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見好就收
第462章 見好就收
趙孝騫與耶律淳雖未謀面,但神交已久。
耶律淳的德行,被趙孝騫猜了個透透的,下令突襲遼軍大營之前,趙孝騫便對抓住耶律淳不抱希望,他很清楚,耶律淳這類人無論做大事還是小事,第一原則都是「惜身」。
先保住自己的命才是首要原則,而且為了這個原則,可以突破任何道德和人性底線。
當初宋遼戰場上逃跑,後來為了救耶律延禧不惜讓出飛狐兵馬司等等,
都證實了耶律淳的人品德行。
見張嶸表情慚愧,趙孝騫安慰道:「不必愧疚,耶律淳跑得那麼快,你有什麼辦法,換了是我,或許跑得更快。」
「跑就跑了吧,老實說,耶律淳的價值已不大了,連番兩次兵敗,遼帝怕是饒不過他,回到上京他也要被問罪。」
種建中接著道:「此戰共計殲敵兩萬餘,俘虜遼軍三千餘,殿下,這些俘虜」
趙孝騫淡淡地道:「俘虜拉去開荒種地,不然白養他們嗎?
2
「咱們占下這片土地,行軍時我觀察過,大多是無主的荒地,可惜了這片肥沃的平原,荒地必須開墾出來,以後遼國的俘虜無論軍民,無論男女,
都拉去開荒。」
這般處置,堂內眾將沒人反對,開荒種地後,最直接的受益者還是軍隊,以後大軍的糧草來源就不止是朝廷,如果能實現糧草自產自供,龍衛營的後勤從此無憂,對將領們來說絕對是好事。
「老種,我軍傷亡如何?」趙孝騫問道。
種建中道:「折可適部傷亡不大,只有一百餘人戰死,重傷數十,輕傷近千,他們都是被遼軍箭弩所傷。」
「接敵之後,折可適重創了遼軍重甲騎兵,一時求勝心切,下令全軍緩緩推進,走進了遼軍的箭弩射程內—.」
趙孝騫扭頭望向折可適,折可適心知犯了錯,垂頭不語。
趙孝騫的眼神露出嚴厲之色,冷冷道:「回去把龍衛營的操練實戰典冊抄寫一百遍,自己去領二十軍棍,一把順風局被你打成這樣子,丟不丟人?」
火器對冷兵器簡直是降維打擊,理論上兩軍對陣,龍衛營不應該有傷亡,這次的傷亡折可適無疑要負主要責任。
折可適老老實實起身抱拳:「末將知錯。」
種建中接著道:「張嶸宗澤所部傷亡更大一些,張嶸所部戰死二十餘,
宗澤所部禁軍卻戰死了五百餘人,輕重傷一千餘。」
趙孝騫點頭,這次卻沒怪宗澤。
他很清楚,宗澤所部禁軍用的是冷兵器,是要與敵人面對面廝殺的,能有這個結果算是很不錯了。
種建中笑道:「殿下,此戰大獲全勝,龍衛營將士歡欣鼓舞,雖然小有傷亡,但結果其實很不錯了。」
趙孝騫嗯了一聲,道:「各部將領把將士們的戰功逐級上報,今日大捷,當搞賞三軍,傳令今晚吃肉,牛羊管飽,每名將士可飲半斤酒,下不為例。」
眾將大喜,紛紛起身道謝。
種建中興奮地道:「殿下,接下來咱們龍衛營打哪裡?末將以為—可以展望一下析津府,甚至——·燕雲十六州!」
此言一出,眾將更興奮了,紛紛附和。
