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 軍制改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940章 軍制改革

  總參議府就是總參謀部,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

  朱慎錐自把孫承宗弄到京師後就開始著手對軍隊下手了,由於之前的內外戰爭,大明軍隊已同之前變化極大,尤其是當年流寇橫掃幾省的緣故,在這些省份中大明原本的衛所制度遭到了極大破壞,而為了解決流寇問題,當初的崇禎皇帝不斷從九邊調兵,以邊軍替代地方軍隊圍剿流寇,甚至專門設置了五省總督這樣的職務,用來解決各地流寇問題。

  朱慎錐當了監國後對圍剿流寇的軍事行動進行了調整,並且在他的一系列布置下各股流寇陸續剿滅,安撫地方,最終平定了內患。可由於多年的內患引發的戰爭,不僅讓地方一片狼藉,也使得軍中陸續出現了諸多山頭。

  朱慎錐順勢以新軍為基,不斷整編和吸納各支軍隊,同時也藉此機會對地方衛所制度進行改變。但問題在於那些領兵的大將們的安置,雖然相續對其功進行了封賞,甚至封爵,可軍中山頭現象依舊要解決,尤其是幾個手握重兵的將領們。

  通過調動防區,另行任命職務,整頓邊關等各手段,逐步達到消除這些軍頭尾大不掉的情況。在其中,朱慎錐用孫承宗是一手好招,畢竟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之前遼東的將領,也就是說是孫承宗原來的部下,所以孫承宗出面比任何人都為合適,就和吳襄一樣,讓孫承宗勸告他們交出手中的兵權並且來京,從而由朝廷和新軍將領陸續接管部隊,或者調任安置。

  現在這件事做的已差不多了,眼下左良玉、曹文詔、曹變蛟、黃得功、賀人龍他們五人已先吳襄入京,分別在五軍都督府任職,同時也在總參議府擔任相應職務。

  從名義上來說,他們這些人是升官了的,可實際上是避免他們繼續掌控軍隊導致手中的軍權膨脹而脫離朝廷的控制。而且這些將領雖然能打,可畢竟不是朱慎錐一手提拔起來的,再加上這些人中不少人性子桀驁不馴,放在外面朱慎錐並不放心。

  把他們弄來眼皮子底下看管,放到新的地方先磨一磨性子,另外可利用他們的能力和經驗把總參議府給建立起來。此外還有武學方面,這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讓他們去武學傳授自己打仗的經驗和本領,也算是人盡其用了。

  當然朱慎錐也沒一股腦地把所有將領全部弄來京師,比如高傑等人就依舊留在地方,畢竟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作,不能操之過急,更重要的一點,把這些人弄來京師不是用來閒置的,是有著大用的,這些都是人才,朱慎錐不會把人才全部一棍子打死,未來還需要他們繼續領兵呢。

  吳襄到京後,總參議府已經正式成立,總參議府名義上歸屬五軍都督府,其官職和地位等同於前後左右中五軍,直接歸於朱慎錐掌控,向皇帝負責。

  總參議府內設置左右總參議,參議同知、參議僉事等各項職務,內部再按照五軍都督府設置對應前後左右中五軍參議部,每部另設左右參議,此外其下還分列各部門機構,負責作戰、情報、通信、軍訓、軍務、動員、裝備、機要、測繪、外事、管理等各項工作。

  可以說這個總參議府是朱慎錐按照現代總參謀部的框架來設置的,但根據目前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調整。表面來看只是皇帝在五軍都督府機構內部增設的一個部門,可實際上是未來用其替換五軍都督府的重要部門。

  五軍都督府是朱元璋設立的,其來源於明朝之前的樞密院,作為皇帝用來掌控軍隊的最重要機構。

  可惜在土木堡之變後,于謙臨危受命在京師以兵部尚書的名義全盤接管了軍隊,就此原本大明以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約的結構徹底打破,文官所掌控的兵部取代了原本因為由勛貴和武將執掌的五軍都督府職權,從而造成了五軍都督府逐步失去實際軍權,最終轉為文官集團掌兵的結果。

  雖然在英宗後期和之後歷任皇帝的努力下,一直打算重整五軍都督府,把原本屬於五軍都督府的職權從文官手中拿回來。可惜的是因為文官集團的力量過於強大,再加上已到手中的職權怎麼可能輕易交出,所以幾任皇帝都沒能達到這個目的,而且勛貴中可堪用人也寥寥無幾,僅憑皇帝根本就做不到,無奈只能退而求次,最終五軍都督府名存實亡,除去勉強和文官一起掌控京營外,再無其他權力。

