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太子之見
第903章 太子之見
太子的這番話讓孫承宗刮目相看,他沒想太子會從這個角度著眼,而且聯想到了當年萬曆皇帝的故事。
不僅是萬曆皇帝,就連嘉靖皇帝在立皇嗣上同樣猶豫不決,只不過嘉靖皇帝的兩個皇子裕王和景王后者死的比較早,在嘉靖四十四年病故,所以嘉靖沒了其他選擇,只能選裕王。
但萬曆皇帝不一樣,萬曆皇帝一直不立太子的原因是因為他想立福王,並且和大臣們為此爭鬥了十多年,可最終萬曆皇帝還是理智占了上風,按照祖宗制度選擇了後來的光宗為太子,至於光宗登基後僅一個月就因為紅丸案駕崩,這怪不得萬曆皇帝,因為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結果。
太子從這角度入手,是常人沒能看明白的,僅此就能看出太子的眼光,而且對這個答案孫承宗同樣表示贊同,他的看法和太子一樣,如果不是因為靈帝的這番作為埋下隱患,也不會有後來的許多事發生。
目光下意識朝著宋王看去,孫承宗在對太子的回答滿意同時也擔心宋王心中會有什麼想法。畢竟這段歷史是少帝和獻帝兄弟二人先後為帝,而太子和宋王同樣也是兄弟,太子說這番話,宋王心中會有什麼想法呢?
不過當看見宋王絲毫沒有聯想到自己,反而帶著佩服的眼神看著太子的時候,孫承宗心裡鬆了口氣,看來太子和宋王還是兄弟情深的,宋王沒有半點其他想法,不過想來也是,兩人都是嫡子,是一母同胞,太子比宋王大了幾歲,從小又一起長大,他們之間的感情可比普通皇子之間要深厚的太多,再加上宋王對太子這個哥哥向來敬佩尊重,想來大明不會發生那樣的情況。
太子繼續道:「其實到這一步依舊還是有挽救的可能,畢竟少帝已繼位,何太后臨朝處理政務,何進與太傅袁隗共同輔政,實際上何太后和何進已執掌了朝政,大勢已在何家手中。如果何太后和何進不那麼急迫,按部就班緩緩圖之,等過了幾年後再一步步解決問題,尤其不主動挑起何董相爭,以至董太后離京病故,又步步緊逼,強逼宦官為自保奮起一搏的話,也不會造成這樣惡劣的結果。」
「話說回來,何太后雖身份貴重,卻沒有半點政治眼光和手段,何進屠夫出身一介武夫頭腦簡單,更不懂政局穩定的重要性。再加上當時世家大族的挑唆和相互利益所至,何進這人又過於自大,獨自冒險入宮以至身死。等何進一死,短暫的平衡徹底打破,世家大族借著何進一事挑起爭端,趁機起兵屠殺異己,想借這個機會把外戚、官宦一網打盡,然後獨攬大權,壓制皇權。」
「但他們萬萬沒想到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引董卓入京。董卓是世家招來的,卻釀成了惡果。董卓搶先一步把皇帝和陳留王抓到手中,然後再以軍權壓制世家,屠殺異己,之後又行廢帝另立事,接著獨攬朝政清除世家在朝堂影響力,世家當然不甘束手就擒,從而最終導致天下大亂……。」
說到這,太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對孫承宗道:「老師,學生暫時能想到的就是這些了,學生對此段史了解的不多,僅只能從老師講述和書本上判斷一二,這些所言僅是學生淺見,並不完全。依學生來看,當時的情況異常複雜,各方面的勢力摻雜其中,牽一髮而動全身,遠非學生所說的這般簡單,想要搞明白這些,還需老師多多教導才是。」
孫承宗心中很是高興,伸手撫著長須不由得點頭,太子不僅聰慧,還能舉一反三,尤其是對政治的敏感和判斷力遠超出了他的預計,有這樣一個學生,他這個當老師的如何不喜呢?
