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李承乾:拿我的錢辦我的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62章 李承乾:拿我的錢辦我的事?

  魏王府。

  百濟王太子身著素樸卻不失規整的本國服飾,在侍從引領下踏入魏王府。

  剛進正廳,魏王李泰便從主座起身,臉上掛著志得意滿又佯裝親和的笑。

  李泰率先開口:「扶餘公子,快請入座。」

  說罷,抬手示意。

  百濟王太子扶餘隆忙躬身行禮,說道:「魏王,此番前來,實是帶著百濟上下滿心的感激。若不是魏王從中斡旋,投降之事,不知還要歷經多少波折。」

  言辭懇切,眼中滿是誠摯。

  扶餘隆也沒想到,事情的轉變會這麼快,當日在朝會上的見聞,也讓他深切感受到了魏王在大唐朝廷的影響力。

  自己先前想要面見大唐皇帝陛下都不能,現在卻是直接功成。

  況且現在他交好魏王,在長安也是很有作用。

  畢竟從此之後,扶餘隆就不可能返回百濟了,而是要充當質子,一直在長安生活。

  直到父去世後,才會回到百濟繼承王爵。

  所以跟魏王的交好,就顯得非常有必要,這會讓他住在長安更為舒適安全。

  李泰笑著虛扶一把:「扶餘公子言重了,本王不過是不忍見生靈塗炭。」

  扶餘隆微微搖頭,鄭重道:「魏王謙遜了,朝堂之上諸多反對之聲,皆被殿下一一化解,若沒有魏王全力支持,這受降一事哪能如此順遂。」

  這番奉承,顯然是讓魏王感覺很是受用。

  李泰看向柴令武,輕輕點頭。

  這意思,從現在起,扶餘隆也算是自己人了。

  柴令武適時說道:「我聽聞百濟在造船技藝上,頗有特點,如今大唐海船稀薄,不知扶餘公子可否安排百濟船工前來大唐。」

  唐朝建立之初,社會經濟尚在恢復之中,海上貿易規模相對有限。但隨著李世民統治時期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海上貿易規模逐漸擴大。廣州、交州、明州、福州等沿海城市逐漸成為重要的貿易港口,吸引了來自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地的商人。

  東亞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建立了較為密切的海上交往,在東北亞方向開闢了堪察加半島鄂爾次克海航線;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與林邑、真臘、室利佛逝、天竺等國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與西亞地區的波斯等國也有一定程度的海上貿易聯繫。

  大唐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這些地區,而外國的香料、珠寶、藥材等特產也源源不斷地輸入大唐。

  然而,因為先前戰亂,大唐初立,實際上水師軍隊並不多,能夠海上作戰的戰艦也相對較少。

  歷史上,是因為李世民第三次準備攻打高麗,不顧群臣反對,強行下達詔書,要建造三千五百艘戰艦,並且操練數萬水軍,這才使得大唐的水師軍隊進一步擴大。

  建造戰艦的任務,主要是交給劍南道負責,此前已經打造了1850艘,還要打造1650艘。

  但此次造船任務引發了劍南騷亂,大規模建造戰艦對國力和百姓的負擔有著巨大影響。

  最後因為李世民駕崩,導致沒有發生第三次東征高麗。

  但這些戰艦,奠基了大唐海上貿易的繁榮,更是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打下基礎。

  現在,因為太子李承乾直接就把高麗給滅了,李世民自然不會不顧百姓生活,強行去建造大量戰艦。

  但這並不意味著大唐不需要更多戰艦了。

  隨著煤炭廠的不斷興建跟發展,煤炭的利用已經開始向著大唐更多方面去利用,尤其是在鍛鐵方面,煤炭比之木柴更能鍛造出優質的精鐵。

  而煤炭帶來的巨大收益,也讓李世民感到很是震撼。

  煤炭的運輸是個大問題,馬車只能小部分運輸,大規模的運輸,只能是依靠漕運。

  目前的朝廷漕運船隻捉襟見肘,李世民已經下令各地不斷開設造船廠,但合適的船工,也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召集到的。

