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烏骨城之戰
第271章 烏骨城之戰
三日後,高元朗親自率領二十餘萬大軍,依山傍海列陣,背靠烏骨城。自東向西。
隊伍首尾相連,十餘里。
梁軍這邊則背靠洋河,李如願直接命人斷開浮橋,那意思是沒退路了,咱們就跟他們往死千!有什麼事我這個皇帝都陪著你們一起!
李如願把中軍所有的步卒,一萬二千人,全都交給劉絳命他為前部。
自率騎兵在後,左右兩邊的梁軍也是步兵在前,騎兵在後。
劉絳又趕回了自己的老本行,本還以為這次能領騎兵衝鋒呢。
但誰讓劉絳在步戰這方面,說是大梁頭號專家也不為過,向來以治軍嚴謹,
堅如磐石聞名。
這次又帶著一萬兩千精銳步卒,排著整齊的隊形,列陣。
劉絳命令各部以一個軍府為一個大方陣,四個方陣排成一線,共三排方陣。
打頭的四個方陣分別隸屬於雍州軍、長林營、長水營、武衛營。
高句麗人主動發起了進攻,大將莫支離率領三萬步軍率先沖向了梁軍。
梁軍這邊先是以強弓硬弩,箭矢密集的贊射,大量的殺傷了高句麗人。
高句麗人雖然也有弓箭,但畢竟是沒有梁軍的精良,加上樑軍豎起大盾防備,因此在對射環節梁軍首先占據了優勢。
但隨之而來的,就短兵相接的近身戰。
梁軍平舉著長槍,豎著大盾如牆而進,戰事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了白熱化。
高句麗因為人數造句優勢,保持著源源不斷的攻勢,就像是巨浪,不斷衝擊岸邊的礁石。
李如願遠遠望著戰場道:」「這些蠻夷倒是有些能耐。難怪敢與我大梁在此處會戰。」
一旁的李煦則請示道:「燕國公在前面,以萬餘步卒正面硬抗數萬高麗大軍,是不是要增援一下?」
李如願搖頭道:「還不到時候,五郎雖然長於運籌惟,但親臨一線的時候還是少了些,眼下大紅的步軍看似危急,實則堅若磐石,你看高句麗人,哪能夠撼動劉大紅的軍陣?」
劉絳統率的步軍,雖然看似處於數萬大軍圍攻,實際上大軍是連續向前突進的,陣型始終沒有散亂。
而兩翼的左右軍,也同樣開始跟高句麗人交上手了。
李峻和毛襄各率騎隊截擊高句麗人的騎兵,騎戰也開始了。
大梁的騎兵在滅趙之後,吸收了大量的鮮卑、高車等部族,還有北地的漢人,規模迅速壯大的同時,戰鬥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其實說到底,大梁在北伐的過程之中,運氣始終在線,而且關鍵的硬仗步軍發揮的作用遠比騎兵要多。
但北伐成功之後,李如願最重視的卻還是騎兵的發展,因為步兵和水軍來說,已經沒什麼進步的空間了。
而經過數年的整編訓練,以及支援隴右的等地的死戰,梁軍騎兵幾乎已經不弱於當初騎兵打天下的北趙中後期了。
李峻以皇子親王之尊,手持大塑率隊沖陣,老將毛襄更是老夫聊發少年狂,
一馬當先,勢不可擋。
以兩人身份之尊,都如此突前,其餘眾將更不用多說了,一干梁軍大將全都打了雞血一樣。
皇帝就在後面觀戰,這時候不勇猛,什麼時候勇猛?
直到日過響午,高句麗人見到區區梁軍數萬步騎就抵擋了己方將近十萬大軍的進攻,高元朗也覺得這個時候應該再做些什麼了,再不做什麼可就晚了,於是令旗一揮,將全部軍力都壓上了。
李如願見狀,也是大笑道:「傳我將令,龍前移,大軍壓上!」
梁軍最後的預備隊,也在皇帝的大人的指令之下,加入了戰場。
五萬梁軍和二十餘萬高句麗大軍,就在山海之間的狹長之地,展開了殊死搏殺。
劉絳在則得知龍蠢前移之後,也是手持兩刃大刀,大呼道:「陛下就在後面,敵虜就在前方,我等久受聖恩,難道要把敵人留給君父嗎?前軍各部,聽我號令,向前突擊,殺!」
說罷帶著最後三個千人隊加入了戰場。
的際小2
御陣型,變陣前突。
曹文振、田重榮、諸葛穆之、王咸等一眾統率步軍的將領也都帶頭衝鋒。
劉絳則拖著大刀帶著百餘名部曲精銳,快步行至前軍,大吼一聲,大刀力劈華山,將一名手持胡叉的高句麗銳士砍成兩段,隨後又沖入人群,馮靈官、馮元靜、麗飛等親信帶看部曲緊隨其後。
郭金叉和安元兩個新加入部曲的新兵直到這個時候才知道劉大將軍那句話的分量。
你們兩個有什麼本事在我面前自稱好漢?
