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魏王又要開始賣國了嗎
第255章 魏王又要開始賣國了嗎
長安更加繁華了。
此時的高麗,可不是什麼名不經傳的小國。
曾經隋朝百萬大軍沒能打下高麗,就已經讓高麗在整個亞洲地區隨之揚名了。
但是現在,大唐以絕對優勢,強行覆滅高麗,將其納入版圖之內。
這就是告訴天下萬國,大唐才是最為強盛的地方。
加之大唐跟天竺的交流,新的貿易路線被開闢,更多的異國外邦的商人,都紛紛往長安跑來做生意。
尤其是波斯商人。
大唐太子揚言庇護波斯最後的皇帝,天竺也隨之配合,這讓原本已經沒有了國家的波斯商人,把大唐認為是最後的淨土。
是以大量的波斯商人,紛紛前往大唐,準備輔助自家的皇帝,重新開始籌備,走上復國的道路。
曾經的波斯帝國,畢竟是有這麼大的疆域,哪怕已經腐朽,但那些傲慢的波斯貴族,自然是認可自己的國家。
這也讓大量的財富,開始向著大唐進行轉移。
隨之帶來的,也是長安房價再一次的暴漲。
扶餘隆入了長安後。
便去了鴻臚寺,請求面見大唐皇帝陛下。
原本來說,李世民是不會拒絕跟百濟國王太子見面的。
然而正是在這個時候,西域傳來了緊急軍報。
扶餘隆面聖之事,就這麼被擱置了。
——
太極宮後殿。
李世民面色有些難看。
在大唐覆滅高麗的情況下,竟然還會有不開眼的國家,敢於挑釁大唐。
這簡直是對大唐的蔑視。
「陛下,這必是西突厥的陰謀。」
房玄齡看完軍報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世民聞言,微微頷首,示意房玄齡繼續。
房玄齡作揖道:「自從我大唐使團出使天竺,太子教令,對波斯皇帝進行庇護後,大量的波斯人攜家帶口,前來我大唐疆域生活。」
「因這等關係,絲綢之路,變得更為繁華起來,也吸引了更多異國外邦之商人。」
「然西域那邊的道路,始終掌控在我大唐手中,西突厥對此早就已經眼紅不已。」
「此番焉耆王龍突騎支的女兒嫁給西突厥重臣屈利啜的弟弟後,焉耆不再向我大唐朝貢,轉而投靠了西突厥,便是第一步。」
「焉耆地處絲綢之路的中段,位於中道之上,連接著長安和羅馬,東連敦煌,西接龜茲,乃重要之樞紐。」
「西突厥便是想以此,對絲綢之路的貿易進行插足。」
眾臣聽完,紛紛點頭贊同,對於房玄齡的說法比較支持。
西突厥一直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常年侵擾大唐邊疆,局部戰事不斷。
李世民眉頭緊鎖,眼中寒芒一閃,重重地將手中軍報拍在御案之上,怒聲道:「西突厥賊子,妄圖染指絲綢之路,謀我大唐財富,斷我邦交商路,絕不能姑息!房卿,依你之見,當下當如何應對?」
房玄齡略一思忖,上前一步,雙手恭敬地拱起,臉上滿是凝重:「陛下,此事背後大有文章。西突厥此番作為,絕非僅是拉攏焉耆這般簡單。自我大唐使團出使天竺,對波斯皇帝庇護以來,絲路愈發昌盛,萬邦來朝,可這也讓西突厥眼熱得緊。」
「西突厥向來覬覦絲綢之路的厚利,可一直忌憚咱們大唐的軍威,正面強攻占不得便宜。如今拉攏焉耆,無非想先撕開一個口子。焉耆身處中道樞紐,一旦為其所用,西突厥便能藉此暗中操控商道貿易,對往來商旅抽稅、劫貨,損我大唐威名不說,還能坐收暴利。」
李世民微微點頭,臉色愈發陰沉:「哼,這幫蠻夷,打的倒是好算盤。那依諸位看,他們後續還有何謀劃?」
李靖作揖道:「陛下,西突厥定會持續鼓動沿線的一些小邦,效仿焉耆叛唐。今日是焉耆,明日說不定就是龜茲、疏勒。他們想串聯起一股反唐勢力,一點點蠶食咱們在西域的掌控。」
