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就到這裡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72章 就到這裡吧

  梁軍乘勢追擊,追逃逐亡,殺的高句麗人戶橫遍野。

  高元朗和高元武、淵子由等幾乎是僅以身免,大量的高氏王族高句麗官員或被殺或被擒,大批的士卒無路可逃,畏懼之下跳海求生,或是遁入山林。

  梁軍此戰斬首超過了四萬人,俘虜七萬有餘,繳獲輻重無算、牛羊馬匹數萬計。

  此戰之後,整個北疆都知道了大梁的天威分量,真是扛不住啊。

  這一仗也幾乎把高句麗的有生力量打垮了,李如願到底沒有下狠手,反而展現了自己的王者氣度。

  在讓俘虜們完成了掩埋遺體等工作之後,命人放掉了普通俘虜,但卻把所有官員、將領和酋長都扣下了。

  這就在減輕了自己負擔的同時,還讓高句麗短期內失去了重新組織軍隊作戰的能力。

  被放歸的俘虜全都感念大梁皇帝陛下的恩德,高舉著雙手,跪在地上向著李如願龍蠢方向磕頭之後,才陸續離去。

  高元朗直接一溜煙的跑回了平壤,而整個鴨綠江以北,就剩下一座烏骨城還在高句麗軍隊手裡。這也是此戰唯一沒有盡善盡美的地方。

  該城利用左右兩山的懸崖為壁,山勢低凹處以楔形石塊壘築城牆。南西各口用土石橫築一高大城壁.城有外城和內城,外城城沿山脊逐段而修,呈卵形,周長近三十二里。

  高元朗這個國主是最先跑的,他直接逃過了江,為了避免追擊還燒掉了浮橋。以至於高元武和淵子由只能逃入城中,收容了一部分潰兵之後,立即關閉城門,不再放人入城。以避免梁軍乘勢奪城。

  這座烏骨城依山而建,非常的險峻。李如願率兵來到城下之後,當即就派出人勸降。

  本來高元武都準備投降了,畢竟仗打成這個德行,這還不投降等什麼呢?

  淵子由卻勸道,不能投降。

  梁軍是輕裝過來的,運糧已經很費事了,根本沒法把輻重運過來。

  現在投降整個鴨綠江以北就不是咱們高句麗的,甚至梁軍還有可能一路打過去直驅平壤,到時候就要亡國了。

  但我們如果不投降,梁軍不但拿我們沒辦法,還沒法立即渡江,如果發動強攻對方缺少攻城器械,根本就不用擔心。

  高元武於是聽從了淵子由的勸告,站在城頭上鼓舞士氣,城中尚有存糧,也不擔心沒有糧食。

  而梁軍繳獲了高句麗大軍的輻重和糧草,短時間內也不用擔心糧草的問題,

  但烏骨城沒有望風而降,這就讓李如願有些難辦。

  因為這城實在是易守難攻,並且城中還不缺少糧草,更不缺乏水源,想要困城斷糧基本上不太可能。

  高句麗王高元朗也在平壤集合了殘兵敗將,,一邊做好守城的準備,一邊派遣使者求和。

  李皇帝,李爺爺,我錯了,我真知道錯了,您就放過我吧,遼東的所有土地,那都是您大梁的,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此後再也不敢心生妄念了。

  那用詞謙卑的啊,直接遼東糞土臣元朗,頓首再拜大皇帝陛下..:

  這一仗,打服了。

  此時,李如願有兩個選擇,一是死磕烏骨城,爭取奪城,過江,一口氣滅掉高句麗。

  但繼續打下去的成本,那是非常高的。包括時間,人力,物力。

  二是見好就收,這場戰役實際上已經取得了勝利,要里子有里子,要面子有面子。

  雖然沒有滅國,但已經打到對方認慫了,都自稱糞球子了,這場大戰也基本打崩了高句麗的軍陣組織系統。遼東已經是囊中之物,只要回去展示一下戰果和高麗王的書信,基本就算是手到擒來了。

