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一章 宗室問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921章 宗室問題

  朱棣的這種做法雖解除了一時之患,但根源依舊沒有改變,而且他後來對宗室的一系列限制使得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在朱棣之前,大明宗室都是有實權的,不僅有封地還有軍隊,尤其是藩王在地方等同於一個獨立的國家,除了財政掌控在中央外,其他應有的權利全部都有,哪怕財政方面藩王真想要插手,中央也拿他沒太多辦法。

  要不然朱棣是怎麼打贏靖難之役的?就算曹國公李景隆故意放水,可以當時建文帝所掌控的兵力和地盤而言,要滅掉朱棣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屁股決定思路,朱棣在當皇帝之前宣傳的是朝廷對藩王的打壓和逼迫,以此拉攏各路藩王並許下諾言,可等他當了皇帝後所做的一切和建文卻沒什麼兩樣。

  所以自朱棣之後,大明藩王包括所有宗室全都沒了實權,藩王們手上沒權也沒兵,就連出封地都被限制,雖然有錢卻啥都幹不了,無奈只能呆在家中吃喝玩樂忙活著生兒子。

  一代兩代甚至幾代人這樣下來,哪怕最初的藩王能力再強,他的後人也被養廢了。這從而導致大明宗室人數雖然多,卻根本就沒幾個人才,大多數頂級宗室都是醉生夢死,下面的低級宗室卻過得豬狗都不如,這種情況的造成正是當年朱棣對宗室政策改變的原因。

  歷史上崇禎皇帝自盡後,大明雖在南方先後有小福王登基和後來唐王、桂王還有魯王等陸續堅持抗清之舉,南明也因此延續了數十年這才最終覆滅。

  可實際來看,無論是誰在皇位上都沒能做出一番成就,哪怕就是朱聿鍵也是一樣。一來沒有實權,二來沒有班底,三來自身的能力也不足,朱聿鍵還好些,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小福王等人卻從本質上就是一個飯桶,要論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可要說怎麼治理國家卻是一竅不通,不可避免就成了傀儡一般的角色,南明滅亡固然有著軍事實力的緣故,也同其內部爭鬥再加沒有一個強力的君主脫不了關係。

  大明宗室的問題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必須要進行改變了。可要改變宗室的情況談何容易?兩百多年下來,這些宗室已都養廢了,低級宗室還好,朱慎錐之前制定的政策可以順利推行,因為這些低級宗室中許多人已活不下去了,朝廷給他們找一條出路,總比抱著宗室的身份繼續過這種苦日子來的好吧?

  可中高級宗室就不一樣,他們本就不缺吃不缺穿更不缺錢,在這種情況下朱慎錐的一些政策就起不到效果,而且這麼多年這些高級宗室都是這麼過的,讓他們再做出改變很是困難。可不管如何,這種問題必須要解決,如果再不解決這些宗室不僅是帝國的負擔,也會讓大明宗室成為徹頭徹尾的廢物再也無法維護統治。

  這種矛盾從實際來看已經算是階級矛盾了,當這種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激化。對於這點朱慎錐心裡很清楚,之前的大明曆代皇帝對宗室的防備出自於朱棣的靖難之役,生怕宗室中再出一個類似朱棣的人物影響到皇權。

  可他們的做法雖然消除了這個隱患,但卻把宗室全部給養廢了,一旦國家發生大事,尤其到了生死危難之時,宗室中卻沒有一個人可用可怎麼辦?

  而且朱棣之後的大明曆代皇帝都陷入了和文官集團的爭鬥之中,最初採取了拉攏勛貴平衡文官力量的辦法。可土木堡之變後,大明勛貴也差不多廢了,無奈之下皇帝只能扶持起身邊的太監,用司禮監對抗內閣,這最終造成了皇帝、太監、文官集團三足鼎立的結果。

  可這樣的做法表面看似平衡,卻先天不足,哪怕勛貴還在依舊無法和文官集團抗衡,這也是大明中後期文官集團獨大,皇帝只能靠著太監幫忙再動用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殊部門的力量這才勉強維持皇權。

  這種情況到了天啟時期就更明顯了,天啟皇帝用魏忠賢是因為已無法忍受皇權的旁落和文官集團的步步緊逼,直接以掀桌子的方式動用了魏忠賢這樣的「大殺器」。

  可惜天啟皇帝雖然占了一時上風,最終還是沒能成功,至於崇禎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他自身缺點太多,能力不強還自以為是,國家在他手中給搞的一團糟。

  宗室問題要解決,可朱慎錐也知道這個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現在正好有一個機會可以借題發揮,那就是范毓馪私下聯絡福王、潞王等藩王,打算以此挑起宗室內部對皇帝的不滿,意圖分裂國家引發叛亂。

  雖說從周安民那邊得到的消息來看,福王和潞王等對范毓馪的接觸並沒有表現出有興趣的態度,反而在搞明白范毓馪的目的後就冷淡了對方,不再見范毓馪了。

  從這點來講,無論是福王還是潞王其實都沒什麼想法,或許說他們都覺得范毓馪這人不靠譜。以藩王的身份和朝廷對抗,他們根本就沒把握,而且朱慎錐是那麼好對付的?別忘了他可是和朱棣一類的人,都是靠著靖難上位的,是手握兵權的實權皇帝,他們這些藩王除了有地位有身份和有錢外還能有什麼?一旦起了異心不用新軍出手,只要一道聖旨地方軍隊就能出手解決他們。


  他們也不傻,怎麼可能提著腦袋去幹這種事?安安心心當自己的藩王不好麼?吃喝玩樂醉生夢死,何必去冒這樣風險呢?