「倘若真讓他們得逞,絲綢之路斷絕,於我大唐經濟、外交皆有重創,周邊藩屬國見我大唐連絲路都護不住,也會心生二意。」
長孫無忌也附和道:「陛下,不僅如此,西突厥還企圖藉此機會窺探我大唐軍情。為保絲路安穩,定會出兵應對,他們便可從每場戰事中摸透咱們的行軍布陣、戰術安排,日後衝突加劇,對我大唐極為不利。」
李世民頷首沉思,轉而問道:「焉耆國內,就無人反對與西突厥勾結嗎?朕記得,焉耆也曾受我大唐諸多恩澤。」
這時,褚遂良出列,拱手說道:「陛下聖明,焉耆國內並非鐵板一塊。焉耆王龍突騎支親近西突厥,可他的弟弟頡鼻、栗婆准等人,對大唐向來心向神往。」
「如今,焉耆王弟頡鼻、栗婆准等三人投我大唐,足見其心意。」
「只是那龍突騎支被西突厥許以重利,又有聯姻之約,才豬油蒙了心。」
「須知國內百姓,多是依靠與我大唐貿易為生的商賈,還有仰仗大唐庇護才免受周邊劫掠的牧民,想必也不願與大唐為敵。只是龍突騎支掌權,他們敢怒不敢言。」
魏徵補充道:「若我軍出兵,除了速戰速決拿下都城,還需留意安撫城中百姓。一旦能擒獲龍突騎支,再將栗婆准等親唐之人推到台前,曉諭百姓,表明大唐無意為難,只懲首惡,那焉耆國內動盪自會平息,也能更快重歸我大唐掌控。」
李世民微微點頭,目光冷峻:「看來這焉耆國內,也有可用之人、可乘之機。那依諸位看,出兵之事,還需籌備哪些?」
李靖拱手道:「陛下,兵貴神速,不如遣一軍直擊焉耆。那焉耆國雖有西突厥撐腰,但國力遠不及我大唐。安西都護郭孝恪向來善戰,麾下將士更是精銳無比。」
「陛下可令其率精騎三千,速奔焉耆。趁那西突厥援兵未及趕到,先拿下焉耳熟能的焉耆都城。郭將軍熟知兵法,只要趁夜突襲,必能打他們個措手不及,擒了那龍突騎支,再重立親唐之人為王,以絕後患。」
李世民目光灼灼,掃視群臣,高聲問道:「諸位覺得如何?」
長孫無忌出列,微微躬身,輕聲卻沉穩地說道:「陛下,李靖將軍此計雖妙,但西突厥狼子野心,不會坐視我們攻打焉耆。此次他們蓄意謀劃良久,焉耆若遇襲,西突厥定會傾盡全力來援。出兵之時,需在邊界安排重兵,以防不測。「
「依臣之見,可調遣重兵,屯於邊境要隘之處,威懾西突厥。再者,一旦郭孝恪部遭遇困境也可隨時馳援,如此,我軍前後呼應,自當萬無一失。」
事情定了基調,李世民也不含糊,當即詔令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出銀山道進攻焉耆。
——
長安,海東商會。
等候了數日沒有消息的扶餘隆,最後聯繫了在長安的一名百濟大商人。
所謂海東,便是百濟。
只是百濟為國名,海東為地名。
崔祐熙生於百濟沿海的小漁村,家中世代以打漁為生。
少年時,家中生計愈發艱難,崔祐熙決意不再守著幾艘小漁船過活。他傾盡微薄積蓄,又向鄰里東拼西湊,才購置了一艘簡易的商船,招募幾個膽大心細的夥伴,就此開啟了自己的海貿冒險。
聽聞大唐盛世繁華,長安仿若一座金山,崔祐熙毅然決然把航線指向那片未知的東方大陸。
初到大唐口岸,他便被眼前的熱鬧景象震撼:碼頭千帆林立,岸上貨物堆積如山,操著各地口音的商人往來不絕。崔祐熙沒有絲毫怯懦,他帶著最有特色的貨物上岸兜售,又用賺來的錢財採買大唐的絲綢、瓷器、茶葉。一來一往,他的財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不出幾年,就在長安的商界站穩腳跟,還牽頭組建起海東商會,為遠在異國的百濟商人遮風擋雨。
常年在大唐生活,崔祐熙深知朝堂風向對生意的關鍵影響,也常與大唐達官顯貴應酬往來。
原本扶餘隆是不知道他的,畢竟崔祐熙在長安已經生活了二十多年,娶妻生子。
