半點收穫,反而因為屯田不斷被八旗破壞,又被八旗擄走許多遼民再加參與屯田的明軍士兵,使得大明在這方面損失慘重,更加重了遼東的沉重負擔。
屯田這玩意要看在什麼場合什麼區域什麼時候進行,像袁崇煥這樣拍腦袋不顧實際大搞屯田失敗也是必然的。所以朱慎錐在掌控朝政後就陸續取消了當初袁崇煥在遼東的許多政策,屯田也是其一。
現在遼東已不再屯田了,因為沒了屯田遼東軍隊也能更集中力量守護各處,而且也沒必要為保護屯田的遼民百姓而疲於奔命。
軍隊就要干軍隊的事,軍隊最重要的任務是打仗,尤其是遼東這樣的前線而不是搞那些虛頭巴腦的玩意。
而且隨著大明的經濟情況在朱慎錐的手中逐步改善後,遼東的明軍情況也好轉了許多,雖然軍餉還有部分剋扣(拖欠),糧食也不能說完全充裕,可相比之前的情況一直苦哈哈的明軍已非常滿足了,至少每月不光能拿到餉,還能吃飽飯,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好。
之前不是有一句話麼?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其實在朱慎錐看來還有一句話更為真實,就是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大明的軍隊之所以拉胯,不是明軍不能打,而是明軍根本就沒有力氣打。別看軍隊是朝廷的,可在之前大明的軍隊待遇極其低下,軍餉這些暫時不去說,甚至連基本一日兩餐的保證都做不到。
軍中除了軍頭們的家丁兵待遇還好,戰鬥力還成外,普通的軍隊簡直和叫花子沒什麼兩樣,身上穿著破破爛爛,手裡的武器同樣也是如此,人餓的面黃肌瘦,站在那邊整個人搖搖晃晃,這樣的軍隊能打仗?
一旦解決了這些問題,明軍的戰鬥力自然直線上升,根本不怕所謂的八旗精兵。這點朱慎錐太了解了,要知道新軍就是他親自訓練出來的,新軍的裝備、待遇在這個時代都是最高的,而正是有了這些,再加上嚴格的訓練,新軍才擁有如此強悍的實力,哪怕同等兵力情況下面對八旗精銳也能打得對方抱頭鼠竄。
大明的邊軍都有以上的問題,其中遼東的問題是最嚴重的。而且袁崇煥當年在遼東亂搞,也使得遼東將門的力量不斷增強,其中最代表的人物就是祖大壽和吳襄了。
祖大壽和吳襄兩人基本掌控了大部分的遼軍,尤其是最能打的關寧鐵騎就在後者的手中。雖然兩人對大明都很忠誠,但不否認他們各自也有著小心思,這其實就和當年的李成梁是一樣的,如果沒有當年李成梁養寇自重,也不可能有後來的努爾哈赤崛起,更不會讓遼東演變到如今的局面。
一下子調動兩人是不可能,這會損害到遼東整體戰局。所以朱慎錐要動遼東只能先動吳襄,之所以動吳襄一來他是山海關總兵,其防區在山海關一帶,而祖大壽的防區在寧錦,祖大壽直接面臨建奴的威脅和進攻,臨戰換將是大忌,而且這些年祖大壽的表現不錯,雖然每次被皇太極打得苦不堪言,可他卻一直堅持應戰,用盡辦法和對方周旋。
所以祖大壽是不能動的,祖大壽在前線,寧錦防線就能穩住。而動吳襄就沒這個問題了,他在山海關,山海關相比寧錦防線遠離戰場,除非祖大壽的防線崩潰,這才會讓山海關暴露在敵人面前。
此外動了吳襄還有吳三桂在,作為遼東年輕一輩最傑出的將領,吳三桂這些年風頭正勁,而且當年長城一戰,吳三桂深得王晉武的看重,戰後不僅為吳三桂請功,還在朱慎錐的面前大力推舉吳三桂,誇讚他少年英雄。
對於吳三桂,朱慎錐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歷史上吳三桂的名氣可不怎麼好,可畢竟現在還沒發生的事不可能就此遷怒於吳三桂。而且現在的吳三桂對大明的忠誠是實實在在的,相比一肚子心思的吳襄而言,吳三桂更忠於大明,更為純粹,也有著年輕人為國效力的一腔熱血。