劉大將軍這也太猛了!
而且這些部曲同僚們也都是勇猛之土,兩人初次上陣,只是機械的跟著後面跑,然後在人群里跟著同樣善射的士卒一起集中攢射,為前軍開路。
劉絳這邊渾身浴血,手持大刀左劈右砍,如入無人之境,高句麗人見其勇猛,不敢阻攔,紛紛側避。
身後的梁軍步卒看到劉大將軍的大囊都衝到前面了,也都殺瘋了,戰線不斷的前移。
總預備隊的騎兵們都跑了很久才趕上來,
隸屬於中軍各部的精銳甲騎,也加入了戰場,劉絳的大侄子劉敦,直率十餘騎殺入高句麗陣中,隨後又帶著這十餘騎殺了出來。
外甥徐道護,隸屬於左羽林衛,策馬馳射,連發七箭,例無虛發。
段屈直,李熊心,段受冠,段仲玄,鄭寶相等一眾北趙降將,此刻也都各率精銳衝殺在前,比在北趙的時候還要勇猛。
李如願身邊只剩下數百護衛,卻大笑道:「今日之戰,勝負已經註定了,有這樣勇猛的將士,還擔心四方諸夷不服嗎?」
說話之間,戰場形勢已經一目了然,五萬梁軍在正面對決之中,硬生生的打垮了二十餘萬高句麗大軍。
沒有奇謀妙計,繞後偷襲,伏兵潛藏。
就是當面鑼,對面鼓!五萬對二十五萬!
高句麗大軍開始出現大面積的崩潰,高元朗不得已帶著親信逃竄。
梁軍乘勢追擊,追逃逐亡,步騎相互配合,擴大戰果。
劉絳一直都對於追擊逃兵沒什麼興趣,他覺得這事就不該主帥去干。
除非是帶著戰略目標的追逃,不能讓敵人喘過氣來反擊這種,單純是為了擴大戰果,主帥不應該冒險加入追擊。所以他見到高句麗人大敗之後,直接就停下腳步,看著一眾部署痛打落水狗。
不知道為什麼,這次上陣砍人,那是酣暢淋漓,痛快!
完全沒有在北部大戰以及平陽天戰,還有登陸河北之後的空虛感。
滿滿都是幹勁!
也真是奇了怪了,怎麼幹他們就這麼心悅來潮?
三日後,高元朗親自率領二十餘萬大軍,依山傍海列陣,背靠烏骨城。自東向西。
隊伍首尾相連,十餘里。
梁軍這邊則背靠洋河,李如願直接命人斷開浮橋,那意思是沒退路了,咱們就跟他們往死千!有什麼事我這個皇帝都陪著你們一起!
李如願把中軍所有的步卒,一萬二千人,全都交給劉絳命他為前部。
自率騎兵在後,左右兩邊的梁軍也是步兵在前,騎兵在後。
劉絳又趕回了自己的老本行,本還以為這次能領騎兵衝鋒呢。
但誰讓劉絳在步戰這方面,說是大梁頭號專家也不為過,向來以治軍嚴謹,
堅如磐石聞名。
這次又帶著一萬兩千精銳步卒,排著整齊的隊形,列陣。
劉絳命令各部以一個軍府為一個大方陣,四個方陣排成一線,共三排方陣。
打頭的四個方陣分別隸屬於雍州軍、長林營、長水營、武衛營。
高句麗人主動發起了進攻,大將莫支離率領三萬步軍率先沖向了梁軍。
梁軍這邊先是以強弓硬弩,箭矢密集的贊射,大量的殺傷了高句麗人。
高句麗人雖然也有弓箭,但畢竟是沒有梁軍的精良,加上樑軍豎起大盾防備,因此在對射環節梁軍首先占據了優勢。
但隨之而來的,就短兵相接的近身戰。
梁軍平舉著長槍,豎著大盾如牆而進,戰事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了白熱化。
高句麗因為人數造句優勢,保持著源源不斷的攻勢,就像是巨浪,不斷衝擊岸邊的礁石。
李如願遠遠望著戰場道:」「這些蠻夷倒是有些能耐。難怪敢與我大梁在此處會戰。」
一旁的李煦則請示道:「燕國公在前面,以萬餘步卒正面硬抗數萬高麗大軍,是不是要增援一下?」
李如願搖頭道:「還不到時候,五郎雖然長於運籌惟,但親臨一線的時候還是少了些,眼下大紅的步軍看似危急,實則堅若磐石,你看高句麗人,哪能夠撼動劉大紅的軍陣?」
劉絳統率的步軍,雖然看似處於數萬大軍圍攻,實際上大軍是連續向前突進的,陣型始終沒有散亂。
而兩翼的左右軍,也同樣開始跟高句麗人交上手了。
李峻和毛襄各率騎隊截擊高句麗人的騎兵,騎戰也開始了。
大梁的騎兵在滅趙之後,吸收了大量的鮮卑、高車等部族,還有北地的漢人,規模迅速壯大的同時,戰鬥力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其實說到底,大梁在北伐的過程之中,運氣始終在線,而且關鍵的硬仗步軍發揮的作用遠比騎兵要多。
但北伐成功之後,李如願最重視的卻還是騎兵的發展,因為步兵和水軍來說,已經沒什麼進步的空間了。
而經過數年的整編訓練,以及支援隴右的等地的死戰,梁軍騎兵幾乎已經不弱於當初騎兵打天下的北趙中後期了。
李峻以皇子親王之尊,手持大塑率隊沖陣,老將毛襄更是老夫聊發少年狂,
一馬當先,勢不可擋。
以兩人身份之尊,都如此突前,其餘眾將更不用多說了,一干梁軍大將全都打了雞血一樣。
皇帝就在後面觀戰,這時候不勇猛,什麼時候勇猛?