但通過其他百濟商人,聽聞了王太子扶餘隆前來長安後,崔祐熙敏銳的嗅到了商機。
只是崔祐熙清楚,若毛遂自薦,平白矮了一截。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所以打聽了王太子扶餘隆的困境後,轉而讓人委婉的告訴扶餘隆,自己這邊或許能幫到他。
果然,聽聞自家國內商人在長安頗有人脈的情況後,扶餘隆也顧不得自己王太子的顏面,立即趕來海東商會。
海東商會大堂內。
這裡地處長安繁華地段,府內雕樑畫棟,奇珍羅列,盡顯奢華。
扶餘隆雖貴為百濟太子,可身處這陌生又華貴的環境,仍不自覺地流露出幾分矜持,步伐沉穩緩慢,眼神內斂,舉手投足間盡顯謹慎。
這時,崔祐熙身著錦袍,匆匆而入。
見到扶餘隆趕忙躬身作揖行禮:「王太子殿下久等了,小民來遲,還請恕罪。」
扶餘隆微微頷首,抬手虛扶,語氣淡淡:「起來吧,崔公客氣了。」
說罷,便自顧自地在主位旁的檀木椅上落座,脊背挺直,坐姿端莊,雙手規規矩矩地搭在扶手上。
商為賤籍,不僅是大唐,在百濟也是這樣。
雖說有求於人,但扶餘隆卻又有些放下不身段。
崔祐熙直起身,臉上笑意不減,餘光卻不動聲色地打量著扶餘隆。
拍拍手,婢女魚貫而入,將新沏的香茗與精緻糕點擺上桌。
等一切安排好後,這才開口道:「王太子殿下屈尊蒞臨,必是有所要事,若有在下能效力之處,還望殿下直言。」
扶餘隆端起茶盞,輕抿一口,滾燙的茶水入喉,他眉頭幾不可察地皺了皺,又很快恢復平靜,擱下茶盞,緩聲道:「崔公在這長安城中浸淫商道多年,人脈寬廣,我初來乍到,諸多事宜不太順手,聽聞崔公願伸援手,特來拜會。」
話語間滴水不漏,並未透露太多。
百濟投降大唐皇帝,挑撥跟大唐太子的關係,這等事情本來就是極為隱秘之事。
崔祐熙心中明白,這位王太子哪會只因幾句傳言就輕易現身,當下必定是遇上棘手難題。
賠著笑,往前湊了湊:「殿下有所不知,我雖一介商賈,卻也念著家鄉百濟,但凡能為殿下解憂,便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只是不知,是何事絆住了殿下的腳步?」
扶餘隆沉默良久,目光在室內的名貴字畫間游移,似在斟酌言辭。手指不自覺地摩挲著袖口的紋路,那矜貴又糾結的模樣盡顯無遺。
投降大唐的事情拖不得,若是拖久了,大唐太子發兵後,可就都來不及了。
現在鴻臚寺那邊渺無音訊,聽人說有異國外邦使臣,等候幾個月都沒能見到大唐皇帝。
如今也算是走投無路了。
想到這裡,扶餘隆他長長吐出一口氣,抬眼直視崔祐熙,眼中閃過一絲決然:「崔公既如此赤誠,我也不再瞞你。」
「大唐太子欲要掃蕩百濟之事,崔公應是已經聽說了吧。」
說罷,扶餘隆緊緊盯著崔祐熙,試圖從他臉上捕捉到一絲一毫的情緒變化。
從商多年的崔祐熙,已然成了老狐狸,面色不懂絲毫。
「我自是聽說過的。」
微微一頓,崔祐熙另外說起一些事情。
「想來殿下初至長安,對於長安的一些情況還不甚了解。」
「此番東征高麗,最初便是大唐太子挑起的事端,為的是壓制魏王奪嫡。」
「沒人想到,大唐太子手裡會有霹靂火那等破城神器,從而讓大唐太子聲威大振。」
「只是這蓋世功勞,壓倒了魏王,卻也讓大唐皇帝陛下感到忌憚。」
「是以唐軍都已經班師回朝了,可大唐太子卻還在遼東。」
「眼下,因大唐太子在高麗做的那些事情,長安城內,魏王得大唐七大望族世家鼎力支持,正是最為威風的時候。」
「若王太子想要對抗大唐太子,或許可以跟魏王聯絡一二。」
「畢竟,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