  按理來說,此時退兵,可以了。足夠一個體面的結尾。

  最重要的是沒趁機奪取了烏骨城,如果繼續打下去,想要在短時間內破城,

  這就不現實,因為缺乏攻城器械。

  需要用船將攻城器械運過來,這一來一去,耗費的時間就很長了,時間一長,也就容易出現變數。

  即便到了這個時候,李如願仍舊保持著理智,他並沒有急著做決定,而是開會詢問了一下眾將的意見。

  大多數的將領在這種勝仗之後,基本上的統一意見都是,咱們一鼓作氣滅了高麗邊事112


  仗都打到這個份上了,就一仗乾死他!烏骨城不好打就不打,留下萬餘兵馬看守烏骨城,再把水師調過來咱們直接進鴨綠江去打平壤。

  司徒毛襄,征南大將軍李衡,等一眾大將基本都是這個意見。

  剩下大部分人例如北趙的降將們則表示皇帝陛下您指到哪裡,咱們就打到哪裡,絕無二話。

  幾個隨軍的大臣則默然不語,似乎是想提什麼意見,又覺得提了也白提,還是聽皇帝的吧。

  而反對繼續打下去的,就倆人。

  一個是司空李煦,另一個是驃騎大將軍劉絳。

  李煦是從戰爭成本來說和皇帝的安危問題上說,認為現在打下去已經沒必要了,並且咱們出兵這麼久,耗費很大,不如見好就收。

  劉絳說的更為細緻:陛下御駕親征,這不同於大將率師征伐,我們孤軍深入到這麼偏僻的地方還幾乎全殲了高句麗大軍。

  現在烏骨城十分險要,城內甚至可以自己種地補充糧食,依山傍險很難攻破,就算等到攻城器械運過來已經是八九月了,到時候天寒地凍,咱們就沒時間攻城了,將士們很多都是南方人,根本不知道遼東的寒冷,如果因為天氣寒冷而讓高麗人有機可乘...這樣的事情不得不防。

  至於分兵過江,同樣也要面臨這樣的問題,高麗人現在肯定堅壁清野,我們就算派出數萬精銳直驅平壤城下,還是缺少攻城器械,短期內無法奪城,又在敵人的境內,到時候大軍想要全師而退都是問題..:

  劉絳難得的當了一個反戰者的角色,因為他是知道遼東這地方有多邪性的。

  這可是歷史上哪位天策戰神都未能一戰而定的地方。

  李如願從客觀來說,就看他現在的功業和經歷,已經妥妥能排進開國皇帝的前三行列,基本上能跟光武並列的樣子。

  如果因為死磕遼東,而導致軍事生涯出現污點,劉絳是不願意看到的。

  這仗打到現在,已經可以體面的結束了。

  高句麗的姿態已經放到極低了,再打下去就算滅了國,大梁需要付出的又是什麼呢?反正這耗費是十分巨大的。依靠現在的運力水平,也無法長久維持對遼東的統治。

  李如願也沒想到是劉絳站出來說這番話,他其實這些都想過,甚至李峻、毛襄等人也想過。

  但他們其實都覺得皇帝是想要繼續打下去的,所以他們誰都沒站出來反對。

  最後劉絳這個義子卻算是冒著不小的風險,站了出來,告訴他該剎車了。

  李如願最後笑了笑,當著眾人的面只是說了句,「大紅這兵法沒白看。」

  隨後讓眾人散去。他自已則在眾人走後,緩緩起身走出帳篷,五六月的遼東,氣候不冷不熱。

  出了營帳,李如願一眼就能看到大海,而他背對著的則是連綿不絕的山脈。

  看著此刻的大海,他突然很平靜,然後很輕鬆的笑了笑。他名如願,但不是所有事情都會如他所願。

  這最後一次遠行,就走到這裡吧

章節目錄