趙孝騫卻很冷靜:「就憑咱們這三萬來人,就想收下燕雲十六州?老種,你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囂張了?」
種建中不服氣地道:「兵貴精,不貴多,三萬來人又如何?咱們手執火器便是天下無敵,為何不能收燕雲十六州?」
趙孝騫搖頭:「你們冷靜點兒,收燕雲十六州沒那麼簡單,不出意外的話,此戰過後,遼國縱然無法對付咱們,但他們定會調集重病集結於析津府。」
「『重兵」的意思是,至少十幾二十萬,一人一泡尿足夠餵飽你們了,
火器再厲害,如果面對二十萬敵軍不要命的衝鋒,你們自信能擋住?」
堂內眾將一滯,氣氛有點尷尬。
「是否請奏官家,增調兵馬,我宋軍若有十萬人裝備火器,天下何處不可去?」種建中不死心地問道。
趙孝騫還是搖頭:1「裝備火器還要操練的,而且汴京的火器監不一定造出了這麼多火器,同時還要造彈藥,光是將士靶場消耗的彈藥就不是個小數字。」
趙孝騫笑道:「我的意思是,下一個階段咱們應該屯兵於此,操練將土的同時,也要給朝廷一點時間,畢竟咱們打下了這麼大的土地,朝廷也需要時間消化的。」
「此地距離真定府四百餘里,以後都是咱們大宋的土地,朝廷要派遣官吏,開府建衙,統計人口,遷徙流民,丈量耕地等等,這些繁瑣的事情,一年半載都不一定能做完。」
「接下來還要看宋遼兩國如何扯皮,咱們龍衛營先打到這裡,屯兵於此作為對遼國的威,但不能把遼國逼太急了,狗逼急了都會跳起來咬人,何況遼人終究比狗的脾氣更剛烈一點——.」
眾將沉默片刻,縱不情願,也知趙孝騫的決定是正確的,再打下去或許真會把遼國逼急。
尤其是燕雲十六州,是遼國非常看重的地方,龍衛營若真對燕雲十六州動手,遼國必然舉傾國之力瘋狂反撲,那時勝負可就不好說了。
見好就收,適可而止,才是正確的選擇。
趙孝騫知道戰爭的本質。
本質就是利益,在古代,土地就是最大的利益。
通過戰爭得到的土地,是必須要消化的,不然帶著千軍萬馬攻城掠地,
打下的土地再多你卻不管,只顧看自己往前沖,這不是傻缺嗎?
宋遼兩國打到現在的態勢,其實還只是小規模戰爭,區區數百里土地的得失,不會讓遼國傷筋動骨,也不能令遼國君臣瘋狂,這數百里的土地,大約就是遼國妥協的底線了。
再多,人家就真急了。
所以趙孝騫儘管也題燕雲十六州,但理智告訴他,現在不是取燕雲的時候,宋遼兩國都沒做好準備。
而且靠著三萬餘的龍衛營將士,奪占燕雲的勝率也不高。
「雖然戰事暫時停下了,但將士們的操練不准停下,每日都必須操練,
過程必須更嚴酷。」
「這方面請諸位將軍嚴厲督促,我會不定時的去校場巡視,若發現將土們的精氣神不如以前,我不問普通將士的罪,只問將領的罪。」
趙孝騫又望向宗澤:「老宗,你魔下的一萬禁軍也要儘快融入龍衛營,
今後都是一個鍋里吃飯的袍澤兄弟,無論操練還是實戰,都不能分彼此,更不准軍中出現派系。」