對於孫承宗來說,當年的天啟皇帝同樣聰明無比,政治手段也不差,天啟皇帝利用魏忠賢打擊東林黨,意圖重振皇權,從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魏忠賢乾的也不錯,短短數年時間就幫著天啟皇帝做了許多事,朝堂上經過清洗後面目一新,皇權進一步穩固,大明各方情況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好轉。
可惜在孫承宗看來天啟皇帝雖然做的不錯,可他從出發點上卻有了偏差,他的許多做法從效果來說的確是做到了,可他的諸多手段卻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魏忠賢的確能幹,可他這個混混出身的大太監雖為天啟皇帝做了事,卻也引來諸多罵名,這些罵名不可避免地同樣落到了天啟皇帝的身上。對自己的學生異常了解的孫承宗對此也頗有不滿,雖然他沒直接反對天啟皇帝的這些做法,卻對天啟皇帝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很是擔憂。在孫承宗看來,哪怕天啟皇帝之後在收回全部皇權處置了魏忠賢,可造成的許多後果也無法彌補的,而且東林黨倒下也不代表著文官集團徹底屈服於皇權,沒了東林黨或許會冒出一個西林黨或者北林黨,文官集團早就根深蒂固,無論是誰當皇帝,以大明的體制而言這種爭奪是根本避免不了的。
在之前是君權和相權的爭奪,而自從朱元璋取消了丞相這個職務後,就成了皇帝和文官的爭奪,作為皇帝獨攬大權根本就做不到,要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皇權和司禮監對抗文官集團的情況發生。而大明政權三足鼎立,其中最重要的是平衡才對,哪怕短時間內皇權超過了文官集團掌控的權利也只是一時,無法徹底長久。
天啟皇帝就是沒看清這點,最終導致後來的惡果。孫承宗心裡非常清楚,也為此很是惋惜。他這個學生有能力,有眼光,也有魄力,可偏偏操之過急而且用了不恰當的手段,如果換一種方式,天啟皇帝或許就不會這麼早離開人世了,大明也不會變成後來的糟糕局面。
從這點來講孫承宗還是很佩服朱慎錐的,雖然朱慎錐的上位說句實話等於和篡位沒什麼區別,和當年朱棣登上皇位幾乎如出一轍。可朱慎錐的政治手段遠非崇禎皇帝可比,就連當年的天啟皇帝也要遜色的多。
朱慎錐無論是剛剛入京成為監國時,還是後來正式登基為帝之後,以朱慎錐手中掌控的力量完全可以做到強壓各派,以軍隊為資本對朝廷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地步。
但問題在於朱慎錐根本就沒這麼幹,朱慎錐無論是當初做監國時候還是現在做皇帝時,一步步走的非常紮實,更明白大局穩定對國家的重要性。哪怕孫承宗心裡清楚朱慎錐實際上對文官集團的極度不滿,尤其是對東林黨的防備和警惕,但朱慎錐卻沒採用天啟皇帝的那些做法,非但沒有直接針對文官集團的舉動,反而任用了不少官員,其中就包括東林黨、浙黨、楚黨等南方官員。
錢謙益是東林黨的大佬,現在已是禮部尚書了。自己也是東林黨一員可朱慎錐依舊「三顧茅廬」把年邁的他請出來,更讓他擔任教習堂的總師傅,把太子和宋王交給他教導。
諸如此類的事還有不少,崇禎皇帝一朝的官員中大部分依舊留任,身居高位的更有許多。朱慎錐沒有對這些人下手,哪怕就算是下手也從不採取皇權強壓的辦法,而是利用法律在規則的中進行,讓人絲毫挑不出毛病。
但不管如何,朱慎錐對文官集團的壓制卻是實實在在的,這點孫承宗看的很明白。可就算這樣,朱慎錐依舊維持著朝堂的平衡,潛移默化改變之前的格局,而且這些做法並沒有太多阻礙,但在一定程度上卻起到了效果,這點不得不讓人佩服萬分。
大明曆代皇帝中,除去開國太祖朱元璋和後來的永樂帝朱棣外,能把權謀運用到極點的只有嘉靖皇帝了。嘉靖皇帝的帝王之術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數一數二,更是搞平衡的一把好手。可在孫承宗來看,朱慎錐的手段也不差,而且朱慎錐還有嘉靖皇帝一個比不上的優點,那就是朱慎錐不僅是一個實權皇帝,更是一個掌控兵權的馬上皇帝,這樣的皇帝兩者兼顧,哪裡是其他皇帝能比的。
想到這些,孫承宗不由得沉思起來,他心裡很清楚朱慎錐把自己弄回京師絕對不是當一個教習堂總師傅那麼簡單,以朱慎錐的深謀遠慮,自己一定還有其他用處,早在剛來京師後不久孫承宗就做好了朱慎錐和他攤牌的準備,可等來等去朱慎錐都沒表露出這個想法,這讓孫承宗甚至有些懷疑起自己的判斷了,難不成自己想錯了?
