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李世民:還是太子繼承皇位好
第260章 李世民:還是太子繼承皇位好
魏王府。
「魏王,好消息!」
柴令武一路疾奔,衝進書房時,額頭上還掛著細密的汗珠,臉上卻洋溢著難掩的喜色。
「陛下已經在朝會上通過決策,接受百濟投降。」
李泰正慵懶地把玩著手中的玉如意,聞聲霍然起身,眼中瞬間閃過一抹驚喜,他快步走到柴令武身前,急切問道:「事情都按計劃走的?沒出什麼岔子吧?」
柴令武忙不迭地躬身回話:「魏王放心,一切都如您所料。」
李泰得意地撫掌大笑:「哈哈,妙啊!」
「這次我倒要看看太子如何能夠得逞。」
「難道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違,強行發兵攻打百濟嗎。」
柴令武適時作揖道:「恭喜魏王。」
太子要攻打百濟的消息,早就已經放話出來,可現在,百濟投降大唐。
那麼太子再去攻打,打什麼?
打自己人嗎。
當然,其實對於魏王來說,太子勢力擴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太子再怎麼厲害,也只能是在遼東那地方折騰。
折騰到最後,難道還能比過大唐了?
只要太子跟父皇這邊出了間隙,他就有奪嫡成功的可能。
再起兵,那就是叛亂了。
或許太子能在遼東那一畝三分地上得以囂張,可這又有什麼關係。
只要他能成功繼承大統,集結大唐之力,還對付不了太子了?
說到底,現在維繫太子身份的,還是父皇那邊的親情。
李泰冷笑道:「要是沒有大唐太子的身份,你還算什麼?」
——
皇宮大內,後殿。
李世民緊鎖的眉頭好似擰成了死結,在空曠的殿內緩緩踱步,龍袍的衣擺隨著他的腳步起起伏伏,恰似他此刻波瀾難平的心緒。
每一步落下,都仿佛帶著千鈞重負,他終於停了下來,緩緩轉頭,看向一旁垂手而立的張阿難,眼眸中滿是糾結,嘴唇輕啟,聲音低啞又遲緩:「阿難,朕這般做,太子會如何想?」
話語出口,裹挾著幾分無奈與沉沉的憂慮,在靜謐的殿內幽幽迴蕩。
張阿難聽聞,趕忙微微低下頭,眼睛盯著腳尖,大腦飛速運轉起來。
片刻後,他才抬起頭,臉上掛著恰到好處的微笑,和聲細語說道:「陛下,太子殿下向來心繫大唐,對家國大事一片赤誠,想必會理解陛下的難處。」
「這百濟主動遞來投降書,還是百濟大王嫡長子王太子親自來長安請降,於情於理,陛下確實不好拒絕呀,想來太子肯定也能體諒陛下的這番苦心。」
話雖說得四平八穩,可張阿難心裡卻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侍奉皇帝多年,太清楚這對父子的脾性了,知道此事遠非嘴上說得這般輕巧。
李世民輕輕搖了搖頭,嘴角扯出一抹自嘲的苦笑,低聲呢喃:「體諒?這孩子的性子,朕最是清楚不過,一旦認定了的事,那可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哪能這般輕易就釋懷。」
說著,抬腳走向窗邊,每一步都透著幾分沉重。
站定後,伸手推開窗戶,目光直直投向遠方,那眼神好似要穿透層層迭迭的宮闕樓閣,徑直看到千里之外的遼東大地。
良久,他才像是從沉思中回過神來,頭也不回地問道:「阿難,你覺得,太子會放棄攻打百濟嗎?」
張阿難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往前蹭了幾步,縮著肩膀,微微弓腰,輕聲說道:「陛下,以老奴看,太子殿下做事向來自有主見,當下直接發兵攻打,那是絕無可能的,畢竟百濟已然是朝廷接納的降地,若公然違逆,那可就是抗旨的大罪。只是……」
說到這兒,他下意識地咬了咬嘴唇,話語戛然而止。
「只是什麼,莫要吞吐,如實講來。」李世民迅速回過頭,目光猶如燃著的火,灼灼逼人。
張阿難嚇得一哆嗦,趕緊垂下腦袋,戰戰兢兢地說道:「只是太子殿下在遼東經營日久,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即便不發兵,就憑他如今的權勢與手段,也能對百濟暗中掣肘。」
「老奴聽聞,太子的新政在遼東推行得風風火火,他恐怕也想著把這套法子在百濟施展一番,可這與朝廷現行的新政相差甚遠,如此一來,朝堂之上、世家之間,反對的聲浪必然高漲啊。」