孫承宗見了吳襄後直截了當告知了讓他去京師的安排,並且提出他離開遼東後會由吳三桂來接替他的山海關總兵之職。此外,孫承宗還給吳襄帶去了朱慎錐的聖旨,聖旨上不僅誇讚吳襄這些年為國征戰的功勞,給了高度評價,還特意把吳襄的爵位轉為世襲罔替,也就是說吳襄這個一等伯爵的爵位以後可以傳給吳三桂,同時吳三桂身上同樣也有朝廷之前授予的二等子爵爵位,這個爵位朝廷不收回,依舊可以傳給其子。
如此一來,吳家等於一門兩爵,這在勛貴中是極為罕見的,由此可見朱慎錐對吳襄的優厚待遇。
面對這樣的情況,再加上來說這事的又是孫承宗,吳襄根本就起不到拒絕的念頭。別看孫承宗這個老傢伙離開朝堂這麼久了,可他在遼東的威望是無人可比的,別說是自己了,就連當年袁崇煥也不行,孫承宗一個眼神就能讓吳襄膽戰心驚,現在朝廷已對自己開了例,給了這樣的優厚,吳襄再不知趣就是自尋其辱了。
就這樣,吳襄僅考慮了一日就表示同意,願意交出手中的兵權給吳三桂,同時去京師。
孫承宗對吳襄的知趣很是滿意,又安撫了他幾句後讓他儘快準備,既然已經答應了此事,那麼宜早不宜遲,速速去京師為好。
至於吳三桂那邊非但沒有因為他爹吳襄去京師而感到不滿,反而吳三桂心裡很是高興。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原來早在孫承宗到遼東之前,王晉武就私下派人給吳三桂送了信。信中王晉武對吳三桂說了不少話,尤其是誇讚吳三桂打仗的本事和對朝廷的忠誠,同時也表示了對吳三桂這樣年輕有為的將領現在依舊不能獨自領軍有些遺憾。
甚至王晉武還表露出了招攬吳三桂去新軍的想法,提到了一旦吳三桂願意來新軍,他可以直接給吳三桂一個總兵的職務。這封信讓吳三桂看完後心中又是歡喜又是遺憾,他雖然對新軍的誘惑很是心動,可作為遼東將門後起之秀,他也明白遼東才是自己的根本,一旦孤身入新軍,恐怕沒有遼東這麼自在了。
而且遼東目前是前線,吳三桂覺得在遼東更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如有一天能為朝廷徹底平遼,解決建奴之患,那麼他吳三桂不僅能夠青史留名,更能藉此成為真正的大明軍中名將,名揚四海。
就在接到這封信後不久,孫承宗就到了遼東,之後吳襄就明白了孫承宗的來意。隨後,吳襄找來吳三桂商議,想問兒子對此的看法,沒想吳三桂得知這消息後心中狂喜,因為一旦自己老子走了,那麼山海關總兵就是自己的了,而且關寧鐵騎包括吳襄手中掌控的精銳遼軍也全成了自己的,這豈不是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
所以吳三桂當即表態支持朝廷的要求,並且站在吳家的角度勸起吳襄來,說什麼吳家一門兩爵,這是前所未有的恩德,而且他們吳家是將門,又從來沒有造反的打算,為國盡忠才是吳家的本分,既然如此吳襄去京師是享福的又不是受罪的,為何不去呢?朝廷給了吳家面子,又拿出這樣的誠意,他們吳家可不能不知好歹啊!
在吳三桂的這番勸之下,吳襄這才做了同意去京師的決定,而今日吳襄馬上就要走了,吳三桂心中更是歡呼雀躍,等自己老子一走,這山海關就是自己的了,接下來他就能在此大展手腳,建立不世功勳,為大明,為朝廷平定遼東。
(本章完)
山海關總兵府。
山海關總兵吳襄正在和自己的兒子吳三桂交代事,其實許多話前幾日吳襄都已說過了,臨到走之前,吳襄依舊忍不住拉著吳三桂的手再三叮囑,翻來覆去說個不停。
對於自己父親的態度,吳三桂心中是哭笑不得,這又不是生死之別,何必婦人作態呢?虧得吳襄也是赫赫戰將,在遼東名氣大,威望高,可今天卻如同女子一般。
不過作為兒子,吳三桂還是擺出了一副虛心聆聽的姿態,不敢有半點不滿。見吳三桂這個樣子,吳襄也放心不少,又說了些話兒,這才停了下來。
吳襄這一次是離開遼東去京師,其實在他心裡是不想離開遼東的,畢竟作為遼東將門之一的吳襄根基就在這裡,京師雖好卻不是自己的故鄉,而且在遼東他吳襄可以說要權有權,要人有人,可去了京師又有什麼呢?僅僅一個朝廷給的一等伯爵之位外,吳襄和普通勛貴又有什麼區別呢?