  為此,魏王就盯上了百濟的船工。

  畢竟百濟在海航造船技術上,也許比之大唐有些差距,然百濟因為地理問題,臨近海邊,有經常的船工非常之多。

  這個計策是柴令武提出的,其第二目的,也是為了打擊太子在遼東的經營。


  太子在遼東大力開設造船長的消息,目前也已經是傳到了長安。

  把百濟的船工大部分抽調到大唐來,太子那邊,怎麼說也會有些阻礙。

  扶餘隆聞言,看了看似在隨意喝差的魏王,思索了一番後咬牙道:「我立即給父親寫信,調遣船工前來長安。」

  現在已經是顧不得去發展百濟了,首要之事,是取得魏王的信任,表達百濟的善意。

  李泰笑著放下茶杯,滿意道:「此事,要儘快。」

  ——

  長安,皇宮大內。

  君臣議事。

  對於大唐來說,怎麼安置百濟,是個很重要的事情。

  可在這次的君臣議會上,李世民卻沒有提及百濟的意思。

  主要的談話內容,是圍繞西域焉耆展開。

  安西都護郭孝恪,已經按照李世民的命令,開始對焉耆展開軍事行動。

  從各方面的情況來看,焉耆顯然無力對抗大唐。

  僅僅只是安西都護府的兵力,對付焉耆已然足夠。

  唯一需要擔心是西突厥的參與。

  「陛下,安西都護府那邊傳來消息,說是接到太子教令,要求大規模把原高昌國境內的棉花,安排人員收集大量種子,送到遼東去。」

  房玄齡上報說道。

  李世民微微皺眉。

  對於棉花,他知曉一些,是白色的花。

  太子要這棉花作甚。

  為了好看。

  「些許棉花,太子既要,送過去便是。」

  李世民也沒多想,現在大唐國力強盛,因為把太子在大唐的煤炭收益據為己有,這讓李世民的內庫錢財收入都快堆不下了,現在已經在擴充內庫。

  太子喜歡看棉花,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房玄齡聞言,苦笑道:「陛下,太子要的棉花種子,可不是個小數目,還有大量的要求。」

  說吧,便拿出一封文書交給陛下。

  張阿難上前接過,放置於陛下龍案前。

  李世民好奇翻開,他倒要看看,些許棉花種子,還能搞出多大事來,還能讓房玄齡這般慎重匯報,感覺有些小題大做了。

  心中對於房玄齡也有了些許不滿,雖說知曉房玄齡目前偏向於魏王,有打擊太子的嫌疑,可運點棉花還要拿來針對太子,這讓李世民對其感到有些失望。

  面對陛下略帶審視的目光,房玄齡也很是無奈。

  曾經他完全不想參與到太子跟魏王的奪嫡之爭,還不是陛下各種暗示指使,否則他又何須走到今天的地步。

  況且,這棉花的事,還真不是他刻意上報針對太子。

  隨著李世民翻看文書查看,眉頭也皺得越發厲害。

  看到文書的內容,李世民知道,是自己誤會房玄齡了。

  太子這哪是運送一點點棉花種子啊。

  這規模要求,對於安西都護府來說,可謂是個大難題,耗費的人力物力,可不是個小數目。

  「胡鬧,胡鬧!太子這也太胡鬧了。」

  看完後,哪怕是李世民脾氣不錯,也不由呵斥一聲。

  請...您....收藏6...9...書....吧....!

  按照太子文書上的要求,這耗費的人力物力,可不是一點點。

  首先是要安排大量人員去採摘棉花,然後從棉花中分離出種子。

  西域地區地廣人稀,勞動力相對稀缺,徭役的方式顯然不太高,太子文書上要求是僱傭大量工人,這產生的花費必然是個不小的數字。

  採摘棉花需要用到專門的工具,如采棉袋、采棉鉤等,這些工具的購置和維護需要一定的費用。此外,為了提高效率,可能還需要一些輔助工具,如晾曬用的架子、篩選種子的篩子等。