李世民長嘆一聲,那聲音像是從胸腔深處擠出來的,滿是疲憊與凝重:「朕正是擔憂此事。太子的新政,意圖破舊立新,是要把現有的階層格局攪個天翻地覆啊。」
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太子的那點心思,李世民又怎麼能看不明白。
然治大國如烹小鮮,遼東新羅就這麼點地方,搞一搞還可以,若換在大唐,事情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天下事,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隨著皇帝一個人的意志流轉。
許多方面,即便是皇帝,也需要妥協。
譬如投行卷之事,難道李世民就不清楚這裡頭的貓膩嗎。
他清楚,比任何人都清楚。
可這天下,所有的事情,不是皇帝在執行,而是下面的人在執行。
臣子們掌控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軍事、監察等具體事務的運作,要是皇帝絲毫不肯讓步,臣子消極怠工,政令推行就會遭遇重重阻礙。
像推行新稅法,地方官員陽奉陰違,稅收任務便無法完成,為讓改革落地,李世民不得不和臣子協商,吸納合理意見,換取他們配合。
唐朝初期,朝堂勢力盤根錯節,有跟隨李淵打天下的勛貴集團、傳統世家大族,還有新興寒門士子等不同勢力群體。李世民若一味強硬,不向臣子妥協,很容易打破勢力均衡,引發激烈黨爭。
譬如在處理山東士族與關隴集團的矛盾時,要是全然不顧士族訴求,強行打壓,這兩大勢力的內耗會讓朝堂政務停滯、人心惶惶,危及統治根基,所以需適當妥協,為各方勢力保留生存空間,維持朝堂的動態平衡。
俗話說得好,兔子急了還咬人。
都給逼去絕路了,這大唐天下,還能有今日的安穩嗎。
天下廣袤,李世民雖貴為皇帝,不可能事無巨細全知全能。
大量信息需臣子匯報,倘若臣子隱瞞關鍵信息、歪曲事實,皇帝決策極易失誤。
為鼓勵臣子如實上報,偶爾滿足臣子的部分小訴求,做一定妥協,是為了保證信息渠道暢通,讓自己耳聰目明。
治國理政涉及軍事、經濟、律法、水利等眾多專業領域,李世民雖雄才大略,但術業有專攻,碰上棘手專業事務,臣子的專業見解十分關鍵。
再者,李世民極為看重自己的歷史聲名,希望在青史留名。
略微停頓後,李世民繼續道:「先前在遼東、新羅等地推行,朕想著讓他歷練歷練,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可如今百濟已降,再任由他這麼搞,朝堂之上那些老臣、世家大族,還不得炸開了鍋。」
這個時候,李世民都有些氣憤委屈。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太子這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很多事情,不是一味去做,就能做好的。
張阿難趕忙附和,臉上堆滿了愁容:「陛下聖明,這平衡一旦打破,後續的麻煩就像決堤的洪水,無窮無盡。」
李世民背著手,又開始在殿內踱步,鞋底與地面摩擦,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沉默良久,才緩緩開口,語氣里滿是無奈:「朕若是直接下旨嚴令禁止,怕是會傷了父子間的情分,讓太子心生叛逆,那可就適得其反了。可要是放任自流,朕又怕他闖出天大的禍事,把朕辛苦維繫的朝局攪得一塌糊塗。」
說罷,停下步子,眼神里的疲憊愈發濃重,像是蒙上了一層化不開的霧:「阿難,你說,朕是不是對這孩子太過寵溺,才讓他行事這般無所顧忌?」
張阿難一個箭步上前,躬身行禮,腰彎得極低,急切說道:「陛下對太子寄予厚望,悉心栽培,皆是出於深沉的父愛,太子殿下年輕氣盛,歷練一番,往後定能明白陛下的苦心。」
「當下之急,或許是尋個折中的法子,既讓太子知曉陛下的底線,又不至於傷了太子殿下的顏面。」
李世民微微點頭,眼神里閃過一絲認同:「你說得有理,可這折中的法子,談何容易尋得。朕也想著與太子促膝長談,只是朕怕一談,就談崩了,父子倆陷入那僵局,往後更難收場。」
言語間,盡顯一位帝王的無奈,即便坐擁萬里江山,可面對親子間的隔閡,竟也有無能為力之感。
