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不能把百濟給太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56章 不能把百濟給太子

  魏王府。

  李泰有些好奇的看著面前的扶餘隆。

  打量了一番後,將信將疑的問道:「你真是百濟王太子?」

  此前,百濟商人崔祐熙,通過幾番人脈關係,終於是聯繫到了魏王黨。

  聽到是海東百濟來的王太子,李泰也有了興趣。

  於是下令接待。

  扶餘隆就此見到了魏王。

  面對魏王的疑問,扶餘隆不敢大意。

  這可跟見到一個商人不同,大唐魏王,嫡系皇子,要說地位的話,可比他這個王太子高太多了。

  即便是他爹,百濟大王,也要低上一等。

  況且,這裡是長安。

  「魏王請看,這是我百濟的國書,還有我的王太子印章,通關文書。」

  「另,鴻臚寺那邊,也可以為我佐證。」

  扶餘隆趕忙掏出了能夠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微微低頭彎腰,恭敬的交給魏王。

  然而魏王卻沒有伸手接過,這讓扶餘隆有些許尷尬,空中的手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李泰微微點頭,旁邊的柴令武這才上前接過。

  而後開始仔細檢查起來。

  不多時,柴令武開口道:「魏王,確實是百濟國的印信。」

  其實這個檢查流程沒有多大必要,李泰也不覺得有人敢欺騙到自己頭上。

  之所以如此做,不過是為了給扶餘隆幾分壓迫。

  李泰緩緩開口道:「所以,你想見本王,是有什麼事情嗎。」

  扶餘隆賠笑道:「此番前來長安,家父特地交代,百濟小國,願意向大唐皇帝陛下臣服。」

  李泰眉頭一挑,頓時來了興趣:「你要投降?」

  隨後又問道:「有何條件?」

  扶餘隆連忙擺手:「小國歸降於天朝,哪敢有任何條件,一切皆按照魏王的意思來。」

  當魏王問起條件的時候,扶餘隆是有些心動的。

  腦海里也想過,是不是可以提上一兩條的。

  但想起父親的叮囑,還是忍了下來。

  只要大唐皇帝不讓大唐太子去掌管百濟,對於百濟來說,其他事情,都算不得什麼。

  大唐太子,那是真的會把他們根基都給斷掉啊。

  李泰微微頷首,臉上浮現出一抹滿意的神色,悠然靠向椅背,手指有節奏地輕敲著扶手,似在思索。

  片刻後,才又開口:「既如此,你百濟有這番心意,本王定會在父皇面前為你們美言。只是,空口白牙可不行,這歸降的誠意,還得有些實打實的東西來證明。」

  海東的情況,李泰又怎麼不清楚。

  太子如今已經奪取高麗新羅,新羅之地,名義上雖未併入大唐,然通過消息也能知曉,現在已經被太子所掌控了。

  新羅朝廷跟地方官員,現在可是被大唐趕過去的學子,一批批的換下來。

  這些事,最近在長安可是最為熱鬧。

  誰都知道,高麗新羅都沒能扛住太子,區區百濟,又有什麼能耐能在太子的攻勢下守住。

  真有這本領,百濟早就一統遼東了。

  這次百濟王太子過來,很顯然就是因為太子的關係。

  李泰心裡,已經有了大概的想法。

  不過這對他來說,是好事。

  只要是能給太子添堵的,都是好事。

  扶餘隆忙不迭點頭,額上已沁出細密汗珠,在魏王這看似隨意卻暗藏威壓的氣場下壓力倍增:「魏王明鑑,我百濟願歲歲上貢,第一批貢禮已在來長安的路上,皆是我百濟的珍寶、特產,還有挑選出的能歌善舞的伶人,不日便會呈上,望能博陛下與殿下歡心。」