  雖然福王和潞王都是這個態度,但直到今日朱慎錐也沒收到福王和潞王給自己的奏報說明此事,就連對范毓馪也沒採取任何行動,不僅沒有告發和抓他,反而給了金銀禮送出王府,這種結果福王和潞王心裡應該是不想多事,避免這件事萬一傳了出去反而惹上麻煩,更解釋不清,意圖掩耳盜鈴掩飾過去。可偏偏他們的所為是朱慎錐無法容忍的,而且給朱慎錐找了一個對他們下手的絕好理由。

  堂堂大明藩王,世受國恩居然不主動舉報這樣的亂臣賊子?反而私下為對方掩飾,意圖掩蓋真相,這種行為怎麼說都無法解釋。福王和潞王自以為聰明,可偏偏耍聰明耍錯了對象,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已在錦衣衛的監控之下了,現在朱慎錐沒有動手拿他們不是顧及他們的身份,而是想放長線釣大魚,范毓馪雖是皇太極派來的,但他這個人目前對自己有用,他在大明到處亂竄,鑽著腦袋想辦法聯絡各處的藩王搞小動作,反而給了朱慎錐絕好的機會和理由。

  朱慎錐打算利用這個契機對宗室內部動手,先解決掉福王和潞王這兩個藩王,然後再順勢處置其他幾個藩王,如此一來就能達到削弱藩王,整頓宗室的目的。

  現在的準備已在繼續了,所差的除了時機外就是做這件事的人選。而後者隨著朱聿鍵從鳳陽放出,並安置在京師受封安王后,做這件事的人也有了最好的人選。

  朱聿鍵有能力,也有膽略,對於宗室內部的情況更是了如指掌,而且他這個人敢作敢為,這和他當年的經歷也有著極大關係。

  朱聿鍵年幼時,當初的唐王是他的祖父,他的父親是唐王世子,可因為老唐王寵愛兩個幼子,不喜歡自己的嫡長子,為了想把唐王之位給自己所喜愛的兒子做了一件讓人根本無法想像的事。

  老唐王私下把自己的世子和孫子直接囚禁了起來,也就是朱聿鍵和他的父親。父子兩人被關了起來還不算,老唐王還故意指使下人虐待他們,恨不得把他們父子全給弄死。

  這一關就是好幾年,朱聿鍵父子差一點就死在了自己親爺爺手裡,要不是地方官員察覺到情況不對,直接上門責問老唐王為何要如此對待世子和自己的孫子後,老唐王顧及到朝廷的態度這才沒下狠手,讓朱聿鍵父子僥倖活了下來。

  幾年後,老唐王病重,朱聿鍵的父親同時也因為長期的囚禁身體不行了,這時候老唐王又意圖廢世子改立其他兒子,但依舊被地方官員所否決,而且把此事情況直接匯報給了朝廷,朝廷得知後下旨訓斥,老唐王這才沒能廢掉世子,等世子先一步病故後(傳聞是被毒死),老唐王在朝廷的逼迫下只能繼續立朱聿鍵為世孫,而朱聿鍵立了世孫後不久老唐王就去世了,這才有了後來朱聿鍵繼位唐王的結果。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朱聿鍵經此磨難終於成為了唐王,但他心中對自己的祖父和兩個叔叔的怨恨卻是難消。要不是因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和父親也不會吃這麼多年的苦頭,而父親也不會經受折磨早早去世,這可是殺父之仇啊!此仇不報不共戴天!

  所以當了唐王后,決定報仇的朱聿鍵做出了一個驚天的舉動,那就是直接把自己兩個叔叔給抓了起來,動用刑仗活活打死了這兩個叔叔,此舉震動天下,不光是其他宗室嚇得不輕,就連當初崇禎皇帝聽說後也是被驚得目瞪口呆。

  朱聿鍵這人敢愛敢恨,說到做到,正是因為他這樣的性格才會有之後勤王一事的發生。在宗室內部,不少人都稱朱聿鍵簡直就是一個「瘋子」和另類,堂堂大明藩王哪裡有像他這樣的?明明許多事可以做的婉轉點,不給人抓到把柄暗中下手,可他偏偏要快意恩仇用這種方式報復,甚至還不顧王爵做出了勤王一事,最終導致貶為庶人,被圈禁鳳陽。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