張阿難看著李世民這般苦惱,心裡也不是滋味,思索片刻後,清了清嗓子,輕聲說道:「陛下,老奴有個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世民有些疲憊地抬了抬眼皮,有氣無力地說道:「但說無妨。」
張阿難咽了咽口水,緩緩說道:「陛下不妨先差遣一位德高望重、與太子親近之人前去遼東,打著慰問的旗號,悄悄探探太子的口風,也把陛下的顧慮委婉轉達。」
「此人既能讓太子放下戒心,又能如實回稟太子的心思,陛下也好據此拿捏後續的分寸。」
張阿難心裡跟明鏡似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陛下一直深陷自我糾結的泥沼,可他看得清楚,說到底還是父子之間那些日積月累的誤會矛盾。
陛下壓根就沒有過廢太子的念頭,可太子卻因為陛下平日裡偏愛魏王,成天提心弔膽,甚至偷偷準備謀反事宜。
多虧太子如今不在長安,手握重兵,陛下才能有時間冷靜下來,想通了這其中的關鍵。
要是太子還在長安,陛下一怒之下徹查,最後證據確鑿,怕是不想廢太子都不行了。
眼下來看,關鍵就在於怎麼化解父子之間的情分跟誤會,這時候直接面對面交鋒,肯定不行,加個中間人,說不定能有意外之喜,尤其是在當下這個節骨眼上。
李世民輕輕摩挲著手指,微微頷首,眼神里有了一絲思索的光亮:「你這主意倒也可行,只是這人選……」
說著,腦海中像過電影一般,迅速閃過朝中諸臣的面容,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面露躊躇之色。
張阿難既然開了這個口,心裡自然早有了合適的人選。
遍觀朝廷百官,能擔此重任的,也就兩人。
稍作停頓,便趕緊推薦道:「陛下,老奴覺得長孫司徒頗為合適。他身為國舅,與太子親緣深厚,血濃於水的親情擺在那兒,太子殿下定會多幾分親近。」
「再者,長孫司徒又是朝中舉足輕重的重臣,說出的話極有分量。以往在諸多事上,長孫司徒也能巧妙地在陛下與太子之間周旋調和,有他出面,太子想必會認真對待。」
李世民眼神一亮,好似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可轉瞬又黯淡下去,滿是擔憂地說:「無忌確是合適人選,只是他如今也深陷朝局紛爭,各方勢力都跟餓狼似的,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朕怕此事被旁人曲解利用,再生出什麼意想不到的枝節。」
魏王:父皇你直接報我身份證得了吧。
李世民都不用多想,現在這局勢,想要魏王不從中作梗,又怎麼可能。
只是這手心手背,全都是肉啊。
張阿難趕忙補充道:「陛下所慮極是,那不妨叮囑長孫司徒,此行務必低調隱秘些,對外只宣稱是例行巡查遼東軍務。」
「等見到太子,再找個機密安靜的地方詳談,如此一來,既能避開眾人耳目,也可達成目的。」
李世民沉思片刻,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咬了咬牙,終是下定決心:「就依你所言。」
對於長孫無忌,李世民還是有些期待的。
說到底,現在消除父子之間的間隙,不管是對於李世民自己,還是對於整個大唐未來的發展,都是最好的事情。
太子的能力有目共睹,單單是遺留的造紙,鍛鐵,煤炭,水泥等事務,都讓大唐國力又上一層樓。
即便太子有些『胡鬧』,李世民卻越發肯定了太子來繼承大統的想法。
魏王府。
「魏王,好消息!」
柴令武一路疾奔,衝進書房時,額頭上還掛著細密的汗珠,臉上卻洋溢著難掩的喜色。
「陛下已經在朝會上通過決策,接受百濟投降。」
李泰正慵懶地把玩著手中的玉如意,聞聲霍然起身,眼中瞬間閃過一抹驚喜,他快步走到柴令武身前,急切問道:「事情都按計劃走的?沒出什麼岔子吧?」
柴令武忙不迭地躬身回話:「魏王放心,一切都如您所料。」
李泰得意地撫掌大笑:「哈哈,妙啊!」
「這次我倒要看看太子如何能夠得逞。」
「難道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違,強行發兵攻打百濟嗎。」
柴令武適時作揖道:「恭喜魏王。」
太子要攻打百濟的消息,早就已經放話出來,可現在,百濟投降大唐。
那麼太子再去攻打,打什麼?