  扶餘隆很清楚,不管魏王這邊是怎麼想的,對於他來說,都沒有任何轉圜的餘地。

  如果魏王不幫他,百濟這邊再多的計算,都是空談。

  或許大唐皇帝也不想讓太子勢大,可太子是大唐皇帝的嫡長子,誰又能知道大唐皇帝是怎麼想的呢。


  如果真是絲毫不顧及,也不會說鴻臚寺的上報,已經幾天都沒消息了。

  也許大唐皇帝那邊,根本沒太當回事。

  扶餘隆來之前,父親就跟他說過,這次來肯定會有諸多困難。

  大唐太子跟魏王有矛盾,大唐皇帝也忌憚,然而話又說回來,大唐太子如果一統整個遼東地區,對於大唐來說,亦算是巨大的功績。

  這裡頭怎麼去說,完全就是看人了。

  李泰聞言,輕笑一生:「還算懂事。」

  錢財什麼的,他不在乎。

  在乎的,是百濟的態度。

  更在乎的,是不讓太子一統遼東。

  ——

  數日後。

  長安,皇宮大內。

  君臣議事。

  聊了下關於西域的事情後,房玄齡淡淡的看了一眼褚遂良、

  褚遂良隨即拿出一份文書。

  「陛下,這是百濟送來的,向我大唐的投降書。」

  如今的褚遂良,很大程度上,已經站在了五姓七望這邊,嚴格來也不算魏王黨。

  這裡面的局勢很複雜,褚遂良本身算是太子黨人,但他同樣也是世家人。

  不想魏王贏,卻也不希望五姓七望輸得太慘。

  這樣的心態,其實很多大臣都是如此,他們更希望現在穩定的社會環境,這對於他們現在,包括後世的子嗣,都是安穩有序的。

  太子太能搞事了,尤其是打擊高麗貴族,新羅貴族這塊,讓他們感覺到不安穩。

  當年,陳勝起義,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然後自漢朝金刀之讖後,似乎整個天下的流轉,卻一直都是王侯將相都有種乎。

  中原王朝多次變革,卻始終在世家的圈子裡流傳。

  沒人希望最底層的泥腿子爬上來。

  可太子卻這麼幹了。

  若只是少部分,也就罷了,畢竟那只是少數。

  然而太子的行為,卻讓他們意識到,在太子的眼裡,沒有皇帝與世家共治天下的想法。

  太子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權在握。

  褚遂良不能接受,太多世家之人,也不能接受。

  所以現在的褚遂良,細緻點說,他不是反對太子登基,而是反對太子對權力的變革。

  如果太子願意放棄新政,放棄那些不該有的想法,那麼他還是堅定的嫡長子繼承制的維護者,亦是太子黨人。

  李世民看了眼褚遂良手上的文書,抬抬手,讓張阿難接過,送在案几上。

  文書上,寫明了百濟願意臣服大唐,成為大唐屬國。

  且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投降。

  只請求大唐皇帝陛下的許可。

  短暫的沉默過後,李世民掃了一眼殿內的眾人。

  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魏徵,李靖。

  常規來說,李靖不算君臣議事的常客,只是最近西域作戰打焉耆,經常會有軍事上的事情,所以李靖也會在。

  「諸卿如何看?」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李世民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詢問幾個大臣們的意見。

  百濟王太子扶餘隆來到長安,時常關注遼東局勢的李世民,又怎麼不知曉。

  鴻臚寺的官員上報,李世民非是沒空,而是置之不理。

  用腳指頭都能猜到,百濟國不對太子投降,反而是千里迢迢,讓百濟王太子來到長安請降,這裡頭的貓膩太直接了,算是陽謀。

  然而李世民卻不想因此跟太子之間矛盾升級。

  新政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對太子的認可。

  大唐需要優秀的繼承人,李承乾雖說有些大逆不道,可本身卻讓李世民覺得,也非是不可原諒。

  只是礙於局勢跟各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說拉下老臉來。

  因此讓太子順利兼併遼東,對於大唐,對於李世民,都是有利的。


  那些貴族的消亡,也能夠更加方面大唐對整個遼東半島的順利統治。

  長孫無忌率先出列,微微躬身道:「陛下,百濟此舉,看似誠心歸降,可內里藏的心思昭然若揭。他們繞過太子,直奔長安,無非是想在朝堂上尋得幾分庇護,不願被太子新政的鋒芒波及。」

  「但臣以為,遼東之地,太子既已著手經營,成效漸顯,此時若貿然插手,恐讓太子心生間隙,於大局不利。再者,百濟既表臣服,那便是我大唐囊中之物,不妨先准了,後續再徐徐圖之,也好讓太子能安心將遼東諸事料理乾淨。」