眼神凌厲地環視眾將,趙孝騫緩緩道:,「以後不要讓我聽到軍中有什麼『龍衛系」,『邊軍系』之類的字眼,不然你們就等著被治重罪吧,強敵未滅,卻忙著內耗,我絕不容許。」
眾將凜然,紛紛起身遵令。
趙孝騫又燦爛地笑了:「好,接下來,便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環節。」
「功勞簿準備好了,爾等速速上報戰功,我這就向汴京官家報捷請功。
1
西夏都城,興慶府。
去年宋夏一戰,西夏元氣大傷,梁太后不得不與大宋談和,然而談和的過程里,梁太后卻詭異地死了,隨即幼主李乾順順利親政,執掌朝政。
這件事在西夏朝堂一直諱莫如深,新君李乾順似乎也不願過多地談及梁太后的死因,對外統一說是急病暴斃,就連梁太后死後的埋葬之地,也成了沒人知道的秘密。
李乾順的皇位來得也很詭異,梁太后死在和談的宋城裡,第二天上午李乾順便火線上崗。
這一戰耗盡了西夏的國力,尤其是趙孝騫率五千龍衛營深入西夏腹地,
不僅殺戮搶掠西夏境內的村莊,還被他破了都城興慶府,殺了數百名西夏官員。
然而對李乾順來說,趙孝騫殺的數百名官員恰好幫了他的大忙。
本來西夏朝堂勢力錯雜紛亂,太后系,外戚系等等,各自占據著重要的官職,一道政令出宮鬧,不知各方各面要受到多少刁難阻攔。
趙孝騫破了西夏都城,殺了數百名官員,這倒好了,李乾順親政後回到都城,短短數月之內,便徹底掌控了朝政,所有重要的位置都安插了自己信任的臣子。
宋夏這一戰,儘管西夏折損甚大,但卻意外地幫西夏集中鞏固了皇權,
李乾順對大宋稱臣真是一點都不冤枉。
最近西夏都城興慶府傳言四起,好事者在街頭巷尾到處流傳關於宋遼之戰的情勢。
西夏在戰敗談和後,李乾順本來對外面的事情不甚關心,但興慶府的傳言越來越甚,朝中有御史聽說,直接上奏朝堂,李乾順就不能裝聾作啞了。
傳言屬於晚間新聞,說的是宋遼一戰,大宋曾經的安樂都公趙孝騫,率所部三萬兵馬,全殲遼軍五萬。
遼軍兵潰而逃,宋軍將國境往北推進了數十里,並仍對遼軍保持進攻之勢。
李乾順聽說後一點也不震驚,西夏與大宋打過仗,西夏君臣都很清楚大宋那古怪又神奇的戰力。
趙孝騫與耶律淳雖未謀面,但神交已久。
耶律淳的德行,被趙孝騫猜了個透透的,下令突襲遼軍大營之前,趙孝騫便對抓住耶律淳不抱希望,他很清楚,耶律淳這類人無論做大事還是小事,第一原則都是「惜身」。
先保住自己的命才是首要原則,而且為了這個原則,可以突破任何道德和人性底線。
當初宋遼戰場上逃跑,後來為了救耶律延禧不惜讓出飛狐兵馬司等等,
都證實了耶律淳的人品德行。
見張嶸表情慚愧,趙孝騫安慰道:「不必愧疚,耶律淳跑得那麼快,你有什麼辦法,換了是我,或許跑得更快。」
「跑就跑了吧,老實說,耶律淳的價值已不大了,連番兩次兵敗,遼帝怕是饒不過他,回到上京他也要被問罪。」
種建中接著道:「此戰共計殲敵兩萬餘,俘虜遼軍三千餘,殿下,這些俘虜」
趙孝騫淡淡地道:「俘虜拉去開荒種地,不然白養他們嗎?