打自己人嗎。
當然,其實對於魏王來說,太子勢力擴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太子再怎麼厲害,也只能是在遼東那地方折騰。
折騰到最後,難道還能比過大唐了?
只要太子跟父皇這邊出了間隙,他就有奪嫡成功的可能。
再起兵,那就是叛亂了。
或許太子能在遼東那一畝三分地上得以囂張,可這又有什麼關係。
只要他能成功繼承大統,集結大唐之力,還對付不了太子了?
說到底,現在維繫太子身份的,還是父皇那邊的親情。
李泰冷笑道:「要是沒有大唐太子的身份,你還算什麼?」
——
皇宮大內,後殿。
李世民緊鎖的眉頭好似擰成了死結,在空曠的殿內緩緩踱步,龍袍的衣擺隨著他的腳步起起伏伏,恰似他此刻波瀾難平的心緒。
每一步落下,都仿佛帶著千鈞重負,他終於停了下來,緩緩轉頭,看向一旁垂手而立的張阿難,眼眸中滿是糾結,嘴唇輕啟,聲音低啞又遲緩:「阿難,朕這般做,太子會如何想?」
話語出口,裹挾著幾分無奈與沉沉的憂慮,在靜謐的殿內幽幽迴蕩。
張阿難聽聞,趕忙微微低下頭,眼睛盯著腳尖,大腦飛速運轉起來。
片刻後,他才抬起頭,臉上掛著恰到好處的微笑,和聲細語說道:「陛下,太子殿下向來心繫大唐,對家國大事一片赤誠,想必會理解陛下的難處。」
「這百濟主動遞來投降書,還是百濟大王嫡長子王太子親自來長安請降,於情於理,陛下確實不好拒絕呀,想來太子肯定也能體諒陛下的這番苦心。」
話雖說得四平八穩,可張阿難心裡卻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侍奉皇帝多年,太清楚這對父子的脾性了,知道此事遠非嘴上說得這般輕巧。
李世民輕輕搖了搖頭,嘴角扯出一抹自嘲的苦笑,低聲呢喃:「體諒?這孩子的性子,朕最是清楚不過,一旦認定了的事,那可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哪能這般輕易就釋懷。」
說著,抬腳走向窗邊,每一步都透著幾分沉重。
站定後,伸手推開窗戶,目光直直投向遠方,那眼神好似要穿透層層迭迭的宮闕樓閣,徑直看到千里之外的遼東大地。
良久,他才像是從沉思中回過神來,頭也不回地問道:「阿難,你覺得,太子會放棄攻打百濟嗎?」
張阿難不敢怠慢,小心翼翼地往前蹭了幾步,縮著肩膀,微微弓腰,輕聲說道:「陛下,以老奴看,太子殿下做事向來自有主見,當下直接發兵攻打,那是絕無可能的,畢竟百濟已然是朝廷接納的降地,若公然違逆,那可就是抗旨的大罪。只是……」
說到這兒,他下意識地咬了咬嘴唇,話語戛然而止。
「只是什麼,莫要吞吐,如實講來。」李世民迅速回過頭,目光猶如燃著的火,灼灼逼人。
張阿難嚇得一哆嗦,趕緊垂下腦袋,戰戰兢兢地說道:「只是太子殿下在遼東經營日久,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即便不發兵,就憑他如今的權勢與手段,也能對百濟暗中掣肘。」
「老奴聽聞,太子的新政在遼東推行得風風火火,他恐怕也想著把這套法子在百濟施展一番,可這與朝廷現行的新政相差甚遠,如此一來,朝堂之上、世家之間,反對的聲浪必然高漲啊。」
李世民長嘆一聲,那聲音像是從胸腔深處擠出來的,滿是疲憊與凝重:「朕正是擔憂此事。太子的新政,意圖破舊立新,是要把現有的階層格局攪個天翻地覆啊。」
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太子的那點心思,李世民又怎麼能看不明白。