  長孫無忌這些話,說了又等於沒說,看似要接受百濟投降,卻又把決定權丟給太子。

  話里話外,擺明了還是站在太子陣營。

  之所以這樣,也是長孫無忌看明白了,如今太子勢大,陛下又捨不得,恐怕這皇位的繼承人,最後還是要落在太子手裡,他也懶得當牆頭草了。

  前些日子,長孫無忌跟長孫沖父子交談,說起了關於晉王的事情。

  也是那次談話,讓長孫無忌明白,只要不是魏王上位,不管是太子還是晉王,他都能穩坐釣魚台,如何也波及不到他。

  恐怕就世家這門子事,最受打擊的是五姓七望,長孫家族作為皇親國戚,怎麼也差不到哪裡去。

  魏徵捻須點頭,接口說道:「長孫公所言極是。」

  「陛下,當下西域軍事正酣,李靖將軍在此間費了不少心力,若此時因百濟之事再生波折,難免分散精力。」

  「況且太子整治遼東,本就是為大唐的長久基業考量,打擊當地貴族,為的是政令暢通。」

  「百濟既願無條件投降,不妨大方接納,再下一道旨意,令太子兼管百濟事宜,一來全了百濟的面子,二來也讓太子的權威得以穩固,於公於私,都是良策。」

  魏徵的話,讓李世民微微皺眉。

  大家都明白百濟的想法,而魏徵這般提議,從某種程度上,就是逼迫陛下,站在太子那邊去。

  如果接納百濟投降,又交給太子,無疑是在對外傳遞一個信號,陛下選擇了太子。

  這樣的消息傳開,對於五姓七望,魏王黨的打擊,可就是無與倫比的。

  褚遂良看情況不對,連忙拱手作揖道:「陛下,此事還需斟酌。雖說百濟主動來降是好事,可太子在遼東行事,手段未免過於激進。」

  「世家大族在各地盤根錯節,遼東亦不例外,太子如此大動干戈,已引得諸多不滿。如今西域戰事又豈,周邊各國心思各異,太子之強勢,會讓太多人害怕擔憂。」

  「不如另派能臣暫管百濟,由朝廷直接負責,待局勢平穩,再做長遠謀劃,也可藉此安撫一下各方人心。」

  讓朝廷接管百濟,從很大程度上,就是阻止太子兼併百濟實行新政。

  假若太子強行攻打百濟,這就跟作亂沒有多大區別了,失去了名義。

  很顯然,所謂朝廷接管,其實就是把百濟這塊地方,交給魏王。

  以此讓太子跟魏王再行爭奪之事。

  李世民依舊是沉默。

  從權力的平衡上來說,褚遂良的提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是以前,李世民就會這麼做了。

  可現在,他不得不考慮一個事情,百濟投降大唐後,太子真的就會放棄兼併百濟嗎。

  倘若太子出兵攻打,他這邊要如何去做?

  屆時,恐怕他跟太子之間的矛盾,將會變得更為尖銳。

  實際上來說,百濟不管是在太子手裡還是大唐手裡,根本區別也不是很大。

  最終,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李靖頭上。

  這讓李靖感覺頭皮發麻。

  他家的嫡長子,可是在太子麾下做事呢。

  這讓他怎麼說?

  站太子?

  不,他只能站陛下。

  「陛下,臣只懂軍事,百濟的事,臣沒頭緒。」

  李靖乾脆利落的把自己撇開,管大家怎麼說,反正就是不表態。

  聞言,李世民也沒難為李靖,看向房玄齡。

  幾個大臣,也只有房玄齡一直沒開口。


  房玄齡心下思索一番後,不疾不徐道:「陛下,老臣以為,國之大事,應以穩固邊疆、安撫百姓為重。百濟來降,是增我大唐威名的契機,斷不可因內部權衡而寒了外邦之心。」

  「至於太子作為,老臣也略有耳聞,其初心乃是富國強民,只是行事稍顯莽撞。陛下不妨趁此機會,下旨褒揚太子功績,再私下勸誡一二,讓他行事更添幾分圓融。」

  「至於百濟,可先令鴻臚寺擬定細則,約束其內政外交,待太子在遼東諸事有個結果,再做統籌安排不遲。」

  房玄齡打了一手太極,他也不能太過於表態。

  從根本上說,還是不想讓太子兼併百濟,可這些話,卻不能從他口裡說出來。

  其實誰都知道,不可能說這文書一來,陛下就會定下,肯定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行。

  這裡面,最終還有各方博弈,各顯神通。

  看似幾個大臣,是太子那邊占了優勢,可在朝廷上,支持直管百濟的聲音,自然會更大。

  房玄齡這番話,就是想把百濟的事,最終放在朝會上去解決。

  李世民聽著諸位大臣各抒己見,心中已有了計較,只是面上依舊不露聲色,只淡淡道:「諸卿所言,朕都記下了,此事容後再議,先退下吧。」

  眾人領命,魚貫而出,唯有李世民還坐在御案之後,眼神幽深,不知在思量什麼。

  ps:補更沒補上,先欠一兩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