「我想,魏王也許會想交王太子這個朋友。」
長安更加繁華了。
此時的高麗,可不是什麼名不經傳的小國。
曾經隋朝百萬大軍沒能打下高麗,就已經讓高麗在整個亞洲地區隨之揚名了。
但是現在,大唐以絕對優勢,強行覆滅高麗,將其納入版圖之內。
這就是告訴天下萬國,大唐才是最為強盛的地方。
加之大唐跟天竺的交流,新的貿易路線被開闢,更多的異國外邦的商人,都紛紛往長安跑來做生意。
尤其是波斯商人。
大唐太子揚言庇護波斯最後的皇帝,天竺也隨之配合,這讓原本已經沒有了國家的波斯商人,把大唐認為是最後的淨土。
是以大量的波斯商人,紛紛前往大唐,準備輔助自家的皇帝,重新開始籌備,走上復國的道路。
曾經的波斯帝國,畢竟是有這麼大的疆域,哪怕已經腐朽,但那些傲慢的波斯貴族,自然是認可自己的國家。
這也讓大量的財富,開始向著大唐進行轉移。
隨之帶來的,也是長安房價再一次的暴漲。
扶餘隆入了長安後。
便去了鴻臚寺,請求面見大唐皇帝陛下。
原本來說,李世民是不會拒絕跟百濟國王太子見面的。
然而正是在這個時候,西域傳來了緊急軍報。
扶餘隆面聖之事,就這麼被擱置了。
——
太極宮後殿。
李世民面色有些難看。
在大唐覆滅高麗的情況下,竟然還會有不開眼的國家,敢於挑釁大唐。
這簡直是對大唐的蔑視。
「陛下,這必是西突厥的陰謀。」
房玄齡看完軍報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世民聞言,微微頷首,示意房玄齡繼續。
房玄齡作揖道:「自從我大唐使團出使天竺,太子教令,對波斯皇帝進行庇護後,大量的波斯人攜家帶口,前來我大唐疆域生活。」
「因這等關係,絲綢之路,變得更為繁華起來,也吸引了更多異國外邦之商人。」
「然西域那邊的道路,始終掌控在我大唐手中,西突厥對此早就已經眼紅不已。」
「此番焉耆王龍突騎支的女兒嫁給西突厥重臣屈利啜的弟弟後,焉耆不再向我大唐朝貢,轉而投靠了西突厥,便是第一步。」
「焉耆地處絲綢之路的中段,位於中道之上,連接著長安和羅馬,東連敦煌,西接龜茲,乃重要之樞紐。」
「西突厥便是想以此,對絲綢之路的貿易進行插足。」
眾臣聽完,紛紛點頭贊同,對於房玄齡的說法比較支持。
西突厥一直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常年侵擾大唐邊疆,局部戰事不斷。
李世民眉頭緊鎖,眼中寒芒一閃,重重地將手中軍報拍在御案之上,怒聲道:「西突厥賊子,妄圖染指絲綢之路,謀我大唐財富,斷我邦交商路,絕不能姑息!房卿,依你之見,當下當如何應對?」
房玄齡略一思忖,上前一步,雙手恭敬地拱起,臉上滿是凝重:「陛下,此事背後大有文章。西突厥此番作為,絕非僅是拉攏焉耆這般簡單。自我大唐使團出使天竺,對波斯皇帝庇護以來,絲路愈發昌盛,萬邦來朝,可這也讓西突厥眼熱得緊。」
「西突厥向來覬覦絲綢之路的厚利,可一直忌憚咱們大唐的軍威,正面強攻占不得便宜。如今拉攏焉耆,無非想先撕開一個口子。焉耆身處中道樞紐,一旦為其所用,西突厥便能藉此暗中操控商道貿易,對往來商旅抽稅、劫貨,損我大唐威名不說,還能坐收暴利。」
李世民微微點頭,臉色愈發陰沉:「哼,這幫蠻夷,打的倒是好算盤。那依諸位看,他們後續還有何謀劃?」
李靖作揖道:「陛下,西突厥定會持續鼓動沿線的一些小邦,效仿焉耆叛唐。今日是焉耆,明日說不定就是龜茲、疏勒。他們想串聯起一股反唐勢力,一點點蠶食咱們在西域的掌控。」
「倘若真讓他們得逞,絲綢之路斷絕,於我大唐經濟、外交皆有重創,周邊藩屬國見我大唐連絲路都護不住,也會心生二意。」