直到日過響午,高句麗人見到區區梁軍數萬步騎就抵擋了己方將近十萬大軍的進攻,高元朗也覺得這個時候應該再做些什麼了,再不做什麼可就晚了,於是令旗一揮,將全部軍力都壓上了。
李如願見狀,也是大笑道:「傳我將令,龍前移,大軍壓上!」
梁軍最後的預備隊,也在皇帝的大人的指令之下,加入了戰場。
五萬梁軍和二十餘萬高句麗大軍,就在山海之間的狹長之地,展開了殊死搏殺。
劉絳在則得知龍蠢前移之後,也是手持兩刃大刀,大呼道:「陛下就在後面,敵虜就在前方,我等久受聖恩,難道要把敵人留給君父嗎?前軍各部,聽我號令,向前突擊,殺!」
說罷帶著最後三個千人隊加入了戰場。
的際小2
御陣型,變陣前突。
曹文振、田重榮、諸葛穆之、王咸等一眾統率步軍的將領也都帶頭衝鋒。
劉絳則拖著大刀帶著百餘名部曲精銳,快步行至前軍,大吼一聲,大刀力劈華山,將一名手持胡叉的高句麗銳士砍成兩段,隨後又沖入人群,馮靈官、馮元靜、麗飛等親信帶看部曲緊隨其後。
郭金叉和安元兩個新加入部曲的新兵直到這個時候才知道劉大將軍那句話的分量。
你們兩個有什麼本事在我面前自稱好漢?
劉大將軍這也太猛了!
而且這些部曲同僚們也都是勇猛之土,兩人初次上陣,只是機械的跟著後面跑,然後在人群里跟著同樣善射的士卒一起集中攢射,為前軍開路。
劉絳這邊渾身浴血,手持大刀左劈右砍,如入無人之境,高句麗人見其勇猛,不敢阻攔,紛紛側避。
身後的梁軍步卒看到劉大將軍的大囊都衝到前面了,也都殺瘋了,戰線不斷的前移。
總預備隊的騎兵們都跑了很久才趕上來,
隸屬於中軍各部的精銳甲騎,也加入了戰場,劉絳的大侄子劉敦,直率十餘騎殺入高句麗陣中,隨後又帶著這十餘騎殺了出來。
外甥徐道護,隸屬於左羽林衛,策馬馳射,連發七箭,例無虛發。
段屈直,李熊心,段受冠,段仲玄,鄭寶相等一眾北趙降將,此刻也都各率精銳衝殺在前,比在北趙的時候還要勇猛。
李如願身邊只剩下數百護衛,卻大笑道:「今日之戰,勝負已經註定了,有這樣勇猛的將士,還擔心四方諸夷不服嗎?」
說話之間,戰場形勢已經一目了然,五萬梁軍在正面對決之中,硬生生的打垮了二十餘萬高句麗大軍。
沒有奇謀妙計,繞後偷襲,伏兵潛藏。
就是當面鑼,對面鼓!五萬對二十五萬!
高句麗大軍開始出現大面積的崩潰,高元朗不得已帶著親信逃竄。
梁軍乘勢追擊,追逃逐亡,步騎相互配合,擴大戰果。
劉絳一直都對於追擊逃兵沒什麼興趣,他覺得這事就不該主帥去干。
除非是帶著戰略目標的追逃,不能讓敵人喘過氣來反擊這種,單純是為了擴大戰果,主帥不應該冒險加入追擊。所以他見到高句麗人大敗之後,直接就停下腳步,看著一眾部署痛打落水狗。
不知道為什麼,這次上陣砍人,那是酣暢淋漓,痛快!
完全沒有在北部大戰以及平陽天戰,還有登陸河北之後的空虛感。
滿滿都是幹勁!
也真是奇了怪了,怎麼幹他們就這麼心悅來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