可問題在於吳襄不得不走,因為朝廷讓他去京師,並且讓他把手裡的軍權交出去。
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下,吳襄也是沒有辦法,而且當初和吳襄談這件事的人如果是旁人也就罷了,可偏偏這個人吳襄別說得罪了,就連反對的話也不敢說,因為對方是當年的薊遼督師,執掌遼東軍政大權的孫承宗。
孫承宗在處置完江南案後,隨著江南和京師的各人陸續落馬,孫承宗就把此事交由別人跟進,而他按照朱慎錐的意思親自去了一趟遼東。
名義上,孫承宗是作為欽差使者替朱慎錐視察遼東前線情況的,可實際上孫承宗去遼東真正的目的是要讓吳襄放下遼東的兵權去京師居住,而且這個任務必須完成,不得打折扣。
眼下遼東的情況要比原本好了許多,自從錦州之戰結束後,遼東就再也沒爆發過大戰。退回去的八旗軍隊雖一直有小規模的試探,可明軍這邊早就做好了防範,在吳襄、祖大壽等人的布置下,明軍沒給大清的軍隊抓到半點機會,一直牢牢守護著自己的地盤。
而且在朱慎錐入京後,朝廷對遼東的許多布置也做了相應的改變,尤其是對原本袁崇煥時期所採取的諸多政策進行廢除,其中就包括袁崇煥大力推行的在遼東的屯田政策。
袁崇煥就是個紙上談兵的貨色,在前線搞屯田這不是開玩笑麼?自從他在遼東前線大搞屯田後,這些年非但沒有半點收穫,反而因為屯田不斷被八旗破壞,又被八旗擄走許多遼民再加參與屯田的明軍士兵,使得大明在這方面損失慘重,更加重了遼東的沉重負擔。
屯田這玩意要看在什麼場合什麼區域什麼時候進行,像袁崇煥這樣拍腦袋不顧實際大搞屯田失敗也是必然的。所以朱慎錐在掌控朝政後就陸續取消了當初袁崇煥在遼東的許多政策,屯田也是其一。
現在遼東已不再屯田了,因為沒了屯田遼東軍隊也能更集中力量守護各處,而且也沒必要為保護屯田的遼民百姓而疲於奔命。
軍隊就要干軍隊的事,軍隊最重要的任務是打仗,尤其是遼東這樣的前線而不是搞那些虛頭巴腦的玩意。
而且隨著大明的經濟情況在朱慎錐的手中逐步改善後,遼東的明軍情況也好轉了許多,雖然軍餉還有部分剋扣(拖欠),糧食也不能說完全充裕,可相比之前的情況一直苦哈哈的明軍已非常滿足了,至少每月不光能拿到餉,還能吃飽飯,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好。
之前不是有一句話麼?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其實在朱慎錐看來還有一句話更為真實,就是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大明的軍隊之所以拉胯,不是明軍不能打,而是明軍根本就沒有力氣打。別看軍隊是朝廷的,可在之前大明的軍隊待遇極其低下,軍餉這些暫時不去說,甚至連基本一日兩餐的保證都做不到。
軍中除了軍頭們的家丁兵待遇還好,戰鬥力還成外,普通的軍隊簡直和叫花子沒什麼兩樣,身上穿著破破爛爛,手裡的武器同樣也是如此,人餓的面黃肌瘦,站在那邊整個人搖搖晃晃,這樣的軍隊能打仗?
一旦解決了這些問題,明軍的戰鬥力自然直線上升,根本不怕所謂的八旗精兵。這點朱慎錐太了解了,要知道新軍就是他親自訓練出來的,新軍的裝備、待遇在這個時代都是最高的,而正是有了這些,再加上嚴格的訓練,新軍才擁有如此強悍的實力,哪怕同等兵力情況下面對八旗精銳也能打得對方抱頭鼠竄。
大明的邊軍都有以上的問題,其中遼東的問題是最嚴重的。而且袁崇煥當年在遼東亂搞,也使得遼東將門的力量不斷增強,其中最代表的人物就是祖大壽和吳襄了。
祖大壽和吳襄兩人基本掌控了大部分的遼軍,尤其是最能打的關寧鐵騎就在後者的手中。雖然兩人對大明都很忠誠,但不否認他們各自也有著小心思,這其實就和當年的李成梁是一樣的,如果沒有當年李成梁養寇自重,也不可能有後來的努爾哈赤崛起,更不會讓遼東演變到如今的局面。
一下子調動兩人是不可能,這會損害到遼東整體戰局。所以朱慎錐要動遼東只能先動吳襄,之所以動吳襄一來他是山海關總兵,其防區在山海關一帶,而祖大壽的防區在寧錦,祖大壽直接面臨建奴的威脅和進攻,臨戰換將是大忌,而且這些年祖大壽的表現不錯,雖然每次被皇太極打得苦不堪言,可他卻一直堅持應戰,用盡辦法和對方周旋。