2
「咱們占下這片土地,行軍時我觀察過,大多是無主的荒地,可惜了這片肥沃的平原,荒地必須開墾出來,以後遼國的俘虜無論軍民,無論男女,
都拉去開荒。」
這般處置,堂內眾將沒人反對,開荒種地後,最直接的受益者還是軍隊,以後大軍的糧草來源就不止是朝廷,如果能實現糧草自產自供,龍衛營的後勤從此無憂,對將領們來說絕對是好事。
「老種,我軍傷亡如何?」趙孝騫問道。
種建中道:「折可適部傷亡不大,只有一百餘人戰死,重傷數十,輕傷近千,他們都是被遼軍箭弩所傷。」
「接敵之後,折可適重創了遼軍重甲騎兵,一時求勝心切,下令全軍緩緩推進,走進了遼軍的箭弩射程內—.」
趙孝騫扭頭望向折可適,折可適心知犯了錯,垂頭不語。
趙孝騫的眼神露出嚴厲之色,冷冷道:「回去把龍衛營的操練實戰典冊抄寫一百遍,自己去領二十軍棍,一把順風局被你打成這樣子,丟不丟人?」
火器對冷兵器簡直是降維打擊,理論上兩軍對陣,龍衛營不應該有傷亡,這次的傷亡折可適無疑要負主要責任。
折可適老老實實起身抱拳:「末將知錯。」
種建中接著道:「張嶸宗澤所部傷亡更大一些,張嶸所部戰死二十餘,
宗澤所部禁軍卻戰死了五百餘人,輕重傷一千餘。」
趙孝騫點頭,這次卻沒怪宗澤。
他很清楚,宗澤所部禁軍用的是冷兵器,是要與敵人面對面廝殺的,能有這個結果算是很不錯了。
種建中笑道:「殿下,此戰大獲全勝,龍衛營將士歡欣鼓舞,雖然小有傷亡,但結果其實很不錯了。」
趙孝騫嗯了一聲,道:「各部將領把將士們的戰功逐級上報,今日大捷,當搞賞三軍,傳令今晚吃肉,牛羊管飽,每名將士可飲半斤酒,下不為例。」
眾將大喜,紛紛起身道謝。
種建中興奮地道:「殿下,接下來咱們龍衛營打哪裡?末將以為—可以展望一下析津府,甚至——·燕雲十六州!」
此言一出,眾將更興奮了,紛紛附和。
趙孝騫卻很冷靜:「就憑咱們這三萬來人,就想收下燕雲十六州?老種,你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囂張了?」
種建中不服氣地道:「兵貴精,不貴多,三萬來人又如何?咱們手執火器便是天下無敵,為何不能收燕雲十六州?」
趙孝騫搖頭:「你們冷靜點兒,收燕雲十六州沒那麼簡單,不出意外的話,此戰過後,遼國縱然無法對付咱們,但他們定會調集重病集結於析津府。」
「『重兵」的意思是,至少十幾二十萬,一人一泡尿足夠餵飽你們了,
火器再厲害,如果面對二十萬敵軍不要命的衝鋒,你們自信能擋住?」
堂內眾將一滯,氣氛有點尷尬。
「是否請奏官家,增調兵馬,我宋軍若有十萬人裝備火器,天下何處不可去?」種建中不死心地問道。
趙孝騫還是搖頭:1「裝備火器還要操練的,而且汴京的火器監不一定造出了這麼多火器,同時還要造彈藥,光是將士靶場消耗的彈藥就不是個小數字。」
趙孝騫笑道:「我的意思是,下一個階段咱們應該屯兵於此,操練將土的同時,也要給朝廷一點時間,畢竟咱們打下了這麼大的土地,朝廷也需要時間消化的。」
「此地距離真定府四百餘里,以後都是咱們大宋的土地,朝廷要派遣官吏,開府建衙,統計人口,遷徙流民,丈量耕地等等,這些繁瑣的事情,一年半載都不一定能做完。」
「接下來還要看宋遼兩國如何扯皮,咱們龍衛營先打到這裡,屯兵於此作為對遼國的威,但不能把遼國逼太急了,狗逼急了都會跳起來咬人,何況遼人終究比狗的脾氣更剛烈一點——.」
眾將沉默片刻,縱不情願,也知趙孝騫的決定是正確的,再打下去或許真會把遼國逼急。
尤其是燕雲十六州,是遼國非常看重的地方,龍衛營若真對燕雲十六州動手,遼國必然舉傾國之力瘋狂反撲,那時勝負可就不好說了。
見好就收,適可而止,才是正確的選擇。
趙孝騫知道戰爭的本質。
本質就是利益,在古代,土地就是最大的利益。
通過戰爭得到的土地,是必須要消化的,不然帶著千軍萬馬攻城掠地,
打下的土地再多你卻不管,只顧看自己往前沖,這不是傻缺嗎?