長孫無忌也附和道:「陛下,不僅如此,西突厥還企圖藉此機會窺探我大唐軍情。為保絲路安穩,定會出兵應對,他們便可從每場戰事中摸透咱們的行軍布陣、戰術安排,日後衝突加劇,對我大唐極為不利。」
李世民頷首沉思,轉而問道:「焉耆國內,就無人反對與西突厥勾結嗎?朕記得,焉耆也曾受我大唐諸多恩澤。」
這時,褚遂良出列,拱手說道:「陛下聖明,焉耆國內並非鐵板一塊。焉耆王龍突騎支親近西突厥,可他的弟弟頡鼻、栗婆准等人,對大唐向來心向神往。」
「如今,焉耆王弟頡鼻、栗婆准等三人投我大唐,足見其心意。」
「只是那龍突騎支被西突厥許以重利,又有聯姻之約,才豬油蒙了心。」
「須知國內百姓,多是依靠與我大唐貿易為生的商賈,還有仰仗大唐庇護才免受周邊劫掠的牧民,想必也不願與大唐為敵。只是龍突騎支掌權,他們敢怒不敢言。」
魏徵補充道:「若我軍出兵,除了速戰速決拿下都城,還需留意安撫城中百姓。一旦能擒獲龍突騎支,再將栗婆准等親唐之人推到台前,曉諭百姓,表明大唐無意為難,只懲首惡,那焉耆國內動盪自會平息,也能更快重歸我大唐掌控。」
李世民微微點頭,目光冷峻:「看來這焉耆國內,也有可用之人、可乘之機。那依諸位看,出兵之事,還需籌備哪些?」
李靖拱手道:「陛下,兵貴神速,不如遣一軍直擊焉耆。那焉耆國雖有西突厥撐腰,但國力遠不及我大唐。安西都護郭孝恪向來善戰,麾下將士更是精銳無比。」
「陛下可令其率精騎三千,速奔焉耆。趁那西突厥援兵未及趕到,先拿下焉耳熟能的焉耆都城。郭將軍熟知兵法,只要趁夜突襲,必能打他們個措手不及,擒了那龍突騎支,再重立親唐之人為王,以絕後患。」
李世民目光灼灼,掃視群臣,高聲問道:「諸位覺得如何?」
長孫無忌出列,微微躬身,輕聲卻沉穩地說道:「陛下,李靖將軍此計雖妙,但西突厥狼子野心,不會坐視我們攻打焉耆。此次他們蓄意謀劃良久,焉耆若遇襲,西突厥定會傾盡全力來援。出兵之時,需在邊界安排重兵,以防不測。「
「依臣之見,可調遣重兵,屯於邊境要隘之處,威懾西突厥。再者,一旦郭孝恪部遭遇困境也可隨時馳援,如此,我軍前後呼應,自當萬無一失。」
事情定了基調,李世民也不含糊,當即詔令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出銀山道進攻焉耆。
——
長安,海東商會。
等候了數日沒有消息的扶餘隆,最後聯繫了在長安的一名百濟大商人。
所謂海東,便是百濟。
只是百濟為國名,海東為地名。
崔祐熙生於百濟沿海的小漁村,家中世代以打漁為生。
少年時,家中生計愈發艱難,崔祐熙決意不再守著幾艘小漁船過活。他傾盡微薄積蓄,又向鄰里東拼西湊,才購置了一艘簡易的商船,招募幾個膽大心細的夥伴,就此開啟了自己的海貿冒險。
聽聞大唐盛世繁華,長安仿若一座金山,崔祐熙毅然決然把航線指向那片未知的東方大陸。
初到大唐口岸,他便被眼前的熱鬧景象震撼:碼頭千帆林立,岸上貨物堆積如山,操著各地口音的商人往來不絕。崔祐熙沒有絲毫怯懦,他帶著最有特色的貨物上岸兜售,又用賺來的錢財採買大唐的絲綢、瓷器、茶葉。一來一往,他的財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不出幾年,就在長安的商界站穩腳跟,還牽頭組建起海東商會,為遠在異國的百濟商人遮風擋雨。
常年在大唐生活,崔祐熙深知朝堂風向對生意的關鍵影響,也常與大唐達官顯貴應酬往來。
原本扶餘隆是不知道他的,畢竟崔祐熙在長安已經生活了二十多年,娶妻生子。
但通過其他百濟商人,聽聞了王太子扶餘隆前來長安後,崔祐熙敏銳的嗅到了商機。