叮的一聲悠悠聲響,打斷了孫承宗的思緒,這聲音是從教習堂外傳來的,表示今天的授課到了時間。
按照朱慎錐對教習堂設置的規矩,皇子讀書分為上午和下午,上午兩個時辰,下午兩個時辰,中午休息一個時辰。
上午從辰時(七點)開始到巳時(十一點)結束,然後午時休息一個時辰。上午主要是文課,教授上課的人是孫承宗和其他教習堂的老師,不過現在教習堂教授文課的只有孫承宗一人,至於其他老師雖應該有,可朱慎錐卻一直沒有安排,孫承宗對此也沒催促,反正每日兩個時辰的教授對他來說並不算累,通常都是講課一個時辰,然後一個時辰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問答、聊天這種方式加深印象,孫承宗雖然年紀大,可身體不錯,對此也是遊刃有餘。
至於下午未時到申時是武課,其中一個時辰是學如何打仗用兵的,當然這可不是紙上談兵的那種讀兵法,而是實際的了解,比如怎麼練兵,怎麼紮營,如何行軍,如何排兵布陣等等。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剩下的一個時辰是實練,一般是練習武藝和進行兵棋對演或小規模的實操,教授的老師全都是軍中宿將,其中就包括如今在京的幾個老將,還有前不久來京的秦良玉也應邀給太子和宋王上了兩堂課,甚至連之前的巨寇張獻忠也來上過課,這些人雖出身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身經百戰對於戰爭極為了解。
武課的師傅從不固定,經常更換輪替,再加上朱慎錐在讓太子和宋王上武課的同時還會調派好些侍衛和他們共同學習,這種做法在大明以前從所未有,但孫承宗卻心裡清楚朱慎錐的用意所在,不僅不反對,還對此很是支持。
(本章完)
太子的這番話讓孫承宗刮目相看,他沒想太子會從這個角度著眼,而且聯想到了當年萬曆皇帝的故事。
不僅是萬曆皇帝,就連嘉靖皇帝在立皇嗣上同樣猶豫不決,只不過嘉靖皇帝的兩個皇子裕王和景王后者死的比較早,在嘉靖四十四年病故,所以嘉靖沒了其他選擇,只能選裕王。
但萬曆皇帝不一樣,萬曆皇帝一直不立太子的原因是因為他想立福王,並且和大臣們為此爭鬥了十多年,可最終萬曆皇帝還是理智占了上風,按照祖宗制度選擇了後來的光宗為太子,至於光宗登基後僅一個月就因為紅丸案駕崩,這怪不得萬曆皇帝,因為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結果。
太子從這角度入手,是常人沒能看明白的,僅此就能看出太子的眼光,而且對這個答案孫承宗同樣表示贊同,他的看法和太子一樣,如果不是因為靈帝的這番作為埋下隱患,也不會有後來的許多事發生。
目光下意識朝著宋王看去,孫承宗在對太子的回答滿意同時也擔心宋王心中會有什麼想法。畢竟這段歷史是少帝和獻帝兄弟二人先後為帝,而太子和宋王同樣也是兄弟,太子說這番話,宋王心中會有什麼想法呢?