宋遼兩國打到現在的態勢,其實還只是小規模戰爭,區區數百里土地的得失,不會讓遼國傷筋動骨,也不能令遼國君臣瘋狂,這數百里的土地,大約就是遼國妥協的底線了。
再多,人家就真急了。
所以趙孝騫儘管也題燕雲十六州,但理智告訴他,現在不是取燕雲的時候,宋遼兩國都沒做好準備。
而且靠著三萬餘的龍衛營將士,奪占燕雲的勝率也不高。
「雖然戰事暫時停下了,但將士們的操練不准停下,每日都必須操練,
過程必須更嚴酷。」
「這方面請諸位將軍嚴厲督促,我會不定時的去校場巡視,若發現將土們的精氣神不如以前,我不問普通將士的罪,只問將領的罪。」
趙孝騫又望向宗澤:「老宗,你魔下的一萬禁軍也要儘快融入龍衛營,
今後都是一個鍋里吃飯的袍澤兄弟,無論操練還是實戰,都不能分彼此,更不准軍中出現派系。」
眼神凌厲地環視眾將,趙孝騫緩緩道:,「以後不要讓我聽到軍中有什麼『龍衛系」,『邊軍系』之類的字眼,不然你們就等著被治重罪吧,強敵未滅,卻忙著內耗,我絕不容許。」
眾將凜然,紛紛起身遵令。
趙孝騫又燦爛地笑了:「好,接下來,便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環節。」
「功勞簿準備好了,爾等速速上報戰功,我這就向汴京官家報捷請功。
1
西夏都城,興慶府。
去年宋夏一戰,西夏元氣大傷,梁太后不得不與大宋談和,然而談和的過程里,梁太后卻詭異地死了,隨即幼主李乾順順利親政,執掌朝政。
這件事在西夏朝堂一直諱莫如深,新君李乾順似乎也不願過多地談及梁太后的死因,對外統一說是急病暴斃,就連梁太后死後的埋葬之地,也成了沒人知道的秘密。
李乾順的皇位來得也很詭異,梁太后死在和談的宋城裡,第二天上午李乾順便火線上崗。
這一戰耗盡了西夏的國力,尤其是趙孝騫率五千龍衛營深入西夏腹地,
不僅殺戮搶掠西夏境內的村莊,還被他破了都城興慶府,殺了數百名西夏官員。
然而對李乾順來說,趙孝騫殺的數百名官員恰好幫了他的大忙。
本來西夏朝堂勢力錯雜紛亂,太后系,外戚系等等,各自占據著重要的官職,一道政令出宮鬧,不知各方各面要受到多少刁難阻攔。
趙孝騫破了西夏都城,殺了數百名官員,這倒好了,李乾順親政後回到都城,短短數月之內,便徹底掌控了朝政,所有重要的位置都安插了自己信任的臣子。
宋夏這一戰,儘管西夏折損甚大,但卻意外地幫西夏集中鞏固了皇權,
李乾順對大宋稱臣真是一點都不冤枉。
最近西夏都城興慶府傳言四起,好事者在街頭巷尾到處流傳關於宋遼之戰的情勢。
西夏在戰敗談和後,李乾順本來對外面的事情不甚關心,但興慶府的傳言越來越甚,朝中有御史聽說,直接上奏朝堂,李乾順就不能裝聾作啞了。
傳言屬於晚間新聞,說的是宋遼一戰,大宋曾經的安樂都公趙孝騫,率所部三萬兵馬,全殲遼軍五萬。
遼軍兵潰而逃,宋軍將國境往北推進了數十里,並仍對遼軍保持進攻之勢。
李乾順聽說後一點也不震驚,西夏與大宋打過仗,西夏君臣都很清楚大宋那古怪又神奇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