  文書里還要求,為保證棉花種子在長途運輸中不受潮、不變質,成功運輸到遼東,要準備大量的竹筒加工保存。

  除此之外,運輸的數量也是極其龐大,按照文書里的要求,是至少需要準備五百輛馬車來進行運輸。


  別的不說,單單是五百輛馬車從西域抵達遼東,這筆花費,就不是個小數目了。

  也難怪安西都護府會把太子教令特地傳到長安來進行奏報。

  單單是憑藉安西都護府,根本沒有這個財力完成太子教令。

  「陛下,要駁回此次太子教令嗎。」

  褚遂良見陛下震怒,便開口問道。

  魏徵,長孫無忌閉口不言。

  雖說他們是太子黨,也擁護跟維護太子,但太子為了賞花,這般奢靡,哪能開口贊同。

  然而李世民在聽到這話後,卻有些遲疑了。

  仔細一些,以太子的聰慧,會不明白貧瘠的安西都護府根本沒有財力承擔。

  那為什麼還要發太子教令去到西域。

  這分明是對著自己來的啊。

  李世民不由想到,是因為煤炭廠的事情?

  自從李世民授意漢王李元昌,趙節,在太子東征高麗後,把原本要送到東宮的煤炭利潤轉送到內庫來,對於太子,李世民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這就相當於父親把兒子的產業給直接搶走了。

  李世民早前還擔憂太子過來質問,不知道要怎麼回答。

  後來太子對此一直沒有反應,李世民也就漸漸放下心來。

  也是因為煤炭廠的大量利潤,讓李世民的口袋變得極其富裕。

  原本李世民也是較為奢靡的。

  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園林,如大明宮、興慶宮等,這些園林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內部裝飾華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曾經因為動用國庫的錢,遭受到魏徵的勸諫。

  現在李世民動用自己內庫的錢,其他官員也沒什麼話說了。

  最近,因為感覺到長安悶熱,李世民正準備在臨潼驪山頂上修築翠微宮,還準備對玉華宮進行翻修。

  東都洛陽宮那邊,還準備繼續營造,那是曾經隋煬帝吃喝玩樂的地方。

  李世民晚年常常遊獵宴樂,沉迷於花天酒地的生活,每次出行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和物資供應,給沿途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甚至在貞觀十五年發生了羽林軍譁變事件,士兵們希望藉此阻止李世民繼續游幸。

  李世民身邊能夠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徵,先後寫了十多萬字的意見書,涉及事務多達兩百多件。

  即便如此,仍不免熱臉貼上冷屁股,魏徵明顯地覺察到,皇帝變了,「漸惡直言」。

  貞觀十二年三月,李世民親御兩儀殿,魏徵毫不客氣地說:「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

  這些話,李世民根本就聽不進去。

  然而以為煤炭廠的關係,讓李世民內庫變得極其充盈,也就不去動國庫的錢,全都內庫出。

  出去遊玩,驚擾到百姓的方面,還給百姓補償,導致許多地方的百姓,還期待陛下過來遊玩。

  名聲竟然有了反轉。

  諫官們也不好斥責陛下了,畢竟陛下花的是自己的錢。

  要知道在歷史上,貞觀十九年,官拜門下省侍中的諫臣劉洎,李世民懷疑劉洎背後褒貶自己,便抓了個「謀執朝衡」的罪名,逼劉洎自殺了。

  後來這些討人嫌的爛事兒,連李世民自己都覺得過分。

  李世民在臨終前一年,他親自為太子李治撰寫了《帝范》十二篇,其中明確寫道:「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也,勿以為是而法之。」

  顯然,李世民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他本人可以倒行逆施,對兒子就要說實話了。他希望李治,不要效仿自己,做個賢明的君主,必須有節制、有約束。

  老話說得好,喝水不忘挖井人。

  是因為太子煤炭廠的關係,這才讓李世民有些瀟灑的資本。

  現在太子要奢靡一下。

  他這個當老子的,好像也不太好反對。

  眼見陛下在面對褚遂良的問題上沉默,眾大臣也猜測到了陛下的想法。

  長孫無忌見李世民沉默不語,心中已然明白皇帝的糾結所在,當下清了清嗓子,緩緩開口道:「陛下,老臣倒是覺得,太子此番作為,雖說看著奢靡了些,卻也並非不可體諒。想我大唐如今四海昇平,國富民強,內庫又因煤炭廠一事充盈非常,些許花費倒也不算什麼。」

  「況且太子立下大功,至今也沒有多少賞賜,不如這次就當是賞賜太子了。」

  李世民聞言,想了想道:「司徒說得在理,不過畢竟花費甚大,就沒必要從國庫出了,便從朕的內庫出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