然治大國如烹小鮮,遼東新羅就這麼點地方,搞一搞還可以,若換在大唐,事情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天下事,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隨著皇帝一個人的意志流轉。
許多方面,即便是皇帝,也需要妥協。
譬如投行卷之事,難道李世民就不清楚這裡頭的貓膩嗎。
他清楚,比任何人都清楚。
可這天下,所有的事情,不是皇帝在執行,而是下面的人在執行。
臣子們掌控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軍事、監察等具體事務的運作,要是皇帝絲毫不肯讓步,臣子消極怠工,政令推行就會遭遇重重阻礙。
像推行新稅法,地方官員陽奉陰違,稅收任務便無法完成,為讓改革落地,李世民不得不和臣子協商,吸納合理意見,換取他們配合。
唐朝初期,朝堂勢力盤根錯節,有跟隨李淵打天下的勛貴集團、傳統世家大族,還有新興寒門士子等不同勢力群體。李世民若一味強硬,不向臣子妥協,很容易打破勢力均衡,引發激烈黨爭。
譬如在處理山東士族與關隴集團的矛盾時,要是全然不顧士族訴求,強行打壓,這兩大勢力的內耗會讓朝堂政務停滯、人心惶惶,危及統治根基,所以需適當妥協,為各方勢力保留生存空間,維持朝堂的動態平衡。
俗話說得好,兔子急了還咬人。
都給逼去絕路了,這大唐天下,還能有今日的安穩嗎。
天下廣袤,李世民雖貴為皇帝,不可能事無巨細全知全能。
大量信息需臣子匯報,倘若臣子隱瞞關鍵信息、歪曲事實,皇帝決策極易失誤。
為鼓勵臣子如實上報,偶爾滿足臣子的部分小訴求,做一定妥協,是為了保證信息渠道暢通,讓自己耳聰目明。
治國理政涉及軍事、經濟、律法、水利等眾多專業領域,李世民雖雄才大略,但術業有專攻,碰上棘手專業事務,臣子的專業見解十分關鍵。
再者,李世民極為看重自己的歷史聲名,希望在青史留名。
略微停頓後,李世民繼續道:「先前在遼東、新羅等地推行,朕想著讓他歷練歷練,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可如今百濟已降,再任由他這麼搞,朝堂之上那些老臣、世家大族,還不得炸開了鍋。」
這個時候,李世民都有些氣憤委屈。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太子這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很多事情,不是一味去做,就能做好的。
張阿難趕忙附和,臉上堆滿了愁容:「陛下聖明,這平衡一旦打破,後續的麻煩就像決堤的洪水,無窮無盡。」
李世民背著手,又開始在殿內踱步,鞋底與地面摩擦,發出輕微的沙沙聲。
沉默良久,才緩緩開口,語氣里滿是無奈:「朕若是直接下旨嚴令禁止,怕是會傷了父子間的情分,讓太子心生叛逆,那可就適得其反了。可要是放任自流,朕又怕他闖出天大的禍事,把朕辛苦維繫的朝局攪得一塌糊塗。」
說罷,停下步子,眼神里的疲憊愈發濃重,像是蒙上了一層化不開的霧:「阿難,你說,朕是不是對這孩子太過寵溺,才讓他行事這般無所顧忌?」
張阿難一個箭步上前,躬身行禮,腰彎得極低,急切說道:「陛下對太子寄予厚望,悉心栽培,皆是出於深沉的父愛,太子殿下年輕氣盛,歷練一番,往後定能明白陛下的苦心。」
「當下之急,或許是尋個折中的法子,既讓太子知曉陛下的底線,又不至於傷了太子殿下的顏面。」
李世民微微點頭,眼神里閃過一絲認同:「你說得有理,可這折中的法子,談何容易尋得。朕也想著與太子促膝長談,只是朕怕一談,就談崩了,父子倆陷入那僵局,往後更難收場。」