  因為這個原因,許多武將身上的五軍都督府的官職中所謂的左右都督全變成了虛職,而實際兵權全部在文官集團手裡。這種情況直到朱慎錐入京後才開始改變,因為朱慎錐是用武力上位,他本身就掌控軍隊,手上還有一支強悍的新軍,文官集團根本拿朱慎錐毫無辦法,更不可能插手新軍事務。

  入京後朱慎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京營,把原來的京營結構全部打散,留著京營的空架子另起爐灶,由新軍協助重新整編。最終現在的京營已和以前完全不同了,雖然京營的名頭還在,可已成了徹頭徹尾的養老場所。


  京營的實際力量已全部轉移到了新軍方面,從京營中挑選出來的士兵包括中下級軍官通過整編組成了新軍的一部分,用這個辦法這才把京營的軍權徹底拿回來。

  此外,警察司的設置也是這個目的,通過警察司不僅能解決掉部分軍權問題,還能就此改變大明已不堪重用的衛所制度。而且警察司名義上只是負責治安,但實際上卻也是一支軍隊結構,可以說朱慎錐手裡的警察司等同於後世的警察和武裝警察的結合體,這樣一來兵部就無法插手其中了。

  吳襄在這些將領中官職最高,資格也最老,所以朱慎錐把總參議府右總參議的職務給了他。這個職務等同於副總參謀長,負責總參議府的實際工作,而左總參議的人選朱慎錐早就考慮好了,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周安民。

  現在周安民已不是錦衣衛都指揮使了,自從朱慎錐安排他從錦衣衛退出來後,都指揮使就交給了別人,而且錦衣衛不是什麼好地方,朱慎錐可不想讓周安民在錦衣衛呆一輩子,這種地方呆的時間久了未來誰都說不清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所以把周安民安排在總參議府並擔任左總參議職務是朱慎錐早就考慮的,周安民是朱慎錐最為信任的人之一,又是長公主的駙馬皇帝的姐夫,而且周安民這人沒什麼野心,對朱慎錐忠心耿耿,讓他來擔任左總參議,再加上他原本在錦衣衛的經歷,自然可以幫著朱慎錐控制住總參議府。

  王晉武沒有在總參議府任職,作為如今實際的軍中第一人,如果繼續在總參議府任職就不合適了。總參議府作為實際的總參謀部,如果讓王晉武也入總參議府任職,那麼他的實權也未免太大了些。

  雖然朱慎錐信任王晉武,但也要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一個人地位太高,手中掌控的權利過大並非好事,除非朱慎錐想對付王晉武,要不然把他放在總參議府之外反而是一件好事。

  至於李佑等人就沒關係了,可以在總參議府中掛個職務,用來牽制吳襄、左良玉等將領,從而讓其內部各派達到平衡的狀態。此外各級將領都會在武學掛職,大明的武學真實命名朱慎錐也已想好,武學會按照之前的設置會分成幾個教學結構,分別對中高級軍官的進修培養和普通入學學子的教授學習等等。

  這個武學正式的名字為「大明皇家軍官學院」,自武學建立起後,以後大明的武職世襲轉為實職情況會漸漸改變,但凡在軍中任職的軍官,無論官職高低必須要進武學學習(培訓)完成學業畢業後才能授予實際職務。

  這種做法徹底改變了以前武職中大部分是承襲職位的情況,也打破了大明開國以來衛所制世襲的問題,更大大減少了無數能力不足卻占著軍職這種問題。另外在同時,朱慎錐還著手對大明的軍職、軍銜進行了整理,這點他其實早就在做了,只不過還沒正式推行而已,而總參議府和武學的成了,恰好可以推行這個新的制度。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之前曾經提到過,大明的實際軍職和軍銜很是混亂,這是因為大明原本的衛所制和邊軍制所造成的原因。這種情況使得大明軍中軍職和軍銜各不匹配,甚至同等軍職或軍銜無法進行區別,反而要通過加官和實授來分別的情況發生。

  為了改變這個情況,也是為了整頓軍隊和衛所制度,朱慎錐在一年前就已開始準備重設軍職軍銜了,下級軍官的情況還好些,中高級軍官這種混亂情況極其嚴重,把這些理順,重新設置並且定義,這對軍隊是有極大好處的。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