只是崔祐熙清楚,若毛遂自薦,平白矮了一截。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所以打聽了王太子扶餘隆的困境後,轉而讓人委婉的告訴扶餘隆,自己這邊或許能幫到他。
果然,聽聞自家國內商人在長安頗有人脈的情況後,扶餘隆也顧不得自己王太子的顏面,立即趕來海東商會。
海東商會大堂內。
這裡地處長安繁華地段,府內雕樑畫棟,奇珍羅列,盡顯奢華。
扶餘隆雖貴為百濟太子,可身處這陌生又華貴的環境,仍不自覺地流露出幾分矜持,步伐沉穩緩慢,眼神內斂,舉手投足間盡顯謹慎。
這時,崔祐熙身著錦袍,匆匆而入。
見到扶餘隆趕忙躬身作揖行禮:「王太子殿下久等了,小民來遲,還請恕罪。」
扶餘隆微微頷首,抬手虛扶,語氣淡淡:「起來吧,崔公客氣了。」
說罷,便自顧自地在主位旁的檀木椅上落座,脊背挺直,坐姿端莊,雙手規規矩矩地搭在扶手上。
商為賤籍,不僅是大唐,在百濟也是這樣。
雖說有求於人,但扶餘隆卻又有些放下不身段。
崔祐熙直起身,臉上笑意不減,餘光卻不動聲色地打量著扶餘隆。
拍拍手,婢女魚貫而入,將新沏的香茗與精緻糕點擺上桌。
等一切安排好後,這才開口道:「王太子殿下屈尊蒞臨,必是有所要事,若有在下能效力之處,還望殿下直言。」
扶餘隆端起茶盞,輕抿一口,滾燙的茶水入喉,他眉頭幾不可察地皺了皺,又很快恢復平靜,擱下茶盞,緩聲道:「崔公在這長安城中浸淫商道多年,人脈寬廣,我初來乍到,諸多事宜不太順手,聽聞崔公願伸援手,特來拜會。」
話語間滴水不漏,並未透露太多。
百濟投降大唐皇帝,挑撥跟大唐太子的關係,這等事情本來就是極為隱秘之事。
崔祐熙心中明白,這位王太子哪會只因幾句傳言就輕易現身,當下必定是遇上棘手難題。
賠著笑,往前湊了湊:「殿下有所不知,我雖一介商賈,卻也念著家鄉百濟,但凡能為殿下解憂,便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只是不知,是何事絆住了殿下的腳步?」
扶餘隆沉默良久,目光在室內的名貴字畫間游移,似在斟酌言辭。手指不自覺地摩挲著袖口的紋路,那矜貴又糾結的模樣盡顯無遺。
投降大唐的事情拖不得,若是拖久了,大唐太子發兵後,可就都來不及了。
現在鴻臚寺那邊渺無音訊,聽人說有異國外邦使臣,等候幾個月都沒能見到大唐皇帝。
如今也算是走投無路了。
想到這裡,扶餘隆他長長吐出一口氣,抬眼直視崔祐熙,眼中閃過一絲決然:「崔公既如此赤誠,我也不再瞞你。」
「大唐太子欲要掃蕩百濟之事,崔公應是已經聽說了吧。」
說罷,扶餘隆緊緊盯著崔祐熙,試圖從他臉上捕捉到一絲一毫的情緒變化。
從商多年的崔祐熙,已然成了老狐狸,面色不懂絲毫。
「我自是聽說過的。」
微微一頓,崔祐熙另外說起一些事情。
「想來殿下初至長安,對於長安的一些情況還不甚了解。」
「此番東征高麗,最初便是大唐太子挑起的事端,為的是壓制魏王奪嫡。」
「沒人想到,大唐太子手裡會有霹靂火那等破城神器,從而讓大唐太子聲威大振。」
「只是這蓋世功勞,壓倒了魏王,卻也讓大唐皇帝陛下感到忌憚。」
「是以唐軍都已經班師回朝了,可大唐太子卻還在遼東。」
「眼下,因大唐太子在高麗做的那些事情,長安城內,魏王得大唐七大望族世家鼎力支持,正是最為威風的時候。」
「若王太子想要對抗大唐太子,或許可以跟魏王聯絡一二。」
「畢竟,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
「我想,魏王也許會想交王太子這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