言語間,盡顯一位帝王的無奈,即便坐擁萬里江山,可面對親子間的隔閡,竟也有無能為力之感。
張阿難看著李世民這般苦惱,心裡也不是滋味,思索片刻後,清了清嗓子,輕聲說道:「陛下,老奴有個想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世民有些疲憊地抬了抬眼皮,有氣無力地說道:「但說無妨。」
張阿難咽了咽口水,緩緩說道:「陛下不妨先差遣一位德高望重、與太子親近之人前去遼東,打著慰問的旗號,悄悄探探太子的口風,也把陛下的顧慮委婉轉達。」
「此人既能讓太子放下戒心,又能如實回稟太子的心思,陛下也好據此拿捏後續的分寸。」
張阿難心裡跟明鏡似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陛下一直深陷自我糾結的泥沼,可他看得清楚,說到底還是父子之間那些日積月累的誤會矛盾。
陛下壓根就沒有過廢太子的念頭,可太子卻因為陛下平日裡偏愛魏王,成天提心弔膽,甚至偷偷準備謀反事宜。
多虧太子如今不在長安,手握重兵,陛下才能有時間冷靜下來,想通了這其中的關鍵。
要是太子還在長安,陛下一怒之下徹查,最後證據確鑿,怕是不想廢太子都不行了。
眼下來看,關鍵就在於怎麼化解父子之間的情分跟誤會,這時候直接面對面交鋒,肯定不行,加個中間人,說不定能有意外之喜,尤其是在當下這個節骨眼上。
李世民輕輕摩挲著手指,微微頷首,眼神里有了一絲思索的光亮:「你這主意倒也可行,只是這人選……」
說著,腦海中像過電影一般,迅速閃過朝中諸臣的面容,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面露躊躇之色。
張阿難既然開了這個口,心裡自然早有了合適的人選。
遍觀朝廷百官,能擔此重任的,也就兩人。
稍作停頓,便趕緊推薦道:「陛下,老奴覺得長孫司徒頗為合適。他身為國舅,與太子親緣深厚,血濃於水的親情擺在那兒,太子殿下定會多幾分親近。」
「再者,長孫司徒又是朝中舉足輕重的重臣,說出的話極有分量。以往在諸多事上,長孫司徒也能巧妙地在陛下與太子之間周旋調和,有他出面,太子想必會認真對待。」
李世民眼神一亮,好似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可轉瞬又黯淡下去,滿是擔憂地說:「無忌確是合適人選,只是他如今也深陷朝局紛爭,各方勢力都跟餓狼似的,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朕怕此事被旁人曲解利用,再生出什麼意想不到的枝節。」
魏王:父皇你直接報我身份證得了吧。
李世民都不用多想,現在這局勢,想要魏王不從中作梗,又怎麼可能。
只是這手心手背,全都是肉啊。
張阿難趕忙補充道:「陛下所慮極是,那不妨叮囑長孫司徒,此行務必低調隱秘些,對外只宣稱是例行巡查遼東軍務。」
「等見到太子,再找個機密安靜的地方詳談,如此一來,既能避開眾人耳目,也可達成目的。」
李世民沉思片刻,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咬了咬牙,終是下定決心:「就依你所言。」
對於長孫無忌,李世民還是有些期待的。
說到底,現在消除父子之間的間隙,不管是對於李世民自己,還是對於整個大唐未來的發展,都是最好的事情。
太子的能力有目共睹,單單是遺留的造紙,鍛鐵,煤炭,水泥等事務,都讓大唐國力又上一層樓。
即便太子有些『胡鬧』,李世民卻越發肯定了太子來繼承大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