所以祖大壽是不能動的,祖大壽在前線,寧錦防線就能穩住。而動吳襄就沒這個問題了,他在山海關,山海關相比寧錦防線遠離戰場,除非祖大壽的防線崩潰,這才會讓山海關暴露在敵人面前。
此外動了吳襄還有吳三桂在,作為遼東年輕一輩最傑出的將領,吳三桂這些年風頭正勁,而且當年長城一戰,吳三桂深得王晉武的看重,戰後不僅為吳三桂請功,還在朱慎錐的面前大力推舉吳三桂,誇讚他少年英雄。
對於吳三桂,朱慎錐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歷史上吳三桂的名氣可不怎麼好,可畢竟現在還沒發生的事不可能就此遷怒於吳三桂。而且現在的吳三桂對大明的忠誠是實實在在的,相比一肚子心思的吳襄而言,吳三桂更忠於大明,更為純粹,也有著年輕人為國效力的一腔熱血。
孫承宗見了吳襄後直截了當告知了讓他去京師的安排,並且提出他離開遼東後會由吳三桂來接替他的山海關總兵之職。此外,孫承宗還給吳襄帶去了朱慎錐的聖旨,聖旨上不僅誇讚吳襄這些年為國征戰的功勞,給了高度評價,還特意把吳襄的爵位轉為世襲罔替,也就是說吳襄這個一等伯爵的爵位以後可以傳給吳三桂,同時吳三桂身上同樣也有朝廷之前授予的二等子爵爵位,這個爵位朝廷不收回,依舊可以傳給其子。
如此一來,吳家等於一門兩爵,這在勛貴中是極為罕見的,由此可見朱慎錐對吳襄的優厚待遇。
面對這樣的情況,再加上來說這事的又是孫承宗,吳襄根本就起不到拒絕的念頭。別看孫承宗這個老傢伙離開朝堂這麼久了,可他在遼東的威望是無人可比的,別說是自己了,就連當年袁崇煥也不行,孫承宗一個眼神就能讓吳襄膽戰心驚,現在朝廷已對自己開了例,給了這樣的優厚,吳襄再不知趣就是自尋其辱了。
就這樣,吳襄僅考慮了一日就表示同意,願意交出手中的兵權給吳三桂,同時去京師。
孫承宗對吳襄的知趣很是滿意,又安撫了他幾句後讓他儘快準備,既然已經答應了此事,那麼宜早不宜遲,速速去京師為好。
至於吳三桂那邊非但沒有因為他爹吳襄去京師而感到不滿,反而吳三桂心裡很是高興。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原來早在孫承宗到遼東之前,王晉武就私下派人給吳三桂送了信。信中王晉武對吳三桂說了不少話,尤其是誇讚吳三桂打仗的本事和對朝廷的忠誠,同時也表示了對吳三桂這樣年輕有為的將領現在依舊不能獨自領軍有些遺憾。
甚至王晉武還表露出了招攬吳三桂去新軍的想法,提到了一旦吳三桂願意來新軍,他可以直接給吳三桂一個總兵的職務。這封信讓吳三桂看完後心中又是歡喜又是遺憾,他雖然對新軍的誘惑很是心動,可作為遼東將門後起之秀,他也明白遼東才是自己的根本,一旦孤身入新軍,恐怕沒有遼東這麼自在了。
而且遼東目前是前線,吳三桂覺得在遼東更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如有一天能為朝廷徹底平遼,解決建奴之患,那麼他吳三桂不僅能夠青史留名,更能藉此成為真正的大明軍中名將,名揚四海。
就在接到這封信後不久,孫承宗就到了遼東,之後吳襄就明白了孫承宗的來意。隨後,吳襄找來吳三桂商議,想問兒子對此的看法,沒想吳三桂得知這消息後心中狂喜,因為一旦自己老子走了,那麼山海關總兵就是自己的了,而且關寧鐵騎包括吳襄手中掌控的精銳遼軍也全成了自己的,這豈不是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
所以吳三桂當即表態支持朝廷的要求,並且站在吳家的角度勸起吳襄來,說什麼吳家一門兩爵,這是前所未有的恩德,而且他們吳家是將門,又從來沒有造反的打算,為國盡忠才是吳家的本分,既然如此吳襄去京師是享福的又不是受罪的,為何不去呢?朝廷給了吳家面子,又拿出這樣的誠意,他們吳家可不能不知好歹啊!
在吳三桂的這番勸之下,吳襄這才做了同意去京師的決定,而今日吳襄馬上就要走了,吳三桂心中更是歡呼雀躍,等自己老子一走,這山海關就是自己的了,接下來他就能在此大展手腳,建立不世功勳,為大明,為朝廷平定遼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