不過當看見宋王絲毫沒有聯想到自己,反而帶著佩服的眼神看著太子的時候,孫承宗心裡鬆了口氣,看來太子和宋王還是兄弟情深的,宋王沒有半點其他想法,不過想來也是,兩人都是嫡子,是一母同胞,太子比宋王大了幾歲,從小又一起長大,他們之間的感情可比普通皇子之間要深厚的太多,再加上宋王對太子這個哥哥向來敬佩尊重,想來大明不會發生那樣的情況。
太子繼續道:「其實到這一步依舊還是有挽救的可能,畢竟少帝已繼位,何太后臨朝處理政務,何進與太傅袁隗共同輔政,實際上何太后和何進已執掌了朝政,大勢已在何家手中。如果何太后和何進不那麼急迫,按部就班緩緩圖之,等過了幾年後再一步步解決問題,尤其不主動挑起何董相爭,以至董太后離京病故,又步步緊逼,強逼宦官為自保奮起一搏的話,也不會造成這樣惡劣的結果。」
「話說回來,何太后雖身份貴重,卻沒有半點政治眼光和手段,何進屠夫出身一介武夫頭腦簡單,更不懂政局穩定的重要性。再加上當時世家大族的挑唆和相互利益所至,何進這人又過於自大,獨自冒險入宮以至身死。等何進一死,短暫的平衡徹底打破,世家大族借著何進一事挑起爭端,趁機起兵屠殺異己,想借這個機會把外戚、官宦一網打盡,然後獨攬大權,壓制皇權。」
「但他們萬萬沒想到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引董卓入京。董卓是世家招來的,卻釀成了惡果。董卓搶先一步把皇帝和陳留王抓到手中,然後再以軍權壓制世家,屠殺異己,之後又行廢帝另立事,接著獨攬朝政清除世家在朝堂影響力,世家當然不甘束手就擒,從而最終導致天下大亂……。」
說到這,太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對孫承宗道:「老師,學生暫時能想到的就是這些了,學生對此段史了解的不多,僅只能從老師講述和書本上判斷一二,這些所言僅是學生淺見,並不完全。依學生來看,當時的情況異常複雜,各方面的勢力摻雜其中,牽一髮而動全身,遠非學生所說的這般簡單,想要搞明白這些,還需老師多多教導才是。」
孫承宗心中很是高興,伸手撫著長須不由得點頭,太子不僅聰慧,還能舉一反三,尤其是對政治的敏感和判斷力遠超出了他的預計,有這樣一個學生,他這個當老師的如何不喜呢?
對於孫承宗來說,當年的天啟皇帝同樣聰明無比,政治手段也不差,天啟皇帝利用魏忠賢打擊東林黨,意圖重振皇權,從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魏忠賢乾的也不錯,短短數年時間就幫著天啟皇帝做了許多事,朝堂上經過清洗後面目一新,皇權進一步穩固,大明各方情況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好轉。
可惜在孫承宗看來天啟皇帝雖然做的不錯,可他從出發點上卻有了偏差,他的許多做法從效果來說的確是做到了,可他的諸多手段卻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魏忠賢的確能幹,可他這個混混出身的大太監雖為天啟皇帝做了事,卻也引來諸多罵名,這些罵名不可避免地同樣落到了天啟皇帝的身上。對自己的學生異常了解的孫承宗對此也頗有不滿,雖然他沒直接反對天啟皇帝的這些做法,卻對天啟皇帝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很是擔憂。在孫承宗看來,哪怕天啟皇帝之後在收回全部皇權處置了魏忠賢,可造成的許多後果也無法彌補的,而且東林黨倒下也不代表著文官集團徹底屈服於皇權,沒了東林黨或許會冒出一個西林黨或者北林黨,文官集團早就根深蒂固,無論是誰當皇帝,以大明的體制而言這種爭奪是根本避免不了的。
在之前是君權和相權的爭奪,而自從朱元璋取消了丞相這個職務後,就成了皇帝和文官的爭奪,作為皇帝獨攬大權根本就做不到,要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皇權和司禮監對抗文官集團的情況發生。而大明政權三足鼎立,其中最重要的是平衡才對,哪怕短時間內皇權超過了文官集團掌控的權利也只是一時,無法徹底長久。
天啟皇帝就是沒看清這點,最終導致後來的惡果。孫承宗心裡非常清楚,也為此很是惋惜。他這個學生有能力,有眼光,也有魄力,可偏偏操之過急而且用了不恰當的手段,如果換一種方式,天啟皇帝或許就不會這麼早離開人世了,大明也不會變成後來的糟糕局面。
從這點來講孫承宗還是很佩服朱慎錐的,雖然朱慎錐的上位說句實話等於和篡位沒什麼區別,和當年朱棣登上皇位幾乎如出一轍。可朱慎錐的政治手段遠非崇禎皇帝可比,就連當年的天啟皇帝也要遜色的多。
朱慎錐無論是剛剛入京成為監國時,還是後來正式登基為帝之後,以朱慎錐手中掌控的力量完全可以做到強壓各派,以軍隊為資本對朝廷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地步。
但問題在於朱慎錐根本就沒這麼幹,朱慎錐無論是當初做監國時候還是現在做皇帝時,一步步走的非常紮實,更明白大局穩定對國家的重要性。哪怕孫承宗心裡清楚朱慎錐實際上對文官集團的極度不滿,尤其是對東林黨的防備和警惕,但朱慎錐卻沒採用天啟皇帝的那些做法,非但沒有直接針對文官集團的舉動,反而任用了不少官員,其中就包括東林黨、浙黨、楚黨等南方官員。
錢謙益是東林黨的大佬,現在已是禮部尚書了。自己也是東林黨一員可朱慎錐依舊「三顧茅廬」把年邁的他請出來,更讓他擔任教習堂的總師傅,把太子和宋王交給他教導。
諸如此類的事還有不少,崇禎皇帝一朝的官員中大部分依舊留任,身居高位的更有許多。朱慎錐沒有對這些人下手,哪怕就算是下手也從不採取皇權強壓的辦法,而是利用法律在規則的中進行,讓人絲毫挑不出毛病。
但不管如何,朱慎錐對文官集團的壓制卻是實實在在的,這點孫承宗看的很明白。可就算這樣,朱慎錐依舊維持著朝堂的平衡,潛移默化改變之前的格局,而且這些做法並沒有太多阻礙,但在一定程度上卻起到了效果,這點不得不讓人佩服萬分。
大明曆代皇帝中,除去開國太祖朱元璋和後來的永樂帝朱棣外,能把權謀運用到極點的只有嘉靖皇帝了。嘉靖皇帝的帝王之術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數一數二,更是搞平衡的一把好手。可在孫承宗來看,朱慎錐的手段也不差,而且朱慎錐還有嘉靖皇帝一個比不上的優點,那就是朱慎錐不僅是一個實權皇帝,更是一個掌控兵權的馬上皇帝,這樣的皇帝兩者兼顧,哪裡是其他皇帝能比的。
想到這些,孫承宗不由得沉思起來,他心裡很清楚朱慎錐把自己弄回京師絕對不是當一個教習堂總師傅那麼簡單,以朱慎錐的深謀遠慮,自己一定還有其他用處,早在剛來京師後不久孫承宗就做好了朱慎錐和他攤牌的準備,可等來等去朱慎錐都沒表露出這個想法,這讓孫承宗甚至有些懷疑起自己的判斷了,難不成自己想錯了?
叮的一聲悠悠聲響,打斷了孫承宗的思緒,這聲音是從教習堂外傳來的,表示今天的授課到了時間。
按照朱慎錐對教習堂設置的規矩,皇子讀書分為上午和下午,上午兩個時辰,下午兩個時辰,中午休息一個時辰。
上午從辰時(七點)開始到巳時(十一點)結束,然後午時休息一個時辰。上午主要是文課,教授上課的人是孫承宗和其他教習堂的老師,不過現在教習堂教授文課的只有孫承宗一人,至於其他老師雖應該有,可朱慎錐卻一直沒有安排,孫承宗對此也沒催促,反正每日兩個時辰的教授對他來說並不算累,通常都是講課一個時辰,然後一個時辰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問答、聊天這種方式加深印象,孫承宗雖然年紀大,可身體不錯,對此也是遊刃有餘。
至於下午未時到申時是武課,其中一個時辰是學如何打仗用兵的,當然這可不是紙上談兵的那種讀兵法,而是實際的了解,比如怎麼練兵,怎麼紮營,如何行軍,如何排兵布陣等等。
這個書最近更新在##!!更新!
剩下的一個時辰是實練,一般是練習武藝和進行兵棋對演或小規模的實操,教授的老師全都是軍中宿將,其中就包括如今在京的幾個老將,還有前不久來京的秦良玉也應邀給太子和宋王上了兩堂課,甚至連之前的巨寇張獻忠也來上過課,這些人雖出身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身經百戰對於戰爭極為了解。
武課的師傅從不固定,經常更換輪替,再加上朱慎錐在讓太子和宋王上武課的同時還會調派好些侍衛和他們共同學習,這種做法在大明以前從所未有,但孫承宗卻心裡清楚朱慎錐的用意所在,不僅不反對,還對此很是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